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高考体验磨练作文透出课程改革新气息
新高考作文透出课程改革新气息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受到格外关注,今年也不例外。从网站上第一时间的报道,到各色人等对高考作文的点评、热评到酷评、辣评,不难看出作文在高考中的特殊地位。与往年不同的是,作为首批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今年首批进入“新高考”,其作文试题自然更受关注。从网上的评论及记者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四省区的作文题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获得了实验区教研员及教师的首肯。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从一线教师对四省区作文试题的分析来看,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点,即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对山东省的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齐鲁晚报》引用了一位高中教师的话:这个话题并不难把握,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所以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而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中的语文教学组长田泽农老师认为,海南的作文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为法国科学家别涅迪克发明汽车安全挡风玻璃的故事和一段关于“创造需要什么条件”的评论,材料的内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意义,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新课程提倡的创新精神是吻合的。对考生来说,该材料平实、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应该有话可说。广东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认为广东省以《传递》为题的高考作文,是在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即可,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也认为广东省的作文试题体现了他认为的一种理想状态,既贴近现实又与现实若即若离,学生容易发挥。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中语文教师冯雄在点评今年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时认为,今年宁夏的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有关,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审题难度普遍降低,作文试题回归写作本身
一位山东省的高中教师认为,今年山东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为考生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就避免了以往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繁琐复杂、考生审题难度太大的弊端,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海南省的田长泽老师认为,海南试题所给材料内涵丰富,考生作文的切入点多;所给材料后面加的两句评论,为考生提供了可选择的立意角度。同时,在作文的要求中将往年的“全面理解材料”改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也就是说,立意不必是材料主旨,只要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即可,这样就使作文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了,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也对中学的作文教学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冯雄老师也认为,宁夏的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认为,广东的作文试题题目比较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审题,如果太过抽象的题目则需要学生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这样学生跑题、离题的现象就会发生,而今年的题目却不会,这样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采访中,一些教师认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从这点上说,四省区新高考基本体现了这一点,对教学有积极引导作用。
作为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总结了一线教师最“恐惧”的几种类型的试题,一种是题目中出现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超出中学生知识范围的概念,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审题失当,自然也就无从下笔;二是题目与现实贴切得太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这样的题目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容易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三是题目或材料太过“玄虚”,学生难以把握,就可能造成大量离题、跑题。他同时还指出,那些过分追求审美化的题目也不适合作为高考作文试题,因为审美化、艺术化不是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艺术化的追求可以放在中学以后的阶段。
“高考作文试题对高中的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我认为还应该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为重点,题目应该平实一些,贴近学生比较好。”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的一些实用技巧
2008年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的一些实用技巧
(一)掌握技巧:
(1)注意篇章结构,合理布局
开始部分(opening paragraph)——说出文中的要点、核心问题。
正文部分(Body paragraphs)——围绕主题开展叙述、讨论。
结尾部分(concluding paragraphs)——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要做到全文中心突出、段落之间必须是有机地联系,内容完整、连贯。前后呼应,祛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2)确定主题句
主题句是对全文的概括,是文章的主旨。它能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主题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而后,全文对主题句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解释,扩展。
写主题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归纳出你要写的文章的几个要点
②提炼出一句具有概括性的话
③主题句应具有可读性,抓住、吸引读者。
(二)巧用连接词
要想使文章有整体性、连贯性,就要学会正确使用连接词
表示罗列增加
