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

时间:2019-05-12 13:0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

第一篇: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

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

台风“菲特”肆虐浙江余姚,电力无法正常供应更是让灾区雪上加霜。电力英才网从多方消息来源得知,受强台风“菲特”影响,余姚地区连降暴雨,该市平均降雨量达414.6毫米,最大降雨量达714毫米,姚江创新中国成立64年以来最高洪水位,城区70%被淹,部分电网设施受到影响。余姚主城区101个小区590台变压器因积水而无法正常供电,近7万用户停电。

10月10日上午,浙江省省长李强到受灾最为严重的余姚指导救灾工作,并到220千伏溪凤变电站看望慰问电力职工。李强对电力员工积极应对余姚地区严重内涝,确保城区有电可用表示充分肯定,并要求在接下来的抢修工作中,要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在详细了解电网防汛抢险工作情况后,李强说,抗灾抢险,电力是先行官,如果无法保障电力供应,不仅居民生活将受到影响,连政府应急、交通指挥、医疗保障等也无法正常进行。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的枢纽,为保住溪凤变电力设备安全,电力员工连续作战三天三夜,保证了受灾最为严重的余姚城区依然有电可用。

李强还与溪凤变电站员工进行了交谈,当了解到溪凤变电站为了保证用电安全主动拉停,保护百姓人身安全时,李强强调,在电力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要通过宣传部门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安全用电注意事项,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为尽快恢复余姚地区供电,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已在全省紧急调集电力抢修人员和应急发电车,全面支援余姚地区,并成立抗洪抢险现场指挥部,全面协调灾后抢修工作。

目前余姚市通讯系统已基本恢复,电力供应也将在近两天内恢复。余姚市副市长郑桂春表示:“形势很严峻,估计退水还需要两到三天的持久战。”如果受灾居民数量不断增多,余姚市计划将市政府大楼等政府办公地点改为居民安置点。

第二篇:浙江近几年成批恢复和正申请恢复回族成份的,皆是丁、郭两姓,都是闽南移民

浙江近几年成批恢复和正申请恢复回族成份的,皆是丁、郭两姓,都是闽南移民

来源:天方文化 作者:郭成美

一、概况

浙江近几年成批恢复和正申请恢复回族成份的,皆是丁、郭两姓,分布在浙南山区或沿海岛屿的苍南、瑞安、平阳、洞头等县,绝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农区、渔区。他们的祖籍都在福建,迁徙浙南定居至今有的500多年,有的3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恢复回族成份的有6,500多人,比解放前全省回民人口还多①,是现在全省回民人口9,435人(1982年人口普查数)的68%,正在申请恢复回族成份的有5,000多人。

二、“复回”的原因

浙江南部丁、郭两姓的万余居民,隐族埋名,脱离本民族群体数百年,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积极地要求恢复回回民族成份呢?笔者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丁、郭祖辈遭到逐迫,有的几经波折最后避居浙南,繁衍生息。他们通用汉语,或耕作务农,或张网为渔,完全淹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上和广大回族的联系逐渐隔绝了,准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尚存。从他们实行祭祖禁猪、亡人速葬、尸体上下铺白布、造建“回”形祠堂等及有关口碑传说中均有回族所特有的风俗习惯的痕迹可寻。

受“寻根热”的影响,丁郭居民寻根认祖,引起了复回愿望。叶落归根,认祖归宗,各个民族均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客观社会条件来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整套民族政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政通人和,形势大好,为了郭复回提供了“最佳时机”。换言之,在极左横行,在“文化大革命”大刮“融合风”,鼓吹“都社会主义了,还有什么民族不民族”的时候,丁、郭居民申请复回的事是不会发生的。浙南丁、郭居民,一般讲,文化水平较低,经济生产较落后,这是解放前长期受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所造成的。现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政洽上平等,在生产、生活、升学等等方面亨有特殊照顾,这对了郭居民来讲,乎是有吸引力的。

三、“复回”的依据丁、郭居民要求恢复回回族成份的依据要有四: 1.家谱和福建同姓回族一脉相承。浙丁姓聚居地还保存着家谱,如苍南桥墩的〔厚隆丁氏宗谱》、瑞安下村的《涌泉港丁宗谱》、后委的《济阳郡丁氏宗谱》等,谱系都直接或间接和福建晋江陈埭丁姓回族的《陈江丁氏宗谱》续对联系上②。正申请复回的苍南郭姓也持有家谱,其中有的记载和福建惠安白奇郭她回族的家谱相吻合。库下的《太原郡郭氏宗谱》“名贤录”载:“章公:文宪公之子,元时来泉授宣慰使。德广公:章公长子,开基晋江法石,后失系。德昭公:章公次子,由泉徙南邑蓬岛。”惠安白奇的《百奇郭氏智房宗谱》载“仲远公行实”云:“宣慰公生德广、德昭。德广公分晋江县法石、石头街、百奇;德昭公分杏宅与泉州东街等处,越值世乱,转徙南邑,后其子孙或复流离于闽浙之滨。”《华山郭氏四房家谱》云:“章公生二子,长德广公,次德昭公。”两者完全对得起头。南安蓬岛现居住郭姓居民的约8,000人,苍南库下现居住郭姓居民1,000多人,与家谱中记载的郭德昭“由泉徙南邑蓬岛”,“后其子孙或复流离于闽浙之滨”相符。苍南郭家岩的《郭氏家乘·漳郡迁平世系》“漳州郭氏支派源流并序”载:“稽我启祖仕壁公系泉郡百奇肇基始祖仲远公三男也。”和白奇的《温陵螺阳奇山郭族彻“仲远公,讳名锷,号毅轩,开基白奇始祖。……五子:长仕初、次仕源、王仕壁、四仕敏、王仕昭”的说法一致.

