第一篇:入学前幼儿习惯要求
入学幼儿生活、学习习惯具体要求
(家庭版)
1、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餐,进餐顺序正确,能整理餐桌。
2、早起早睡不迟到,每天7:00以前起床,20:30以前睡觉。
3、做到早晚独立正确的刷牙,晚上刷牙后不吃东西。
4、在家和父母分房睡,每天帮大人盛饭,摆碗筷一次。
5、行走时不在马路上玩耍,会用钥匙开门。
6、父母指令一次听懂,并马上执行。
7、放学回来,先做作业,吃晚饭以前必须完成所有笔头作业,做作业时不离座。
8、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9、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禁止看广告。
10、每天去幼儿园前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所带的东西。,握
11、掌握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写字时“一尺一拳一寸”
笔时“一捏二抵三紧靠”。
12、督促完成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
孩子在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以便家园配合。
13、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定型,必须连续坚持21天,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坚持哦?!
班级幼儿姓名
第二篇:入学前幼儿习惯要求(家长版)
幼儿园入学幼儿生活、学习习惯具体要求
(家庭版)
1、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餐,进餐顺序正确,能整理餐桌。
2、早起早睡不迟到,每天7:00以前起床,20:30以前睡觉。
3、做到早晚独立正确的刷牙,晚上刷牙后不吃东西。
4、在家和父母分房睡,每天帮大人盛饭,摆碗筷一次。
5、行走时不在马路上玩耍,会用钥匙开门。
6、父母指令一次听懂,并马上执行。
7、放学回来,先做作业,吃晚饭以前必须完成所有笔头作业,做作业时不离座。
8、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9、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禁止看广告。
10、每天去幼儿园前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所带的东西。,握
11、掌握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写字时“一尺一拳一寸”
笔时“一捏二抵三紧靠”。
12、督促完成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
孩子在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以便家园配合。
13、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定型,必须连续坚持21天,爸爸妈妈
们,一定要坚持哦?!
班级幼儿姓名
第三篇: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帮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比如,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学校的事情,要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家长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你再不听话,让学校的老师管你。”家长这种恐吓的话会造成孩子对上学的恐惧感,产生心理压力。
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是很精细的,而上了小学后他们很多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因此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也就是说要学会生存。
三、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我们平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整理柜子,图书,收拾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孩子上小学后就能收拾好自己的文具,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啦。
四、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五、让孩子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计划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要让孩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不是仅仅指提前教会他们汉语拼音,让他们多会算几道算术题,习惯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
第四篇:大班幼儿入学前准备的探讨
大班幼儿入学前准备的探讨
大班幼儿到了六、七岁,无论是从事一些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的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已具备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幼儿园与小学是属于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感到喜悦、自豪,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到疲劳、紧张。幼儿入学准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过程,而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在大班。为了使幼儿能走稳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我们必须要了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找出幼儿入学前后活动的差别,以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幼儿顺利走好这个“坡度”。
一.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
1.健壮的体格。小学是对儿童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初步文化知识教育的学校,是根据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每天上课五至六节,每节一般为四十分钟,课后还需要儿童完成一些家庭作业。小学教育大纲为儿童提出了比幼儿园高得多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儿童付出对他们来说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此,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们生长发育良好,生理机能健全,达到一定得运动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只有足够健壮的身体才能坚持紧张的学习生活。
2.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小学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课堂学习,上课时间很长,生活各方面要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他们向全体儿童提出共同的要求,而对小学生的生活照顾较少。所有这些,都要求儿童不依赖老师而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参加集体活动的能力。
3.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学习的能力。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他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东西。这是说,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仅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并开始阅读课外读物。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4.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和集体活动。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达到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集体交给他的任务,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证教学的进行和活动的开展。为此,必须培养小学生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大班幼儿的现状及分析
上述的这四种基本素质与能力,对一个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么当前大班幼儿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例一:我带领大班幼儿大操场跑步,才刚一圈,他们便叫道:“慢一点啊!”“老师,我跑不动了。”“累死了”。
分析: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正确地进行锻炼,是增强体制的有效办法。因为只有经过锻炼的机体才能在外界的突然变化中保持自身平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孩子缺乏某种方面(如耐力、速度等)的锻炼。
例二:我曾经向小学一年级教师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从哪里毕业的孩子容易很快适应小学生活。他们回答是:“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动,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小动作多,自控力差。而从学前班毕业的孩子能较自觉地遵守常规”。
分析:的确,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正是大班幼儿所缺乏的,大班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外部信息调节和支配,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不善于系统地进行思维,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服从于一定得目的。在我的记忆中,很少上过一节从开始到结束不中断教学进程的课,你总是需要花上课的一部分时间去整顿纪律,维持课堂秩序,孩子不是坐不住,就是乱插嘴,要不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连老师都不知道他小脑袋里在想什么,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学一学学前班的教育方式呢?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学前班在模式上是将小学模式的朝前使用,况且,大班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的任务应该放在促进这种变化的过程上,使孩子在上小学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例三:对于老师布置的一些小任务,每次总有几个孩子忘记,问其原因,有的孩子说:“我忘了”,也有的孩子会这样说:“妈妈忘记给我带了。”
分析:由此可见,大班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很差的,几乎他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成人的护理。虽然孩子在入园后,也学会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自我管理的意识还很弱。如果一个做什么事都要有人提醒的孩子上小学后,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或许今天是忘了带作业本,明天说不定连书包都忘记带了,这样怎么能够适应小学繁重的学习生活呢?
