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

时间:2019-05-12 13: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

第一篇: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

Posted By: jwj(阿吉仔)on board 'farmer'

Title: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策略

Date:Mon Jan 15 13:03:45 1996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国家建设研究会引言报告

题目: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策略

作者姓名:林富雄

服务单位及职称: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场长

摘要

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策略

一、前言

台湾农业一向为小农经营制度,在化学肥料、农药及杀草剂 未引进以前,农民多利用自制堆厩肥或种植绿肥作物作为肥料来 源,并以物理或机械方式防除病虫害而达到稳定生产之目的。此 种方式增产效果有限,因此无法满足人口迅速增加之需求。政府 为增加粮食供应,在民国四十~五十年间,实行增产措施,利用 现代化科技,如加速品种改良、改进生产技术并大量使用化学肥 料、农药甚至杀草剂,而达成了增产目标,使各种粮食、蔬果、畜产品及渔产品等民生必需品得以充份供应,但这些过度采用化 学肥料、农药之生产方式造成了地力衰退、土壤及河川遭受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影响消费者健康问题。畜牧业由家庭饲养方式 渐趋企业化经营,初期也因欲达成增产目标,对污染管制采取放 任政策,致成为除工业、家庭废水外污染河川之另一重要污染源。养殖业也因未妥善规划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又过度之 渔捞,使鱼源日趋枯竭,这些现象造成台湾农业生产环境、生物 资源及生态平衡面临破坏。为了挽救这些农渔业可能造成之危机,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政府近年来已开始重视并倡 导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互调和之农业经营理念,积极利用现代 科学技术,如减少或甚至不用化学肥料及农药、采用有机质肥料、非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实施合理轮作 制度、畜牧经营重视污染防治、渔业则加强本土生物资源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之保育利用与管理,使农业生产兼顾了利润与农业 自然环境之维护、产品之安全性,达成农业永续发展之目标。

二、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现况

(一)永续农业发展之背景与经过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在1986年邀请专家评估台湾实施有机农业

之可行性,认为技术上可行性很高,遂于1987年由中兴大学主持,在高雄、台南改良场以二种轮作系统,三种耕作法即有机农法、惯行农法及折衷农法进行有机农法之可行性研究,针对作物产 量、病虫害发生情况、杂草控制、土壤理化性之变化及经济效益 进行长期分析,目前进行至第七年。次年台中场、茶改厂、畜试 所参加该项研究计划,后来台东场、花莲场也加入该计划。

1987年中华民国农学团体联合年会上,学者专家联合提案建 议请政府重视环境生态之平衡并积极推动有机农业,该建议案获 得共识与支持。

1988年10月27~29日台中区农改场首次召开「有机农业研讨 会」,会中就各国有机农业实施现况,有机农产品之产销情况,本省农业生产对环境、土壤、肥料及耕作制度等问题之影响详加 研讨并有专集出版。

1992年农委会将「永续性农业之研究与发展」列入国家建设 研究会主要讨论项目之一,并做为今后积极推动之施政目标。在 台湾省政府农林厅所推行的「台湾省地区农业发展方案」中亦把 有机农业列入施政措施项目之一。在民国84年要推行的「台湾省 农业建设方案」亦把加强生态保育、发展永续农业列入主要施政 措施之一。

1994年中华永续农业协会成立,并为世界永续农业协会台湾 分会。1994年11月23~25日,中华永续农业协会、台中区农业改 良场及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在国立中兴大学国际会议厅联合 举办永续农业研究与推广之进展。研讨会并就土壤培育、堆肥与 废弃物之利用、作物之永续经营、作物病虫害之综合防治、有机 农法实务经验谈及自然农法实施、推广及产销之事例进行研讨,会中除国内从事有机农业之学者外,并邀请日本专家加入研讨。

