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 读《瓦尔登湖》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作文 读《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读后感《作文 读《瓦尔登湖》》。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安阳市一中分校高一·七班高一:苏悠然
第二篇:读《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日记,记载了作者在湖畔安居的两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历数了瓦尔登湖周遭万物百态;这是作者立下的摩西石碑;深深的文字获得了海子早殇时的朝拜。
亨利·大卫·梭罗,哈佛大学高材生,艾默生的得意弟子;一个从未走上政坛,从未下海经商的怪物,一位面带微笑辛勤劳作的农夫,一位默默笙歌的哲人。这就是本书的作者,在浮华中默默凝视世界的人。
草草看去,《瓦尔登湖》好像是一本平凡的日记: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细数他在湖畔的生活;从春日阳光下作者伐木盖房的种种到夏夜星光中猫头鹰与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从秋水粼粼处轻舞的燕子到冬雪皑皑里顽皮捣蛋的松鼠,作者的笔尖划过,用文字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你若放慢脚步,在这蔚蓝的湖畔细细打量,会发现藏在树叶下的瑰宝。你知道1674年印第安人的树皮房是什么样的么?你知道康科德的农夫为获得土地而付出的代价么?你知道豆田的管理方法么?你知道印度人心中真正的圣经么?凡此种种,以及更多,被作者信手拈来,夹在微微发黄的书页中,颇有“用典无痕,浑然天成”的感觉。诸多枯燥无味的繁琐杂乱的知识被作者安排的井井有条趣味横生,使人欲罢不能;就在翻动的书页中汇入读者的脑海,让人获益匪浅。
然而梭罗既不是鲁滨逊,把日记记录成小说;也不是达尔文,事事讲究格物致知。梭罗和苏格拉底一样,是哲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常常在熙熙攘攘的雅典街头驻足,前者却在燕啼蛙鸣的湖畔开垦豆田。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空间位置不同,而是心灵视野的天差地别。
人们常说苏格拉底与俗世格格不入,而在我看来,他只是站在高处看雅典。一方面心向古代圣贤,另一方面有处处为雅典考虑:说白了,他还是一个雅典公民,一个被世俗之海包围的孤岛。而梭罗不同,他站在了工业文明外面,站在了金钱名利外面,他放逐了自己,把自己丢在瓦尔登湖,一个能静静旁观人类生活的地方,他就像向地球投来打量目光的月亮。
“非洲算得了什么?西部又说明了什么?我们自己内心的航图上还不是一片空白?”梭罗冷冷地发问。他不是轻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伟业,他只是问我们:如工蚁一般碌碌终生的人啊,你们为什么奔波?为什么你们总是试图用足履而不尝试用心灵去探索未知,去发现新大陆?这冷喝在今天更令人羞愧,令人警醒。
诚然,当下的科技足以让那个时代的任何人汗颜,包括当时最疯狂的幻想家。但是,我们心灵的荒凉与贫瘠却足以使我们在无数的古人面前低下自己不可一世的头颅。当金钱和名利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当重重的居所压弯了我们的腰,当蛛网般的上下关系蒙住了我们心灵,当街头只有铺天盖地的红唇美人和美酒佳肴,我们迷失了。心中有个声音在叫嚣:走!去获得财富与地位吧!去购买豪宅名车吧!行动吧!冲吧!无边的享受就在眼前!于是我们也随人流冲入滚滚俗世,去争抢本已不多的土地和权力:我们像极了一群抢骨头的野狗。野狗是为
了生存,而我们呢?是所谓的面子和私欲。可伶,可悲!
梭罗告诉我们,每个人还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土地,每个人都有享之不尽的资源—这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只需要从粗布衣保暖即可,我们只需要黑面包果腹即可,我们甚至可以找一只大箱子当作居所。你说种种无所事事、陈腐霉变的美德?在自然这伟大智者和恩主面前,这不过是人类这帮自命智慧,为地球设定规则的爬虫的蠕动。“当我们俯视林地上松针叶丛中蠕动的虫子时,它费尽气力隐匿自己,我深自纳闷:它们何以会执着于北魏如许的念头,自许自珍,而对我藏头掖尾?或许我还会成为它的施惠者,而能给予它的同类一些令人振奋的喜讯。”人类,你又有什么可遮挡的呢?
