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组孙树芳第18周教学反思
第18周教学反思
作文互批互改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的再反思
高一语文组孙树芳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重视写作前的指导,而忽视写作后思维的进一步训练和拓展。在写作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中,我们更应看重成文后的思维训练拓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培养较高的思维品质,不仅是高考要考查的一个点,而且也应是当前我们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方面。为些,我走访一些学生,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不少学生很赞成对同龄人的作文进行互批互改。我想,学生的互批互改能有效克服目前写作指导中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重视从发展思维的角度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从反身认识写作的过程和本质,积极思辨,追求新的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下面,我就部分学生批改一篇习作《有这样一种声音》,谈谈一些做法和感受。首先,我作了充分准备,设计一份《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作文互批记录表》,从每班学生中精选取15名写作较好、责任心较强的优秀学生承担本次互改作文任务,明确分工、职责和任务,并向他们讲清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在他们互批作文中,加强具体指导,不停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再次,批完后再找批阅代表座谈,做好反馈完善工作。本次作文互批收获是:一是学生批改的态度是认真的,针对不同人的习作评价出不同的个性。如高一(26)班黄加宽同学批改了高一(21)的杨高峰、张洁、汤淼和胡梦苏等人《有这样一种声音》的作文,分别作出四种不同的评价。这样评价杨高峰的作文:“真实动人,文字简洁,点题明显。”对张洁的作文评价是:“语言质朴,真实动人,紧扣主题。”对汤淼的评价:“语言精炼,紧扣题目。”对胡梦苏的评价是:“亲情是最珍贵的,好好珍惜吧。”二是在中肯的评价中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作者,很好反映他们的写作期待。如杨玉莹批苏海兵作文的评语是“文字简洁凝炼,真实动人,但要抓信着重点。” 她评周敏的作文:“文章真实,紧扣人心,凡事要对自己有信心。”评叶翔的作文:“文章优美,写出了真实感受,但病句不少,还有待提高。”评周洋洋的作文:“母爱是伟大的,珍惜现有的,才是最好的。”三是能从整体上去评价,反映出学生为文的整体意识很强。如戴迎杰分别评价宋凯歌和梁月的同题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文章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文章整体结构明了清晰,但开头重复啰嗦,需删去些许。”这些收获实质上也是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成果和反映。
2011.12.24
第二篇:高一语文组孙树芳第17周教学反思
第17周教学反思
批改一篇《想家》习作反思
高一语文组孙树芳
“家,对于外来游子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
这正如王维在诗中所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首诗表达了古代游子的思乡之情。每一个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现实世界的家,另一个是精神世界里的。
当你在另一个地方受到委曲时;你首先想到谁、当你受到挫折时,你首先想到谁„„这些事情,当你遇到的时候,你只会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家。
家里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有受到委屈时的温暖,有爱的包含„„想家的感觉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想法。它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感觉之一。
将逢国庆长假心中激情澎湃,因为可以回家可以看到亲人,可以不在受到任何委曲。就像是一只漂泊不定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在临国庆还有七八天时,我的心就在激动。
终于到了国庆长假今天就又可以回家了。到了家里,家里和以前一样什么变化也没有,有的只是无情的岁月在父母亲人脸上留下痕迹,有的只是父母新人对我的思念„„
家,真是一个让人永生难忘的地方。”
鉴于前两篇作文题目“军训”和“长大”限制性较强,取材或范围狭窄,或内容陈旧,导致精彩的习作不多。为了创造一种较强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多写真实生动而又细腻的校园生活心理,所以,我在国庆放假前夕,专门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想家”。我想,对于我们这样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想家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尤其在要去家之前更强烈,感受也最真切,最具体,学生也最容易说出真实心理话。甚至会出现最精彩、最感人也最动人的心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但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的心理落差很大,不少学生的作文好像赶集似的,匆匆忙忙,很不愿让回家的心理慢动作地如子弹般飞一会儿般地呈现给读者。比如,上面这篇习作,作者是高一(26)班的卓寒兵,一位在语文课堂上很能踊跃思考发言的男生,学习语文也有一定的灵性,但读这样的作文,让我不能眼前一眼,或精神为之一振。就上述作文来看,用心谋篇,布局合理,选材扣题,用语精炼等都还不错,但却少亮点,缺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并不缺乏真情。所以总体上,我认为,这类文章不出彩,是因为态度上不严肃,没有认真写作。有了内容,没有了精彩的表现。总批是:感人的是真情,动人的还是真情,文出彩的是细节描写,源自于自己生活的一个故事,或一个生活的片断。另外,这样的习作在使用的标点符号上也有明显不足等瑕疵。但是,它仍有较大的修改空间和价值。我让作者提高作文认识,将其修改提高。