(二)永续农业研究发展

1、有机农业可行性研究:根据高雄场六年试验结果显示有机农 法之产量受作物种类与种植季节影响而有高低。一般而言需氮肥 量大、生育期间短之作物如秋作之甘蓝、萝卜、甜玉米减产21.2 %、25.0%及6.0 %之间;但有机农法春作甜玉米则较惯行法增 产9.5 %。需氮肥量少之毛豆,于秋作水稻后作有机法增产25.2 %。夏作水稻有机农法于前二轮回显著减产但第三轮回时则与惯 行法相近。

比较有机农法与惯行农法之生产成本结构,由于有机肥料成 本及工资偏高,有机农法总生产成本比惯行法高2.0 ~4.2 倍,由于产量较低,成本又偏高,有机农法之年收益变为负值。

供试作物在有机农法管理下,主要病虫害之危害率比惯行农 法高出2倍以上。春植者比秋植者稍重,蔬菜类又比农艺作物类 严重。惟各作物除偶有严重发生外,其它尚不致达到无法控制之 程度。杂草控制方面有机农法通常杂草数高于惯行法1.5~3.6倍,不过有机区可产生较多量水苔层具抑制杂草生长效果可配合田 间水位,控制杂草。

有机农法农产品质量比惯行农法略优,如甘蓝、萝卜与毛豆 之品味,甜玉米之甜度及稻米之完整米粒等均比惯行农法表现稍 佳,但产品外观较惯行农法为差。

有机农法实施六年后土壤中Bray法有效性磷含量、交换性钾、钙、镁含量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保持土壤水份 能力增加,团粒安定度提高,土壤总体密度较低,孔隙率则无显 着差异。整体而言,永续性农耕法连续实施六年后对氮以外之养 分供应及土壤性质之改善均有效果而有利于地力之维持。

2、生物肥料之开发与应用:微生物肥料种类甚多,依功能可区 分为固氮,增进溶解无效性营养,增进营养吸收、根系生长及有 机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解毒,增进职务耐抗性,保护根系等 等菌类。近年国内开发成功之生物肥料有毛豆根瘤菌由单一菌种 发展到目前的复合菌种,已在高屏地区做大面积的推广,成效显 着。溶磷菌及菌根菌都已完成分离及筛选工作,正进行洋香瓜、花卉、蔬菜之推广试验中。经济豆科作物之根瘤菌之试验已有结 果并将进入推广阶段。

3、非农药方法防治作物病虫害技术:作物病害非农药防治目前 在台湾推广的有生物防治、土壤添加物抗治、抗病育种、无病毒 种苗或种薯、交叉保护、甲硫氨酸与核黄素防治瓜类白粉病、「 中兴一百」防治韭菜锈病及利用丝瓜抗病根砧防治苦瓜萎凋病等。在作物虫害非农药防治方面有生物防治、昆虫性费洛蒙应用、黄色粘板诱引害虫、不孕性昆虫技术及灭雄处理技术防治东方果 实蝇、套袋防治瓜园瓜蝇及果树东方果实蝇、宝特瓶防治葡萄园 扁蜗牛及温水处理种球防治根等。

(三)永续农业示范推广

1、有机质肥料之使用推广

台湾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温高多湿,微生物活动大,致使土 壤中有机质转换率(rate of turnover)高,约为温寒带地区的 4倍,再加上本省农地长期集约栽培及农民习于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消耗迅速,土壤肥力渐趋恶劣,据农试所调查本 省农田土壤肥力测定报告指出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属含量低)以下者约占65%,由此可见本省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政府有鉴于此,行政院农委会及农林厅遂于1989年开始办理有 机质肥料之使用推广计划,从1990~1994五年来共有小面积(每 处0.3 公顷)示范206 处,大面积示范分为长期作物及短期作物,每10公顷一处,短期作物共395 处,施用有机质肥料面积3950 公顷,长期作物548 处施用有机质肥料面积5480公顷,短期作物 种类有西瓜、牛蒡、花生、茄子、水稻、甜玉米、冬瓜、紫苏、草莓等真是包罗万象,长期作物种类有杨桃、木瓜、柚子、文旦、柑橘、葡萄、枇杷、茶、龙眼、竹笋、荔枝、梅、芦笋、莲雾、芒果、枣子、柿子、番石榴、水蜜桃、番荔枝、百香果、破布

