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瓯江翻水站大力开展冬修水利工作
瓯江翻水站大力开展冬修水利工作
图为检查组莅临现场指导
图为岩头垅渠段对底板进行防渗加固处理
入冬以来,瓯江翻水站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冬季水利建设和维护工程,并已呈现出点多面广,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全面掀起冬季水利工作的热潮。
我站自12月10日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考核验收工作完满结束后,停止翻水并对今年冬修水利工作进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组织投入资金和技术,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针对防渗面板破损、渠堤外坡底脚渗漏水和渠堤发生沉降等问题,开展了包括桃河段渠道底板防渗加固、底山根段渠道底板防渗、岩头垅渠道除险加固3项工程,力争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水工程安全;与此同时,郭西渠道岭根小流域整治、渠道沿线维护和机电设备维修等工程同步落实开展,组织施工队伍将闸门、启闭机及拦污栅粉刷防腐油漆,修理渡槽伸缩缝,清除影响渠道输水的树木杂草,清理渠道边坡及后山塌落块石。
与此同时,瓯江翻水站由主要领导人负责,组成检查组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开展冬修水利工作,切实加强冬修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全面排查沿线渠道存在的隐患。冬修水利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确保了明年春季输水工作有效正常进行。
第二篇:瓯江翻水站开展汛前巡查工作
瓯江翻水站开展汛前巡查工作
为做好今年防汛抗台工作,确保渠道水工程安全度汛,瓯江翻水站于近日暂停输供水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汛前巡查,全面启动防汛检查工作。
此次检查对明渠、排水涵洞、排水沟以及交叉小流域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着重查找翻水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检查过程中发现杏棚坑和底山根两处渠段存在个别伸缩缝年久失修,材料老化,导致渠道面板出现渗漏水情况。同时发现南雅渠内有若干禽畜尸体,对周边居民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为此渠道管理所联合藤桥镇畜牧局及乡镇工作人员来到事发渠段,组织人员清理掩埋禽畜尸体,并收集保存证据以便后续调查。
检查组旨在通过此次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汛前施工计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表示要加强水政执法力度,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对破坏供水水质的不法行为要重拳出击,确保度汛和供输安全。
第三篇:瓯江翻水站背后的故事
瓯江翻水站背后的故事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年03月01日17:25 温州都市报
选址文山为水质
鹿城区临江镇山根村330国道边上,有一所小房子孤零零地立在瓯江边。房子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闸门,浑黄的瓯江水涌进闸门,闸门口的铁栏栅挡住了水中漂浮的塑料、布条等垃圾,垃圾周围不时泛起白沫。这里就是瓯江翻水站的进水口。
作为瓯江翻水站工程建造的第四任总指挥,杨春信曾参与指挥了瓯江翻水站建造过程,熟悉瓯江翻水站引水工程。“瓯江翻水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
温州历史上就是一个旱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从1949年至1990年间,温州共发生大小旱灾27次,最严重的是1967年7月1日至9月9日,连续大旱,各县受旱面积合计118万亩,粮食减产18034万公斤。市区300多个工厂缺水停产,损失产值1亿多元,居民饮水十分困难,高价买水饮用。建造一个大型的引水工程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推上了议事日程。
“不过当时在建造瓯江翻水站的问题上,也曾出现了一些波折。”杨春信说,当时的温州地委和温州市委在建造意见上不统一,市委倾向于建造雷锋水库(现泽雅水库),而地委则倾向于建造瓯江翻水站。以至于工程被耽搁了一段时间。
“后来省里派来技术人员对这两个方案对比后认为,建雷锋水库工程艰巨,投资过大,而建瓯江翻水站,水源充足,是一个较为经济的取水方案,最终决定建造瓯江翻水站。”杨春信回忆。1972年6月上旬,在专家的帮助指导下,把站址选在山根村一个叫文山的地方。
杨春信说,最初建翻水站,主要是为农田灌溉,而水质成为站址选择的先决条件。“江水含盐度超过2%。就不适宜灌溉。”在取水样进行水质化验后,山根村的水质最好,含盐量没有超过1%。,为Ⅱ级饮用水。不但能满足农业、工业用水,也能满足生活用水。“另外有利条件是,取水口位于江道凹岸,不易淤积,前面有一个17米深的水潭,取水有保障。另外,站址地质地形也好,厂房基础是岩石,三面环山,利于防洪安全。”
三万干群齐上阵
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管理处于无序状态,造成了工程时间跨度长,资源浪费严重。从1970年开始筹建瓯江翻水站工程指挥部到1981年的12年中,指挥部总指挥五易其人。
