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的艺术教学汪微
作文的艺术教学
汪微
摘要: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老师何以教学生写出好文章,把所有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平时多锻炼写作,就真能行知有效吗?可能有很多老师都发现了其中的低效率,高年级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再也适应不了高层次思想对心灵冲击更高需求的现状了。更加人性化,艺术气息的教学方法求知若渴,因此将作文的常规训练,注重语感积累,通融阅读教学,突出其个性化变的很重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出发,经常从事真实的写作,是写作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写作艺术教学心理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还得心行万里路。应试教学把每位同学的心都固定住了,像是关在鸟笼里的小鸟,有一颗想飞的心,却没有可以飞的天空。没有心的体会,心的感悟,心的成长,读再多的书那都是别人的,绑住的没法施展的辞藻,现在课外书籍种类繁多,不乏有好多滥竽充数者,毁人心智者。初成的小苗,还待老师细心的呵护才能长大成才。写作表现出每位同学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老师在这写作当中,即是写作技巧的老师,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灵导向。
书面表达作为口头以外的另一个表达空间。他是深思熟虑的严
谨,有感而发的领悟。严谨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因有意识地系统训练学生的相关能力。基础的锻炼重在坚持,循序渐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汉字、词语和句子。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练习时,要求学生写出最简单的短句,为以后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多一些讨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意识,并非用的多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写的多的词语就是好词语。多方面的探讨问题,给予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这也能激起同学的思考兴趣。不同的意见,在不违反正确价值观的,应多的给予赞同,违反正确价值观的应该及时的给予改正,多鼓励,少反对的心理教学,学生会有被认同感,会更加有信心,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和锻炼中来。
心灵深层的有感而发,是引人入胜的,是产生共鸣的催化剂,没有感情的文章,读之无味、思之无序,一节好的语文课,鄙人觉得不是教案的一字不落的原始翻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作为学生的语文老师,在基础教学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感悟身边的环境,周围大大小小的事情,对各类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独立的思维,这就是人性化教育的,艺术的表达。平时的课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学生接受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事情、好文章等等,让同学们参与其中,然后给予正确的大方向指引,让学生参与讨论,写一些闻后感、读后感,心灵的启发,让学生的心理跟上生理的发展,在读破万卷书的同时,心也跟着行了万里路。不至于最终成为井底之蛙,写出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本来,写作作为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大多畏惧写作呢?究其原因,就是“作文”!就是“习作”!所谓“作文”,就是让学生去做文章,像作家一样去做文章。所谓“习作”,就是练习写作,机械模仿,进行频繁的小练笔。当然我们的老师嘴上是绝不会这样说的,而是对学生说要写出自己的心里想说的话,看似很人性,看似很自由,其实,只要看一看他们的作文辅导课(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等)便知,只要看一看他们的作文批改(除了字词句的纠正外,还是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等)便知。再看一看某些阅读课教学更是叫人头皮发麻,依然是将文章肢解成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等,似乎离开了这些作文之法人都不会说话似的。就这样,我们的孩子一次次被吓住了,被弄懵了。本来能说会道,变得不敢张口了;本来活泼灵动,变得呆若木鸡了!这就是写作教学中的“唯方法论”带来的严重后果。
学生有感而发,认真写出的东西,老师也应该用心的体会,认真的批阅,批阅作文是老师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有些东西看来可能是幼稚的,不合乎道理的,我们应该停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给予理性的评价,有时候正是缺少这份心贴心的理解,把一颗刚想探出头,准备出来体验写作乐趣的心吓回去了;有时候过多的夸奖,又会让一位刚刚学会骑马的同学放了缰绳不找边际的驰骋。一句
小小的批语,有时成了同学羞涩时的肯定;有时又可以是绝望中的支持,有时也是自傲自负的警醒。因人施教,艺术的教学,无形中给予每位同学指明心灵的方向,驱除人生旅途中的乌云,给予他们更多的美好风景。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的探索,综合各类理论知识,各类资源渠道,让教学过程不再是工作的应付,而应当成自己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增强自己对生活和教学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二篇:汪耀先艺术简历
汪耀先艺术简历
汪耀先 男,1965年3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学教师,毕业于湖北荆州教育学院.擅长毛笔行书,榜书.书法作品先后200余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入选获奖,并收入多种书法典籍。曾获人民日报市场信息中心“艺术名家金杯奖”金奖;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香港书画》杂志社——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金奖;第七届冰雪情全国师生书画摄影作品邀请展金奖;首届“王铎杯”全国书画书评大赛金奖;“少林功夫杯”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20周年人民功勋艺术家书画精品大展金奖;奥运杯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观全国书画摄影大展赛金奖;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墨彩杯”全国青少儿书画作品电视大奖赛青年组一等奖;庆祝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孔子金像艺术奖”创作一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二等奖;当代中国书画家与收藏家北京交流展银奖;中华文人书画优秀小品展银奖;第二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展、第四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银奖;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首届“八一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二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三等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粹奖”入选奖;“燕赵都市报杯”全国首届书画艺术分科选评展中青组行书入选奖;“中华国宝奖”优秀作品奖等。在国际大赛中,获第五回21世纪国际书画审美大展金奖;当代中老年书画家优秀作品赴东南亚及欧洲各国交流巡展拍卖活动金奖;第六届“四方杯”国际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奖赛金奖;第三届“国际金鹅奖”铜奖;“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三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展国际优秀奖;“和平女神杯”首届国际书画大展和平奖等。入选湖北省首届网上书法展、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21世纪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新世纪首届“硬笔书法冲击波”国际硬笔书法展等大展。授予“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成就大奖”,“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工程奖”等。