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

时间:2019-05-12 13: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

第一篇: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

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 作家养成法的变迁

讲习所里的“国家队”

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很怀念当年的“讲习所”生涯。

“文革”结束后,1980年,中国作家协会恢复“文学讲习所”,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学员。学员都是各省市的代表作家,由各省作协提名申报,中国作协审核后录取。刚刚从安徽插队回上海的王安忆,意外地获得了进入“国家队”的学习机会。她后来把这个机会称为“转折点”。

“孔捷生、陈国凯、张抗抗、叶辛、陈世旭——我这帮同学,一个个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是当时拿过全国小说奖的人,是很有名的作家。”

王安忆听课特别认真。“课程很好,基本上是完整的中文系的速成课程。讲《红楼梦》的时候是冯其庸、吴组缃教授,他从作家的角度来解析文本,让我获益非浅。” 半年培训期里,讲习所给学员们聘请了王蒙、冯牧、孟伟哉等十二位导师,每人带四个学员,不仅聊文学创作,还针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回头来看,作协的培训最好是我们那届,师资力量强大,教授、学者多。”王安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讲习所1950年刚成立时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模仿苏联的高尔基文学院,目的是培养新中国的文学作家以及新文学理论、批评、编辑等方面的干部。

翻开中国作协的资料,当时的负责人丁玲在第一期学习班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要求学员“经两年学习研究,能提高一定的政治及业务水平,掌握毛泽东文艺方向进行创作,两年内希望每个学员尽可能写出一部能出版的作品”。

郭沫若、胡乔木、周扬、茅盾、郑振铎、叶圣陶、老舍、曹禺、吴组缃、艾青、何其芳、刘白羽、柳青、赵树理、张天翼、周立波„„讲习所教师阵容强大。到1958年停办,九年间,讲习所办了四届培训班。文学创作班的学员,后来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不少人还担任全国及各省市文艺单位领导人;编辑班的学员,成为全国文学刊物的主编,翻译班的学员则成为俄苏文学和东欧文学的专家学者。

1984年,文学讲习所更名鲁迅文学院。

拯救被耽误的一代

1982年11月,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新中国作家队伍的平均文化水平在降低,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和“作家不学无术”,呼吁作家学者化。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很赞成。

“大学在实现作家学者化方面,应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当时刚好一个知名作家也给我写信,建议武大以集体研修的方式,对当代青年作家实施再教育,帮助他们走上学者化的道路。”刘道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

刘道玉正在推进大学教育改革,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试行本科插班生制度。他把插班生制度与作家研修联系起来,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大学作家班。

武大作家班招生,不要求有高中、大专学历,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创作的作品评分,二是课程考试评分。“文学作品占70%,文化成绩占30%,根据总分计算,择优录取。”作家班学员纳入插班生招生计划与管理,毕业时考试成绩合格,发放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参与国家工作分配。

自1985年至1989年,武汉大学共招收四期作家班,学员总计100人。

“‘文革’后的新作家,是被耽误的一代,大多数人没有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势必影响他们创作的后劲。针对这个问题,我才提出了‘作家学者化’的口号。”王蒙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1986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相继按武大模式,和中国作协系统合作,陆续开办了作家本科班。后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更进一步,与鲁迅文学院合办了作家研究生班,给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人颁发文艺学硕士学位。“作家学者化”成为现实。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也想把作家班搬到复旦大学。征得学校同意后,他向国家教委递交了申请。

1978年,梁永安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和卢新华、李辉、胡平、张胜友、陈思和一样,报的是文学创作专业。

复旦中文系素有作家教书的传统。“当时新月派的散文家余上沅、诗人方令孺;戏剧家洪深、《收获》主编靳以,作家贾植芳,都在复旦,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从而影响了邹荻帆、绿原、曾卓、王火等学生的写作。”陈思和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复旦文学创作专业1972年创办,前后招了4届工农兵大学生。几届毕业学生里,最有名的是“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梁晓声。

梁永安他们进了复旦才发现,文学创作专业取消了。第一次学生欢迎会上,“系主任朱东润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中文系不是培养创作人才的,是培养文学研究人

才,你们以后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创作。然后就讲很多读书的道理。”陈思和回忆说。

中文系也不支持学生搞文学创作。“有时候,老师看到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和评论,还会在课堂上公开揶揄,认为学生为了混稿费而浪费学习时间。”从此,陈思和不再从事小说写作,转向学术研究。大学时期,他和李辉合作撰写出版了《巴金研究论稿》。

但更多的人还是偷偷写小说,最耀眼的是卢新华。《伤痕》是他刚进大学后不久完成的短篇小说,发在班级墙报《百花》上,反响热烈,《文汇报》拿去发表,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

轰轰烈烈的作家班停步在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通知,停办作家班,不准发放文凭。

复旦中文系还是想出了对策:作家班学习两年,不发本科文凭,由复旦成人教育学院颁发两年制的结业证。

从1990年到199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共举办了4届作家班。学员里很多人成为了专业作家,如今最有名的是写《饥饿的女儿》的虹影和《寻枪》、《理发师》的凡一平。

复制美国的写作课

在国外,大学除了培养学者,也培养作家。美国爱荷华大学1897年就开设了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的专业课程,并于1922年提供该专业的高级学位。至今,美国已有三百五十多所大学开设了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的艺术硕士(MFA)项目。索尔·贝娄、托妮·莫瑞森、戴瑞克·沃考克、约瑟夫·布洛斯基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在不同大学的MFA项目开课执教。