福建“陈棣了”、“自奇郭”的祖先是来华留居的阿拉伯穆斯林,住泉州。在元末明初逐迫蒙古、色目人的险风恶浪中,丁姓躲在晋江陈棣,郭姓逃到惠安自奇和南安蓬岛。此后,为了生存,子孙散居四方,其中有的到浙南隐居,这就形成了浙南族系。丁郭祖先信奉伊斯兰教,在陈棣、白奇,还实施伊斯兰教,履行回族风俗。1979年当地人民政府又重申了“陈棣丁”的回回民族成份。浙闽的复回热,就是此后逐步掀起的。浙南丁、郭两姓居民说:“我们和福建丁、郭一个祖宗,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回族,我们也应当是回族。”

2.仍保持回族的某些风俗习惯。

祭祖禁猪。祭祖分祖墓祭祖和饲堂祭祖。每逢清明。丁、郭居民和其他姓氏居民一样,都要上坟祭祖,追悼先人。丁、郭居民的供品主要是年糕、豆芽、豆腐、鱼虾海鲜、鸡等,绝对没有猪肉一类的东西。其他姓氏墓祭是少不了猪肉的,即使是穷苦人家,届时也要想法弄点猪头肉之类的作为供品。沙坡74岁的老人张世茂说:“我们沙坡张、周、蔡、李诸姓的人在山上上坟,常嘲笑郭姓,讲他们上坟祭祖,祖宗连猪肉都没有吃。”桥墩后隆丁姓墓祭很隆重,这两年还请农村小乐队来吹打,祭品也忌猪。浙南丁、郭居民的聚居地建造了本家的词堂。如苍南后隆、瑞安下村的丁氏饲堂,苍南库下、沙坡的郭氏饲堂。饲堂祭祖供品也是严格禁猪的,否则就是对祖宗不恭敬,近几年沙坡的郭姓每年搞饲堂祭祖。

亡人速葬,举家禁猪。回族风俗习惯速葬,“入土为安”。苍南库下郭姓至今延用的丧葬祖习是:人死后尸体最多不超过两天就要埋葬掉;死者家从死人这天起严格禁猪,包括猪肉、猪油,最少是7天,最多是49天,招待前来致哀送葬的亲戚朋友菜肴里也不会有一点猪肉。沙坡,龙盘基等郭姓居民中有不少信佛的,家里死了人,也做道场,但不吃猪肉。他们不知啥原因,只晓得是祖辈规矩。另外,库下郭姓的尸体放在棺材里,上下铺白布,而同村的其他姓氏的尸体则用红的或蓝的花色被子,他们对郭姓说:“你们用白布。不好看。”郭姓回答:“上辈传下来的。”

建造“回”形丁氏祠堂。福建晋江陈棣了氏词堂很著名,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走廊环抱,成“回”字形,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建。苍南桥墩、瑞安下村的丁氏词堂亦呈“回”形。毫无疑问,浙南的丁氏饲堂款式是仿造陈棣丁氏饲堂的。丁姓祖上把祠堂建成“回”形,一是寄托自己的民族情感,二是暗喻子孙,了姓系回族。

3.库下这个地名与福建郭姓有联系。地名在我国的民族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乏实例的。七十年代在福建法石发现一方元代汉、阿两种文字的石刻墓碑,汉文为“晋坡庭 惠百奇 元郭氏世祖坟茔’,阿文音译为“伊木。库斯·德广公·纳姆”。浙南郭家岩的郭氏家乘也提到伊本。库斯。“漳州郭氏支派源流并序”载:“我本泉郡百奇人也,伊本·库斯氏了孙。”“伊木”是父系”或“祖世”,“库斯”即“郭氏”。我们由此似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库下的“库”即“郭”,是从“库斯”转来的。“库下”,意思是郭氏留居住下的地方。

4.口碑传说。世代相传的口碑,往往是考证史事的一个佐证资料。笔者两次赴浙南,1984年注意丁姓,1985年侧重郭姓。召开的座谈会,与会者少的三、五人,多的几十人,包括其他姓氏,了解到不少和丁、郭族源有关的口碑传说。这些口碑传说是丁、郭复回的又一个依据。现摘要整理如下弓

