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额宝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在刚才的攻辩中,对方辩友有几点偏颇之处,我在此为大家指出:第一,对方辩友认为余额宝可以促进金融界的创新,可以将中国经济引导到更好的方向发展。余额宝并不是金融界的创新,而是互联网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具有波动大、风险大、立法不完善等弊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推断出该物一定“利大于弊”的。
第二,对方辩友承认了余额宝的弊端的存在,却又在论点中否认了其存在、一直在单方面强调余额宝的益处,到底是从“没有弊的基础上加深了利的存在呢”,还是忽略了辩题中的有关程度的标准呢?第三,对方辩友认为余额宝具有其特有的灵活性,依附于支付宝,能间接促进人们的消费,由消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根据数据显示,余额宝问世后的半年间,人们的消费信心不断下降。这难道不是在重现一战经济大萧条前和经济危机前的表面的虚假繁荣吗?
基于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余额宝发展的只是表面的虚拟繁荣,并未从根本推动经济发展,反而使得实体经济生存空间减少、波动过大,不符合我国想要平稳发展实体经济的初衷。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余额宝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第二篇:网络对大学生弊大于利之攻辩小结(推荐)
网络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之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做我方总结陈词。首先,我先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第一,学生运用网络学习,这当然没有错,但你能否认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事实嘛?难道学习就只有网络一种方法么,那么那些古代的“学霸”又是怎么来的呢?第二,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网络的好处,并没有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明显偏于我们的辩题。第三,网络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但是不正是因为网络,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都被抛于脑后了么?因此,我方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是大于利的。对大学生上网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上过网,其中有48.3%的学生经常上网,有26.8%的学生曾经上过网,9.3%的学生很想上网,但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此外,还有15.6%的学生对上网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之大。影响又分为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学习方面,大学生的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这里看看,那里站站,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生活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毒害大学生的三观,虚拟空间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生活紊乱,网络成瘾症将会引发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身体上的问题。
所以,不论从社会大方面着手,还是从我们大学生的自身认识,对网络都要量力行事,不要成为网络的牺牲者。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刚刚我方和对方经过了激烈的攻辩环节!非常的精彩!现在由我来为我方做个小结: 立论······
1.对方辨友告诉我们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然而却未给出其衡量标准。进而对于我方提出的相关问题躲躲闪闪,避而不答,请问对方辨友,您在害怕什么呢?而我方明确的指出其衡量标准,对方又听进多少呢?
2. 创业,它包括创新性,目的性,系统性,风险性,延续性,规模性。就光看它的六个属性,也足以体现,创业必须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远非业余时间所能足够。而对方辨友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创业对于个人的要求很严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然而又提倡在校大学生去创业,这是否已自相矛盾了呢?哲学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方也回答到自己并未在创业,那么为何没有实践,您还坚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呢? 3.众所周知,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而对方辨友也告诉我们,创业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这不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在大学这一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怎可丢了西瓜捡芝麻呢?此时对方辨友凭什么说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呢?
4.对方辨友还告诉我们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然而我方一辩也已在立论中指明:据统计局统计,在校大学生创业85%以失败告终。成功率如此之低,何来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呢? 5.对方举了很多例子,无非是想说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但是否注意到例子中并非为在校大学生呢?盖茨是辍学创业,而非在校大学生啊!)然而急于求成,过早的提倡一个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的祖国花朵去经受风吹雨打,若是不小心夭折了,您又于心何忍呢?其实我方观点并不是反对大学生创业,而是不赞同大学生在校创业。
总而言之: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利弊皆有,但弊大于利!
第四篇: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首先,我重申一下我方观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 大于 利,请听清楚,不是没有利,而是弊大于利
我们只能说对特殊的个人利大于弊,而对大多数来说弊大于利!个别创业成功的例子的确让人心动,让我们的思想有倾向于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的那一方,但是个别成功案例并不能掩盖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事实,对方在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虽有读书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的结合,但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厚积,何来薄发!如果去创业,岂不是违背了先磨刀、再砍材的一般规律。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自己专业知识都学不好,还谈什么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当你把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发现自己根本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况且,实践并不一定要创业,比如今天我们的辩论赛不就是一种时间吗,增进了友谊,不必承担经济风险。
很多人想,上大学是为了就业,在上学期间开始就业,既有学历又有经验,既然上学期间能创业,那你还上什么大学啊,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去创业,为什么还十年寒窗上大学。省下了大学的学费。我方已明确说明: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具有长期性、风险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学生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失败,资金损失不可估量,心理和身体,得不偿失,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或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方并不是说不鼓励去创业,而是要找对时间段:学校经常开一些创业课,国家支持创业的政策并没有错,但支持创业的初衷,培养同学们创业技能并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一种途径,并不是鼓励你马上就去创业。这说明什么,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在学校应该做好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不是去创业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可改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创业呀,成功就是否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方评判利弊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大学这一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家庭经济安全和“学业有成”期望值的顺利实现。我们不反对创业,求富不是过错,反而值得表扬,但在大学期间就显得时机不对了,对于没有资本的大学生,拿着父母的钱出去创业,顶多算风险投资。对方辩友做的可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啊!
