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

时间:2019-05-12 14:5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

第一篇: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

关于淳安县王家源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调研报告——以王家源村留守儿童俱乐部为依托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增多,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但同时也给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了诸多问题。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浙江大学11个学生利用暑假一周时间(7.10——7.17),来到留守儿童问题比较典型的淳安县王家源村,实地考察了王家源村留守儿童俱乐部,并以问卷和访谈等多种方式走近相关领导、俱乐部负责人和当地村民,并与当地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深入开展了相关问题的调研。

该报告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探究,关于留守儿童俱乐部的相关调研以及对于本次社会调研的总结与反思。

一、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探究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依托王家源村留守儿童俱乐部,调研对象为该俱乐部的留守儿童,均属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7岁之间。俱乐部平时固定有32个学生,其中28个为留守儿童。暑假总人数较多,为4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26人。其中有46.2%的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53.8%的人父母均在外打工。

淳安县文昌镇王家源村是由王家、丰源、塔心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山区,是一个以第一产业为支柱的山村。全村335户1116人口中,外出务工有600多人,占总人口的53%。

(二)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分析

1.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缺失

分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得知该村留守儿童的看护人中57.7%为隔代长辈,同时由于与看护人之间存在代沟,导致很多孩子会跟看护人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家庭教育的进行。调查显示,在“如果平时和看护人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一问中,53.2%的人选择“闷声不吭”。心理上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只能闷在心里,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由于看护人多为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且平时家里也有很多活要干,没有时间和能力针对孩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问题进行教育,导致孩子平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只能问同学或者自己解决,而心理上的问题只能闷不吭声或者通过跟同学聊天来排解。再者,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缺少与父母面对面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多是通过电话进行简短的交流,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2.问题:留守儿童性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向

分析:在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的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不愿接父母从外地打来的电话。由于客观原因,孩子们几乎不大走出村子,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再加上与父母的交流也不多,和看护人之间又存在代沟,导致孩子平时很少与人交流,进而加剧孩子内向的性格,而内向又导致孩子平时容易受其他小朋友欺负,也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进一步深化了孩子内向的程度。最典型的是一个被大家叫做“葫芦娃”的小男孩,父母在他两三岁时就出去打工,他在家基本不主动和爷爷奶奶交流,而总

是一个人看电视,除非是奶奶问,才会偶尔不耐烦地回应几句。当被问及平时和谁玩时,他竟然指指旁边的一个葫芦,这让我们都很惊讶。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普遍内向性格,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从教育入手,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积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问题: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单调,兴趣爱好单一,与外界沟通很少

分析: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家访得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普遍比较重,所以孩子在家里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甚至有些要帮家里干活挣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活动时间;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性格普遍比较内向,课余时间除了部分时间会找小朋友玩耍,其他时间基本上是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情,主要是看电视。

在问卷调查“兴趣爱好”一栏中,很多孩子都写了“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很少看到其他回答。在家访中,我们也得知,很多孩子买的课外书都是老师要求的教辅资料,名著之类的很少有人买。这个结果与城市孩子在假期上各种兴趣班,学乐器绘画等完全不同。小学阶段,本应该是孩子们尽情发展兴趣的最好时机,他们却因为信息不对称、教育模式的落后、经济条件的限制,还停留在死抠课本的层次上,这令我们担忧。

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家的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平时几乎没有办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还有些因为周边没有同龄的孩子,平时跟同龄孩子的交际仅限于在校期间。这些都导致了孩子的与外界沟通偏少。其实孩子们都很向往去外面看看,和俱乐部合作的杭州水业集团组织孩子们去杭州游玩时,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但依然有很多孩子只是去父母工作的地方时,才有机会走出村子,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4.问题:留守儿童学习目标模糊,主动性不强

分析:在家访时,我们也了解到,父母亲则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和父母打电话沟通时,他们会经常关心你的学习情况吗”一问中,有44.7%的人表示“几乎每次都会问”。但深入询问,我们发现父母其实并没有更详细深入的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学习情况,他们也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哪个高中、大学,只是时常提醒孩子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看护人方面,由于自身教育水平受限,很多只是问“作业做完了吗”,也不作深入沟通。总之,父母和看护人在孩子的理想目标方面的引导较少,孩子自身也对此比较模糊。

在“你会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一问中,59.6%的人回答“偶尔”;在“你感觉自己的学习动力是否充足”一问中,仅10.6%的人回答“非常充足”,这两个数据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主动性上显得有些被动,这当然和学习的目标模糊也有一定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1.发展本地经济,吸引父母回乡就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留守子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鉴于淳安县文昌镇王家源村是全县十大优美村庄,可以依托当地丰富资源和秀丽风光,发展旅游业;其“蔬”香门递是村里一大产业,主要生产高山绿色蔬菜,但需要大力推广,树立品牌。这要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本地经济,吸引更多人回乡就业,减少外出务工者。

