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的在于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运用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从而推动其它学科教学的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很高兴看到信息技术能够起到推动其它学科发展的作用,但我更希望看到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也能得到发展。在此,我必须强调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即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和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其它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性素材或者是创设情境的素料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后者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其它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只是完成其教学目标的工具、手段或者是支撑的平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它学科的教学效果。本文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本文将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可以分为信息技术本学科内部的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1、信息技术本学科内部的整合这种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了较深一层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
第一种方法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还可以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操作步骤利用多媒体软件录制下来,在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的重点之处和细节之处。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internet网上(也可以是局域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比如flash课件)。同时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远程通讯软件来提问和解答。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也是学
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条件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素材,既让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的技能,又达到了运用的目的,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真可谓一举三得。举个例子来说吧,前段时间,由于网络病毒泛滥,我不得不关闭学生机的上网权限,但是教学过程中又需要学生上网搜索资料,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这学期学生不是在学习word排版吗,何不用计算机病毒知识作为其教学素材呢?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帮助学生增加一些计算机病毒知识,还能增强他们基本的防病毒意识和能力。说干就干,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先上网搜索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等等信息,再把查到这些信息以word电子报的形式作为成果展示。没想到一接到这样的任务,学生兴趣高涨,一改往日的懒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担心学生只是完成上网搜索这一部分,会完全抛开word排版的学习,但是后来看到学生提交的作业,我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希望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他们更希望将自己的了解以word电子报的形式展示给别人看,因为这是他们的成果,从中他们能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2、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操作,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课程内容以其作为本学科教学的素材。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相互孤立的,其它学科的知识与课程内容可以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非常丰富的题材。
例如,小学语文学科的汉语拼音知识就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素材。一次,我偶然经过一年级教室,听到小朋友们正在读b、p、m、f„„。我突然想到,现在不正是四年级学生学习指法的时候吗?与其让他们练习英文字母,不如让他们练习汉语拼音,毕竟以后要学习的是汉字输入,汉字输入与汉语拼音才有直接的联系。于是我让学生们练习汉语拼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没想到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练习指法的劲头十足,不到两节课,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汉语拼音在键盘上的分布,从而为以后的汉字输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巩固了汉语拼音的知识。
还可以把美术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的绘图教学中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拿到一本小学美术课本,翻开来发现其中有很多作品可以作为电脑绘画的素材,我拿出一幅在课堂上给学生看,让他们在绘图工具中找使用哪些工具可以
完成这幅画,并尝试去绘画,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绘图工具的认识和熟练地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把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电脑绘画中。
另外,信息技术的教学还可以整合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在六年级学生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就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的内容作为素材。例如,我发现综合实践课中有一个课题是“洋快餐现象”,于是我和综合实践课老师商议合作,让学生们在综合实践课上收集有关洋快餐的由来、洋快餐的种类、洋快餐的利弊、洋快餐的启示等大量的资料,在信息技术课上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幻灯片,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成果。这样,既可以使综合实践课得以完美地展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同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Powerpoint各项操作,而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这难道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吗?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还可以整合其它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曾有人说过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不能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其实不然,并非传统学科所有的教学方法都不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例如,传统学科中的数学,最强调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目的一致,不管采取的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还有传统学科中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也是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是纯粹地讲授电脑操作知识,而是有目的的去操作电脑,因此,有些信息技术问题也需要讨论,越讨论,问题就越明朗,问题越明朗,就越有操作性,于是教学目标也就容易达到。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其它学科优质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等都值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借鉴和使用。
当然,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大有作为,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方法
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一、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设计大赛活动:
1.教学设计问题重新被重视
2000年教育部提出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后、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进入到教学过程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教师们对于整合感到困难,实际上是课前对整合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缺乏考虑所致。
其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1998年就提出了:
*要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基础上使用计算机;
*要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这样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就成为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突出问题被提了出来。