2011.12.17
第三篇:高一语文组孙树芳第16周教学反思
第16周教学反思:
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尝试与反思
高一语文组孙树芳
1、本节课课时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合理。首先紧扣文章内容,第一个目标“理解我与地坛的缘份,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与本文的主旨是途径方法与目标结果的关系。弄明白前者,后者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前者是岗哨,后者是大本营或司令部。若第一个目标侧重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第二个目标则重在语言形式的体验和评析,而第三个目标则是针对文章内容理解运用的拓展,强化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和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其次,三个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设置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要求。再次,这三个目标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而设置的,在“立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尝试。
2、课堂教学活动与目标的达成度较高。本节课开始时,学生由题目生成的三大问题成为本节课师生活动的总纲,在有序的诵读思考讨论过程中,学生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完成分解的任务,最终三个目标都能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实现。课堂各项活动的展开都能紧紧围绕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而实现,所以整节课教学结构严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见不到松散的影子。
3、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此课的准备时间历时十多天,查阅资料,了解学生和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反思,不断否定,不断优化,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才能做到从容应对,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才能处理游刃有余。
4、学生的发言和板书都是原生态的,自觉主动的,没有事前的排演和分工。所以课堂上显得真实自然地活跃,尽管有的环节显得不是很紧凑,但客观而有生机,更留有打磨上升的空间。
5、本节课,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达成度。这也是这节课在上述几方面所做的尝试或探索的结果。日常教学中,无法做尽善尽美,但可以多一点创新意识,多一些求索精神,多一份冒险勇气,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不断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1.12.10
第四篇:高一语文组教学总结
高一语文组教学总结
一学年将尽,高一的整个教学从起点至今,春华秋实,也走过了不短的路程,回顾以往,现总结如下:
一、集备组建设:
(一)高一集备组成员普遍比较年轻,但是没有新手,都有一定或者相当的教学经验,人 员构成比较精干。普遍上进心强。成立之初我们制定了集备组集备制度::
1.集备组精神:团结协作,互助共赢
2.集备分工到人,责任人提前充分备课,届时主备。要有对文本内容的研究,并根据学生学情提出教学设想,反对从网络下载教案,照抄照搬,不加研究和变通的使用。
3.个备先行,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形成教案,不草率走上讲台。个人编制的教案、课件、教学资源共享。
4.集备每周按时进行,应畅所欲言,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教材吃透,研究教法,立足形成充实新颖、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每天随时交流教学体会。
5.组内互相听课学习研讨,青年教师每学期开一堂校内公开课。
6.学案、试题、范文、资料等制定、汇总、修正、排版、印刷、下发一条龙进行,谁负责,谁收尾。要求统一格式(卷头一致,日期准确、五号黑体、行列规范)
(二)集备组活动:
本学年全组成员按时参加了学校及市教研室举办的各项培训教研活动,态度认真,积极评课,取长补短,应用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内听课学习积极,教师之间研讨气氛浓厚。全组8位教师,先后有7人次开设了校内公开课,教学反响良好。
组织了诗歌朗诵会,背诵竞赛,《雷雨》课本剧演出,九中一百一十年校庆征文等活动,增加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
总之,这一学年来集备活动进行的扎实而顺利。
二、教学工作:
(一)在第一学段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衔接和习惯养成工作
作为起始年级的教学,我们通过分析学情,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大体如下:
1.进行初高中的知识衔接。
我们针对学生在初中段语法概念欠缺的问题,在一开学进行了集备,确定了语法的教学点,即从字此结构方式到语法成分,常规语句表达的规则和问题等下手,用大约两周的时间进行讲练,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向学生讲清学习语法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实现了从零到有,甚至熟练掌握的提升。在其后的文言教学中,建立起来的语法概念对学生理解把握一些语法现象大有裨益。比如成分的缺失,一些词类活用想象的判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等,从语法的角度来审视成了一条途径。学生感觉对学习文言颇有帮助。此外本学期小学阶段的背诵篇目也成为复习落实的内容。