与其关注世间万物的表象,不如关注经得起考验和磨砺的真理。与其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凡尘,不如耕耘在自己心灵的田野。与其追求种种奢华的享乐,不如坐在瓦尔登湖畔,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而追求?
我想,这就是梭罗想要告诉我们的,藏在瓦尔登湖的秘密。
第三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届 自动化6班 秦小娟 学号:201100170195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为何会读《瓦尔登湖》。当然是因为我选了伦理这门通识课,为何会选伦理这门课通时课,因为我想学着去思考一下人生,去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不想让自己的一生忙无所获。所以我耐着性子读完了《瓦尔登湖》。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文学造诣实在是浅薄的工科生,读完这样一本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哲理书着实不易,所以网上那些大家的书评我也未必体会得出。在此,我边读边写的一些感想作为读后感。(如果读完一本书再写恐怕早已忘了前面讲了些什么。)
不得不说为了借这本书是费了一些周折的,兴隆山的图书馆早被借光了,我千里迢迢的跑去千佛山图书馆借到了一本。这本书的封面是深蓝色为底的,画着一副瓦尔登湖的宁静风光,书的颜色和图画与《瓦尔登湖》相得益彰。
翻开书,首先看了一下梭罗小传。梭罗是一个实践的理想主义者。他厌恶英国和欧洲的繁文缛节;支持废除奴隶制,废除关税;不屑于同囿于世故的人讲话。但是他得到了什么呢?不课税,被抓进监狱;看不惯世俗条规,与他人格格不入。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践并追求着他的理想主义,但世界并没有因为他而改变,同样的世界也改变不了他。他依然执着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探索,一生都用来实现内心的自由独立。我想一个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自己不会被世界改变。梭罗的一生便是最好的印证。
接下来的几天,我努力看完了第一章——“经济篇”。但是我始终没能跟上梭罗跳跃式的思维,一会谈论起野人与文明人的生活方式,一会又合算起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开支,一会又跳跃到了他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其中也夹杂着他由某一件事物而引发的生活思考。看来他写文章也如他的为人一般自由而无拘束。读完整个“经济篇”,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见解——“一些人的外部境况被置于野蛮人之上越高,另一些人也就与此成比例地被贬得越低。一个阶级的奢侈是由另一个阶级的贫困来维持平衡的。一边是宫殿,另一边就是贫民所和默默无言的穷人。”我们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我们抛弃了那些简单易得的生活必需品,而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有着华美装饰的文明产物。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梭罗在书中写到“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说,你的事情要安排成二三件,而不是成百成千件;不是按百万计,而是按半打计算,账目可以记在你大拇指的指甲上。要简化,再简化,如有必要,就每天只吃一餐而不是三餐;不是一百道菜,而是五道菜,别的东西也要按比例递减。”只有身体上的负担尽量减小,灵魂才有更深的广度而不被束缚。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不少对他在瓦尔登湖旁的小木屋里生活的描述。偶尔我也仿佛陷入了文字里。“早晨是一天中最难忘的时刻,是觉醒的时光。此时此刻我们最少睡意;是被自己的天赋之资唤醒,而不是被一个仆从机械的轻轻推醒,是被我们自己内心重新获得的力量和渴望所唤醒。”每天亲自到田间去照料农作物,用锄子拨开泥土为土壤注入新鲜的空气,仿佛可以听到土壤的呼吸,如此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我们不再费时费力的以每天耕种为生,只需要运转大脑敲敲键盘,便可以完成一天的任务。我们在崇尚脑力劳动的同时错过了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在高强水泥的阻隔下未能听到夜里林间鸟儿的梦呓。然而当在城市中身心疲惫时,我们本能的想回归自然。当我读到这里时由心升起了一种悸动。“以前,在夏天的黑夜里,我有时和一个同伴带着探险的心情来到这个湖畔,在水边升起一堆火,觉得这样可以吸引鱼游过来,我们把蚯蚓附在钓丝上做诱饵,捉到了一些鳕鱼;做完这些已是深夜,我们把燃烧的木头高高的抛到空中,就像焰火那样,木头又掉到湖里去,发出咝咝的响声,火光随之熄灭。我们一下子完全坠入黑暗中摸索,用口哨吹着曲子穿过黑暗,又走到人们常到的地方。”我幻想着自己也能身处瓦尔登湖畔,让湖水包容我一身的疲惫与负担,冰凉的空气流畅于全身上下,仿佛在对灵魂进行着洗礼。然而,悸动过后,又不
得不回归现实。面前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不是没入黑夜的森林。不是没有尝试过把幻想变成现实,只是发现越是费力的寻找越是急切的渴望,可收获越是与期望相差甚远。想想这些年费时费力的奔波到各大景点体验所谓的自然风光,还不如小时候坐在奶奶农家的前院里一抬头那一片璀璨的星空。