2.改革户籍制度,为民工子女教育开通绿色通道。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一部分人是在外地跟随父母直到小学毕业,由于升初中、高中、考大学的缘故,不得不回乡就学,于是和父母分开。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解决这种尴尬的教育局面,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父母直接的教育和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

3.加强学校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发挥老师的功能。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王家源村的孩子是在当地一所寄宿制的潭头完小上学。相当长的时间孩子们是和老师在一起的,学校要加强对孩子们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老师要多和留守儿童谈心,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同时,学校可以请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开讲座,请看护人去听,接受这方面的培训。

4.吸引社会关注,形成社会帮扶机制。一方面,可以是企业等团体带孩子们出去,让他们接受新的信息刺激,明确目标,丰富知识,增加与外界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学生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假期时间,给孩子们带来更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在学业上有所帮助与提高。最好形成一对一的长期联系。

5.鼓励个人或者团体创建一个托管中心,可以商业化运营。在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家的温暖,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上的缺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环境。

二、关于留守儿童俱乐部的相关调研

(一)留守儿童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面对淳安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当地政府等各部门(政团委、关工委、老年人协会)在2006年开始着手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的想法。此后,留守儿童俱乐部在全县相继建立。

2010年,文昌镇“春泥计划”领导小组决定在王家源村实施“春泥计划”试点,留守儿童俱乐部正式成立,现已经成为留守儿童俱乐部的示范点。该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模式有待借鉴和推广。

1.建立

⑴地缘:王家源村有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并且伴随着2006年下乡移民政策的实施,居住在山上丰源自然村的村民搬到山下来,村民居住更加集中,也方便孩子们去俱乐部。建立之初,人们并不了解此俱乐部的实际意义及作用,是由俱乐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来吸引孩子们去的。

⑵场地:王家源村委积极响应政策并提供大力支持,将老年俱乐部、党员之家的场地腾出来作为共用场地,并安排专人负责。桌椅之类的是在废弃的小学中搬来的。目前,新的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

⑶师资:村里的退休老教师余樟润和村老年协会会长宋广福等一起志愿承担起俱乐部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他们并没有固定工资,只有微薄的务工补助。

⑷资金:在当地对俱乐部的模式、人员安排都有了整套计划之后,通过县关工委到市关工委争取到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平常,负责人只能依靠把俱乐部做得更好,以期评优,然后得到政府的一些奖励以维持正常运营。去年的“春泥计划”的评优和作为俱乐部的示范点的评选,政府给了大概1万5千元的奖励。

2.运行

⑴规模:俱乐部有32个小学生,其中28个为留守儿童。一个老师即退休教师余樟润负责教学工作。

⑵教学:上学期间,每周星期六集中活动,余老师会给孩子们道德、爱国、立志、行孝、卫生、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弥补某些家庭教育的不足;暑假每周固定一天集中活动,无特殊情况,从不间断。余老师负责检查、督促孩子们做好暑假作业,遇上不懂的题目,就逐一给予讲解。经过一个暑假的活动,大部分同学都完成暑假作业。

⑶管理:基本上是靠退休教师余樟润和村老年协会会长宋光火一起在负责,但是村委也一直很关心。

⑷器具:目前俱乐部有乒乓球桌、篮球场地、棋类、图书1000余册等活动器材。

⑸资助:俱乐部未建立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固定资金来源。购置设施的费用主要来源于一些

政府奖励,如“春泥计划”的评优和评上俱乐部示范点。在政府牵线的情况下,俱乐部取得了杭州水业集团的帮助,杭州水业集团给俱乐部大概4~5万元的资助,过年时也会过来看看孩子们,送给孩子们书等其他礼品,并为俱乐部送来篮球架等体育设施。水业集团每年还会组织十名孩子到杭州游玩,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企业等地方,以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水业集团与俱乐部的合作协议是五年,到去年为止第一个五年已经结束,但是由于双方都比较满意,达成再合作五年的协议,水业集团也会进一步的加强与俱乐部的联系,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3.成效

⑴学习:俱乐部有学习的气氛,一个暑假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完成暑假作业;碰到不懂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⑵安全:有村民言:“以前,村里的孩子们经常上蹿下跳的,吃饭都没有人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管不住,也让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很担心。而现在,俱乐部成了这些孩子的精神乐园,他们可以在这里打球、下棋、玩游戏,也可以让他们的父母放心一些。”

