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董翠香教授先进事迹
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董翠香教授先进事迹
董翠香 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董翠香同志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质。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工作中,她爱岗敬业,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表现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成果丰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作为体育学院副院长,她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科学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按照重点课程建设的要求,全面制定教学管理及科研奖励等一系列制度来深化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投入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争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体育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董翠香同志曾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全国百名高校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同年获李鹏题词的“体育新苗奖”,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主持省级课题。主要课题
有:河南省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并参与 “中国 2008年奥运会与学校体育发展”等数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读博期间,还参与了北京市课题(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大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和教育部审核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体育核心类期刊和其他刊物发表文章近50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
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董翠香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胸怀全局,心系师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
第二篇: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司马岗小学教师王桂香先进事迹
是花季就要倔强地怒放——记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司马岗小学教师王桂香
对于平凡女人来说的幸福,就是找一个爱她疼她的老公,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家里老人身体健康,儿女茁壮成长;就是有份稳定的工作,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对于王桂香来说,这些平常人的幸福都成了一种奢望。
在公婆眼里——她是任劳任怨、孝亲敬老的好儿媳
1978年8月,王桂香出生于武陟县偏远农村大封镇保安庄,不足十里就是卖身葬父的董永故里小董村。这些村落虽然贫穷落后,但受董永孝感天地故事的影响,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出了不少孝子孝女。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王桂香师范毕业后就从了教结了婚生了子。不过,好景不长,2001年12月份她的爱人被车祸夺取了生命,至今都没有找到肇事司机。爱人撒手人寰,留下身怀六甲的她,才一岁多的女儿,年过六旬的父母。
年仅23岁的她,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是撇下两个孩子另寻幸福,还是坚定信念留下照顾孩子和陪伴老人。可是,留下来需要太多的勇气、需要太多的担当。不过,她没有犹豫,没有徘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留下的理由正如她所说:“我一走,整个家都散了。”
决定留下只需要一秒钟便可以决定,决定后却需要漫漫无期地去接受各种不幸和考验。2002年1月,孩子出生的喜悦却撵不走她悲伤的心情。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由她独自担起生活的重任,已经实属不易,然而接二连三的不幸几乎把她逼入了绝地。2002年10月,孩子的爷爷被查出了胃癌,不得不做手术。她除了繁重的工作和照顾孩子外,还要照顾身患癌症的公公。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婆婆先是右胳膊不能动,接着是右腿行动不便,再接着是连话也不能说了,后来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于是,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一下子便又落到了她的身上。公公手术后虽然恢复了一些,但是也只剩下半条命,生活起居都自顾不暇。