2006年、2007年书法作品分别入拍第八届和第十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部分作品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以及东南亚欧洲等各国展出。作品、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中国青年艺术家传集》、《中国精神文明大典》、《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图鉴》、《中华书画家大典》、《中华美德大典》、《人民功勋艺术家书画精品宝典》、《国际书画名家名作博览》、《世界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典集。荣获“国际银奖艺术家”、“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百杰中国书画家”、“中国知名书画家”、“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 ”等称号。2008年以百位杰出书画家的身份光荣出席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的“共和国脊梁——海内外杰出人物国庆59周年”座谈会。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通讯员,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委员会理事、高级书画师,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特级书法家,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高级理事、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副馆长,长城魂当代诗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荣誉院长。
第三篇:汪智-作文
感谢你梦想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孔子拜师”吗?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心中总涌起无限敬佩:孔子三十多岁时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可他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于是他决定去老子家拜师学习,取长补短。途中,孔子每天都是风餐露宿,黄风怒号、黄沙满天时,居民们像受惊的野马,飞快地躲进屋里。可孔子依然没有退缩,还在前进着。经过风风雨雨的折磨,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向他拜师求学,最后孔子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令中国人世代瞩目的圣人先师。
梦想成就了孔子,梦想也照亮了无数求知者晦暗的心灵。感谢你梦想!
拥有梦想是美好的!当你有着梦想的时候,你难道不兴奋、不激动吗?是啊!每个人都会有那种滋味,那种滋味就像蜜糖一样,滋润你的心灵,使你感到无比清爽,浑身充满力量,让你每一天都充满斗志、充满干劲,每一天都觉得太阳是新的,生活无比美好、充满希望。就像我,我也有梦想,我也经常为我的梦想而自豪。我多么希望时间加快,早日成就我的梦想啊!
或许有一天,你的梦想真的成功了,幸福的感受充满你的心灵,或许有一天,你失败了,失落注满你的心间,不过不要紧哦,失败也是困难的一种考验,还能让你懂得人生哲理,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有一句话不是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看风景的心情。你已经付出可以无悔无憾……
感谢你,梦想。是你让我们成就了希望;感谢你,梦想。是你让我们懂得了付出;感谢你,梦想。是你让我们领悟了人生哲理。感谢你梦想……
第四篇: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作文教学指导艺术初探
——林王平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这种现状与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教学过程的盲目性。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写作教学的要求非常明确,但是由于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好多教师对各阶段的教学都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和严格的目标管理,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正是这种错误做法,常常给作文教学埋下了隐患,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即使写作,亦是敷衍塞责,不利于提高。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作文教学,向来被看成学生写、教师改的工作,尽管学生不住地喊“难”,教师一个劲地叫“苦”,但究竟该如何写、怎样改,却很少有人深究。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关心学生的情趣,不注意创设情境气氛去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生硬的训练,于是出现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机械地写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局面,可见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实在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教学环节的孤立化。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许多环节。如果忽视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相互脱节,各方面成为一个个孤家寡人,分庭抗礼,难成系统。目前教学的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教师缺乏系统观念,对作文概念理解偏狭,主要表现为:读与写分离;写作与修改背离;文体训练与思维训练游离。
怎样才能使作文教学从“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呢?笔者根据以前在教学岗位时的教学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分题五步作文教学法”,重积累引导,抓信互批点评,形成了“分题引导:创设情景——口头说评——快速成文——师生评改——二度作文”的分题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这种作文教学法依据心理学无意记忆等相关理论和教育学启发式、因材施教学等教学原则设计,其核心是利用“线索”启动学生的内隐记忆,将表象激活,提取后加工成文。即所谓的“变形创新”,是在原有的生活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其内容或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变化,使之与已有的有所不同。
一、分题引导,专项训练
所谓分题引导,即在初中三个年级段分设专题、话题、主题三个层级,进行归类有序地指导。
1、分专题,对学生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对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老师一直比较忽视,主要是认为那些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的人性,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还有现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种思想体现,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与要求。这些因素使得作文知识教学淡化所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是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出作文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学生进入实践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老师应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因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中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出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 1
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作文中很少单独使用一种表述方式,但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训练,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在大量的阅读中去揣摩体会。值得提醒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死的,只有把这些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这需要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作精心设计,不要只是概念化地讲解和传授。