子等,有机质肥料之用量长期作物为每公顷施用8000公斤,短期 作物为4000公斤。根据调查结果施用有机质肥料不但可使土壤有 机质含量增加,亦可提高土壤之pH值及改善土壤之理化性,有助 于土壤有益微生物之活动,同时可提高作物之质量。

2、绿肥作物之栽培与推广

栽培绿肥作物是维护农田地力最经济措施之一。政府为兼顾 农业生产及地力维护,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农田休闲期或休耕期间 栽培绿肥作物,除增进地力外,兼具绿化或美化乡村景观,充裕 冬季蜜源及疏减冬季蔬菜生产过剩之压力。因此,农林厅、区改 良场及各县市政府,在农林厅之筹划下从1990年以来补助绿肥种 子,而逐年扩大绿肥栽培面积,对本省农田之有机质含量之增加 受益无穷,兹将五年来之推广面积列表供参考。

1991~1995年度全省绿肥栽培面积(公顷)

┌─────┬──┬───┬───┬───┬───┬───┐ │ 年度 │1991│ 1992 │ 1993 │ 1994 │ 1995 │合计│ │ 绿肥种类 │││││││ ├─────┼──┼───┼───┼───┼───┼───┤ │ 田菁 │1670│ 3886 │ 7431 │ 9900 │ 8740 │ 31627│ │ 油菜 │7700│ 9000 │16231 │26846 │33990 │ 93767│ │埃及三叶草│ 600│ 2850 │ 4846 │ 9060 │10490 │ 27846│ │ 苕子 │││925 │ 4348 │ 6050 │ 11323│ ├─────┼──┼───┼───┼───┼───┼───┤ │ 合计 │9970│15760 │29433 │50154 │59270 │164563│ └─────┴──┴───┴───┴───┴───┴───┘

五年来田菁之栽培面积以台南县17,250公顷最多,次为嘉义 县10,148公顷,二县合计栽培面积为27,398公顷,占田菁栽培总 面积之87%左右,油菜则以云林县39,280公顷为最多,台中县 23,540公顷次之,彰化县12,416公顷,三县合计有75,236公顷占 油菜栽培面积之80%,埃及三叶草栽培面积以苗栗县20,600公顷 为最多,彰化县5,706 公顷次之,二县合计26,306公顷占埃及三 叶草栽培面积94%强,苕子则以彰化县栽培10,953公顷最多占苕 子栽培总面积94%左右。此四种绿肥作物除田菁虽是以夏作栽培 为佳,但南部地区春作或秋作亦可栽培,其余的油菜、埃及三叶 草及苕子则为秋冬里作农地休闲栽培之绿肥作物,高屏地区水稻 -水稻-毛豆(或红豆)之轮作区,因农地几无休闲之时,因此 无人栽培绿肥作物,但毛豆植株或红豆残体回归田里,对农地土 壤有机质含量之增进极有帮助,但莲雾园、香蕉园或槟榔园鼓励 农民于夏秋间种植田菁以防土壤表土因下豪雨冲蚀实值得探讨。

3、生物肥料使用推广

生物肥料是指一些有益的活微生物接种于种子或施用于幼苗、土壤或分解物上,所以可称为接种剂,生物肥料种类很多,不 外乎与营养元素的来源与有效性有关,或作物吸收营养能力及抗 病有关。

--

第二篇: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来自:

摘要:本文在分析山东省济宁市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对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水资源匹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优,但区域差异明显,南部优于中部和北部,中部经济发展核心区匹配程度最差。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煤炭区的水土资源利用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方向。