2.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要素形成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工具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这种融合不会自动的发生,它需要事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使两者能够协调有序。此处的设计和组织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
3.1996年市馆曾经搞过电教说课评课活动,说课其实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那次活动在各区县馆的参与下,相当于在全市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思想理论的普及,有力地配合了第二年全市的教学基本功大赛,许多参加过说课培训的老师都显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学设计是要在深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各个教学要素的协调问题,可以为教师解决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所以市教育技术研究会重新把教学设计的研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和观念在不断发展中
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也层出不穷,各家争论也比较大。
笔者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根据美国的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参考书,居前三名的分别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于1985年写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这说明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设计工具书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次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介绍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课程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你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的程序来设计教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一个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师,他设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提供问题—建立假说—讨论验证—形成概念,其教学策略是发现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这是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么是教学设计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最简洁的是李克东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①
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优化。
②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学分析,分析之后要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③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达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采用那些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帮助我们接近教学目标,这些方法步骤被称为教学策略。
④
作为完整的设计过程,在实施之后都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修订,使方案趋于完善,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教师的课后小结就是一个自我评价、修订、完善的过程。)
以上四项就是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教学条件,在什么样的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我们现在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有三种:
·依托校园网的教室多媒体环境
·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广泛互联网环境
老师们常用的是前两种,我们也主要是介绍前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知识点、教学目标的配置
①
教学目标受课程标准的制约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被称之为教育宪法,改称课程标准是考虑到教育固有的规律,有意识地弱化了大纲的指令性质。但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性的终极标准,不能充分体现对每一节课的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知识,它要求很具体,根据知识点的性质不同,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加涅的认知目标体系,另一个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体系,我们国家广泛使用的是布卢姆的体系。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深受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各国在引进时都作了相应的修改,我们国家各省市对教学目标分级处理也不同,比如吴边显在《新教学论》中就将认知水平分成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级,我们在进行知识、目标与教学策略配置时,应当根据北京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各位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行为动词,因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才能随时掌握你的教学是否达标了。
另外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是认知领域的,对于劳技课一类的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模仿、操作、精确、联接四级。对于思品一类的课有一个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复合形成个性五级。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②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有三个
·课程标准 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个时期是不变的,是较稳定的常量。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某一学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相对稳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所教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就更要摆到突出的地位。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学年段或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属于动觉型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资源时要考虑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性质
教材知识内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变量,因此,设定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要有两点必须考虑的
所作课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接关系。一般单元起始课往往要求学生记住定义、粗知方法,而单元的结尾课往往要求学生会运用定义和方法解决问题。
所作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性质配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哪些知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达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还要会应用。
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系,包括三方面,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凡是整合课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目标融到相关的条目中,比如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浏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超文本的阅读方法等描述语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标中还可以写:能自觉规避网上不良信息等内容。三方面要写全,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后面要跟行为动词,技能的升华就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当于思想渗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学目标
A.交待教材、章节、单元、第几课;
B.交待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C.交待本课与前后章节各方面知识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D.交待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交待各知识点的性质;
E.根据课程标准,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F.交待资源形态的特点,根据特点交待信息素养目标。
(二)如何确定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学习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组织与呈现的总体考虑。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是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学生的学习风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们国家引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时,专家对有关的教材知识性质作了分类,即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问题性的知识,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设疑思辨。构成一个直角梯形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参考。