丁振立(后隆,51岁):解放前关于 “后隆丁”的民谣较多。如:“后隆丁,x回民,淌过溪,来摘茶……”

丁中鸿(桥墩,37岁);老人相传我们的祖先是回国人,家谱里记载是赛典赤·瞻思丁。传说明代倭寇袭扰,丁姓的人被杀,仅剩“奴才丁”,有“奴才丁,x 回民”之说。

张世茂(沙坡,74岁):我们常听祖辈说,从前姓郭的死了,尸体用白布包,具体原因不知道。传说后山的郭家祖坟,尸体就是白布包着下葬的。常说的“白奇郭”、“白奇郭”,什么意思不知道。

郭礼银(宜山,60岁):每年正月初七饲堂祭祖,供品忌猪,世代相传。听老人说,我们郭姓祖辈猪肉是不吃的,后人吃了,但祭祖禁猪。人死了,做功德不用猪肉,附近村庄都知道。郭姓从福建迁来,具体地方不清楚,最早听人传说,郭姓是“蕃边人”。

郭粉钗(小渔,港胞,女,79岁):我八岁随母到郭家岩祠堂祭祖,供品是青菜、鱼虾等,父亲告诉我,在祠堂是不准吃猪肉的,还说祖公是不吃猪肉的。

郭奕寝(沙坡,72岁):听父亲讲,大乱时祖公从泉州到漳州,又逃到南靖,再逃到平阳北港山门,最后定居沙坡。我们讲话属“闽南”口音,离祖不离腔。

四、“复回”提出的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复回在闽浙方兴未艾,影响大。丁、郭的支派蕃衍,分布面广,除了浙南外,福建的平潭、晋江、惠安、南安、福鼎、广东的潮州和台湾等地均有。其中南安、福鼎、平潭等地的丁姓已在近年复回;惠安东园、张坂等乡的340户丁姓和2,238户郭姓居民已干1988年复回。1985年3月晋江陈棣西圾丁姓回族还在接待前来联系宗亲、恢复回族事宜的丁姓居民。浙江乐清、永嘉分别居住着300多户了姓居民,他们也有人到苍南桥墩丁姓回族那里打听,看看是否同宗同族。

恢复民族成份,已不限于回族,而扩展到其他民族了。据1985年3月19日《解放日报》 报道:福建惠安县新近发现一个蒙古族聚居的村落。县政府根据土岭乡小坝等村“出”姓人的要求,决定恢复其原来的蒙古族民族成份。接着,福建南安县又发现了一支蒙古族人答拉真的后裔,姓“黄’,人数远远。想过惠安小坝“出”姓③。还有另一种情况,祖辈是回族,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已适应目前的情况,不愿意复回的。如福建南安蓬岛等地居住着8,000多郭姓居民,其鼻祖郭德昭和“白奇郭”回族的鼻祖郭德广是兄弟,元末明初避居蓬岛。由于意见不统一,蓬岛郭姓至今还没有复回要求,对他们也应尊重其意愿,仍保持现在的汉民族成份。同时也要防止那种“姓郭的都是回族”、“姓丁的祖辈都是瞻思丁”的盲目轻率地改变民族成份的情况。

“复回”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为从事民族学研究,尤其是从事回族研究的同志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资料。

500余年后“复回”,这个事实再次证实了“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长期存在。民族融合是民族学研究中经常谈到的问题。民族间的融合只是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时,才会产生。500多年前,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肆镇压蒙古人、色目人。大批蒙古人、色目人被杀戮,幸存的改姓易族顽强地隐居下来了。如今这批人的后裔寻根追源,恢复自己的本来民族的民族成份,证明企图用武力强制消灭民族是行不通的;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党的一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我国奉行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 繁荣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深刻理解民族存 在的长期性,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伊斯兰教传入中同主要有两条路线:一 条是东南的海路一一一香料之路,一条是西北的陆路—一丝绸之路。东南地区有不少著名的清真寺、早期来华的伊斯兰贤人墓和繁华的穆斯林集居的街道,后者是回族人民的聚居地之一。而今东南沿海的浙、闽、粤三省的回民仅51,344人(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难以和西北各省区的回民数目相比。何以西北盛东南衰?就值得研究。丁、郭祖失一来华留居的阿拉伯穆斯林,元末明初屡遭逐迫,子孙几经迁徙,他们的经历在我国东南、地区回族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了解丁、郭转辗流离,及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回族以及伊斯兰教在东南地区逐渐衰弱的轨迹,掌握外人籍华的演变过程,明确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注释:

①《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一O二册《宗教》“回教”条云;“全省今有回教徒四千一百七十一人。”

②见拙作《浙南丁姓回族考》,载《甘肃民族研究》 1984年1一2期合刊本。

③《福建南安发现一支蒙古族后裔》,载1985年5月3日《人民日报》。

下载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余姚灾区预计两日内恢复电力供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