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训练作文
漳江镇尧河完小
张国华
作文常常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搞好作文的指导和训练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现把有关心得记叙下来,望与语文教师共同探究。
一、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观察是创作的前提。“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突破,继而也就会有发明、有创造”。在作文前,可以布置一些观察题,让他们时时处处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花草和树木,小狗小猫„„在观察中如果有所发现,接下来他们所想的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研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作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期的观察是写作材料的一种积累。有了材料的积累,写起作文来才有东西可写,就不会觉得脑中一片空白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要有目的性;
2、观察要有所发现;
3、观察要相互合作与交流;
4、观察要长期细致;
5、观察要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即通过观察要能把自己发现的内容与大家交流。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锤炼中心
谋篇布局----多、活、清
1、多----多角度看事物----避免思维定势。多角度看事物,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观察、描述、思考一个事物或问题。学生作文时,通常会受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从广泛的生活之中选取作文的题材。如写《我的父母》一文时,大多数的学生写的是诸如妈妈冒雨为我送伞,我生病时爸爸送我去医院之类的材料。殊不知,父母除了关心自己的孩子外,还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也同样能反映父母的品格和形象。为此,在作文之前,我让学生当回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父母,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已获得的材料中,选择新颖典型的能够反映父母特点的题材来写。这次作文由于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去选材,父母的形象在学生们的笔下丰满了起来。
2、活----发散思考----做到思考活跃。发散思考,指的是遇到问题,要善于展开联想,想得越多越好,越新颖越好。如一次作文课时,我带了一把尺子,询问学生:“你们能用这样一把普通的尺为材料,写出不同的文章来吗?”学生一下子愣住了,很多人都在摇头。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我让学生欣赏了三篇范文:《尺的故事》《尺断情在》《友谊的桥梁----尺》,继而又启发学生:“围绕直尺,还可能发生什么故事呢?”有了范文的引导,学生又想出了十几种内容不同、中心各异的题材。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一把尺子能写出这么多篇内容各异的文章。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从而写出了许多选材独特、构思新颖的作文。
3、清----线索分明----力争条理清晰。线索分明是指说话、描述事物、思考问题、组织材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遣词造句----实、美、细
1、实----叙述事物----做到言之有物。“空洞无物”是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常犯的毛病。一般来说,描述事物时,说清了事物“什么样”“怎么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什么”“什么环境”等几个方面,内容就会比较具体。
2、美----巧用修辞----做到语言优美。巧用修辞,是指说话、描述事物时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设问、对偶等多种修饰手法,以使语言优美生动。
3、细----仔细体会----抓住典型特征。即说话、描述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特征来说。为此,我们在观察时进一步明确要求,运用“典型特征细体会”这一策略,让学生“摸一摸、尝一尝、听一听、闻一闻”等,使习作更加丰富多彩。
锤炼中心----明、深、突
明----仔细审题----中心要明确;深----立意深刻;突----主题突出。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前提条件,就作文而言,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了,才能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能具体形象,富有创造力。因此,作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的体会如下:
创设情景,链接生活,搭建学生作文想象的思维平台
想象,须凭借感知过的种种材料。有了丰富的表象,才有可能想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提供、交流感性知识。读诗,讲画,谈小说,评散文,注重在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在生动的细节描述中以声传形,以声传情;要经常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抓活脱脱的材料,找新鲜的带光彩的细节。这样,学生眼看、耳听、心记,感性知识日益丰富,开展想象就有坚实的基础。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往往由一个小问题轻轻叩击,就能调动起知识和生活经验,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科学幻想,激发兴趣,增加学生作文想象的独创成分
小学生的想象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他们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重现。要促使他们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应该精心设计作文练习,不断增加其中独立想象的成分。幻想总是指向人们的生活远景,使人遐想联翩,既可溯古探源,更能启迪未来,它有助于思想的开窍,增添想象中的独创成分。为鼓励学生展开幻想,我经常设计一些想象性的作文练习:《多功能„„》《漫游„„》《我家搬到„„》《假如„„》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开展想象。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观古今”“抚四海”,天上人间,纵横驰骋,创造出种种新形象,甚至是新奇的新图景。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而且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平时,我还注重开拓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之门。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有文章说澳洲的苍蝇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因为那里的环境无病菌,苍蝇也就失去了病菌源,所以无害。不仅如此,它亦能传授花粉。这同我们把苍蝇当害虫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于是,我把该文读给学生听,引发了许多学生的畅想。有一位学生经过观察,不囿于成见,发现蚊子能把人的血液保藏很久时间,具有很强的储血功能。因此,他写了篇科幻作文,文中的想象非常大胆,建议利用蚊子的储血原理,设计创造出新的储血器,以让人血长久保持新鲜,让害人的蚊子也有利于人类。
这样持久训练,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经常会“异想天开”。学生不但能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增强学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会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从观察能力、思维方式、想象能力三个方面去长期训练,我想学生写作文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第二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4)
四、置疑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体性设疑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什么。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哪些人雨中登泰山?为什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样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带着这几个疑点去读书。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2.思考性设疑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
3.寻根性设疑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这不同在于:《绿》写于 1924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写于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不了淡淡的哀愁。
4.赏析性设疑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比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第三篇: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头
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头
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头?我想,老师本人,先要有个理论认识。下面谈一点儿见解。
要想写好文章开头,先要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开头?