评价
设疑思辨
综合分析
应用
理解
知识 呈现过程
提供示范 创设情境
展示事实
事实知识
概念知识
技能知识
原理知识
问题知识
其实这个结构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索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图,直接去搜索学习资源,比如事实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赵州桥的样式等;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变过程,像减数分裂等等。设计时这样处理的教学策略,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课堂群体学习活动为主,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是网络机房,组织形式上表面看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分三种:集体学习活动,适合于新知识的学习或群体练习;个别化学习,适合于有针对性的事实查找,简单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学习,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其中个别化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机房学习。当然多媒体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但如果分组时间过长,在知识处理上会遇到困难。
*学习活动程序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在设计活动程序时,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学习活动的时间分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在知识材料的组织上,由于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资源,教师要将网上的资源与课本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在学生进行“会话”和“协作”时,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是“知识意义”的承载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质疑式的,决不能是灌输式的,传授似的。
2、交待教学策略要注意说明选择策略的依据。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学策略时,要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比如你采用设疑法导课,你就要说明“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复习方法导入,你就要说明这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旧知识的苏醒,以使新知识找到生长点。总之要善于用现代教学理论解释你的教学行为。
3、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①
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来考虑,比如上例所举导课的例子。
②
从知识点的性质来考虑,比如地理现象具有大尺度、慢变量的特点,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讲述清楚有困难,所以采用视频手段来“浓缩”亿万年的变化过程,或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演变过程。
③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考虑,教学中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有距离时,教学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类比事物(举例)使两者发生联系,或者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以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价值最高,因为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出发考虑教学,符合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流。
(三)信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及心理条件。课本,教学媒体,网络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属于教学资源。为什么说学生的心理条件也是教学资源呢?现代教学论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学就会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几年推广的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心理条件。另外像上个世纪中期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搞的暗示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超常的记忆力,一节课可以使学生记住上百个单词。这是调动人潜意识资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体到媒体的组合上、信息环境的选择上、信息资源的配置上,也同样有设计组合的问题。因此在配置资源和信息环境时,首先要有对资源和媒体的分析。
1、分析的依据一般有以下三点: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弥补教材的不足,或是改变教材的知识形态,使知识形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知识是分形态的,有文字的形态、声音的形态、图像的形态,不同的人对知识形态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声像形态的知识接受能力越强。
(2)是学生的需要,或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或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简约概括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3)是考虑媒体的功能,比如音乐引导情绪升华感情的功能;音视频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对常规电教媒体研究的是比较透彻的,对幻灯投影、录像机等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都有过分析和测试。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以来,对一些软件平台媒体,则分析研究得不够,但是只有了解各种形态的资源特点,媒体的功能特性,我们在资源的组织上,软件媒体平台的选择上才会心中有数,运用自如。下面根据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做一个初步的归纳。
·资源库、网络资源及校园专题学习网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强;自主选择性强;知识形态丰富;超文本结构;易读取和下载;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结构不良,须学习者重组。
· PowerPoint的教学功能
(1)能将教师冗长的叙述语言,简约、概括地表达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
(2)能提示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能呈现问题,引起思辨。
(4)贴上图片,能展示事实,引起话题。
(5)提供行为暗示,获得期望的行为。
(6)快速提供大量例题,进行学习训练。
(7)设计递进问题,指导思维方法,训练心智技能。
(8)设计反馈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
·课件(包括链接的音频素材、图片、动画等)
(1)模拟、仿真,提供替代经验。
(2)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3)提供示范,养成正确的行为动作。
(4)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现象。
(5)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布朗运动、纵波、横波等。
(6)微化宏观、放大微观,如讲天体、讲电子云等。
(7)辅助教学语言的说明,如讲圆周运动、行程问题、势能转换等。
·下载或扫描的word文档
(1)提供最新的事实、实例,保证教学的鲜活性。如神州5号、禽流感预防„„(2)提供教学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3)对课本作前后延伸,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如预习指导,有关科技的新进展。
(4)提供范文,增加阅读量。
(5)当堂删改、点评,进行作文教学。这是word软件对作文教学的最大贡献,有了word软件可以群批群改,面批面改了。
·FrontPage
综合了PowerPoint和课件的功能,由于它是一种网页型的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素材,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容器,可以提供多种进入途径,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媒体及网络环境的运用策略。
可以配合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选择;
要考虑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点;
要考虑知识点的性质用那种媒体呈现最佳;
什么样的问题把它作为认知工具最为适宜;
那些问题需要用网络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其实语言和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
四、当前常用的学习理论简介
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分析,就可以组织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教案,但我们必须把整个的设计过程,教学策略选取的依据表述出来。这种表述是要说明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以此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应能够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现在大家都在用建构主义解释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是涉及到许多复杂认知行为,因此教师们应该从多家教学理论中去寻求解释设计和行为的依据。