关键词: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山东省济宁市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为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辖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济宁市处于鲁南经济带的中部位置,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发展新高地和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支点。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非农占用等问题严重,全市耕地面积锐减。

1济宁市水土资源概况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水土资源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因而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1.1济宁市水资源现状

1.1.1 济宁市水资源总量

济宁是山东省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微山湖水面1,260km2,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储水量达30亿m3。另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淡水资源占全省的1/6。济宁市属南四湖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 以上的河流共91条,总长度1,516km,均流入南四湖。济宁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49.98亿m3,其中地表水33.71亿m3,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6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0.37亿m3,其中地表水17.44亿m3,地下水12.93亿m3。降水保证率为50%年份、75%年份、95%年份水资源总量分别为46亿m3、35亿m3、26.2亿m3。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的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8m3,不足全国水平的1/4,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警戒线。济宁市水资源相对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相对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见表1)。

表1 济宁市各县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情况表

1.1.2 时空分布不均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4.4mm,但时空分布不均(见图1),南部地区较为丰富,中部地区缺水严重,年际差异较大,连丰、连枯年份和区域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1]。

1.1.3 地下水开采失衡

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水源主要取自地下水,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每年抽取地下水量近20亿m3,远远大于14.7亿m3的多年平均可开采量。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为控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保障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可持续供给,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全市投入近大量资金,大力推进工农业节水,加强引水回灌补源工程建设,但几个较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依然持续

下降,并由此形成了地面沉降,在某些地方已出现了地面裂缝、建筑物沉陷等环境地质灾害。图1济宁市亩均水资源分布图

1.1.4 水污染不断加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全市每年排放废污水2.8亿吨,市区日排废污水超过10万吨,邹城市和兖州市超过5万吨,其余县市区均在4 万吨以上。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万吨,年使用农药990多吨,这些污染源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污染的地表水体下渗导致地下水水质逐年恶化,并在河流两侧形成地下污染带,使沿岸农田被迫污染灌溉,又导致了污染物的大面积地表沉积扩散,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有害物超标[1]。

1.1.5 水资源浪费严重

济宁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6%,万元产值工业用水量为100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供水远未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管道漏失率在1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近80%,是名符其实的用水大户。虽然已推广了管道输水和防渗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先进的“三灌”面积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大部分灌区还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2]。

1.2济宁市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土地利用构成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1,068,490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3%,人均用地面积0.13hm2。耕地面积600,0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73hm2,林地面积12,305hm2。

1.2.2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济宁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土地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措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日益严峻,原因如下:一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今后对土地的总需求会更多,诸如农村宅基地、城镇房地产开发、陆上道路交通占地、工矿企业占地等;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南四湖蓄水位抬高,滨湖地带地下水位也会相应上升,对湖堤外距离约25m以内的约670hm2农田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济宁市地下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及煤化工业是济宁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必将使大片农田发生沉陷而形成广阔的湿地水域或涝洼地。每片塌陷区面积小则上千亩,大则上万亩,分散分布,互不相连。目前全市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下沉面积已有16,700hm2,预计以1,400hm2/年的速度增加;四是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国家在南四湖区建设若干处人工生态湿地,也将减少一部分耕地。

据济宁市水土保持普查统计,近10年全市山丘区土壤流失面积2,367km2,占山丘区总土地面积的82.7%,每年流失土壤问题约950万t,相当于山丘区近2,700hm2耕地30cm厚的表层土壤被剥蚀,被带走的氮、磷、钾等元素,约折合标准化肥4.8万t。

2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本文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分析市域尺度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及其空间差异性,为评判济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济宁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其测算模型为Riwl=wiα/Li。式中: Riwl为i市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wi为i市域水资源量,Li为i市域耕地面积,α为市域农业用水比重[3]。

基于济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及农业用水比重统计数据,运用测算模型, 得出济宁不同市域(不包括市中区)尺度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见表2)。

