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架起具体事件与作文的桥梁
架起具体事件与作文的桥梁
柏步芳
2007年1月12月
摘要 :作文是应该密切联系生活事件,以事件驱动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作文即作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只有架起作文与生活事件的桥梁,作文教学才能真正真走出困境。
关键词:事件驱动教学法;生活事件;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萌芽》杂志社与全国九所著名高校共同主办的“中华杯”新概念作文大赛引起的冲击波,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作文教学,这是对近几十年来作文沉闷现象的挑战,它迫使作文教学反思自身积存多年的弊端。
从教的方面看,主要是没有抓住文章写作的关键问题,而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规范”教学上。在素质教育不离口的今天,很多地区的中学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塑造”成一个个应试机器。学生作文就像是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瓷花大碗,严重地抑制甚至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人为地掐断了联结生活的脐带。其实,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开发和强化。
我们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往往是先讲规矩和格式,而后就训练这种规矩和格式,或写作,或修改,意在中规中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训练成了一种纯粹的工艺制作;又由于格式是不难掌握的,于是,写作训练成了一种根本没有挑战性、没有创意的行为,再加上一切都是基于假设,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相关性,或者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一种相关性,故总是提不起兴趣。重表达,轻内容,重模式,轻创新,把学生思维限制在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僵死的教条化规范中,而漠视了他们对生活事件的真实感受与见解。我们认为,这正是失败的作文教学的根子所在。如果改用事件驱动教学训练法,则情况大为不同。
什么叫事件驱动教学训练法呢?简而言之,就是创设一个生活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多种明显的或潜在的写作需要写作者自己去发现、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得到锻炼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把写作看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对策或策略,并不是谁在故意给人为难、让学生去重复某种程式制作。
在写《我的老师》时,先不让学生参看任何范文,而是设定事件,直接让学生卷入“事件”,并“逼迫”他们解决包含在事件中的难题。我们可以提问:
这么多年中哪个老师骂过你?教育过你?他有哪些言行让你觉得可笑?当
他骂你、教育你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他除了骂你、教育你之外,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比如外貌、工作成绩什么的?
学生在这种事件面前是主动的,他大可以纵横捭阖,自如地处理有关问题。同时,对写作的评价标准也由过去的只论文本标准(即文章文体人合不合规范,表达通不通畅),转而看生活事件中的个人行为和思想了。这当然更入符合写作的实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便大为改观。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数学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瘦瘦的,不太高,鼻梁上架一付大眼镜,以致我们常为那个小鼻头难受。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有时也讲一两句广东话,但谁也听不懂。他的嗓门儿很大,一开口就露出两个大板牙,上课到激动处,常拿三角板很响地敲桌子,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所以我们同学很怕犯错。遇到满意的事情,他也会笑,那两个大板牙外露,也是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
一个生活中的普通教师便神形毕肖地站在了读者面前。学生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杜撰什么不太容易见到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了。
正是在事件驱动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文体训练统一到了事件之中,并由此体味到了生活中写作的真实情况,这比单独训练某一文体,以文体的合不合规范的评价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这种训练也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它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单一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在激发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因而更具挑战性,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真正面向素质教育的训练。当然,、如果操作不当,如在一个时间段训练好几种文体,易流于浮乏,无法精深。我们过去过于看重作文的工具性,把作文当作了一种手段,忽略了其人文特点。那么现在的作文训练应回到作文即作人的人文精神的教人过程中,力争为每个学生找到成功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学生都引向成名成家的精英模式。若能在作文中鼓励学生随意作文,只要能写出对生活事件的最真实的感悟,即使在内容或表达上不尽意,仍要给予充分肯定。有的学生在随笔中洋洋洒洒几千字,尽情倾诉成长的苦恼,对社会的迷惘,对人事的见解。尽管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幼稚,但并不可笑,反而是可宝贵的,因为这才是他们的生活。
湖南省教科所的李真微老师曾经把作文归纳为“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三个原则。“生命化”即激发主动性,享受生命,摄住生命瞬间,把作文当作生命的真实写照。“生活化”即把作文融入生活,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把生活当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把作文中的“人”化为生活中的“文”。“生态化”就是体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作文教学应把核心定在人本身,反映人生,完善人格,以发展学生为宗旨,不只是限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上。作文即作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依我浅见,学习作文只学好一点就行了:即我们应当如何体验生活事件,处
理生活事件。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让学生回到生活事件中去,引导他们去正视生命,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感于生活事件,再诉诸于文,达到作文与作人的和谐统一。
作文应从生活事件中来,到生活事件中去。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做架起生活事件与作文的桥梁的工程师,让作文教学安稳地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新阵营!