每天凌晨四点半,王桂香便起床做饭,为婆婆穿衣洗脸、喂药喂饭,晚上与婆婆同睡一张床为她翻身盖被、解决大小便。婆婆每晚要大小便六七次,她十五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冬天,通常是一张床上一头是她和儿子,另一头是婆婆和女儿,四个人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她的怀里搂着婆婆冰凉的脚,婆婆虽然不能说话却满眼都是感激的泪。夏天,她三天两头为140多斤婆婆洗澡祛暑,可是每次洗完澡她浑身都是汗水,腰也久久直不起。多少次下班回来,婆婆一只手提着裤子站在厕所门口,靠着墙像个做错事、难为情孩子,她知道准是婆婆拉屎拉到了裤子里。没有埋怨,没有嗔怪,有的是太多的理解和换洗。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做为一个媳妇,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伺候身患重病的公婆更为不易。2012年,王桂香被武陟县授予首届“董永故里孝亲敬老”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成为焦作市唯一一位“河南省乡村好媳妇”候选人。
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真诚无私的好老师 1997年满怀希冀与信心,王桂香踏上了农村教育之路。“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负责”,这是她19年来恒久不变的信念。她的敬业、忘我、无私、博大不仅换来了桃李芬芳,更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们的赞誉。
虽然家里连连遭遇不幸,但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影响到她对教育事业几乎狂热的追求。正如她所说,孝亲敬老的好儿媳受之有愧。她用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用在教育和学校的时间却占去了三分之二。爱人因车祸离世,她没有因为飞来的横祸向学校提出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处理完丈夫的后事,马上投入到学校的工作。孩子的羁绊、公婆的牵累,也不能让她耽搁学生一节课。孩子年幼时,她悄悄地起床,悄悄地给孩子掖好被角,安顿好公婆好,急忙骑车往学校赶。有一次,由于天黑路滑还下着雨,她连人带车倒在泥坑里,泪水夺眶而出。可是,因为还有几十个学生在教室里等着她,她擦干眼泪、拧了拧衣裤上的水,继续往学校赶。
上班时间她是没有时间照顾公婆和孩子的,公婆也照顾不了她两个孩子,幸好邻居知道她艰难常常替她照顾孩子。她每次下班像疯了一样赶回家里,张罗着老的老、小的小吃饭。收拾利索后,她把两个孩子塞给邻居的大爷大妈,又急匆匆赶到学校,毕竟家距离学校还有三四里路。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两位老人病情的稳定,她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2005年,她担任了大封三中初三年级的年级长,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政治和历史课。初三学生沉重的升学压力,让她一下子变得更加繁忙,每天都在老师和学生中旋转,检查午休、检查课堂、检查教案,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校她心里装的是学生,是成绩的提升,是初三教师的团队,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全部忘得一干二净。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忙起来什么艰难痛楚,什么辛酸苦辣,全部忘掉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中考,她所带的初三年级成绩全镇第一,她所教的政治历史获得武陟县第一届教育质量奖,此后连续三年她所教的科目都获得了教育质量奖的表彰。优异的成绩、忘我的精神、极强的工作能力深得领导和学生的赞许。
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急火攻心,她的耳朵经常听不清楚,医生建议王桂香住院做个小手术。一听是小手术,她急了:“我做手术学生咋办?学校一大摊子事咋办?家里的老老小小咋办?我不能住院!”做了耳膜穿刺手术,需要输液消炎,医生怕承担风险坚持不给她做。最后,还是找了熟人,签了免责保证书才在门诊上做了手术。她总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好像没有她学校的事情就没人能做了。
在学校,她总是热情似火、乐于助人,她总是能主动担当、无私奉献。王连旺是她的同事,每次提到她总是赞不绝口。遇到大事小事她都会帮忙。王连旺老师年过半百,许多的电脑知识都弄不懂,只要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他要找的第一人便是王桂香。不管自己有多忙,她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热心为他排忧解难。2015年暑假,天气热得人喘不过气,躲在屋里还觉得有点烦躁。大多数的老师都会窝在自家懒得出门。那天下午两点多,一个电话惊扰了她难得午觉,王老师请她到学校帮忙整理电子报表。她没有拒绝,骑上自行车,带上帽子直奔学校。潮湿闷热的办公室里一干就干到晚上九点多。尽管她经济拮据,可是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却非常慷慨。一位同事患了脑瘤做手术需要筹借20多万元医药费,她毫不迟疑的捐出了2000元。去年,她为给身患肺癌的双胞胎妹妹看病又花去9万多。在学生眼里——她是慈爱善良、细心体贴的好妈妈