·行为注意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对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原理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整合时应重视动机原理、迁移原理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生理与社会交互的产物,而观察学习是获取信息反映形式的重要方法。观察学习也叫建模或模仿,有四个过程:注意、记忆、原动力重演、动机。整合是要提供积极的样板和范例;范例要有社会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要有激励机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的作用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优质潜能得以发挥出来。整合时要真诚对待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认知工具,让学生参与研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整合时最好用发现法,协作学习,联系和思考是建构的关键。
在此很粗疏地蜻蜓点水的介绍,使希望老师们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对教学,对整合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国外这些理论都没过时,我们要积极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才会有丰厚的理论北京作为支撑。
五、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药组成部分,他有一整套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像目标达标度检验,S-P曲线检验,需要做专门的测试,大多数老师还很难掌握,所以在作表述时,这一部分一般是不要求老师做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后的教学笔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评价手段,希望教师们把它充分地用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句上面介绍教学设计的要点,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和梳理,做出了一个评价表,供大家作教学设计的参考。作为一节独立的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说,我们在坚持课程本位的同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有信息素养目标,在组织知识信息时应该有信息资源的内容,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有信息技术技术的参与。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
目标
阐述
理解教材,对教材分析透彻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符合课程标准,且明确、准确、全面(有信息素养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清晰、准确
教学
策略
阐述
教法、环境有利于展开教学 且理论依据充分教学组织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 能体现分层指导平等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联系实际,能吸引学生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能引发思考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可控,有反馈评价问题的设置信息资源与教材有机融合 媒体
设计
阐述
信息技术的选择、运用依据充分信息技术使用时机得当,有机融合信息情境有利于展开教学和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信息技术能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七、教学设计的参评模板(参考)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综述:
1)
教学目标阐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程标准
2)
教学策略阐述:设计策略依据的主要理论;教材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指导理论和教材特点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步骤、信息资源与教材知识内容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环境的选择。
3)
信息媒体阐述:采用信息技术媒体的依据;媒体与学生认知的关系;媒体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媒体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教学模式流程图(方框图):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
八、注意事项
1、要注意选题。要找那些确实需要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可供师生信息技术表达的课。
2.教学方法不要单一。单一不利于组织完整的教学策略。
3.网络环境下的课件最好是网页型课件,组织学习活动方便。
4.教学策略,资源与媒体组合,教学问题分析是三大重点。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依安县第二小学周迎辉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一)教学手段的整合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发布给学生,能够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例如,看图作文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良好训练方式。利用计算机做“看图作文”,可以出示单幅图片,让学生写一句话,还可以播放动画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或情境写一段话,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回声》一课,通过创设山谷回音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生字时,可以利用以词带字的方法来进行。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青蛙的对话,一边演示水波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回声”。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学习工具的整合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完课文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适当的让学生从网络中再多掌握些内容,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学完《麋鹿》后,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一下我国还有哪些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让形式主动去学习,去发现。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比如在教《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等,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了解栏目的特色,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个半天,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3、收发电子邮件
很多同学的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更乐于利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
4、到论坛参加讨论
现在,很多网站都开设了面向学生的讨论区。学生登录到这些网站后,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视野更开阔了,习作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2012远程培训的学习体会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 刘爱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已日渐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就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谈一点看法,并就融合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先声夺人法
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在导入课文时,抢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先进行渲染、铺垫,犹如暴风雨来临之前,先闻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给人预警,制造影响,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先声夺人法。先声夺人法常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之中,如我国古代小说主要人物出场前往往采用这种写法。《红楼梦》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样的:“一语未完,只听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未能近接远客!'”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能如此“放肆无礼”的人,其地位、身份必定非同一般,这就显示了王熙凤的特殊的地位和泼辣的性格,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为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依据。在教学中巧妙地借鉴这种方法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部戏剧引导学生走进莎士比亚的悲情世界,是这部戏剧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时代与国别有很大差距,理解作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课堂营造一种悲剧的气氛。如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在导入课文之前,利用FLASH制作声像兼备的课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曲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拥抱的图像飘然而至,并继续播放这幅画面与主题音乐,任学生思绪飘飞直到他们逐渐步入情境。