表2济宁市各县市区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根据Ri值的集聚与离散的差异特征,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划分4个等级:A.匹配程

度较优(1.10<Ri≤3.49);B.匹配程度良好(0.55<Ri≤1.10);C.匹配程度一般(0.38<Ri≤0.55);

D.匹配程度较差(0<Ri≤0.38);由图表2可以看出:济宁市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67,匹配程度良好,高于全省0.23的平均水平。其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南部匹配系数最高,北部一般,中部最差。其中匹配程度较优的是微山县和鱼台县;匹配程度良好的地区包括金乡县、曲阜市;匹配程度一般的地区包括兖州市,汶上县,梁山县;匹配程度较差的地区包括嘉祥县、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

以上分析结果与现实基本吻合。济宁市南部的微山县和鱼台县、金乡县地处湖泊分布区地,水资源比较充足,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较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了农业用水,所以水资源匹配较差,农业水资源短缺是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发展的硬约束, 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根据分析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济宁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的方案,全面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3.1合理利用水资源

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灌溉定额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 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和化肥施用量, 提高土壤中养分的积累, 改善土壤结构, 减轻日益加剧的农田面源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搞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在工农业生产中,用水规划应以利用地表水为主,超采区范围内坚决禁止新打自备井,以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邹县电厂四期、运河电厂一期续建、济宁电厂扩建等重点项目,用水都实行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汛前枯水期以地下水为主,汛后以地表水为主[4]。

2)加快实施引水回灌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由于降水集中,大雨以超渗径流的形式迅速排入河湖。为保证河湖大堤的安全,需及时将大量积聚的水体排泄掉,地下水漏斗得不到充分回补,雨洪资源大部分被浪费。在地理、地质条件适宜的漏斗区建设回灌沟渠和节制闸门,调集汛期洪水回灌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可以降低下游河湖的防洪压力

[5]。

3)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使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继续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发达区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高标准的“三灌”工程,逐步扭转大面积浪费水的现象。要加大治污力度。按照水体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关闭一些治污无望的企业,加强点源面源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6]。

4)开展矿井水回收利用,目的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缩小矿井水对环境的污染。将回收的矿井水经过处理、达到回收利用标准后可广泛用于矿区洗浴、绿化、井下降尘、发电冷却等生产、生活各方面。采煤塌陷是煤矿开采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利用矿区塌陷的大坑和电厂水源,以及坑口排放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鱼、虾、蟹)。必备的条件是:塌陷大坑离发电厂要近,而且矿坑排水是经过消毒过滤处理的,消除了有害物质后(谨防水产的二次污染)可以便利引到坑中,但塌陷的大坑要做处理。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粉煤灰颗粒细腻的特点,将大坑底部和周边做防漏灌浆处[7]。

3.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1)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一要控制用地总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同时要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并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动态检测。

2)加大对土地的法律管理力度。对农业用地,特别是良田耕地要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落实到地块,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应纳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和县级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包括开发区),不能规划和配置在农田保护区内。

3)特别指出的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采煤塌陷地。在地下水位不太高的塌陷区域、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建立排水系统,达到重新利用土地的目的。对地下水位较高、塌陷较深的常年积水区,采用将积水区继续挖深来充填塌陷地周围的浅塌陷处,建立水产、养殖、农业和环境并举的经济环境基地。在地面沉降未稳沉之前,利用经充分论证无二次污染的采矿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和河湖淤泥等物充填,将塌陷地整平、复垦,进行土地综合治理。

在已治理的塌陷地选择适当的利用方式,形成景观好、稳定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植被,综合设计农、林、渔、畜等生物链,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农产品以外还规划种植花草树木,在水域内发展养藕、养鱼等产业,适合济宁—兖州—曲阜—邹城组群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区。