大封镇司马岗村有3000多村民,原本学校有学生一百多人,可是2014年村里的这座小学却没了学生,一所公办学校“倒闭”了。该村离大封镇7公里左右,对于大封的教师来说,这是偏远的地方,没有几个人愿意待在这里。村民渐渐地对校长和老师失去了信任,纷纷送孩子到县城和周边的私立学校上学,也有很多家庭承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花销,孩子们几乎无学可上,家长四处奔走。2015年5月司马岗村民代表及村委代表10多人齐聚大封中心校校长办公室,强烈要求中心校委派校长和教师重建司马岗小学教学点。可这棘手的问题谁也不愿意来做,2015年8 月,中心校决定由王桂香到司马岗小学负责。她深知这件事的艰难,但为了村里的孩子她还是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
越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是强烈——上学毕竟是孩子的唯一出路。村民们听说王桂香来当校长了,好像村里有了大喜事一样四处奔走相告,在村里多条街道拉起来大横幅标语:“热烈欢迎名师到我校任教”。
在墙壁上贴出了感谢信。十里八村都知道她是一个好媳妇、好老师,大家相信她一定也会是一位好校长。的确,她当之无愧。她是河南省首届农村骨干教师,焦作市优秀教师,焦作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武陟县德育先进工作者,武陟县优秀班主任,武陟县“百名名师”,武陟县新长征突击手,多次获得县镇优质课一等奖。家长们领着孩子纷纷来报名,有的在私立学校交了报名费也重新选择了村里小学。这一年,居然收了32个学生。司马岗小学重新恢复了朗朗地读书声。
学校重建比想象中的艰难,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收拾起来要付出更大的心血。学校里没有男教师,她踩着桌子换灯泡,爬上梯子粉墙壁,拿着锤子钉窗纱,拿起剪刀制教具。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她和老师们一起办板报、制作粘贴画、张贴喷绘画。为了让孩子们吃得便宜吃得好,她带领老师们除去校园里的荒草开辟了菜园。
每天早上7:40,王桂香准时到校,第一件事情是拿起大扫帚清扫校园,迎接到校的每个学生。学生们见到她就喊“校长妈妈”“老师妈妈”,这稚嫩甜美的声音使她的内心泛起一阵阵的甜蜜与感动。最重要的是要沉下心来专注教学抓质量,她常常指导特岗教师备课写教案,常常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每天下午放学,她和两个教师一起进教室,对每个学生当天学的知识进行“日日清”。这份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孩子们回家反映学校的情况使家长都十分满意。
她爱司马岗学校的每个孩子,陈依不爱吃面条,她每天都要交代做饭的师傅为陈依专门准备馒头、菜、汤。学生孙浩卓不爱吃菜,每次吃菜时她都坐在他身边鼓励他多吃菜。如今孙浩卓每次吃饭再也不挑食了,孙浩卓高兴对她说:“校长老师,我现在可喜欢吃青菜了,吃青菜能长高个儿。”学生原梦珍没有妈妈,她看见梦珍的脸脏兮兮的,头发乱蓬蓬的,经常给梦珍洗头发。原梦珍说:“校长妈妈,我可喜欢您呀!”
她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读书明礼、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她开设“小雨点故事大王”社团,激发孩子热爱读书的兴趣,提高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她和孩子共同制作美术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她以文明礼仪为德育主题,在孩子心中种下文明的种子。她和孩子们一起扫地、洒水、种菜。孩子们在一天天健康成长,家长们高兴的说:“我的孩子变化真是太大了,他们真的养成了许多好习惯。” 哪个学生的家长有事没有及时接孩子的,她都要留下来,要么陪着读书、做游戏等着家长来接,要么让孩子带路亲自送回家。学生刘思雨肚子疼,午餐吃饭时看着饭碗不动,两道眉毛紧紧拧在一起,小嘴撅的老高,脸色发白。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推上电动车带着刘思雨直奔村卫生所。
就这样,她带着两个农村特岗教师,艰难地把一个倒闭了的公办学校重新又焕发出了生机活力。村民重新看到了希望,强烈要求司马岗小学教学点秋季招收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解决该村孩子的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问题。面对这个要求,王桂香又开始为秋季招生和教师问题犯愁了。
王桂香的工作安排是论秒计算的,一分一秒都不舍得浪费。她在大封镇中心学校担任着教研工作,又兼任着大封镇初级中学的政治课,现在还要兼任着司马岗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她有严重的胃溃疡,近期连吞咽都困难了。上高中的女儿心疼妈妈,要带她去医院检查。可是,她好怕好怕。她怕医院把她留下,她怕司马岗村民重新对学校失去信任,她怕公婆没人照料,她怕两个孩子无依无靠,她怕住了医院连个照顾她的人都没有,她怕和双胞胎妹妹一样再患绝症。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晃这样的日子过去了15年。一个没有定力的人很难坚持下来,一个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很难坚守,王桂香忍受的是无数个日夜的贫穷落寞,燃烧的却是历久弥新的教育激情。
“胸藏梦想,心中有情,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是她勉励自己的话语,她也是这样做的。她常说,幸福不是物质上的给予,幸福是精神上的创造——她很忙但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