课件制作要力求唯美,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要与剧情吻合,通过声音的渲染,达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示例二:在语文教学中,先声夺人法不仅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合理的用好它。如在讲授话题作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配乐配画面,播出某一篇佳作,然后让学生在欣赏美文时,快速步入佳文所渲染的情境里。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时,思维被激活,想像被唤醒,写作的冲动随之被激发。一堂好的作文课往往会激发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当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产生让人赞不绝口的功效。一堂优质课,成功的导入往往起决定作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不愿学语文,尽管教师费力颇多,但收效甚微。个中因素很多,而毁弃美的教育,无视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的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冶、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美愉悦。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而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审美情趣,激活课堂。
一般来说,先声夺人法常常用于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其目的主要是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听课的兴趣。
具体而言,运用多媒体技术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可运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由于知识点太多或文章的篇幅太长而造成学生难以及时把握,从而产生阅读或理解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的画面或者是激发情感的声音,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优美的情境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并从而很快步入听课的佳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单靠教师讲授来导入教学情境的不足,凸现了多媒体教学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二是由于时空的差异而造成理解的难度。譬如,文言文教学、外国作品的教学,其写作的背景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国别的不同,在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也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读作品必然产生困难,对于这一类作品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了解古人和外国人的一些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通过播放一些影像资料,逐步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学生与作品的理解鸿沟。
三是由于阅读兴趣的不同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比如学理科的学生喜欢抽象一点的科技说明文,而学文科的学生就喜欢形象一点的散文、诗歌、小说,这种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拉近文理科学生的情感距离,减少其差异。
四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学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有些学生喜欢文学类的作品,有些学生喜欢推理性的作品,也有的学生喜欢探索类的文章。由于对文章体裁与内容需求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困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声夺人。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以针对不同阅读群体,采用各个击破的导入方式,可以准备几种类型的课件,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接近。
总之,先声夺人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上只是就语文教学做了一般的分析,其实,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的学科。它是根据人的阅读心理而创设的一种较为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始终起辅助作用,主导作用还在于广大教师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切不可让多媒体充塞课堂,把鲜活的课堂变成多媒体主打的动画片、风景片。
二、抛锚教学法
抛锚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抛锚教学法。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集体学习,达到互动和交流。即相当于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示例:《记念刘和珍君》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金传富老师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金传富老师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请找出刘和珍特异的事迹。2.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3.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后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
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正是运用了抛锚教学法,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使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抛锚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一语道破,卒章显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画龙点睛法。画龙点睛法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关键处,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用一二句话,简明扼要地点明教学宗旨,使课堂生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示例一:《祝福》这篇小说教学时,有位老师在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巧妙的点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执教者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小说对象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主人公眼神的变化,然后提出思考题: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和她的现实处境有何联系?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与内容。紧接着又提出思考题:你从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上作了明确。按常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可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祥林嫂的性格与来鲁四老爷家之前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课堂上悄无声息,连听课的教师也沉浸在意犹未尽的思绪里。学生找出了祥林嫂的巨大变化,但对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回答得都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的人们制造了这场悲剧,铸造了一个精神分裂的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是祥林嫂性格的成长史、悲剧的发展史和命运的完成史。真是点睛之笔,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
示例二:在复习鲁迅小说时,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画龙点睛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相关小说,如《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里面的相关片断打在屏幕上,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鲁迅先生的这些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个世界?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统摄鲁迅六篇小说的核心问题,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正当课堂的讨论难分上下之时,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四个大字:悲情世界。顿时,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争论停止了。就在这时,笔者又提出了问题:如何走进鲁迅先生的悲情世界?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是抓住了两个问题,就让学生抓住了鲁迅小说的整体特征和他的创作意图,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两个问题就是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问。我们在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就能提高课堂问题设置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画龙点睛法,一般是用在文章的写作之中,常作为一种写作技法被广泛运用。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能够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这种方法又叫总结点题法,或称卒章显志法。
教学中借鉴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画龙点睛法呢?
