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总让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去作为
别总让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去作为
9月19日上午,一段拍摄于一个多月前的视频“修水县城南派出所女警发飙打人,丑态被拍!”引发网民热议并被广泛转载。这段时长20多秒的视频显示,“发飙女民警”将桌面上的文件甩向来派出所办事的梁女士,边扔边骂,随后被其他民警劝离现场,在场的小朋友也被吓得哇哇大哭。
一时间,网上舆情鼎沸,“发飙女民警”蒋某及其所在派出所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修水县公安局随即开始了一场“危机公关”:作出辞退蒋某的决定,并对当时在场的值班民警进行通报批评。于此同时,在全局户政员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另外,修水县公安局相关领导就协警蒋某的失当行为上门向当事人梁某道歉,梁某对公安局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修水县公安局的一连串后续补救措施不可谓不给力,使得发酵的舆论逐渐平息,也算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是政府部门如果只是满足于平息舆论,每次都是在事件引起舆论发酵后才被迫采取补救措施,最终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就这次事件而言,如果当地公安局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就给予妥善解决,而不是等到事发一个多月后,肯定不至于造成现在这么恶劣的影响。
纵观本月的网络热点“云南铬渣污染事件”、“湖南邵阳沉船事件”、“浙江海宁晶科能源污染引发群体事件”,政府部门总在舆论倒逼后才去有所作为。“女警发飙”事件是个教训,政府部门应该引以为鉴,但借鉴的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如何“危机公关”。只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事件萌芽阶段就主动把问题妥善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突发事件处置中“舆论倒逼”现象解析
突发事件处置中“舆论倒逼”现象解析
舆论倒逼现象概述
“舆论倒逼”是自媒体时代频频出现的引人注目的舆论现象,有其复杂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四种类型: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实信息而引起的“舆论倒逼”;由政府部门不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由政府部门乱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由腐败行为没有受到惩处引起的“舆论倒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舆论工作指导思想为妥善解决“舆论倒逼”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指明了正确方向。解决这一问题,须从源头上抓起。
“舆论倒逼”是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引人注目的舆论现象。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形成了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的舆论格局。在双重‘倒逼’的情势下,很多时候,主流媒体被边缘化了,其及物性以及有效性被严重稀释,很难应对充满巨大张力的中国社会现实。”①这是一段很有见地的论述,但它没有对“舆论倒逼”进行界定。
依笔者之见,对“舆论倒逼”的界定,似可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它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作出相应的处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与自媒体时代密切相关。此类舆论不可能首发于受到严格控制的官媒;但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舆论倒逼”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段中,在新媒体崛起之前,社会舆论通常处于官方和官媒可控的范围之内,对公众中的不利于政府的舆论,可通过防、堵、卡、封等方法加以严格控制,因而完全有办法阻止与官方、与官媒期望相左的舆论的大面积形成和大范围传播。公众掌握的信息和发表的意见想要产生巨大影响,一点也离不开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舍此,既形成不了舆论的大潮,也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公众舆论的形成,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靠口耳相传(相互交谈)或文字传播(书信、宣传材料等)方式形成;二是在体现官方意志的官媒主导下形成(媒体机构及其中的成员、公众中的一部分人,在媒体上发表意见并广泛进行传播)。在此情势下,虽说舆论未必不一律,但绝不可能出现“倒逼”官方和官媒的现象。
“舆论倒逼”的四类型表现
第一类: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实信息而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不自今日始。如果是在自媒体成气候之前的时代,政府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抑或公开了不实信息,公众只能是徒唤奈何;但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则可以运用手中的传播媒介,自如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参与众议,以舆论对政府有关部门施压,逼迫政府部门如实公开信息和纠正错误信息。著名案例如“华南虎事件”。网民联手,搜查资料,相互补充,进行甄别,共同证伪,以此形成的舆论倒过来迫使政府有关部门承认失误、承担责任。刊于《东方早报》的题为《“华南虎事件”见证网民力量》的评论说,这次“纸老虎事件”,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依赖民间的努力和民间的能力解决全部疑难问题,未经政府权力和智力的裁决。第二,主流网民表现得相当理性与成熟。他们用冷静的话语摆事实讲道理,技术性地证明真假善恶。第三,无组织无指挥的网上互动自发形成“热情和智
慧的增长点”,最终“功到自然成”。这是“舆论倒逼”充分体现了正能量的经典案例。政府实行信息公开,特别要在公开有关灾难事件信息、敏感事件信息、棘手事件信息和可能担责的事件信息方面经受考验,争取主动。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发生以后,能否改变以往的等待通稿和只发通稿的习惯做法,而由事发地的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发权威之声,以不失时机地占领舆论制高点?事实上,通稿只能约束主流媒体,未必能约束其他大众传媒,更不可能管住人人手中都有的自媒体。与其如此,不如顺势而变,不太过依赖通稿。