2、分话题,对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
生活化作文,要求作文能再现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能够把生活与作文自然联系起来,作文即生活。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少生活作文意识。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事件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一方面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感情的投入,缺少一份感恩的心,缺少一份关注和留意;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些事情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不自觉地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了。很少有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2006年冰心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妈妈回来了》只有107字,讲述的事情再细微不过,但因为真实,因为真情,所以获得好评。旧教材里有一篇《摆渡》的文章,作家梁晓声通过讲述一个四人渡河的故事告诉读者也警示自己,作家最不可丢掉的就是真情。生活化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身边的事,哪怕小到一片落叶在风中摇曳,只要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揣摩,就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八年级作文教学分话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锐度。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位老师作“妙笔生花写场面”的作文指导,先让学生根据回忆写运动会场面,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写。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自录的学校运动会中本班学生参与“拔河比赛”场面的录像。录像播放出来,同学们兴趣来了,越看越兴奋,竟要求播放了三遍。然后,教师让学生们复述看到的场面,再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让他们抓住特点、氛围来复述。一层层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观察的角度,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尝到了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内容,从无话可说到说不完的话,原因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由沉睡而苏醒。这种体验情景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对身边事情的感受,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互动与融合。感受的过程就是作文生成的过程,作文最后只是把内心书面化而已。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精力给学生营造更多的情景加以体验,但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唤醒生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作文的泉水就会长流不断。
3、分主题,对学生进行生命化作文训练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够在文中审视自己,审视他人,文中不仅能见“我形”,更能见“我心”,作文能表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化作文,并非以生命为话题,而是作文中有发乎生命内心的智慧表达。作文的价值,在于独特的感悟。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200多篇的记录。他提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不是和学生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常想,为什么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因为我们一直以考试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写作。老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但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行为没有真正改变,作文水平只能永远停留在老师的理想中。“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潘新和教授这段话,成为我们解开作文教学困惑的一把钥匙。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态度。真正的作文,首先应直指学生心灵,这样的作文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思考,包含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观,是智慧的表达,它能给学生作文带来成就感。
指导学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师可以读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可以把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作为作文教学的借鉴。我曾以“我用我手写我心”“青春档案”等为主题,指导学生
写个人成长的经历,学生写得都很真实、充满了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么会拒绝呢?九年级的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在这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生发独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发现幸福、讴歌亲情等。从写作知识的角度,这一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二、五环节作文教学法
当我们明确了初中不中年级段的写作训练目标后,就得分步骤科学地安排相应的写作辅导。
(一)、情景创设,素材积累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所谓创设情景,即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氛围的、形象而生动活泼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个“和老师分别的时候”的作文题目。在出示题目前,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明天老师要调走了,特向大家告别。和大家相处的日子老师将永远留在心底······”在“告别”的过程中,我尽量把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溢于言表。看着同学们都沉默在回忆之中,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注意到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的作用,把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可见,教师只要抓住有利契机,给学生创设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学生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启动情思。
这正如冰心所说:“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向生活开放,就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自然召我以美景,大地假我以文章。学生有了生活,感情就被激发,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就成了乐事。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激情。激情,即激动的情绪。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会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来自于对所写事物有激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就会产生作文的激情。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植树节开展“我为绿化祖国做贡献”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湛江”活动······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所以要充分挖掘学生自发写作的动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煞费苦心拟就的一个作文题,学生却并不感兴趣,甚至见了就生厌,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便是大段抄袭。因此,对于课本作文训练给出的作文参考题目,我总是每题试着写,将自己无从下笔的题目删掉。每次要求学生作文时,尽可能地少给学生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多让学生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事真实地写出来。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并给达到这样要求的学生作文打最高分。让学生明确:好的文章不是虚构出来,或是拼凑、抄袭出来的。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有了写作动机,由“要我写”变“我要写”,长期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无形中提高。