年轻人有冲劲,但却缺乏理性,但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跑去创业,大学生易冲动的性格决定了大学生在自己没创业基础时误认为自己已经万事具备就开始创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对方辩友说:在校期间的实践是一种有效途径,而创业是一种不错的实践机会,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请对方辩友理清概念,实践,创业。创业是一种实践,但实践不一定非要自己创业。到社会上去做兼职,不管与自己专业相关与否都是有益的。兼职同样也能得到交际能力,人脉关系,实践锻炼等等。而创业有两个远不如兼职的地方一是耗时过多影响基础学习,这一点对往后的发展是致命的。二是自主创业,无路可寻,无迹可追,无人可引,难度太大。
正如对方辩友所说,在校大学生会对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大学生创业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目光短浅,得不偿失。大学阶段,正是求学的最佳时期,应以学习为主,创业是以知识为后盾的,如果没有知识武装,即使眼下创业成功了,由于创业的持续性,以后也难谈发展。
又如对方辩友所说,不以成败论英雄,看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但哪一位英雄,不是基于其所做之事的结果,对方辩友列举了创业种种有利之处,说创业重在过程,而你们都知道,这些有利之处并不都是通过创业才能实现的,实践并不一定要创业。
况且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就算有了好的点子,也不能忘记创业的长期性、艰苦性,还未具备创业的心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多;很多大学生看到的都是成功例子,把创业理想化,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挫折和失败,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成功例子自是有,但也不乏因失败而自杀的案例,当生命都无法保证时,还何谈创业。再者,人一旦走人社会,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控制,无论是社会的诱惑,还是社会带给我们的困扰,都会扰乱在校园里安心学习的宁静。
第五篇: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在刚刚结束的攻辩环节里,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 1对方辩友错误的理解了本次辩论的原则,即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我们何去何从。当二者可以得兼时,毫无疑问,我们既要鱼的鲜美又要熊掌的野味,这时我们的争辩根本毫无必要了嘛;不得兼时呢?这才是我们辩论的中心。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二者的统一,哪里能认识到选择现实这一熊掌的必要性呢?对方辩友片面的将为现实而工作定义为“为了钱”而工作。诚然,钱是我们为现实工作的回报之一,但决不是唯一回报。从现实中寻觅的机会,收获的经验,积累的人脉难道都不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吗?仅仅以钱来定义现实,对方辩友无异于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 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定义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但为了现实工作就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了吗?支教的李老师固然精神崇高,可是如果他擅长的不是教书而是科研呢?如果他基于现实而选择科研的道路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啊,而且由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李老师这时候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能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与现实放在了对立面的位置上,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即使冲突,我们也可以“心怀理想,为现实工作”。这是因为,为现实工作,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啊。法拉第做学徒时学到的图书装订技术,竟然成了他叩响科学大门的敲门砖。试想,如果法拉第因为图书装订与自己的科学理想毫不相关就放弃了工作,他该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又怎能得到戴维的赏识?更何谈创造电磁学的新纪元?当我们意识到一份不起眼的为现实而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一份为现实而工作的机会呢?
(21岁的法拉第有幸在皇家研究所听了H·戴维的四次化学讲演。这位大化学家渊博的知识立即吸引了年轻的法拉第。他热忱地把戴维的每个科学观点转述给市哲学学会的同伴们。他精心整理听课笔记并装订成一本精美的书册,取名《H·戴维爵士演讲录》,并附上一封渴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信,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一起寄给了戴维。法拉弟热爱科学的激情感动了戴维,他所精心整理装订的“精美记录册”更使戴维深感欣慰.)
下面总结我方观点:
1为现实而工作有利于个人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为什么为现实而工作而承担的家庭责任,就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了呢)中国古语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你难道忍心为了追逐自己象牙塔里的飘渺理想,而不顾身边父母的死活吗?
2为现实而工作符合社会分工,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正如我方辩友之前所强调的那样,并非你想成为谁,你就可以是谁。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始终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当她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天才的差距后,她忍痛放弃了理想,转而在政治领域大有作为。作为群体一份子的我们,如果不能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服从于现实需要而工作,那么社会何以顺畅运转?就像你本身是电阻,却怀揣着成为电容的理想,但你就真的可以当做电容来服务于整个电路吗?恐怕这样做的话,你不仅实现不了蓄电的功用,更有可能导致整个电路的崩溃。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更应该为现实而不是理想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