First, second, third,First, then / next, after that / next, finally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On(the)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Besides / what’s more / in addition / furthermore / moreover / another /also,Especially / In particular,表示时间顺序
now, at present, recently, after, afterwards, after that, after a while, in a few days, at first, in the beginning, to begin with, later, next, finally, immediately, soon, suddenly, all of a sudden, at that moment, as soon as, the moment from now on, from then on, at the same time, meanwhile, till, not…until, before, after, when, while, as during,表示解释说明
now, in addition,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 this case,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fact, actually
表示转折关系
but, however, while, though, or, otherwis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trast, despite, in spite of, even though, except(for), instead, of course, after all,表示并列关系
or, and, also, too, not only … but also, as well as, both… and, either …or, neither …nor
表示因果关系
because, because of, since, now that, as, thanks to…, due to…, therefore, as a result(of), otherwise, so…that, such…that
表示条件关系
as(so)long as, on condition that, if , unless
表示让步关系
though, although, as, even if, even though, whether …or…, however,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wherever, whenever, no matter how(who, what, which, where, when, whom)
表示举例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take… for example
表示比较
be similar to, similarly, the same as, in contrast, compared with
(to)…just like, just as,表示目的for this reason, 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n order to, so as to,表示强调
in deed, in fact, surely, certainly, no doubt, without any doubt, truly, obviously, above all,表示概括归纳
in a word, in short, in brief, on the whole, generally speaking,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know, As we all know, as has been stated, as I have shown, finally, at last,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三)掌握常用句型:
里面有很多,下面只列举比较常用的。
1.in order to
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学习非常努力。
He worked very hard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dream.2.in order that
她拼命干活以便到六点时把一切都准备就绪。
She worked hard in order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ready by 6 o’clock..3.so…that
他们太累了,除了伸懒腰什么都做不了了。
They were all so tired that they could do nothing but yawn.4.such…that
天气非常冷,以致于街上一个人都没有。
It was such a cold day that there was nobody on the street.5.would rather do…than do
他宁愿听他人讲而不愿自己说。
He would rather listen to others than talk himself.6.prefer doing to doing
他宁愿在精心准备后去做报告。
He prefers making speeches after careful preparation.7.prefer to do…rather than do
比起女人,男人总是宁可在家睡觉也不愿花那么多时间来购物。
Compared with women, men always prefer to sleep at home rather than spend so much time shopping.8.not only…but also
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她不但完成了所有课程,而且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In just three years, she had not only finished all the lessons, but also received her doctor’s degree.9.eitherr…or
如果考试过关,你可以买一个MP3或去云南玩一趟。
You could either buy an MP3 or go to Yunnan for a visit if you pass the exam.10.Neither…nor
他是一个无聊的人,既不爱娱乐,也不爱读书。
He is a boring man.He likes neither entertainment nor reading.11.as well as
他善良又乐于助人。
He was kind as well as helpful.12.…as well
这个小孩活泼又可爱。
The child is active and funny as well.13.One…the other
你看见桌子上有两只笔吗?一支是红色的,另一支是黑色的。
Have you seen two pens on the desk? One is red, the other is black.14.Some…others
每个人都很忙,有些在读书,有些在写作。
Everyone is busy in classroom.Some are reading, others are writing.15.make…+adj /n
我们所做的可以让世界更美丽。
What we do will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16.not…until
直到他告诉我发生的事,我才了解真相。
I didn’t know the truth until she told me what happened.17.as if
他夸夸其谈好像什么事都知道。
He talks a lot as if he knows everything.18.It is no use(good)doing…
假装不懂规则是行不通的。
It’s no use pretending that you didn’t know the rules.19.find it + adj to do…
我觉得作听力时有必要作笔记。
I find it necessary to take down notes while listening.20.It is + time since…
我已经有两年没见他了。
It is two years since I last met him.21.It is + time when…
我到电影院时已经八点钟了。
It was 8 o’clock when I got to the cinema.22.It is + time before…
不久我们就会再见面的。
I won’t be long before we can meet again.23.It is…that…
我最珍视的是友谊。