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产生困难时,需要教师总结点拨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那么学生主要的理解障碍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语言形式和文章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文章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文章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地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去综合。
2、对文章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局部与全部的统一体。具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部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3、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文章信息进行恰当概括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所谓“背景知识”,不仅仅指所要分析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包括与之类似的作品、现实需要、各种思潮及其他各门学科等可能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理解思考自然是无法进行的。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背景知识来进行思考,否则也是不符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规律的。
画龙点睛,既要画龙,又要点睛,两者互为依托。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是“龙”身,教师恰如其分的总结是“眼睛”。点睛,就是提纲挈领,抓住实质,明确学习目的。如何点睛,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要点的恰到好处,点“眼睛”——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2、结尾的“点睛”是为了更好巩固教学内容的,由此,“画龙”是重要的,“点睛”是巧妙的。
3、“点睛”要点出新颖意境来。
4、“点睛”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对所传授内容的一次升华。
总之,应“点”在教学的关键处,使课堂“活”起来,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并且还要考虑语言的通俗性与易记性。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四、余味无穷法
余味无穷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含蓄隽永,言尽意远”,教师在结束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习者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情致。这种通过设置多重悬念来引发学习者继续探寻兴趣的教学方法称之为余味无穷法。余味无穷法常用于一篇作品或文章的结尾。如鲁讯《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诗一般的警策句,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使人联想起生活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辟一条通向幸福未来的路。在教学中,合理借鉴这种方法会激发学生反刍教学内容,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营造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作家雨果在纪念巴尔扎克逝世时写的一篇悼词,雨果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回顾了巴尔扎克伟大的一生,并表达了对巴尔扎克无比的敬仰之情。我校吴中杰老师在教学本课时,灵活的采用了余味无穷法。他在结束授课时,恰当的把握了学生听课的心理,当全班学生沉浸在无比的敬仰与悲痛之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为这篇课文收尾写一副对联。教师在这时向学生出示了巴尔扎克的照片,并配上充满悲情的音乐。当学生你一句、我一语地写好对联后,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对联加以评论,而是饱含深情地呈现出自己写的对联“巴尔扎克虽然走了,人间喜剧还在上演”,横批是“铭记伟人”,音乐再次奏起,这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戛然而止。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学生的审美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二:余味无穷法用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项链》这篇小说时,我校章习友老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情趣。《项链》这篇作品的本身结尾就出人意料,章老师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连问了三个问题——“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怎样的行动?”“假如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她的命运会有什么变化?”“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到见到玛蒂尔德时才告诉她的真相,难道十年来,她都没有用过那挂项链吗?”,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三个问题,并引发了全班学生的热烈的争论,这时,他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是留下了自己的博客地址,他微笑着说:“要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我的博客,希望和大家一同走进莫泊桑的文学世界。”课便在学生余味未尽时结束了。
以上列举的两个教学示例,是余味无穷法用在课堂教学的结束之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寻作品的兴趣。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教学中间,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便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余味无穷法是基于激发学习者情感而产生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情趣是活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地照本宣科,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中去。只有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趣,产生认同效应。
一般来说,余味无穷法可以用在如下几种教学情形中。
一是知识学习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比如在数学或物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知识点的运用必须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否则就很难运用知识形成能力。适应这种教学要求,就必须灵活采用余味无穷法。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的累积,也需要兴趣的激发。如果学习者缺乏兴趣的驱动,他就很难深入的探究下去,更无从形成探究意识与能力。因此,余味无穷法可以激发学习者梳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渴望,从而实现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这一教学要求。
二是课堂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兴趣点。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一堂课中,应该是各占比例,交错进行。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无意注意,要通过无意注意的调节,提升有意注意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时,适当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能激发他们无意注意的画面,并适时而巧妙地提问一些能激活他们思维的问题,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余味无穷法适应了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心理调适的需要。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就必然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余味无穷法能较好的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品质。
五、戛然而止法
戛然而止法,教师在教学时,正讲到精彩处,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时,而突然有意卡住,引而不发。如在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结束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多媒体课件中故意留下一处破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急于去补白、了解事情的究竟和原委、指出教师课件中的漏洞,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戛然而止法。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戛然而止法就是抓住人的这种心理,巧设玄机,故意留下空白,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