2、紧扣教材训练,观察与阅读结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设情景感受后,要逐步培养学生勤观察、勤体验的习惯。陆文夫说过:“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但浩如烟海的生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地跑进我们的创作里,作家必须有善于捕捉形象的理解力。”作家创作如此,学生写作也是同样道理。
其实,学生的天地是广阔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这双眼睛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也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做教师的,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切身体悟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观察体验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整理记录下来。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水到也就自然渠成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精心筛选的文质俱佳、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结合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这些佳作,从立意到选材,到布局谋篇,到语言的运用表达,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语文课本的篇目大多是可供我们仔细品味、揣摩、欣赏与学习的写作范文。几乎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语文教材中则一个单元安排一次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孤立起来,一味的解释语修逻文,肢解文段,讲授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大意,而应该侧重于“读”到“写”之间的迁移、延伸,做到写作天天讲,天天学。
无论篇、段,我们可尝试围绕着这样三个步骤来引领学生阅读,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内容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精彩片段的揣摩中去感受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式,积累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引领学生从文本到写作技巧的探讨,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在长期反复训练和积累中,不仅形成阅读能力,还形成写作能力,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整合。
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为“人物风采”,安排了一组文章,分别是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阿累的《一面》、魏巍的《我的老师》、余玮的《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宋史),而这五篇文章中除了《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其余篇章皆为“写人”文章的很好的范文,内容也浅白,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更易于学习与模仿。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写作目标和要求:“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与写紧密结合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如何做写人的文章”的作文教学,以“读”带“写”。在学习《童年的朋友》时,可引领学生这样来学习:(1)、文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慈爱、和蔼(落实写了什么)(2)、作者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外貌、语言、眼神。(落实怎么写)(3)、外貌、语言、眼神描写的作用?——突出人物个性风采,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落实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一过程中本人尤其引领学生感受关于祖母眼神的描写,让学生感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眼睛细腻的描写可以传神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在学习《一面》时,本人着重引领学生品味文中对鲁迅三次的外貌描写,感受其外貌特征,并体会为什么反复写?在学习《我的老师》时,从本文写了几件事中引领学生感受蔡老师的形象,侧重于对学生写作上如何为表现中心选择材料、并根据中心需要确定详略的引导„„这样就将文本与写作技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具体可感,让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既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认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章可循。
另外,还要让学生适时适量地阅读一些与课文体裁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以巩固课内所学,正向迁移学生读写能力。
(二)、口头作文,说写结合所谓口头作文,就是在审题、立意、构思的基础上,口述腹稿内容,经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点快速优化的过程,是快速成文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快速审题,快速立意构思
学生结合课前或课上的心理及知识储备,快速审阅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审题);根据头脑的积淀与题目接合,经分析、综合、归纳,确定文章中心(立意);围绕中心选取素材,设计大略的内容提纲(构思)。
2、口述成文,学生点评
指定两名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口述腹稿,其余同学每4-6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口述的文章作点评,本组成员作必要补充。
3、教师总评
教师主要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各组评议情况进行总评。
以上三个环节,通过对口述学生的点评和总评,调整并矫正每个学生的原始信息,促进了学生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实施三个环节的关键是锻炼学生大胆说,有东西说,正确流利地说。这就要因地制宜地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好。如开展课前两分钟的演讲,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材料由学生事先准备好),再由学生进行一分钟评议。长期这样以说促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而且对学生写作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形式多样,快速成文
1、速写与演讲促提高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结合对口述者的点评和总评,快速调整自己的思路,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快速完成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此时,教师也写“下水文”。学生的快速作文,要以强化快速训练为基础。作文运用的时间随年级的升高可逐渐缩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分类限时,并注意以同题而不同
