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

时间:2019-05-12 14: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

第一篇: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

责任者: 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人民政府

2003年至2006年共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05万元。

一、主要保护内容

保护耀州青瓷和陈炉民间工艺传统制瓷技艺;窑神庙传统祭祀礼仪。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了使陈炉窑民间传统制瓷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印台区政府已批准成立6人编制的陈炉文物保护所,设所长、副所长各1人,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目前正在筹建机构,着

手制定各类保护规划和抢救手段,不久就即可投入实施。

三、十年保护目标

使耀州青瓷和陈炉民间工艺瓷制瓷技艺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古遗址、原始

风貌、名胜古迹保护范围、等级、规划要制定完善,并纳入正常的维护和规范的管理

体系。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调查摸底,明确文物的保护范畴

2007请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划定重点保护对象

2008按文物等级分类排队,分清各个保护对象名称、级别

2009造册登记,落实保护责任人

2010完善管理规划和制度,初步纳入正常管理程序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摸底排队,制定保护名称、等级、范围,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制度,落实保

护对象和责任人,步入正常管理程序。

六、建立机制

建立陈炉窑文物管理所,以及基层群管组织,制定和明确各级组织和个人的责任。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初步预算,年需保护经费20万元,专业机构年工资经费约5万元,用于保护范围的防护设施年约10万元。窑神庙祭祀礼仪年需5万元。

第二篇: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

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

耀州窑是我国长江以北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因铜川古属耀州。该窑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和进步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宋代,耀州窑不但成为长江以北烧制青瓷的闻名瓷窑,而且对当时诸多瓷窑发生重要的引导影响,形成耀州窑系。

据《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载,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考古发掘证明说明,唐代耀州窑,已开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瓷窑。到北宋时,耀州窑又的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烧制出了相当精美的青釉瓷,到达耀州窑鼎盛时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窑甚至超越了宋代汝、官、哥、定、钧5大名窑的瓷器。究其因果关系,主要是因为它广汲各窑之长,并具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同优质的瓷土等优越条件水平。

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经济受到损坏。耀州窑和全国各地瓷窑一致,创造受到引导影响。到金代时,虽然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量同质量已开始走下坡路。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均烧制的较前粗劣。元代耀州窑已经衰落到极点。瓷质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瓷窑之中已不占有什么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规模创造,并于晚期最终停滞了这一瓷种的烧造。

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盘、碗、洗、瓶、壶等每天日常生活用具同少量的香炉、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设计的比较对比思考分析与判断规整、精巧,鉴定材料《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其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厚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气质。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同堆塑等等工艺手法完成。

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同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引导影响而发展和进步起来。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的较为简明、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娴熟、线条流利,花纹图案体现的极为生动。

印花纹饰涌现的时期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涌现,并成熟于晚期。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图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生效后的情况。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好,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

当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达上百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同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飞鸭等。耀州窑虽为民间瓷窑,但史书记录同出土文物标明,它在宋代曾为宫廷烧过贡品。耀州窑虽为长江以北民窑,但其产品的声誉同引导影响在宋代遍同全国。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产品是以青瓷为主的,由于当时各窑之间的相互引导影响,耀州窑青瓷和越窑、龙泉窑等窑的瓷器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一件器物,鉴赏区别它是耀州窑还是其它窑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点是特别重要的,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翠、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论釉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品了。其时期越晚,闪黄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时,耀州窑青黄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几乎成了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点同时也是鉴定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宋耀州窑青瓷胎骨较雹胎色深灰。因当时施釉工艺尚有不够,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同底部经常涌现漏施釉的状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显示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致小斑块。由于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处,也时常隐隐透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品,在民-国同以前各时期很少见到,而多数都是近几年所仿。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稍厚,含铁量低,故胎色灰白,颜色较真品色浅,更没有因漏釉所显示出的酱色小斑块以同釉薄处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这和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很显明的区分。以上都是鉴赏区别真品假冒宋代耀州窑瓷器的重点关键要素所在。