参考文献:
(1)周淼龙.别一种询问:写作是什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91).291.
第二篇: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内容提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学生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大人话比比皆是,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毫无童心童趣,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不再闭门造车,笔下无物。【关键词】作文 生活 引导 课堂 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没有文采,内容陈旧,没有个性和创新,情不真切已成通病,究其原因还是许多教师疏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因此寻找符合现在气息的技巧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勤于表达、乐于表达,最后让学生爱上作文是至关重要的。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文章,需要老师们时时引导,以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拟定生活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
审视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展示自我”,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因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生活,拟出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的标题。因为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像叶老说的,“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心中都要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总要接触照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走进初三》、《我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月光下的遐想》等等,这些话题多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而这种观察,绝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热情地参与,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通过分析色彩斑斓的生活表现,探究事物的实质。从而感受生活的真谛,明辨是非曲直。作文时,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的积淀,从多方面去思考,就可以借助于自己生活的经历,叙写一种对生活的特殊感悟。叶老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底,作文标题的拟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激情。
第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写作“动”起来,课堂也是生活。如何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呢?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新八股”——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然而问题是不是出在“方法技巧”本身呢?我想不是,而是出在教师的“教授之法”。试想,学生的情感思考还没有调动激发,又如何将方法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呢?所以写作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从而尽可能调动全身的感官,让情绪兴奋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谈话,你看,昨天某某的作业没有完成,张某某的课文还没有背下来,去教室外面补去,学生看了看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得缩了一下衣服,眼里流露出不满的神色,几个好学生看着我感觉很不向信似的,那两个学生只好无奈的收拾东西,终于,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看,外面太冷了,你看能不能„„”我笑了:“你们就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吧。标题教育需要惩罚,教育不需要惩罚”。学生此时才明白我的用意,马上,学生就开始了写作,最后,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三)、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随笔的习惯。
冰心这样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纸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这句话就是冰心老人自己写作生活。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慢,因素诸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疏于练笔。一个人,生活再丰富,素材的积累再多,但如果平时很少动笔,作文的语言能力也就提不高。练笔的空间极为宽阔,自由度也大,一个自然的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是练笔的内容。练笔的习惯养成了,写作就会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彻底转化。如此,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随笔就是记录一天中最值得记的东西,小零小碎,有的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台面的小片段。有一天的心情笔录,有不满的情感渲泄,有另类心得体悟。多则洋洋洒洒几千字,少则几十字,形式、体裁不苟,长短多少不论,良言恶语不计,但必须有一个要求,必须要“真”,要有生活的气息。他们有时从以往的“小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素材,有时从随记中追寻着以往的快乐和忧伤。随记成了他们心情的“记事本。”生活的“速写本”,写作素材的“材料本”,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随记本上记录的不仅仅是作文,更是他们孩童生活的轨迹。
随笔的方法是我们让孩子观注生活的一个载体,难怪孩子会说:“我原以为只有‘伟大’的事才能写成作文,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照样能行„„”“小小的随记,成了我们与老师交流,倾诉的最好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随记虽然没有系统而规范的作文模式,没有严谨而科学的思维逻辑。但我想,正是没有这种束缚,他们才能更自由地观注着自己平凡但又不平淡的生活,才能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模式和框架,不必担心什么题材该不该写等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与生活零距离地“对话”,不苟一格的作文才能形成,生活作文才能真正来源于生活。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作文讲评多样化。
作文是语言形式的生活,评改是对某种生活经历的回味。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是某一失败的生活经历,都有他回味的美好。因此,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用心去回味学生的“生活”,注意发现和珍惜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则新颖的材料,一个巧妙的构思,一段精彩的描写,一句生动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东西,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有了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能有克服一切瑕疵的勇气,能有发挥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一切潜能的可能。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求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我们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更多的作品被发表在“原生态作文”博客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让学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内容提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学生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大人话比比皆是,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毫无童心童趣,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不再闭门造车,笔下无物。【关键词】作文 生活 引导 课堂 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没有文采,内容陈旧,没有个性和创新,情不真切已成通病,究其原因还是许多教师疏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因此寻找符合现在气息的技巧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勤于表达、乐于表达,最后让学生爱上作文是至关重要的。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文章,需要老师们时时引导,以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拟定生活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