体裁的作文强化变形训练。训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书面作文,也可口头演讲,总之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潜能不断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2、常写随笔加强训练
笔者认为,中学生作文表达的训练还可以从周记入手,以随笔为主。对教师而言,周记是每周批阅一次,对学生而言,是每周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可以是片段,亦可以是完整之文。每周至少一篇。随笔则不拘形式,不限文体,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确立一个主题,融入自己的思索,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依据体验,力求真实的表达。总之,给学生较大的表达的空间,先把学生从苦恼、被动的命题写作中释放出来,逐步走上“情动而辞发”的良性写作之路,这是一种跳出误区的返璞归真。
随笔不像命题作文,要在规定时间里写作,它可以选择适当的时空,使学生获得了主动写作的最佳时机和盎然的意趣,更觅得一份忠实于自己的真诚感悟。
随笔源于对生活真实的感悟,面对的是生活的海洋,社会的茂林,一涓一滴地积累,一叶一瓣地采撷,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真。积少成多,炼铁成钢。
随笔写作的日常性也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庄严性,其功能在于坚持不懈,习久成艺。随笔像练功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和熟练写作能力的提升。命题作文每学期写七八篇,两三周动一次笔,这样的写作,指导得再好,评讲得再神,要想培养习惯与兴趣,无异于杯水车薪。与命题作文相比,“随笔”对写作水平提高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常写随笔,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思辨能力,还能培养“老老实实写作文,踏踏实实做人”的思想品格,使之达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四)、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1、学生互评
以4-6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传阅批改,也可结合“下水文”谈写作体会。最后,教师统一收齐查阅,选取写作和评改有代表性的作为范例观摩,教师进行详细总结,并提出改进性的意见。
2、教师点评
教师批阅和评讲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肯定长处和优点,尽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批阅时,对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的习作采取不同的评价和打分标准(用于平时习作,作文考试除外)。评价及打分标准主要通过“纵向”比较。所谓“ 纵向”比较是指把这篇习作和该学生以前的作文(指同种文体)相比较是否有进步,幅度如何。这一做法对于差生具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3、师生共评
这种对学生互批、教师抽阅评改总结的方法,可以做到当堂快速作文,随堂批阅完成,彼此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评改,教师可以在每一次学生评改前,把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方法、步骤分条例列举给学生,引导学生参照改评,写出眉批和总批,那样效果会更好。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观摩习作,让学生结合眉批和评语阅读几篇别人的习作,经过分析比较领会写作技法。
(五)、二度作文,重振信心
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大部分同学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这是作文成功的一个标点。但有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相差太远,而信心不足,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度作文,以巩固作文改评的实效,为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树立信心,满足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激发其作文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二度作文决不是作文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如有一同学写了一篇《爷爷的锄头》,由于写作水平低,二度作文时,还显得开拓不够,经过反复提示,直到四度作文后,才使他和同学们满意,这篇作文还在我市报刊中发表了。实践证明,二度作文甚至三度、四度作文是重振学生信心,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分题进行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从创设情景入手,以情导行,符合接受知识的情意原理;指导观察,不断积累,紧扣教材设计训练,符合“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是作文的借鉴”这一写作学原理;学生的说写活动与教师的调控指导相结合,符合反馈原理;作文教学始终以学生的说写训练为主线,符合活动原理和序列原理。同是这个环节,听说读写互相结合,以说写训练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当专业作家。“通过以前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懂得走路,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走路。
第五篇:课文学习与写作教学的柔和艺术(汪盛发)
课文学习与写作教学的柔和艺术
江西省宜黄二中
熊志明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误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以为语文学习就是分析课文,仅此而已。孰不知,课文是名篇,也是典范文章,值得同学们在写作时模仿,所以,应将课文学习与学习教学柔和起来。
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若是注重联系比较,自是大有可讲,大有可学;若是割离二者,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篇篇道来,必然模式记得板,单调乏味,更有隔靴搔痒,不切实际。
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如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仅就作文论作文,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训练。或许有人辩解:“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之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但须得明确一点:学校教育从全过程来看,固然是一种潜移默化,但从某一学科或某一节课来看,则主要实话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并力求取得良好成绩。为此,它必须目标明确,要点突出,方法适宜,注重训练。
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提供材料,积累素材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公布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一)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塑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从课文中学习“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
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
例如,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甚是高明,用“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景物描写来记得画人物陈奂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以景物来写人物心理这一中国小说的传统技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呢?
(三)学习记得画人物心理的技巧 1.用语言记得画人物心理 2.用行为记得画人物心理
(四)学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一个文学人物的语言要和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等都相吻合,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等。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以上是对语文学习与写作教学的一点浅见,其中定有不托之处,还望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