⑶文明:一位爷爷说自从有了这个俱乐部,很多小孩都变得有礼貌了很多,这得益于余老师的道德教育。

⑷卫生:俱乐部组织过一些公益活动:捡垃圾、植树、种草等;俱乐部还设置了小小卫生监督员,平时监督村民,若被发现乱扔垃圾,须罚款5元;有时候,村里的卫生员会给孩子们开展有关卫生健康方面的讲座,培养孩子们的卫生意识。

⑸交流:很多孩子在俱乐部找到了朋友,获得了友谊,平时一起讨论学习,一起玩;也有以为父亲坦言,去了俱乐部,孩子和他的交流明显增多了,也更懂事了;杭州水业集团曾组织孩子们去杭州旅游,孩子们普遍表示欢迎,因为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

(二)留守儿童俱乐部的问题以及分析

1.问题:没有专项资金

分析:现在该俱乐部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只是在开展顺利的情况下不时会有一些奖励等。资金的欠缺引发了各种问题,一方面是俱乐部设施条件,俱乐部的场地为村里自己解决,条件相对较差,能够容纳的孩子数量较小,且场地内的各种基本设施缺乏,例如空调、多媒体等等,同时俱乐部的体育设施是各方捐献提供,拥有一个乒乓球台、两个篮球架等,但是就现在来说这些条件十分的欠缺,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需求,总的来说,并不能够提供一个十分舒适的环境以及能够满足各种学习所需的条件;另一个方面,资金缺乏则影响到了师资力量的聚集,进一步影响俱乐部的开办质量及效果。

2.问题:师资力量不够

分析:俱乐部现在的教学工作主要由72岁的余樟润老师负责,宋广福老师也会不时参与。由于于老师为退休教师,年纪较大,虽然从事过教育事业,但是其知识水平、教育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时代的变更、知识的更新等等,这是对其一大挑战。加上孩子数量相对较多,他们的年级跨度较大,这样一来,余老师的精力更是受到考验,不可能同时照顾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拿作业辅导这一环节作为例子,于老师根本无暇顾及所有的孩子的学习辅导、问题解答,于是采用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模式,这样一来,学习辅导的效果并不能保证,甚至与留守在家爷爷奶奶看管并无明显差异。此外,道德教育、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的思维限制,这些活动的种类有限、质量不能保证,缺乏活跃性,并不能充分起到活跃气氛兼教育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看,俱乐部需要专人管

理,专人控制,需要更专业的人士的加盟,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俱乐部的作用。另外又考虑到几位负责人年龄都很大了,很担心接班人的问题,如果没有接班人,俱乐部很难进行下去。

3.问题:关注度不够

分析:在所有的街头民众访谈对象中,对王家源村留守儿童俱乐部之类的组织的知情者不多,只占将近28%,而且其中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有几位担任过村里相应职位的民众才较为了解。这一点反映出,留守儿童俱乐部并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并不为大多数民众所知晓,俱乐部的影响力和关注度都是不够的。即使在家访时,我们也发现,留守儿童的看护人以及父母对于这个俱乐部的情况也都不甚了解,只是觉得孩子有了一个免费学习的去处,能够提高成绩。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专项资金这是俱乐部运营之关键所在,没有固定资金,俱乐部的生存很难说。政府加快文昌镇开发力度以期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同时,在财政预算的时候,多向教育倾斜一点,问题就解决了。

2.争取企业支持。目前,俱乐部有杭州水业集团不定期的支持和帮助,希望通过媒体宣传,结合当地旅游开发资源和高山蔬菜产业,吸引更多企业来赞助这个俱乐部。

3.与学校老师、高校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在获得充足资金预算的情况下,与当地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在假期不定期进行一些课外素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暑假寒假,可以将俱乐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4.俱乐部开展更多的亲子活动。一方面,增进孩子与父母或者看护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加深民众对俱乐部的了解和关注,以期对俱乐部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本次社会调研的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调研结果分析以及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其中一个分支,所以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淳安县文昌镇王家源村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王家源村留守儿童的状况。研究分析表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性格方面,知识面,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原因有:缺少父母的关爱、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信息接收量小、客观经济条件受限等,并提出从政府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此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所在村的留守儿童俱乐部的情况通过和领导、负责人等的交流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希望该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模式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推广。

(二)反思——调研的局限性

1.样本容量不够:本次社会调研只选取了淳安县的一个村,虽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鉴于团队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我们的样本总量不够多,不排除有些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2.语言障碍: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和当地讲方言的爷爷奶奶一辈交流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不排除有理解不当的可能。