4结束语

虽然济宁市的水土资源比较丰富,可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土资源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可持续研究日益紧迫。特别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煤矿开采地,应根据其水土资源利用特点建立一个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有助于辐射推广以矿区为特征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延长煤炭产业链,能对实现济宁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 [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第二,高产高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第三,改善生态,持久发展。在技术配置上,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资源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由此可见,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体系的发展阶段则是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水平的反映。这就要求今后农业生产制度改革要以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为指导,大力研究推广集约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可持续农业理论体系,使之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因此,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向高产高效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聚焦,对加速可持续农业发展极为重要。

2.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成就[4]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村要素市场逐步发育;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集体经济巩固壮大的同时,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快速发展;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3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6]。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1)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结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2)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近800kg/666.7m2;(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国内专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归纳有以下8种提法:

1)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做法是多样化种植,草田轮作;作物与畜牧混合经营,均衡发展。其核心是不用或省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生产单位内部资源,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产。其实质是有效利用生产性投入,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单位的净收益。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是由美国最先提出来的,并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和衣阿华州的一些农场开始实践,但在其他地方很少应用。

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它不同于靠低投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而主张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增加农产品生产,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创造无风险或无污染的生活条件。主要措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良种、合理栽培、慎用化肥、病虫综合防治及科学政策。其核心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行现代经营方式,进而实现生产集约化。这种模式也是由美国倡导的并与实际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也称为环保型降低购买性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农业。该模式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降低农场以外(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的投入,强调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效率。此种模式是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

4)生物学派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在培育高生物潜力的品种基础上,采取生物性的轮作、生物防治与有机肥料等,降低农场外部资源消耗,谋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种模式在德国和英国比较流行。

5)综合性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优化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保护环境等。综合性农业通过与生态系统、土壤保护系统、水源保护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的密切关系,实现农业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综合性农业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衡与统一。德国重点发展这种模式。

6)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以提高效率来保护环境;二是以大幅度削减人工合成品的应用来保全环境;三是以人类生态活动区域为中心,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日本盛行此种模式,它与欧美国家不同,一方面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产品不足,大量进口粮食和饲料,水田农作是其主要形式。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作用,进行高效率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二是进行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三是维持和提高地力,对未利用的有机物资源进行开发。

7)劳动集约型可持续农业。主要特点是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目前主要适应于西非等一些劳动投入不足、经营粗放、单产低下、生活贫困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8)土地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农业可持续性,这些国家及地区必须充分地、全年式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实行以提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技术改造。最典型的是我国台湾的“精久农业”、荷兰的“设施工作化高效农业”等。

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可持续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容十分广泛,发展模式多样化,实践效果明显。一是适当减少了农业资源的利用。2007 年发达国家对可耕地、永久性农用地和永久性牧用地的利用率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0.3%、3.8%和 0.9%。二是适当减少了化肥使用。2003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4411.6万t,2006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t,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 400kg/hm2以上,发达国家安全上限每公顷

施用量减少到225 kg/hm21。三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2007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力使用比 2002年减少12.3%。2007年与 2006 年相比,北美和西欧农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28%和 30%。四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呈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约20%依靠增加耕地面积,其余80%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其中,小麦单产将从2000年的 2660 kg/hm2提高到3200 kg/hm2,提高 20%。同时,世界人口仍在以每年增加1.0×108

[]的速度发展,到 2020 年将增长到 7.5×109~8.0×109(2000年约为6.0×109)2。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和综合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得到了持续发展。1996—2001 年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增长37.7%,年均增长7.6%3。

由此可见,当代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国情及农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本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立足于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二是立足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走科技挖潜、合理投入、提高效益的路子; 三是立足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子。基于这种认识,当前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应当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高效率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5.结语

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它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科学化农业,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集约农业代表了一定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农业的发展方向;持续农业代表了农业的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代表了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聂振帮.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4]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M].第三届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2001年10.[5]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霍焰.吉林大学2013年6月.[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生态农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第四篇:2018年从事农业有机肥生产的5点补助政策介绍

