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14: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篇: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供应链: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匀高效率的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的送到消费者手上。

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在经济交往中,一些独立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结成的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虚拟企业的组建和存在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相互协作而产生的效益。一旦这个目的以完成或利益不存在,虚拟企业即不复存在。

主体企业:指在供应链管理中占主导地位,对供应链业务起主导作用,参与或退出都会使供应链产生明显的改变,在本行业中也具有较强实力和行业地位,或拥有决定性资源的节点企业。

客体企业:指在供应链中起协作者作用,处于被动响应角色的企业。

核心企业:在主体企业中,对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起关键主导推动作用的,既能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附加值,又能帮组链上其他合作企业参与到新市场中的主体企业。

非核心企业:除核心企业之外,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企业称为供应链管理的非核心企业。

需求变异放大(长鞭效应):指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将实际需求量放大了。

曲棍球棒现象:指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前期销量很低,到月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

越库作业:是指在越库设施接收来自各家供给商的整车货件,立即依顾客需求及交货点加以拆解、分类、堆放,进而装上预备好的出货运具上,送往各顾客交货点。

虚拟仓库: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基础上,将地理上分散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物品储存、保管和远程控制的物流设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任务、统一流程的暂时性物资存储与控制组织,可以实现不同状态、空间、时间的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供应链上各种物料、服务以及信息从起点到终点流动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的总称,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支持,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一体化物流: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

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承包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效率。

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功能外包问题的物流方案。是由独立于现有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将其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自补充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合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库存:指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

单周期需求:亦指一次性订单问题,这种需求的特征是偶发性和物品的生命周期短,因而很少重复订单。

多周期需求:指长时间内需求反复发生,库存需要不断补充。

独立需求:指需求变化独立于人们主观控制能力之外,因而其数量与出现的概率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模糊的。

相关需求:指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和其他的变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推算出来。

VMI:是一种在制造商和供应商直接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有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目标是通过供需双方的合作,试图降低供应链的总库存而不是将制造商的库存前移到供应商的仓库里,从而真正降低供应链上的总库存成本。

JMI: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物料齐套:某产品生产型号所需物资,按照其物料需求计划已经全部入库,具备了开展型号研制、生产的工作条件

第二篇:MPA公共管理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一价值一价格:旨在确立生成规定上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假说。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

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价值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价值=c+v+m。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价值是从属于商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范畴的历史性是由商品范围的历史性决定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学的面目,使呆板的经济学具有了新的活力,并更具有现实性。它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体系,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经济学更加完善,而且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交易费用经济学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

人类行为和交易费用的理论基础——制度理论,因而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

(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

(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

(4)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

(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交易费用节省的必然结果。

交易费用理论仔细区分了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并不一致,但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企业内部交易一般是通过长期合约规定(如企业主和雇员),交易双方利益比较一致,但地位并不平等。市场交易导致机会主义,但在企业内部,机会主义对谁都没有好处。

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分类

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如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持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在经济实践中,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外政府还可通过制定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式发挥其作用和职责。

(三)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管理,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优化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实行宏观的管理和调节。

公共企业理论

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是指所有权或控股权属于政府,并且受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实体。

(一)公共企业存在的一般原因

在西方国家,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对我国来说,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总的说来,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原因在各个国家中的重要程度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其历史、政治因素及经济思想、经济体质有关。

(二)公共企业存在的具体原因

提供公共产品

对大规模或战略性项目进行投资

控制自然垄断行业以保护公众利益

增加财政收入

挽救亏损企业

控制金融机构 其他原因(三)公共企业的类型 1.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它们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两大特征:自然垄断性;政治敏感性。2.陆上运输与邮政服务

陆上运输包括市内和城市间的各种公共运输系统。它们本质上与公用事业一样,但不同的是它们面临着竞争的挑战。特征:政治敏感性;竞争性。

无论是公共运输还是邮政服务都有一种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倾向。但是如果提高价格或削减服务,政府则要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3.竞争性企业

竞争性企业指政府所有的商贸企业,它们与私营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这类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石油公司等。特征:竞争性。

政府介入竞争性企业的理由:市场中的企业失灵;刺激竞争;保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的控制;