2. 重视基础落实。
这级学生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字词的积累当当薄弱。落笔成错的现象比较普遍。课文背诵基本流畅,但默写错别字太多。成语所知甚少,成语的训练中胡猜乱想。所以我们结合新课堂,课本,周检测反复地检查,纠正。让学生认真写、改。通过练字,把成语当成书写内容积累。在这方面我们放低心态,把高中当成了初中(小学)抓。坚持每周四基础检测,做小卷练习,让学生自检并适应高中的考察,渗透小阅读和文言的理解。力求学生对所学所练过的内容掌握的尽可能扎实。
3.整顿常规的实施
练字先行,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练字本,每天半页,收阅查看。一些字体漂亮的同学免练,让他们参与批阅指导,示范字体。平时书写要求修改规范。在月考核期中考试中学生的卷面绝大多数比较整洁。
指导检查笔记,首先教学生笔记要记什么,怎么记;其次要求学生做到整理笔记。
我们从开始普查到不定时抽查,力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预习导学先行,一改学生初中阶段在这方面的欠缺,让学生的文本初读走在课前。结合新课堂训练巩固伴随课后。努力让教学产生实效。学生反映觉悟到初高中学习语文的显著不同,一开始适应了目前学习的方式。
4.纲要性学习与复习指导
考前提供给学生复习纲要指导学生安排复习,不至于束手无策;节假日作业按天按时按量布置,让学生有序学习,潜移默化给学生计划性学习指导。
(二)在第二学段跟用心力追求高效课堂
1.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保障。
教师上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案,反复琢磨课堂语言的精练准确。围绕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板书设计。在二次备课中把初备的漏洞补上,系统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单元试题自己先做,再给学生讲解。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心里状态,努力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明确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认读生字生词,梳通文意,基本把握全册的课文内容。预习存疑,对不懂之处作好标记。课上提出来交流探讨。
2.课堂充实,精教趣讲,力创高效课堂。
其一,时间观念。45分钟的课堂尽量少讲精讲,导、读、思、探的环节努力设置合理紧凑 其二,合作学习,激趣引思。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
比如《祝福》一课,让学生分组完成祥林嫂之死案件调查报告之后进行当庭答辩,既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从人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角度全面的认识一个人,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一步步深层探究问题。两节课时不长但比较深入。再如《雷雨》一课采用课本剧形式分剧情让学生接力参与表演,非演员组成评委和新闻采访组,演、评、问结合一节半课完成了教学,学生热情极高,演员的演出态度和表演也让大家出乎意料,效果很好。还有像文言文的学习往往容易沉闷,我们采用学生课堂临时结对的形式,一人针对一段语句字词内容设问,另一人回答来落实阅读理解,调动学习情绪。《林黛玉进贾府》从黛玉的外表和内心处设疑,学生在阅读中解疑,效果也很好,一节课完成了对重点人物的形象探究,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
其三、课后完善,补充课堂,扩展容量。
课改以来语文课时比较紧张,我们力争从课外延伸课堂。比如作文教学,每期课堂一课时讲评,不可能兼顾众多的范文,我们就采用课下点评,写颁奖词,周记赏析的方式深入进行。对其中好的作业进行园地展示。每周的周记放开内容,教师批阅,选出其中的优秀篇章,作为周记期刊“丁香苑”下发,即弥补课时少无法讲评的问题,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如今已出刊四期。
其四、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赞美。学生要在课堂上得到快乐,老师得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同的;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教师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不吝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提高了效率。
其五、多媒体教学辅助课堂。
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帮助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声形图文的作用及其复合作用,刺激听觉视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单调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也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度。一些背景
或引导内容的文字,简约集中,省时明晰,都有效地节约了课上时间。
(三)扶优补弱常抓不懈
组内的老师这一年来积极肯干,对学生抱有热情。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关注学生,指导学 生,在办公室的谈话,辅导,背诵检查,考前落实均能比较用心的跟进。老师们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总的说来,这一学年走得踏实而认真。全组老师共同协作,勤奋工作,有目共睹。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相信高一语文集备组会继往开来,在新的学年中展现更好的光彩。
第五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海口四中陈惠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