1970年3月,瓯江翻水站开始筹建,整个工程大致包括渠系工程、泵站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其中渠系走向以及隧洞的开凿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人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地勘察、测量和钻探,确定了从文山穿过三洲岭、曹平岭入三溪河的渠线方案。“从1974年下半年至1980年,光施工设计图纸就绘制了329张。”杨春信说。
参与瓯江翻水站建设的技术人员张小平回忆,经费困难和技术薄弱是当时造成整个工程进展缓慢的两大难题。
1971年2月,瓯江翻水站主体工程曹平岭隧洞正式破土动工,瑞安县调集了300余名技工和民工来到工地参与开凿工作。翌年4月,另一主体工程三洲岭隧洞也相继上马。曹平岭隧洞全长3600米,为全线关键工程。
“当时修建隧道可没有如今大型的机械化设备,差不多靠的就是人力。那时,手持式凿岩机和小型矿车已经是很好的施工机具了。”同年11月,因设计未定和经费困难,这两条隧洞暂停施工。
1981年1月上旬,温州市和当时的瑞安县相关领导亲自带领干部和民工近三万人自带炊具、工具和铺盖,进驻工地,安营扎寨。不到两个月,二十多公里长的渠道,除部分石渠和小型建筑物外,基本上完成了土石方挖填任务。至12月底,25个单项主体工程全部竣工,机电安装和调试运行同时完成任务。1981年底,翻水站工程基本建成,从1982年起投放试翻水运行,1984年11月,经省、市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同意交付使用。
“退居”二线忙冲淤
据《温瑞灌区志》记载,瓯江翻水站是一个年翻水1.12亿吨,担负着解决温瑞平原50万亩农田灌溉和城镇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引水工程。
据统计,1990年供应自来水厂水量为4300万吨,其中市区自来水厂年供水量为3800万吨。“在泽雅水库建成使用之前,瓯江翻水站就是温州老百姓的生命线。”杨春信说,“瓯江翻水站保障了温州当时内河航道的畅通,为温州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1986年的大旱中,瓯江翻水站的全体干部技工,冒着酷暑高温,全力投入这次抗旱斗争。从7月20日开机翻水至9月11日结束,补充塘河水量4273万立方米,基本满足40万亩农田灌溉、城镇工业供水和10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保持塘河水位稳定,取得抗旱斗争的胜利,使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显示出瓯江翻水站的作用及其综合效益。
家住西山的市民周先生记忆深刻的是,在瓯江翻水站建成前,塘河一遇到干旱季节,就缺水干涸,“在塘河上都能打路走。”当时内河航运是温州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一遇干旱,船只无法通航,人们出行不方便。自从瓯江翻水站建成后,都没见塘河干涸过。
据统计,瓯江翻水站建好后,利用瓯江与戍浦江的丰富水源,进行提水引水,来补充温瑞塘河用水量的不足,大大提高抗旱能力。
2002年11月,珊溪水库建成通水后,温州人逐渐喝上了珊溪水库的水,瓯江翻水站的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温州市政府明确由赵山渡引水工程和泽雅水库承担温州市城市生活用水,瓯江翻水站作为备用水源,并主要承担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瓯江翻水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翻水站为温瑞塘河供应新鲜“血液”,每年完成河道冲淤供水1亿吨以上。“2005年为河道冲淤翻水1.13亿吨,2006年为1.12亿吨。”也就是说,每年瓯江翻水站用于塘河冲淤的水量将近两条温瑞塘河的正常蓄水量,相当于每年将整个塘河水更新了两次。
第四篇:瓯江翻水站继续加强渠道安全防范工作
瓯江翻水站继续加强渠道安全防范工作
安全标语警示牌
为进一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国庆期间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良好的输水氛围,瓯江翻水站将渠道安全防范工作做为近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狠抓落实,确保输水的全面安全。
瓯江翻水站渠道总长22公里,途径多处人口密集村庄及交通要道,因此渠道安全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包括制作安装安全标语警示牌、书写安全警示标语及修复损毁安全护栏设施,旨在通过以上安全防范措施,让安全观念入脑入心,让安全知识人人周知,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坚决消除安全事故,力争将安全防范工作做细做好,全力保障渠道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安全警钟长鸣。
第五篇:瓯江翻水站开展渠道维修工程验收工作
瓯江翻水站开展渠道维修工程验收工作
为严格管理强化考核,切实加强对渠道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自身管理机制,瓯江翻水站由裘益华副站长带队,组织精干力量对渠道管理所下半年多项工程开展验收工作。
本次检查验收主要是对渠道下半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要素进行核查把关。检查组一行深入到实地,先后来到沿线的安全防范、机电设备维修养护、渠道日常维护清理以及渠道除险加固等工程现场,认真查看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并进行了仔细的勘察、核对,听取了技术人员的工作汇报。最后检查组来到渠道管理所,对渠道管理所和水政监察大队办公室的修缮装修工程质量进行考核,对焕然一新的办公环境给予了肯定。
经过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价,检查组的同志一致认为,瓯江翻水站渠道维修养护工程质量合格,全部符合各项验收标准和要求,这也标志着瓯江翻水站2011年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