It is friendship that I value most.24.It is + n / adj + that / to do…
每个人都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
It is a must that everybody should know how to use computers.2008万能高考英语作文模板
作文是英语知识水平的综合素质体现,它要求同学们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及书法排版能力。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多数同学在作文时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文体不符、词汇误用、句子单一等,造成作文的得分较低,影响了总的英语成绩。因此,作文能力不强一直是同学们比较普遍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作文“缺钙”一共有四类症状,深入地剖析这些症状,就能找到作文偏科的根本原因,同时写作时适当地套用一些模板,给写作能力“缺钙”的同学好好进补。
症状一文体格式混乱
【表现】
读了作文要求之后,提笔就写——明明要求写一封表达建议的书信,结果写成了议论文;或者明明要求写说明文,偏偏写成了记叙文;或者总算文体没有弄错,结果写通知误用日记的格式,写书信又误用通知的格式。
【症结】
平时缺乏作文文体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对英语作文的几种常用文体及其相应的写作格式不熟悉,拿到写作材料习惯性地对写作要求一扫而过,提笔就写自己最熟悉的格式。
【突破之道】明确文体和对应格式
常用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应用文等。近几年的高考书面表达多以应用文为主,提供的形式多以图画、提纲、表格出现,书写的格式大都是书信、通知。所以,同学们应该掌握书信的称呼、开头、正文、结尾、签名等方面,另外,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的不同要清楚。总之,同学们应根据写作提示分析材料,明确写作文体和其相应的格式。
症状二时态人称混乱
【表现】
作文时,时态和人称运用混乱——时态方面,要么整篇文章都是一种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居多),要么就是一段甚至一句话中出现三种以上的时态;人称方面,要么文章开头是第一人称,写到文中甚至文末就成了第二、第三人称,要么前面是单数人称,写着写着就变成复数人称。
【症结】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对英语中时态和人称所代表的含义及其运用掌握不足,因此无法根据文体来选择正确的时态和人称而滥用或者混用。
【突破之道】明确时态和人称
同学们要根据选好的文体和写作内容确定时态和人称。一般来说,记人叙事多用一般过去时;发布通知多用一般将来时和祈使句式;发表议论大多用带有情态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人物介绍、现状说明常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定准时态后接下来一定要知道各时态的构成及用法要点,但要记住,写作时时态并不唯一,要依据表达内容而选定正确的时态。人称方面则要注意前后统一,避免出现前后人称属性或者单复数不一致的情况。
症状三词汇运用混乱
【表现】
经常出现乱用词语的现象,同时使用一些较难的、较长的、用法不熟悉的单词,或者明明用一些简单的词汇就能够很清楚地表达意思,偏偏要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不常用的表达方式。
【症结】
写作时对文章的脉络把握不足就匆匆下笔,对其中所需的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理解记忆不牢固。平时练习时,习惯性地忽略一些形式简单但用途较广泛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喜欢选择复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突破之道】确定所需主要词汇和所用表达结构
应该根据文章体裁和内容逐个确定写作要点。对于图画和图表可在草稿纸上用中文列出并理清要点,然后选词造句,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得当,力求用最简洁的话表达准确的意思。同时,平时写作要多进行发散思维,例如,是用very sorry还是terriblysorry,是surprised还astonished。同学们应学会尽可能避免使用较高级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如非谓语动词、复合句等,以免造成过失性失分.症状四语序句序混乱
【表现】
作文的语序、句序混乱,通常这里写一点,跳过去又另起一点,这样造成要么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全是废话,没有中心和重点,什么都没有表达清楚;要么通篇没有适当的过渡词、句,整篇文章一“逗”到底,密密麻麻让人找不着北。
【症结】
平时练习时不注意表达的连贯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作之前没有列提纲的习惯,不去深入思索怎样表达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造成整篇文章逻辑思维混乱,层次不清晰。
【突破之道】 整理成篇 行文连贯
同学们应该根据写作内容列好简要提纲,分清文章的层次,确定详略,写好的单句要重新排列组合起来,使之前后连贯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同时选用恰当的关联词或句子使文章过渡自然,行文流畅。另外,该分段时要分段,这样文章才能中心突出,一目了然,整篇作文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整齐划一。
第三篇:高考应体验磨练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
高考应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
贾超英
一种作文形式被应试者适应而渐渐地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模式,从而影响测试的效果,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现象,最典型的要算八股文。今天,这种作文应试模式形成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话题作文”打破了恢复高考以来几十年中逐渐形成的“材料作文”的“三段论”模式(被人称为新八股文),但令命题创新者始料不及的是,几年时间,一种话题作文的应试模式已经形成,它让我们觉得应试作文似乎从八股文时代走向骈俪文时代。请看两个高考满分作文的选段:
1、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2、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日出让一代圣人为之叹服,仅是那一抹红色的悸动,仅是那一山绿色的清风,一个流芳百世的“儒”字便刻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难以磨灭。
苏轼看见了赤壁,驾一叶扁舟,饮一壶美酒,抒一腔愁绪,悟一生真谛。只是山间清风,江上明月,东坡却从中参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李白看见了长江,于是便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浪漫的情怀。仅那一瓢长江之水,便让“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贝多芬看见了月光,温柔地铺满盲女充满期待的脸。他的心在颤动,他的手在飞舞,他的灵魂在如纱的月光中格外闪耀,仅是那瞬间的触动,他看见了人间的真爱,一首如月光般的曲子便从此流泻在世间每一个角落。
凡高看见了一片夏日的向日葵,氰氲着生命的气息,一种躁动,一种恍若隔世的力量在他体内跳跃。从那明丽的花瓣里,他看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用感情陶醉了几世几代的后人。
诗人在山川虫鱼中寻求旷达的灵性;画匠从日出日落间品读色彩的真谛;哲人在历史画卷中参悟不变的真理;政客从古书古语中总结历史的遗训。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感受到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闻到花香的纯朴与清新?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领悟到时空的变幻与神秘?