审视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展示自我”,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因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生活,拟出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的标题。因为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像叶老说的,“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心中都要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总要接触照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走进初三》、《我的校园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月光下的遐想》等等,这些话题多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而这种观察,绝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热情地参与,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通过分析色彩斑斓的生活表现,探究事物的实质。从而感受生活的真谛,明辨是非曲直。作文时,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的积淀,从多方面去思考,就可以借助于自己生活的经历,叙写一种对生活的特殊感悟。叶老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底,作文标题的拟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激情。
第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写作“动”起来,课堂也是生活。如何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呢?写作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新八股”——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然而问题是不是出在“方法技巧”本身呢?我想不是,而是出在教师的“教授之法”。试想,学生的情感思考还没有调动激发,又如何将方法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呢?所以写作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学会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从而尽可能调动全身的感官,让情绪兴奋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谈话,你看,昨天某某的作业没有完成,张某某的课文还没有背下来,去教室外面补去,学生看了看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得缩了一下衣服,眼里流露出不满的神色,几个好学生看着我感觉很不向信似的,那两个学生只好无奈的收拾东西,终于,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看,外面太冷了,你看能不能„„”我笑了:“你们就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吧。标题教育需要惩罚,教育不需要惩罚”。学生此时才明白我的用意,马上,学生就开始了写作,最后,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三)、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随笔的习惯。
冰心这样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纸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这句话就是冰心老人自己写作生活。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慢,因素诸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疏于练笔。一个人,生活再丰富,素材的积累再多,但如果平时很少动笔,作文的语言能力也就提不高。练笔的空间极为宽阔,自由度也大,一个自然的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是练笔的内容。练笔的习惯养成了,写作就会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彻底转化。如此,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随笔就是记录一天中最值得记的东西,小零小碎,有的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台面的小片段。有一天的心情笔录,有不满的情感渲泄,有另类心得体悟。多则洋洋洒洒几千字,少则几十字,形式、体裁不苟,长短多少不论,良言恶语不计,但必须有一个要求,必须要“真”,要有生活的气息。他们有时从以往的“小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素材,有时从随记中追寻着以往的快乐和忧伤。随记成了他们心情的“记事本。”生活的“速写本”,写作素材的“材料本”,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随记本上记录的不仅仅是作文,更是他们孩童生活的轨迹。
随笔的方法是我们让孩子观注生活的一个载体,难怪孩子会说:“我原以为只有‘伟大’的事才能写成作文,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照样能行„„”“小小的随记,成了我们与老师交流,倾诉的最好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随记虽然没有系统而规范的作文模式,没有严谨而科学的思维逻辑。但我想,正是没有这种束缚,他们才能更自由地观注着自己平凡但又不平淡的生活,才能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模式和框架,不必担心什么题材该不该写等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与生活零距离地“对话”,不苟一格的作文才能形成,生活作文才能真正来源于生活。
四、作文修改的生活化,作文讲评多样化。
作文是语言形式的生活,评改是对某种生活经历的回味。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是某一失败的生活经历,都有他回味的美好。因此,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用心去回味学生的“生活”,注意发现和珍惜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则新颖的材料,一个巧妙的构思,一段精彩的描写,一句生动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东西,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有了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能有克服一切瑕疵的勇气,能有发挥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一切潜能的可能。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求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我们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更多的作品被发表在“原生态作文”博客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让学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第四篇:架起心灵桥梁
以心换心——架起心灵桥梁
初一 林通莉
有人说,当班主任的感受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涩。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也曾恨过我的班主任,恨他的唠叨,恨他的不解人情,恨他的严厉……而当我走出校门,我开始怀念我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位曾经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而今,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班主任,感觉复杂,可无论如何,最终的感觉总是甜。
我想我近四年的班主任工作,概括就是六个字:沟通、理解、赏识。虽然说算不上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但至少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一、沟通无限好
小颖的妈妈最近给我打电话表示感谢,小学里内向自闭的她到了初中开朗了很多。回想一学期来,我发现和孩子的沟通是那么重要。记得刚开学时,我让同学们准备自己我介绍,同学们在教室内开心的交谈,畅所欲言,而在一个角落里,小颖呆呆地坐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轮到小颖时,她慢吞吞地走上讲台,估计她说的话连她自己也听不清楚。台下的同学也不知趣地嘲笑起来。
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我主动联系上她的妈妈,在了解清楚她的基本情况之后。我第一次找到她进行沟通。她明显有一种防备心理,什么都不愿意说,有的问题也是怯懦的回答,我们是相对而坐,竟然听不清她的答语。于是我开始尝试换种方式跟她沟通,每当讲课走到她旁边时候,我总要伸手去摸摸她的小脑袋。自习时候也主动嘘寒问暖,课外活动时邀请她一起加入队伍。慢慢地,我发现她开始接受我的关心,也愿意和我们一块玩了。可仍然不敢大声说话。