随着民营化进程的推进,这类企业已被大量地削减。4.管制机构

这些机构属于政府所有并受政府的控制,它们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资金以维持自己的运转。特征:强制性收购或强制性购买。

(四)政府对公共企业的控制与责任

公共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它不像政府各部门那样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也不必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一般被认为是私营企业的巨大优势之所在。由于目标与目的不明确,因此不可能对公共企业管理的实际好坏给予准确的判断。

公共企业中存在着政府控制与管理自主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政治官员与官僚制组织的中央部门一直认为对公共企业控制不力 ;公共企业的管理部门则抱怨政府对管理权力干预太多。

解决方法:(1)通过控制削弱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自由裁量权;(2)通过奖惩减少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激励因素;(3)通过教育与游说减少相互冲突的目标;(4)剥落共同目标的面纱,承认与接受利益冲突,将按规则进行公开协商达成有效协议的制度合法化。

外部效应理论

从公共管理学定义外部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的有益或有害影响的效应。

(一)外部效应分类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如花圃或果园给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化工厂有害化学物质和噪声的散布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或危害性影响)。当外部效应出现时,一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应的存在既然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政府就应当负起这个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外部正效应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或遏制外部负效应的产出,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业或个人必须将污染量控制在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征收排污税等方式来治理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外部效应八种排列

①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②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③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④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⑤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⑥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⑦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⑧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三)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1.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不足

以教育为例,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使全社会受益,这种利益是不可分的,但受到教育的公民也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又是可分的 2.外部负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过剩

当存在成本外部化现象时,情况则恰恰相反,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具体来说,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就负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品(服务)的价格得以反应全部社会边际成本;就正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从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应。2.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运用矫正性的税收来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3.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采用纠正性的财政补贴来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痛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权首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产权制度,虽然没有提到产权,但经常提到所有权、所有权关系、商品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科斯:将产权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费用。

二、产权的内容

1.狭义所有权又称归属权:产权主体把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和作用。

归属权的含义:①表明对客体的归属、领有关系,排斥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和利益侵犯他的所有物;②可在他的所有物上设置法律许可权;③利用所有者的权能收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2.占有权:指主体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管理客体,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职能,即事实上的管领力。

3.支配权:①指所有权主体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理客体的权能;②主体安排和决定客体使用方向的权能

4.使用权:产权主体利用、改变或消费客体的权能。包括三种情况:①利用、应用而不改变客体的原有状态②改变客体的某些状态,而不改变其根本性质或物质存在形式③消费客体,即消灭它的原有物质状态,转换它的原有存在形式。

三、产权的属性 1.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德姆赛茨指出:排他性是指决定谁在一个特定的方式下使用一种稀缺资源的权利。

产权排他性的实质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和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私有财产的排他性一方面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法。

2.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产权可分割性应注意的问题:

①产权的可分解性不是无限度的,不是说,产权可以无限分解,分得越细越好。②不是任何一项产权都可以任意再次分解 3.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产权的让渡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交易,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按产权的让渡时限可以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渡。有限让渡的特点是相应的产权只在契约期让渡,契约期满,有合法地回归原主体手里。

产权有限期让渡产生的前提:

①特定财产的权利体系发生分解,即不在属于同一个主体或者可以不属于同一个主体。②信用关系产生和信用制度达到一定的完备度。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的减少。它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需要,如国防、公路、法律、环境等。私人物品则是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1.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如国防、公用电网、灯塔等。不会因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

2.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家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成本高到不可接受。而私人物品恰恰相反,例如一件衣服或一个面包,购买者按照所标明的价格支付了货币就取得了该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性。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将其限定为仅供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

(三)政府的公共提供方式

政府的公共提供有如下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2.政府控股、参股经营。对于那些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铁路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补助方式包括补贴、减免税等。

(四)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财政支出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情况)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经济

3社会因素,如人口、结业和卫生。

财政收入理论

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资金。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的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似乎应合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二是要同各国实际相适应。

二、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包括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又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三)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二)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1.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工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3.其他行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一)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2.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2)预算内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导致预算外资金和各种基金规模增长;

(3)中央可支配的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4)银行扩大业务职能,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 3.“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判断 1.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水平2.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水平3.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资金的增长;(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方针;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从理论下看,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渊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从1979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二,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第三,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理论