我们不能否定,这两位考生的语文功底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丰富生动的语言、出色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扎实的语文知识积累,这样的文章得满分无可厚非,它们的确是这类文章中的佼佼者;但值得关注的是它们代表的某些普遍性的缺失。
综观近几年话题作文的满分答卷和有关高考话题作文应试指导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话题作文模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形式上,大多为“散文”化的结构,常用描写兼抒情议论的笔法,语言华美,多用铺排(排比句或排比段);内容上,大量引用或呈现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事例、古诗文的意境或虚构的意象;风格上,文学性、抒情性较浓,思绪、情感泛化。无庸否定,几年高考话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但这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缺失也是鲜明的(尽管这不是命题创新者的本意):华美的文辞掩盖内容的贫乏,丰富的史料回避生动的现实,空泛的抒情、“清谈”掩盖生活体验和思考的贫乏和肤浅。这种绮丽浮华的文风,显然不利于中学培养人才,也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我们应该注意到:近几年中学作文教学的普遍情况是,高一开始就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不是踏踏实实地进行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造成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的滑坡;而高校教师则抱怨学生不会写论文。
由此,笔者想到,我们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是否也需要来一次“唐宋古文运动”,即倡导贴近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文风。这“实际”是学生生活、思想的实际,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高校对人才要求的实际;这“实在”是文章内容的实在,即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真切的生活思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表达能力。当然,在倡导“实在”的同时,我们决不否定语言的文采,因为语言因素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要矫正当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偏向,就要发挥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在命题中,我们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命题明确规定写作体裁。尽管在文章体裁上有许多分歧,尽管有人主张应试作文要模糊文体界限,但规定文体至少有这些作用:减少那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散文”或“杂文”,以及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创新”文;消除写作教学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偏于一种文体的心态,踏踏实实地根据教材的要求,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能力。这也是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写作要求的(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实际上没有对“说明”作出单独的要求)。在这里,我们不必担心考一种文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其实说到底,任何考试作文都是带镣铐跳舞,再说千百年的考试作文,基本上就是论说文、记叙文两大方面。
2、采用一卷大小作文。长期以来一直有人主张高考只考一篇文章,这种科举时代的考试方式一直没有被再次使用,但我们应该承认它的某些合理性,我们可以适当地强化写作的考查,一卷大小作文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1990至1998年的全国高考中共使用了7次,不乏许多精彩的题目,应该说效果相当不错,但考虑到考生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而没有继续采用,近年来这种形式再次被人们关注,如2005年的重庆高考卷。其实,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减少题量或用小作文代替语言表达部分的题目等方法来解决;大小作文也可以设计为一个材料而两个不同的要求,一者侧重情感体验的形象思维,一者侧重理性分析的抽象思维。这样可以弥补单篇一种文体考查的不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写作能力、人才素质,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说明”和中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又符合高校文理科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可以引导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设具体的命题情景。试题的内容要具体化,让考生直接参与其中,在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品质,因为这些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考查这些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比较我们的话题作文与美国等国家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我们的命题“虚”的成分多,人家的命题“实”的多。如美国2003年几所大学的一些作文题目: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给什么素质传改了你?“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假如你得到一年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自己的服务,你将选择去干什么?为什么?”(黄全愈《高考在美国》)话题作文试题由于范围过大,考生不采用或不会用“以小见大”、“由实见虚”的方法,实际的考试中出现了记叙虚化,抒情故作深沉或造作、空泛,议论思维单一平面化以及缩构等问题(当然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正需要我们设计出既有普适性又是唯一性的试题。要达到这一要求,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从内容上考虑而不是试题的形式上,因为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供命题者选择的材料是无限的,内容可以设定成唯一。当然,为了避免以往“材料作文”中不必要的审题偏差,我们可以在命题中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4、评分标准要把文章的内容放在首位,考查语言形式要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在以往的评分中有这样一种偏向,有人重形式而轻内容,他们依照分类评分标准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常抓住一点(特别是语言表达)而给满分,对此我们要特别慎重,以免产生导向的误差。另外,命题者对每一个作文试题,要在基本的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再作出一些关于具体内容的基本的评分标准,以避免作文评分中出现在内容理解上的偏差。(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