简单地说,好的开头就是要“简洁引人”。
例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多么简洁,让人明确,才会有那么强的说服力.开头就很多文字,让人家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还能想往下看吗?
平常我们初中生的文章,700字左右,开头用100字以内就可以了。如果直接入题,有2、30个字就可以了。
简洁容易做到,但引人就不容易了。好的应试文章,除了书写让人爱看,最主要的是能够引人入胜,一看到底,看完之后,深深赞叹写作之妙。而开头,就决定了你的文气是否通畅,更在于你有没有一下子抓住读者。
文章和与人沟通一样,有的人话都说不明白,那就难以沟通;有的人说挺多话,靠聪明人听才能沟通;有的人话很少,也很好沟通了;有的人,一说话,就能抓住对方,挺难的事情,都能感动对方,达成所愿;还有的人,善于演讲,能将正确的主张推销给大众。第一种人叫智障,第二种叫平常,第三种叫正常,第四种叫优秀,第五种叫专业。
写文章之所以难,要做到引人,其实是要我们做到第四种的程度。第五种,那是成熟的作家能做到的。
做到吸引人,有两种方式:
一、悬念。
留下悬念,可以有多种办法,但一个中心就是“问“,让人想看下去,就如同电视剧,人们想急于知道结果一样。所以要问——用设问,用反问,或者提问。
提问,是只问不答,读者可自己思考;反问是答在问中;设问是自问自答。针对大家热心关注的问题一问,读者想知道这个答案,就能看下去了。
如:毛泽东同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类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类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用的设问。
再如:《倾听生活的答案》,开篇写道:“当你失意时,你是否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感慨人生之艰难,停滞不前?朋友,你不必这样,换一个角度对
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多彩。生活有如七彩之光,既有鲜活的橙,又有厚重的蓝,只要你坦然面对,它们一样会点缀着你精彩的人生。朋友请你不妨听一听生活给我们的答案。”用的是提问。
如果把第一个例子换成反问也可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人类头脑里固有的吗?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道不是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么?
二、用修辞,使语言精美,气势夺人,引人入胜。
让开头精彩的第二个办法是: 语言精美,气势夺人,引人入胜。
做到这一点,用好修辞就可以达到。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句子,让文章语言精美,表现力强,会吸引人看下去。
引用,能感觉作者信手拈来,学识广博,也能吸引读者。
用一个对偶句,用一个整句,使文章开头节奏紧凑,整齐和谐,也能令人爱看。用对比,可以让人思路清晰,明确观点,对思想有所启发。
如:用对偶的:鲁讯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用排比的如:有个同学写《心灵的阳台》:“阳台是大剧院一节小小的包厢,你端坐其中,如临戏境;阳台是天地间被抽出的一节小小的抽屉,你从抽屉中探出身来,便不再感到窒息;阳台是你一位诚挚的朋友,你随时可以敞开心扉,向它铺展自己的灵魂;阳台是一盘深情的歌带,只要你把它放在转动的轴上,它便可以为你奏出如丝细流与万丈狂澜。”然后点出:“房间里有阳台的人,可能是家境富裕的人;心目中有阳台的人,却一定是有灵魂的人。”
开头水到渠成,气势逼人,令人折服,让人爱看。
用对比的如:《怎么看生活?》的时开头写道:“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活着真的美丽,我喜欢充满豪情的沸腾的生活!”
对比之下,让人一定要探讨你活得为什么这么有劲?
总之,我们要把握住什么是好的开头——简洁引人就行了。然后,再用一些修辞达到好的效果。相信,这会让您的思路清晰起来,写开头简单起来。
但是,不能光有个好的开头,一定要有相称的正文和结尾才能表达出文章的精彩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摘 要: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课文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阅读教学是这样阐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为此,在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训练要求,精选了许多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能达到设计者的目的,《课标》的要求。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以朗读促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四、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五、倡导自主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六、注重课外拓展与延伸
一篇阅读课文经过上面两个步骤似乎已基本完成,但实际上学生的理解可能仍很肤浅,仍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延伸。课后延伸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例如:在教学完《鲁滨孙漂流记》一文后,学生为人类这种身陷绝境时,挑战命运,勇于抗争,不灰心绝望,最终战胜困难的精神所折服,从而对鲁滨孙漂流这类探险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课文只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课外去看这部小说的原著以及这类探险小说。这样,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而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主要强调反复朗读,在读中求悟,读中深化,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精“导”。教授阅读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
第五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6)分析写作特色;(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步,预读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