示例:《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苏州中学俞洁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俞老师先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文中的五幅画面:院中牵牛;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秋果奇景。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所创造的情境里走进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的世界中。正当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时,俞老师没有去分析文中的美句,而是让学生借助Internet网拓宽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内蕴。
问题:默读第12小节,快速找到中心句。
明确:(略)这句议论,是作者在品味、饱览秋之后的深沉的理性的思索。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具有普遍性的。
问题:古人有很多这样的“悲秋”文字。请同学们借助Internet网搜索关键字“悲秋”,选择你最喜欢的两段发入教师主页。
学生利用网络找出一些后,教师摘选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材料,展示在教师的主页上。
①欧阳修《秋色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欧阳修作此文时已经53岁,尽管他的官位不断升迁,但是因年届晚季而生得一种迟幕之感,却是无法排遣的,而且,作者饱尝了宦官沉浮的滋味,棱角已经磨尽,思想也渐趋消极保守。《秋色赋》的“悲秋”情调正是在这样的心绪下产生的。)
②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女词人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又承受了丈夫死后精神和生活的惨重打击。生活的不幸使得这首词表现出浓厚的悲愁情绪。)
③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送行的,张生究竟能不能功成名就,决定着崔张爱情的能否成功。他们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危险。所以在这支曲子中,暮秋郊野的客观景色便带上了人物浓厚的主观色彩,被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呈现出一派廖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括号里的赏析行文字是两位同学所作的分析。俞老师在这时,没有做任何评判,而是让两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朗读了一遍,这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两位同学所创造的悲情世界里。突然,课件里传出悲凉的啸声,教师旁白:秋,愁也;愁,忧也。秋是愁情的发端,更是载体。无怪郁达夫在段末写到:“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时,音乐停止,教师的讲解突然停止,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进入教师有意创造的情境里,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85年版)。“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要达到教学艺术的无意化就必须运用空白艺术。留白天地宽。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转引自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心理学新探》,1992年第3期)所以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而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是空白艺术的创造者和导引者,每位学生都有一种“完型心理”,是空白艺术的充实者。只要教师抓住课堂所出现的良好的契机,适时创造空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就一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活,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2007-3-20
6、好好先生:《余味无穷之法——结尾法》
blog.sina.com.cn/u/4b6eea80010007ku 2007-1-20
7、张东娇:《关于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探讨》,www.xiexiebang.com/research/contentview.asp?co...2007-3-17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新世纪,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下面就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总结如下 :
一、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二、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如在教学五年级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时,我先到语文老师那里了解了一下课文中需要的学习资料,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教学生在“百度”网里搜索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课文的生字,词语和词语解释等,有些学生搜到了大量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加深了对圆明园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真是一举两得!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已在网上查找资料,呵呵,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居然在“百度”网里搜索到了 “连连看”、“对对碰”等等一些“在线小游戏,”在网上玩起了游戏了!
三、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FrontPage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电脑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总结,我深深感到,只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中心小学
2013.7.1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寒尽暑到,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三、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一是担任全校10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学校微机室设备的检修、维护。
为了做好微机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继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微机室的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电教室卫生几乎做到日擦日扫。
“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在保持原有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中心小学
2013.7.1
校本培训个人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本,我参加各种校本培训,观摩了多节优质课学习等等。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和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经过培训、实习、实践,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使观念更新了,也将理论有所提高,现对整个学习培训过程总结如下:
一、收获。
本学期校本的培训,学校从写字、课改、新课标和信息技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学习才是唯一的路!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课堂后,我更加努力,仍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更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快达到真正提高自己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小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我都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通过利用农远工程资源、网络这便捷方式来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现在,我的教学更注重反思了,我上完每节课都认真反思,反思这节课成功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要改进,写好课后小记,单元小结。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权威者转向参与者,激励者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2.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
------------中心小学
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