2018年从事农业有机肥生产的5点补助政策介绍

1、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现在都在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中央财政从2014年开始就一直在开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尾菜、食用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有机肥生产试点项目,单个试点项目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为300万元左右;但申报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求;

2、目前各省份开展的也都有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一般是按每吨或者每亩补贴,按亩补贴大概50-100元不等,安吨补贴大概300-400元不等,具体补贴的资金及方式每个省份各有不同;

3、农业农村部从2017年开始,就在全国选择100个试点县,实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每个试点县补助1000万;2018年试点县增加至150个;如果你所在的县是试点县的话,也是可以享受相关补助政策的;

4、有机肥补贴方式一般多为政府招标,中标企业供给用户以相应优惠。补贴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具体补贴额度落实到用户身上在购买时减去。

5、申请有机肥补贴,一般是到当地乡镇申请,要填写《商品有机肥购置申请表》,经乡镇审核同意后报农办开具《补贴商品有机肥供肥通知单》凭通知单到中标的供肥企业购买肥料,支付扣除政府补贴后价格。购肥单位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应对用肥的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并签字确认,并报送当地农办备案。提前掌握农业补贴申报信息,并策划符合自己企业的申报项目,是申报成功的关键;7月8-10日,2018年农林专项扶持资金申报会,让你掌握2018年最新农业补贴申报项目信息,各项目申报条件要求、申报流程及对接部门、申报项目策划技巧、申报材料编写等;点击了解更多,查看相关信息

第五篇:世界可持续农业与绿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世界可持续农业与绿色农业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系统性地提出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在我党历史上尚属首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生态产品是人力利用自然力产出的各种高效率的产品,这也是文明。生态是自然的,文明是人类的,两者要结合在一起。最重要、最典型的生态产品就是中国的农产品(15.80,0.14,0.89%),还有茶叶、水果。中国如此多的农产品就是生态文明的成果,这么多的农特产品就是人力和自然结合的结果,也因为这是可持续的,这是符合自然的条件和规律的,并不仅仅是农药化肥的结果。中国这么多的农特产品是中国最重要的财富,但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现在很多的东西在丧失,农业产业化使得很多农特产品消失,因为它们不适合大规模耕种。

农业跟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是一种完全的生态化农业,但是其效率低下。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的成果使农业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极度依赖,却一度走向了“控制自然”的另一端。工业革命使农业摆脱了传统靠天吃饭、效率低下的问题,迎来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化、商品化、工业化。工业化农业开始于20世纪中叶,工业化农业以美国“石油农业”为典型,其农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基本特征,需要大量的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和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在消灭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恶化中相对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且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农业还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广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可以使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达到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即把工业文明时代的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凸显。

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规定的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到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资料已经显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说明,破解农业发展不可持续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行为方式理顺被工业文明扭曲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步入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比如,浙江省宁海县建设的10万亩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初步建立起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循环体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形成了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呈现良性循环态势。甘肃省实施沃土工程试点,探索出“高茬收割、根茬秸秆还田、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等沃土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封草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制止滥采发菜、建设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治理荒漠化,全区天然草场及其可利用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58.25%和50.7%,荒漠化面积由165万公顷减少到125万公顷,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逆转。事实说明,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将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农业必须实现高产出,满足粮食等食物的自给自足。而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兼顾高产出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则是在创造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改善生态环境 远离农药伤害