公共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也是一个计划。19世纪以来,现代公共预算已作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建立廉洁、经济、负责的现代政府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内容

1.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

2.个级政府在处理这些资金收支问题上的地位、权利以及相互关系; 3.预算收支在实现过程中必要的编制、审查、执行和检查监督等程序; 4.政府为保证预算收支计划实现所采取的措施及规章。

(二)公共预算的本质

1.公共预算反映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2.公共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公共预算反映了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各种决策的相对比例。

4.公共预算将公众的偏好与政府产出联系起来,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并使公众能够通过影响预算,使政府的收支活动符合自己的偏?谩? 5.公共预算反映公众对于不同形式和不同水平的税收偏好,也反映了特定集团的纳税人转移税负的能力。

6.公共预算反映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影响预算结果的相对权力。

(三)我国公共预算原则 1.合法性原则:

预算编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 2.真实性原则:

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要认真测算,力求真实准确 3.完整性原则

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4.科学性原则

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支出的方向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 预算的核定要科学 5.稳妥性原则

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6.重点性原则

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 要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 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四)我国公共预算特征 1.构建公共性的支出结构。

2.改革公共预算编制组织形式。(部门预算)3.优化预算支出实现方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4.改革预算收支分类方法。(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五)公共预算政策应用的局限性

1.公共预算发挥作用或产生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不是在政府运用一定的预算政策工具调控之后,即期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2.公共预算进行调控的程度和力度要受财力的限制。3.公共预算调控的范围有限。

财政政策理论

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刹糠帧?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一是财政政策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二是财政政策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三是财政政策工具(税收 财政支出 公债 财政预算)。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类

内在稳定器:指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依靠其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收到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财政支出,以达到调节总供求、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增加和刺激总需求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常导致财政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减少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效果。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结余

中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的实施则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中性财政政策的特点在于对总供求产生不具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再通过投资乘数影响产出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依据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具优势,互有特点,因此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实现多元政策目标。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同时,可能发生挤出效应,从而排挤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扩张性货币政策却能够通过降低利率,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增加,因而有利于鼓励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侧重于调整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直接作用于公平问题。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货币这一资源在社会各领域中效率的发挥,直接作用于效率问题。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要求二者的协调配合

在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起到刺激经济回升的作用。货币市场还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需求。反之,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松一紧”政策组合。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紧一松”政策组合。

财政体制理论

财政体制是指关于财政层次和结构、机构设置、各级财政的权限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制度安排。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财政管理的层次、结构和机构的设置;2.各级财政的职责划分;3.各级财政的收支划分;4.各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体制的特点:分级性;整体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

财政体制设置的基本要求:体现公平与效益

财政体制的类型

(1)财政联邦制模式:通过宪法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进行界定,特点是: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领域和范围内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 中央与地方均直接对人民行使权力,每个公民都隶属于两级政府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事务上相互协调

财权相对分散,联邦以下各级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决策权,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以地方配置为主,中央与地方实行以分权独立为基础的协调合作

代表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2)财政单一制模式(中央集权制财政模式):地方财政接受中央财政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财政授权进行财政活动,地方分权水平低,自主性小

代表国家:中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财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一)以足投票理论

1.1956年蒂布发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提出此理论

2.基本思想

基于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税问题,各地方税收负担轻重不同,公民就要从负担重的地方迁移到负担轻的地方,即用“脚”表达了他们的偏?谩? 地方政府如果想留住居民,就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各地形成公共产品的竞争

财政层次应考虑不同地区居民的习惯、偏好、收入等因素。

(二)俱乐部理论

1.1965年,布坎南以一个小型俱乐部为例探讨了关于财政层次于人口规模的关系问题,因此,又叫俱乐部理论。

2.基本思想

在特定地区内,假定该地区的消费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和收入,分析在何种人口规模和公共品提供数量下,对每个消费者征税最少,而其收益最大。即人均社会边际收益等于人均社会边际成。由此得出,一定公共产品供给下人口规模的最佳数量。

财政层次划分应考虑偏好相同的人口数量、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数量和质量等,尤其要重视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

(三)财政分派理论

马斯格雷夫观点:财政应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由此提出分级承担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问题。