3.问题设计不周全: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因素很多,我们在设计问卷和访谈内容时,不免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以致影响最后研究结果。

4.地理文化差异:本次社会调研仅局限在一个村,所以我们的调研结果只能说明当地的大概情况,至于不同地理文化的其他地方的适用性就无法保证。

第二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天长市新街小学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我校也把单亲家庭孩子划归为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我校统计留守儿童人数为47人,监护类型为隔代监护较多。

通过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和对这些儿童谈话了解,目前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辅导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儿童回去作业有没有,爷爷奶奶都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再加上爷爷奶奶大多存在疼爱过度,使得小孩不怕爷爷奶奶,在教育上存在教育无力的情况,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贪玩、任信、不服从管教。,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基本与一般儿童无异,学习动机也基本良好。在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上,他们不能向父母询问,因此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还存在欠缺,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多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自己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子,不在孩子身边,感到欠孩子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子方便,多让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别人攀比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人,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主要存在着资金不足、设施过少、人员不够等方面的困难。虽然在启动建设时,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够,图书过少、过旧、没有新颖和新意,引不起儿童兴趣,娱乐设施过少,几十个人无法能同时娱乐,活动时间也不能保证,因为人员不够,而且大部分时间要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老师感到很累,也没有补助,老师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也无可奈何。如何让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人员能安心工作,是否有制度作保证,比如可以让老师专职做留守儿童工作,可以算老师工作量或给予经济补助等。

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这些子女享受和城里学生一样待遇,不存在借读什么的,更不可以另外收费,但现在这些还依然存在,致使这些子女不得不在家读书做留守儿童,如果有一天这些障碍没有了,也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了。

第三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现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5400余人,辖区内在外务工人口近1000人,在校留守儿童12人,女6人,占在校生学生的3.5%。8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给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

为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每年开学时我校都会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村、街、社区对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现结合此次调查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较分散。在这次调查中,我校的12名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是单亲家庭,家庭条件不富裕唯一的亲人也要外出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一起在外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亲人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调配负责人的班主任教师任他们的代理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积极沟通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家庭贫困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缓解家庭的压力使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获得家的饿温暖。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发生 “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第四、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1、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第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之知道追求高物质的生活,却不关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子女未来的成长没有看到正确的方向。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专指因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到2003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未来5年,我国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中劳动力结构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三支军(俗称“386199部队”)的村屯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而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劳动力输出规模庞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80%,被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儿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产生种种问题,一度被人们称为“时代孤儿”。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将呈扩大之势。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将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国内一些地方也以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0万人,这几乎实现农村人口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则关系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镇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家表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是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亲监护人劳动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不健康。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据广东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长期陪在身边教育着,随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辈的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也就没有一种约束力。对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结果,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不听任何的告诫,所以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会比较强。并且随着祖父母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为存在着依赖。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因为心理觉得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可以尽情的玩耍。尽管照顾留守儿童的人们做出极大地努力,希望让孩子们满意。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的,另外孩子们还有极大地物质欲望。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抚养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欲望是让他们离开孩子的主要原因,他们只考虑到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教育才是改变孩子最好的办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边才是他们最开心的事,给予他们关怀才是好的。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质上的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城市发展;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监护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当今中国的监护人多数没有科学的教育被监护人的理念,比如:没有把孩子当公民(人)看,随意剥夺被监护人的权益(管理过宽、过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进而不能服从教育规律等;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观念及应试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门全部负起对孩子的责任,监护人最需要;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兴趣爱好等,学校管交往、文化知识等,各部分有其职责和作用范围。

改革基础教育还需要从上面动手。

“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

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1.实施政策支持行动,争取留守儿童工作政策保障。

2.实施社会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抚慰。

3.实施济困扶助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4.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5.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发展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建立由县、乡、村和社区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章立制,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例如: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连作业本费都予以免除;对于住校的学生,政府应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的补助,以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学。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一是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信息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可以实施“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书屋,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关农村爱留守儿童(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二是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制度。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结对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通过丰富的课

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家们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四是办好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乡(镇)、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协作,倾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下载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淳安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今年暑期做过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很是令人担忧。调研结果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突出问......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课程形势 与 政 策课题名称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学号所在班级姓名高 晓 雪起止时间第10周至13周思想政治教学部 2013年5月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随着我县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随着增多,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留守儿童"的......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推荐5篇]

    我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叶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我村有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5则范文

    西充县槐树镇凤凰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汇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9月5日——9月30日 调查地点:职田镇各村 调查对象:职田镇各村现有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现场调查、记录 调查目的:具体了解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