第二类:由政府部门不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受人民委托,应该用手中掌握的公权而作为。然而,有些部门却是常年不作为,一旦事故发生或者酿成大祸,就不能不陷入“舆论倒逼”的困境。2013年1月4日发生在兰考的弃婴被大火吞噬的悲剧,主因是当地有关部门的公共责任缺位。事发后,该部门必然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在遭遇“舆论倒逼”以后,它才开始检讨自己的缺位和不作为。正如《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评论所说:“兰考,不要在‘亡羊’后才想起‘补牢’”,“ 一次‘亡羊补牢’是吸取教训,总是等‘亡羊’之后才想起‘补牢’就是懒政思维在作祟了。而且,‘补牢’之后还不免发生‘亡羊’事故,更令人怀疑相关部门是否真正吸取了前次‘亡羊’的教训,是否在‘补牢’方面下了真功夫。”⑦因此,应对这种“舆论倒逼”的根本之道,当是重心前置,彻底改变懒政思维。
第三类:由政府部门乱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应当依法依规而作为,不应违法违规胡乱作为。胡乱作为者,在自媒体时代必定遭遇“舆论倒逼”。公众会通过手中的“麦克风”,质问其作为的依据何在、意欲何为。此时,众声其实并不喧哗,而是有着许多共同的音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谈到由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舆论倒逼”现象时,分析说:“动车事故,首先是铁道部的救援不力和处置失当,伤害了民众的感情,然后才轮到检讨媒体和微博是否‘失控’的问题。很多负面事件,首先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危机,然后才是舆论危机。打压媒体报道,封堵网络舆论,并不能使政府工作的缺陷消失,而只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⑧因此,此类“舆论倒逼”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是:政府部门的不当作为或胡乱作为在先,充满批评和质疑之声的“舆论倒逼”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因,后者是前者之果。只要政府部门的令人不解甚至气愤的不当作为和胡乱作为行为存在,这类“舆论倒逼”现象就不可能消失。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杭州飙车事件等,都是发人深省的例证。
第四类:由腐败行为没有受到惩处引起的“舆论倒逼”。网络反腐是制度反腐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尤其是在反腐尚存在制度缺失的当今时代,网络反腐尤其不可或缺。“要求舆论对腐败给予一些宽容是不现实的,对腐败‘零容忍’尤其是互联网的天性。但腐败在现阶段又的确是消灭不了的,这个矛盾将制造社会情绪的反复发作,扰乱国家政治生活本应有的节奏。中国只会朝着廉洁社会的方向走,即使是有些激进的舆论,官方也必须适应它的倒逼。发达社会有些官员因为某个在我们看来不大的廉洁过失而下台,这种情况将会逐渐在中国上演。”⑨从早些年栽于“九五至尊”的周久耕,到前不久丢官的“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生活作风不检点的衣俊卿,由东窗事发至被彻查、撤职或法办,都缘于“舆论倒逼”。“舆论倒逼”的成果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反腐制度有待不断完善,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舆论倒逼”产生的危害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舆论倒逼”可能“逼”出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积极、正确地应对,由被动转为主动,被“逼”出体现正面效果的结局来,政府形象得以修复。另一种结果是: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不善,公众被激怒,产生更大的对立情绪,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受损严重。“一次次网络舆论危机,实质是民意通道淤塞、政府应答机制缺失所致的瞬间决堤、垮坝效应。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疏浚民意通道、理顺应答机制,一味只是封堵民意,只会使民怨的海平面越涨越高”⑩。后一种结果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应该力避。政府部门当从根本上提高理政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公众从心底里敬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前一种结果固然不错,但是政府部门经常被“倒逼”,这说明平时该作为而不作为,或是未正确作为而是胡乱作为,或是信息应当公开而未公开、未如实公开。这就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遭遇“舆论倒逼”后再进行危机公关。“舆论倒逼”现象一旦出现,官方和官媒不可采取简单的做法,不能无视它,或者与之逆向而行,或者封杀它;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它,着力解决舆论反应强烈的问题。
应对“舆论倒逼”对策
其一,坚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人民依法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而行使“四权”的基础和前提则是依法享有知情权。因此政府部门应从信息的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充分公开入手,自觉地向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报告重要信息,杜绝瞒报、谎报、不报现象。这仅靠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更要靠制度进行严格的约束。
其二,摆正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为人民服务至高无上,民生问题至高无上。忽视或违背了以上三个“至高无上”,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舆论倒逼”问题。因为舆论问题不单单是舆论问题。
其三,正确认识“舆论倒逼”现象。相当一部分“舆论倒逼”,是公众在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弥补过失,而不是在制造麻烦或借故刁难;是在“补天”,而不是在“拆天”。在这部分“舆论倒逼”中,汇聚了公众的群体智慧和创造活力。从本质上说,相当一部分“舆论倒逼”是在探求和维护真理,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当然,对其中的偏激情绪、过激之词和不实传闻,当纠正要纠正,当引导要引导,当澄清要澄清。
其四,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应该顺时而改。在自媒体时代,对舆论简单地管、人为地卡、粗暴地压,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和改进舆论管理的理念、方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