第三篇:管理咨询名词解释 自考 资料 工商企业管理

1企业科学技术管理企业科学技品质量战略产品质量战略是企术管理简称科技管理,它是指企业为了设计和生产出顾客所需业对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工要的质量特性,达到顾客所要求程技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的的质量水平,满足其需要昕作出总称。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产品质量容:一是指科学研究的管理,二是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中处于关指技术开发和日常技术工作的键地位的职能战略,是企业总体管理,前者叫科研管理,后者叫技战略的战略重点之一,对企业的术管理。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4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企业设备战略企业设备战略是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这些活动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单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位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活动所需设备的购置、开发、利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3企业物用、经营等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流管理企业物流是指再生产循划与方略。15市场营销管理市环中物资的流动过程,企业物流场营销管理是指对企业为顾客管理就是指对再生产过程中物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资流动的管理。狭义的物流管理列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决策、计是指物资采购运送到厂为止所划、组织、控制,以及与市场营进行的管理即“采购物流”阶段销密切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和“生产物流”阶段的管理,广总称。16咨询客体运行规律咨义的物流管理则还包括产品制询客体运行规律是指客户企业造出来后从生产者向顾客转移的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企业系统这一阶段的管理。4企业营销能中的技术规则、经济规则、社会力企业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特规则,进行合理地投入、有机地定的营销环境中,综合体现的决组合、顺利地转换和高效地产出,策能力、竞争能力、销售能力使企业的总体管理功能正常发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5产品形挥,从而使企业动态地适应环境象战略产品形象战略是指通过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要,求得长产品设计、制造和营销,使其质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这就是企业优和适用,提高其在市场。匕的动态系统的运行规律。17科技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顾客心目中战略科技战略是指企业为实施确定其名牌形象所进行的长远其总体经营战略,围绕企业发展性谋利和方略。6基本竞争战略目标,从科学技术角度,通过技术基本竞争战略是指在同一行业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活或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生产厂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家或功能相似的可替代品的生级、效益提高昕作出的长远性的产厂家。为谋取自身竞争优势,谋划与方略,这一战略具有超前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作出的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点。18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一般有成物资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是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化战略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7下,制造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佗劳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是指输人生务所必需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产要素,经生产过程转换,输出产准。19促销组合促销组合就是品或劳务,并在生产过程的进行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把促销的主中不停地进行信息反馈所形成要方法——人员推销、广告、营的一个系统。8企业物资储备定业推广、公共关系,有计划、有额管理企业物资储备定额管理目的地配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成又叫物资库存量管理,简称库存企业的一套促销活动。20产品管理,就是要控制物资储备量,使成本结构产品成本结构是指企储备量经常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业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之间的水平上。9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相互联系及其比例关系,在一定务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构成动所需各种资金的筹集、使用产品成本的各个项目之间应有耗费、收入和分配,进行预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每个项目决策、计划、控制、预算、分析应占有一个恰当的比熏。21咨和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10询组织运行原理咨询组织运行企业职工形象战略企业职工形原理是指咨询组织领导者依靠象战略是指企业以人为本,形成管理职能来统帅和保证咨询业一流员工队伍,为市场创造适销务饥能,使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对路的产品,提供最佳的服务,以的原理。22生产战略生产战略展现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是指依据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的文化素养、崇高的精神风貌所要求,在生产领域内,为适应外部进行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11环境的发展变化,满足顾客需要,咨询组织结构咨询组织结构主并取得竞争优势,对产品如何生要是咨询机构的内部结构和咨产、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所进行询小组的结构。咨询机构的内部的长远的谋划与方略。23产品结构是指咨询机构中不同职位开发型设备购置战略产品开发的设置,不同能级的咨询人员在型设备购置战略是指企业为了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各类人员的发展新产品或改革老产品而对比例,咨询小组是咨询组织派向设备进行购置所作出的长远性客户企业执行咨询任务的人员的谋划与方略。24资本运营资所组成的临时工作小组。12工本运营是指资本所有者或经营序管理工序管理是指按照专门者将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的技术要求,合理地配备和有效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进地利用生产要素,通过对品种、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营,以实现质量、数量、日程、成本的控制,理想的盈利和价值增值。25行满足对产品加工的要求。13产为识别行为识别简称BI,是指在企业理念指导下,企业及其员工的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的与其他企业的差异性。26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管理规范是企业管理中各种条例、章程、标准、办法、守则的总称,是以文字图表等正式文件形式规定的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是全体职工的行为准则。企业管理规范既是企业组织结构没计的继续和细化,也是组织结构运行的保证。