我第二次找她沟通。她这一次没有戒备,说出了心里话。其实她就是怕说错,所以尽量小声说。我开始让她尝试读课文,在早读大家都放声朗读的时候自己也大声的读,这样过了一周,她可以读得比较大声了。我跟同学们商量好,又让她开始练习表达。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总算克服了缺自信、内向的坏毛病。
其实老师要想与孩子取得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 1
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简单点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是要学会进入人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这样交谈才能流畅、愉快和有效。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感觉到老师像伙伴、像朋友,就会在心里接受你,主动与你交流,并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动。
二、理解万岁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批评用语,也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三、赏识见成效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
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果仅仅只看到我们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
我刚接手教小金的时候,她性格有些孤僻,长着一张快嘴,常因为其他同学的一点小毛病就叽里呱啦的指责个不停,读书时常因为拖音难听弄得同学们都嘲笑她,不喜欢她。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她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声音响亮,写的作文篇幅较长,我在课堂上都给予了肯定,并在课后给她指出了不足,慢慢的,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怕失败,害怕的是不能参加任何能表现自己的机会。
没有赏识,就没有。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气氛。
第五篇: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记得在我开始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心,受到老师的赞扬,我感到特别开心。是他们让我的童年多了许多快乐,多了许多自信。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好喜欢老师,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当我幸运地走上了讲台,圆了我儿时的梦时,就立志做一个好老师,和我的那些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也喜欢我,使我和学生之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好的回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始终尽自己的力量,用我的真心做了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用心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那点文化知识根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向着一个好教师的目标迈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更加重视学习。今年我的教学任务虽然重,但我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中,同事是我的老师,在办公室向同事请教和同事探讨教育经验。学习是我生活的需要,学习是我生存的需要。
二、用心研究,让学生乐于学习
2010—2011学年,我担任班主任。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让我疲于奔命。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批阅试卷、钻研教材。我经常废寝忘食,投身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曾经在小学教了各年级的我,虽然有一些教学经验,但我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的研究手中的教材,努力寻找每节课的连接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低年级知识的衔接,向上适当向高一年级小学知识延伸,结果真的很管用。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我自己也教得很轻松。一学期结束,效果也不错,我开始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此时更激起我要要求自己,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经过我不断的钻研与努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成绩逐渐上升,学期考试也在全镇领先。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上课积极投入学习的习惯,对学科学习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了自觉主动学习,而且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为下一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自己也在逐步向着一个“好教师”的目标迈进。学生说跟着我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家长说把孩子交给我放心。这是家长和学生对我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心慰。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中,我和同事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2010年,国家举办的远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有眼界。通过学习,提高了我的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我要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用真心爱学生,我也得到了学生的爱
爱是一个人天性所需,爱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这是古今中外教育
家的共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作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播洒的一片爱心,是诱导和助长学生上进的阳光雨露。我从事教育事业走到今天,除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除了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除了真心,还得讲究爱的艺术,要会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接受你的爱,将这份爱化作他们前进的动力。正是凭着这种爱,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觉得越来越更爱教师这个职业了。
四、用真心对学生评价
我从来不单纯的依据学生的成绩来对学生作出评价。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公证的正面进行评价。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现在学的小学语文和你一辈子将要学的东西相比确实太少了,但是,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
种求真务实的作风,一种光明磊落的品质;培养自己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精神;培养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一些最基础的语文思想;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自己在充分自信的同时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培养自己与同伴互助的习惯,与人合作的方法等等。平时注意观察、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和他们谈心,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诱导、多鼓励,帮助学生竖立自信心。
我知道,在家里孩子愿意看到父母的笑脸,同样,在学校学生也希望有一个快乐、充满活力的老师来陪伴自己学习和成长。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始终保持用一个好的心态、一个快乐的笑脸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
我经常告诉学生,如果我伤害了你,那一定不是有意的,老师爱着你们每一个人。如果你有了委屈,千万不要憋在心里,你可以给我写纸条,也可以当面和我交流,我一定会让你满意。如果你不喜欢我,而我又不知道,那就糟了,因为你不喜欢我就会不喜欢我的课了。这样,我的孩子们很愿意和我交流,我也总是很真诚地给他们作出解释。
每到教师节,有很多的学生送我各种自己做的礼物,看着这些礼物,我有说不出的激动。可是,很快的我又陷入了沉思:我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吗? 回想这么多年,我没有比我的同事们多做什么,只是在本能地的回报以前我的那些老师,继承他们的光辉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也换来了学生对我们的爱。时代在变,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变,学生对我们的要求也在变,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将成为我一生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