断断续续花了好些天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我是一个迟钝的读者,往往理解不了梭罗的文字,整本书读下来好像抓住了那么一丝半缕的意境,又好像只是沉入湖底的一块石子,只是当时激起了一片涟漪,过后依然平静。或许是我的阅历不够,但我相信几年之后再读这本书又将会有不同的心境与感想。
第四篇: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
读《瓦尔登湖》有感范文(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瓦尔登湖》有感1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读《瓦尔登湖》有感2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读《瓦尔登湖》有感3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4《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讲述他两年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所思所想。
初看《瓦尔登湖》会有些意外,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像其他田园类散文那般好读。作者深邃的思想如瓦尔登湖清澈的湖水,随四季的变换而不断颤动,产生不同的回路波纹。很难说究竟是农园生活触动了梭罗,还是他本就在天性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瓦尔登湖相对静谧的环境只是给了他一个尽情阐述的机会。
翻开书,沿着这些思想荡漾的波纹,可以感受到19世纪哲人的辩思,但作为一本名著它的价值显然不局限于此。对淳朴生活的崇尚,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是人类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只是难有人写的如他这般意义深远。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真理是最深层次的快乐,这大概也是梭罗想向世人传达的心声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梭罗的独居发生在这样的年代更有了一层时代意义。如今的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概念,一部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他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境学方面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眼光。对人的关怀也是他书中一个深刻的主题。梭罗的文章给深受物欲之苦的人指出一条超验主义的光明之路。
读《瓦尔登湖》有感5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读《瓦尔登湖》有感6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第五篇: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题记晚上,一切喧嚣已经淡去,静静地,我翻开蓝色的书皮,带着一丝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赢得了如潮的好评。看着看着,我就被他那独特的思维和那浪漫的生活深深 的吸引住了。
我喜欢他所描述的那种纯天然生活。我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乡野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羡慕梭罗,他能够摒弃一切,果断决绝地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畔,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没有房子,自己动手搭建小木屋。饿了,自己烧火烤面包。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静坐,看日出,看日落,慢慢感受时间的流逝,不需要为生活快节奏而烦恼。在这里,与鸟雀为伴,与蛙共鸣,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聆听雨落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好不自在!
同时,我也深深被他那睿智的思想所折服:时间不过是我垂钓的溪流,当我饮用溪水时看见了溪底,它是多么浅啊;衣服只是我们的表皮,如果穿衣服不是因为内在的转变,终将被自己和他人所唾弃;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一旦被自己的想法囚禁了,其他人的想法他根本听不进去:孤独不能以空间上的距离来衡量……一句句,化成一股清泉注入心中的心泉,滋润心灵的干涸。
有多少人也拥有着这样的梦想,也希望能够过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我们被世俗羁绊,所谓的责任,所谓的名利。于是,朝九晚五,一日复一日地工作,将自己忙成陀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的梦想。我常常在想,我们活着到底为了生活。难道不是享受生活?难道是为了受生活奴役吗?许许多多的人认为赚够了钱就能享受生活,可是等你钱赚够了,你的生命已经被上帝收回了,因为你太不珍惜它了。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让梭罗用清泉为你涤洗你那沾满污垢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重现光泽。生活的快节奏,停下吧,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