27企业物力资源战略企业物力资源战略是指企业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物力资源的采购、开发、租赁、利用等,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28设备技术改造战略设备技术改造战略是指企业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现有设备、改变现有设备落后的技术面貌,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29劳动定额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30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企业对维持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进行筹集、分配、使用,并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所作出的长远性谋划与方略。31战略管理咨询战略管理咨询是指管理咨询组织及其咨询人员根据客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和企业内部的调查研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为客户企业高级管理层制定、实施、评价战略方案,或修改战略方案提供对策建议,或提供完整的战略方案所开展的咨询活动。32产品质量咨询产品质量咨询是采用各种方法检查评价产品的质量的好坏,指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的活动。由于产品质量就是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因此在咨询时应重点从产品能否满足顾客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33技术改造战略技术改造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对已经落后的产品、工艺和设备设施进行改造,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技术面貌,实现技术进步的战略34企业成本战略企业成本战略是指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要求,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达到理想的目标利润,面对成本结构、成本水平、成本节约等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35理念识别理念识别是指一个企业具有独到的经营哲学、企业宗旨、战略目标以及道德风貌而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36市场战略咨洵市场战略咨询是指咨询人员对客户企业的市场战略选择和实施情况作出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所开展的活动。37关键职能关键职能是在企业管理组织所具备的各项职能中,对实现企业战略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处于中心地位的职能,不同企业由于经营战略不同,其关键职能也会有所不同。38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综合的管理方式或管理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并增进组助指导实施的一种管理活动。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397q)E5V)T$m50企业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技术开发是指基础研究、应指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用研究以后的发展研究阶段,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企业对企业中第一次应用或出现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员工队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伍的整体素质,从中发现和培养括创造、学习、适应、消化、掌出大批优秀人才所做出的长远握、修改等过程。51咨询组指性的谋划与方略。40企业形象由咨询组织派向客户企业执行管理企业形象管理是指以提高咨询任务的人员所组成的临时企业家和广大员工素质为关键,性工作小组。52产品寿命周期以搞好企业的环境形象为前提,指产品设想、设计、试制到投放以提高技术形象和产品形象为市场,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被核心,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另一种新产品淘汰所经历的时和服务,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杰间。53劳动组织工作指科学组出表现为目标,最终确立企业在织人的劳动,合理利用劳动力,采顾客和社会公众中的优秀形象用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工作。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等一54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41企业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支付能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是指由力的状况。55CIS即企业识别统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它是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人所从事的一种高智能的服务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事业和服务活动;通过帮助客户部分组成,其中MI是CIS的灵企业找出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魂,BI和VI是MI的外在表现形的关键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式。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并指导实施,使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改善,使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42产品战略咨询产品战略咨询是指咨询人员对客户企业产品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情况作出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昕开展的活动。43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能级结构是指人才的专业职称结构,即高级、中级、低级职称人才各占的比例,人才能线结掏优化战略,就是指各个等级职称的人才比例合理化,向金字塔型结构优化的战略。44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资本的各个不同形态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优化,要求对资本的各个部分、各种形态之问的关系向着取得理想效益的状态进行质的组合,形成合理的比例,确保正常运行。45企业识别系统企业识别系统简称CIS,由三部分组成,即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46集权程度集权程度是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的程度。如果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管理绢织的高层,则表明其集权程度高;反之,如果相当多的权力下放给较低的管理层次,其集权程度低。47全面薪酬战略全面薪酬战略是指把支付给员工可以量化的货币价值的激励与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为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相结合的战略48市场营销组合战略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是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对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等营销要素和手段进行组合,形成系统化的、特色化的整体营销的谋划与方略。49企业财务管理咨询企业财务管理咨询是指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和资金占用的效果,以及财务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善方案,并帮

下载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大南方经济学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