1983年,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吴祖光、茹志鹃、陈映真、潘耀明参加。王安忆随同母亲茹志鹃一起去了美国,在爱荷华大学访学三个月。“我最早接触写作课程是在爱荷华,他们邀请国外的作家作为驻校作家,课程都是写作实践,没有教材,经常是找个谈话主题大家展开讨论,我英语不好,也能得到一些收获。我第一次知道写作是这么教的。”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复旦的写作课上,复制了她当年经历的爱荷华课堂模式。每个人都是创作者,也是批评者,随时就故事布局、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环境设置、故事演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相互补充细节。

王安忆惟一的文学写作硕士莆跃辉回忆,一次王安忆出了个命题作文《邂逅》,要求他和同学们写一个小说开头,让大家充分想象,按自己的思路一直写下去,看最后能写到什么地方。大家相互点评,王安忆也参与点评。

“除了第一次被王老师表扬过,剩下的时候几乎都是被批评。我把那篇关于‘邂逅’的小说改了又改,重写了不下十遍。最终王老师仍旧不满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个学期过去,这门课程结束,学生们也完成了一部小说。

他们可以是作家、写手、编剧、策划

“大学能否培养作家?”最早的反对声大多来自高校。西南联大时期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最早提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新中国时期,北京大学两届中文系主任杨晦、严家炎也反复告诫学生: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在1980年代,诗人雷抒雁和老作家李准有一场争论:“当作家要不要上大学?”李准是从农村小学毕业成长为作家,持否定态度。雷抒雁反问,“是否大学教育越普及作家就越少?或者,我们还得特意留一些文盲当作家?”争论上了报纸,流传很广。

前几年卸任的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认为:作家虽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大学刻意栽培出来的。没接受过大学文科系统教育、自学成才的作家却大有人在。”

支持大学培养作家的声音更多。老北大的校长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大学中文系应“兼顾到三方面:历史的;欣赏与批评的;创作的。”在给陈源的信中,胡适谈到大学中文系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教师、作家、学者。

“小学毕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一直被当成天才作家。莫言不认同:“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北大的老师、社科院的老师,凡是跟文学沾边的,几乎被我们请了一个遍,还请来了许多社会名流。这样的方式,虽然不系统,但信息量很大,狂轰滥炸、八面来风,对迅速地改变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文学观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贾平凹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谈起大学对自己的影响:“一根木棍放在大学里,三年都成精了。我上大学前,村里有我很崇拜的人,给我讲很多东西,上了三年大学,我觉得没学什么,但是回村后跟那个人交谈,发现他水平很差,大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中国写作者从来不缺乏高远的志向和自以为天赋神授的天才,缺少的是严格的专业训练。”一些大作家“在技术层面上甚至是不合格的”。如今,更多大学陆续加入培养作家的行列。2011年,上海大学成立中国文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招收文学与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创意写作本科专业;2013年,南京大学创办了创意写作专科对外招生。

2014年,北大中文系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40名。学生在两年期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达到国家规定后,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专业型艺术硕士学位(MFA)证书。

复旦的创意写作硕士,目标是培养学院派作家。除了王安忆,复旦还请了王蒙、贾平凹、余华、叶兆言、严歌苓等作家为中文系兼职教授。

“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学院派作家,视野开阔、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有丰富的学养和知识结构,有想象力,同时有一定学科背景。而不是以往靠底层游历或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写作的那一类传统作家。”梁永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硕士负责人葛红兵教授说:“我理想的状况是,创意写作的毕业生,可以成为纯文学作家、类型文学网络写手、影视剧编剧、图书策划编辑、广告创意写手和文化活动策划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风水、相面都用得上

文学网站也开始和大学合作,培养网络文学写手。

2013年2月,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宣布,成立网络文学创作本科专业,培养一批网络作家、编辑、评论家和运作人才。

此前,盛大文学已经和上海社科院合办过为期两年的“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唐家三少”等39名起点中文网作者入校学习两年。

起点中文网办作家班的出发点很现实:网络写手的收入与读者点击量挂钩,竞争激烈,压力巨大;每天高产达万字的网络写手,创作高峰期往往只有两年。盛大文学想通过大学教育打破这个怪圈,延长网络写手的创作生命。

“我们的网络写手大多理工科出身,他们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能力很强,但是在写作技巧和能力上不够,人文历史知识严重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他们终将被读者抛弃。”当时的负责人吴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网络写手写什么的都有,历史、悬疑、仙侠、军事、科幻;来讲课的专家和他们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有《达芬奇密码》的译者、看面相的专家、讲风水的老师、电影导演和编剧。“有老师给我们讲伊斯兰教,有老师讲犹太人历史,对我们的知识结构都很有补益。”参加高级研修的网络作家格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写历史类小说的人,对这种文化的渊源更了解的话,写起来也更有底。而风水学、面相之类,的确还是我们以后写作可能会用到的东西。纯粹说遣词造句,确实是要靠个人历练,靠自己琢磨的。”

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吴文辉很满意结果:39个学员除了两人没有坚持到最后,其他学员都合格完成了学业。研修期间他们也没有耽误写作,新写出来的作品,点击率都排在起点排行榜前列。

2014年7月,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办的网络文学创作本科专业,即将迎接首批学生。

下载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文学讲习所到网络写手研修班作家养成法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