综上所述可见,孩子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需要学会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
三.介绍几种培养方法
幼儿进入大班后,要以幼儿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时间观念,自我管理能力及控制力的培养,使幼儿平稳、自然、轻松地进入小学。
1、培养幼儿初步的时间观念
大班幼儿的生活有其自身的一套作息制度。孩子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是在被动的遵守时间,而我认为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有了一定的时间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使孩子从被动地遵守时间变为主动地遵守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另外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同时,可以具体地认识一些时钟知识,这种把认识时间与具体事项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更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要求。
2、增强任务意识、培养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会向幼儿布置简单的家庭作业,其内容有:写阿拉伯数字和有趣的汉字基本笔画,说一段参观见闻录,编一首儿歌,剪一幅主题画等等。除了第一、第四种作业外,其余都是以幼儿口述,家长记录的形式进行的,当然,这些作业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幼儿的学习相结合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养幼儿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自觉性。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作业及日常生活诱导幼儿树立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高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培养这一行为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给幼儿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因为在教师严格管理的环境中,幼儿不易表现自觉性等行为,为此我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将饭后集体散步改为小组散步或自由结合的散步,幼儿脱离了老师的管理,改由同伴之间互相约束和自我约束,以更积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散步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反馈散步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得到巩固。
4、家园合作教育一致,着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在幼小衔接期间,除了简单的知识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孩子,入学后能很快的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会倾听,认为在校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自觉地去完成,不需要的大人的督促。家长还应安排好幼儿的生活作息,使幼儿生活有规律,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孩子准备好各种必须的学习用具,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时,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自理;家长应常为幼儿讲讲学业有成的人和自己上学的故事,激发幼儿对上学的向往。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儿童来说,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能掌握的知识则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入学准备的着眼点放在对幼儿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总之,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第五篇:在孩子入学前应该培养哪些习惯
在孩子入学前应该培养哪些习惯?
孩子入学以后,学前阶段养成的一些习惯会对他的学校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习惯会缩短孩子入学以后的适应期,使其迅速地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由智力水平的高低造成,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埋怨,孩子在低年级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其实,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开始抓起。到底应该培养哪些习惯呢?习惯的培养方方面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培养孩子认真做事情的习惯。
首先是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这是孩子入学以后能不能专心听讲的重要前提。要指导孩子认真听什么、怎么听,要求孩子在幼儿园认真听老师提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讲的故事,还要认真倾听小朋友说的话,这是为孩子适应入学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准备。为了培养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家长应要求孩子在家里就能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当家长向孩子提要求时,要求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眼睛看着家长,在讲完后最好让孩子再复述一下。在家里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把老师讲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从而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克服边玩边听、漫不经心的坏毛病。
其次是让孩子养成学会认真思考,做事肯动脑筋的学习习惯。家长给孩子提出问题后,要给孩子留出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如,让孩子计算1+2+3+4+5+6+7+8+9=?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思考:他可能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加,当他用自己的方法尝试后,他才能感受到用凑十的方法究竟妙在何处。家长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孩子,要给他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孩子克服依赖思想,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最后是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学习、积极表达意见、积极与人交流,养成这样的参与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二、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小学与幼儿园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需要独立做很多事情,如自己独立收拾学习用品、收拾课桌,随时根据课表准备好需要的书本或用具……如果在学前阶段缺乏这种锻炼,孩子在开学后就有可能手忙脚乱,不但耽误时间,最重要的是会产生紧张情绪,以致影响学习。因为,老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推迟正常的教学进程的。除了培养孩子独立进行生活管理的习惯外,还要培养其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家长不要作陪读,更不要对孩子的错题、错字指指点点,甚至帮他改错。这样,日久天长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思想、畏难情绪和懒惰的习惯。在上学前,如果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家长要冷静,教给孩子一些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指导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在入学后就能很快和新同学相处,很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体现在时时处处,更应该小中见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比提前教给孩子一些知识更重要。学习兴趣、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都会使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