文/ 李国华

李国华 盘锦元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意义非常重大。我认为,首先,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的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现有环境需求的,而且势在必行。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息息相关,大气、水和土壤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就是说,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良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就停滞甚至遭到破坏。相反,现代化农业所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元态农科一直以来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并不断从自身做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千亩生态科技园,打造盘锦第一生态文化基地。做强做大生态品牌,致力打造最环保、最优美、最宜居的生态园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扎实推进盘锦的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元态农科成立以来, 秉承“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待客户”的企业精神,实行“人才为本,科技领先,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贯彻国家现阶段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以让中国人因元态而远离农药伤害为己任,在促进无农残安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无农残安全食品标准建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元态农科在国家各级部门的引领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业专家战井春教授、中科院沈阳分院、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清华大学范庆桦教授合作及协助下,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元态战氏生物农残降解技术将农药降解为零,超有机标准、无农药残留,110项农药及重金属检测指导达到并优于欧盟SGS检测标准,保证食品安全。采用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体系(GLOBALG.A.P.)和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体系(CHINAGAP)双重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生产基地针对建设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均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能达并高于国家及欧盟标准。成为首家了在水稻领域得到该认证的企业,真正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在2012年中国谷物食品博览会获得“中国安全放心大米产品金奖”称号,更荣膺了伦敦奥运会国家训练基地奥运健儿指定用米的殊荣。

元态农科以辽宁盘锦为生态农业发展基地,不断将“元态战氏生无农残降解技术”向全国推广,如今已经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大力实施产业融合,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号召。成功在天津宝坻区打造了占地面积22万亩,全国首家最大无农残蔬菜基地。在农业部发改委级辽宁省农垦局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元态还将在辽宁省农垦局打造2万亩的水稻,水果及棚菜的种植,并将元态战氏农残降解技术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还将持续的把生态农业和环保理念以生态实体项目予以实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造福全国人民的餐桌。为 “让中国人因元态而远离农药伤害”的美好愿景的进一步实现而努力。

乡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文/ 朱启臻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党 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是生态建设宝贵财富。近些年一些生态村、最美丽乡村的涌现,不仅体现着乡村的价值,也为城乡一体化的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乡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下不断遭到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明确乡村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乡村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丹麦学者曾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并这样定义生态村:“一个以人类为尺度、全特征的聚落。在聚落内,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支持健康的人文发展且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所谓“以人类为尺度”,就是指村落的规模不宜过大,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彼此认识,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感觉到自己能够影响社区的发展。所谓“全特征”,就是村落的所有主要功能(包括居住、食品供应、制造、休闲、社会生活和商业等)都完整齐全,并协调一致。所谓“健康的人文发展”,就是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综合平衡的发展,也即人的身体、感情、智力和精神均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学者进一步提出与生态村相似的另一个概念—“永恒文化村”,这也是一个寻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社区建设运动的概念,其宗旨是将人居聚落、小气候、动植物、土壤水资源融入稳定、高效的社区发展中。永恒文化村最初的主题是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强调作物的多重利用和挖掘有利于环境的乡土知识,后来逐步将生态聚落建设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作为其追求目标。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需要认识乡村价值,保护和传承那些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乡村生态文化首先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认为人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而不是改变、掠夺、破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对反思“人定胜天”的所付出的代价,对遏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浪费行为,树立善待自然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在乡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之间构成了周而复始的有机循环,农户把一切可利用的废物变成肥料返还给土壤,犹如自然生态系统的枯枝落叶归根还给土地变成养分一样,从而能维持地力长久不衰。农民创造出了许多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种养结合是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手段,动物粪便是传统农家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养猪和种田是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畜牧业很大程度上是为农作物种植提供肥料而存在的。农民通过养猪将农作物的一些副产品和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垃圾转化为肥料,用于粮食生产,形成猪多、肥多、粮也多的良性循环。循环利用是优秀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基础。其三,勤俭持家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是按照节俭的生活方式构建的,无论是民居建设,还是日常消费,都贯穿着节俭的原则。近些年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经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为人们所提倡,勤俭持家与低碳生活的共同点都是“节约”,它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生活的更加幸福简约生活。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必须推动消费革命,这可以在乡村文化中找到其存在依据和发展的路径。

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为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和根本利益,应该看到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生态文明认识不够,甚至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建设以至于破坏生态文化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村循环农业文化的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与水的污染、对地力掠夺等现象十分严峻,导致发展目的的迷失。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功能,明确乡村的生态功能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目的,才能建设成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下载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