第三篇:国内三大窑神碑碑文实录及陕西耀州瓷研究

[转载]国内三大窑神碑碑文实录及陕西耀州瓷研究

有人聚居的地方或大或小会有庙宇存在,寺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现存的三通窑神庙碑有陕西耀州黄堡镇立的“德应侯碑”、河南焦作修武县当阳峪村头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河南禹州神垕镇立的“钧州神垕山神庙碑”(……神垕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锡礼以褒焉。内外群臣拜表称贺,而兹山之名,一旦播于天下矣……大明永乐三年秋岁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

耀州窑唐宋瓷窑遗址有一块石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先驱、苏州人陈万里先生在调查时偶然发现的。该碑刻于大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它是我国现存发现最早的窑神庙碑,也是最早记载陶瓷生产状况的石刻文字史料,弥足珍贵。

德应侯是古耀州黄堡镇的山神。时人采取陶土、烧造陶瓷器物,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家人平安以及生计。渐渐地将土地山神与窑神一起敬。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请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紫极宫成了德应侯庙。宋军与西夏军队永乐城一战,神宗企图通过“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灭掉西夏的梦想成为泡影。这也许是神宗再度“重视”西北神仙“柏林”,封其为“德应侯”的缘由之一。

耀州窑是“纳税大户”,地处西北边防要塞黄堡镇。操持耀州“德应侯碑”立碑者,除了“镇将刘德安、张化成”外,就是税务官“三班奉职、监耀州黄堡镇酒税兼烟火吕闰”。也许,朝廷企图以神布道,营造“军民一心”的环境,稳定西北前线,保住耀州窑“税钱”。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一块石碑,黄堡的陶瓷业衰落后,德应侯庙迁建至瓷器的新产地陈炉镇。陈炉因

“陶炉陈列”得名,它传承了耀州窑的炉火,并逐渐发展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场和瓷业生产基地,有“东方陶瓷古镇”之称。

焦作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阳”,是远古帝王统一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修武县北山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泥、陶盛物器具的人)宁封子的埋葬地。“宁封子,黄帝时人。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可见山阳、覃怀一带是我国陶瓷文化的根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当时已有泥器或陶器的制作并且在技术上有相互交流。

陕西耀州德应侯碑记——

宋耀州太守

阎公奏封

德应侯之碑

三秦张隆

撰并书及题额

熙宁中尚书郎

阎公作守华原郡粤明年时和政通奏

土山神封

德应侯

贤侯上章

天子下诏

黄书布渥

明神受封庙食终古不甚盛哉

侯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树,青峰四回,绿水旁泻,草木奇怪。

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人犹是赖之为利,岂不归于神之助也。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土,日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殿之梁间板记且古载:

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烧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

侯之庙中,永报庥功,不亦宜乎。一方之人,赖

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岁以牲豚荐享之,又喜施财为之完饰,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乎有余庆者也。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正合

侯之功矣。隆退栖林泉之下,久不弄笔砚。一日,太原王从政至于门,且言马君事

侯之勒碑为文刻诸石,将使万古之下传之无穷,又皆知

侯因

阎太守而位列于

王公之下矣,斯诚可纪,固无惜荒唐之言,直笔以书之。

大宋元丰七年九月十八日立石

镇将刘德安

张化成

三班奉职监耀州黄堡镇酒税兼烟火吕闰

茂陵马化成施石立碑

男马安

马信

马明

太原王吉掌 勅 看庙

清河张昱

州人刘元

唐宋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的一个旺盛时期。绞胎瓷约创烧于唐代,产地主要在河南巩县窑和陕西耀州窑以及太行山区焦作一带。宋朝以后,河南焦作修武当阳窑继续烧造,成为绞胎瓷的鼎盛时期。焦作北部水流平缓,树木茂盛,山上优质瓷土、木材、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山里的“白坩”土源源不断外运。当阳窑与周边60余座窑口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群,加上店后窑、定和窑、白坡窑、月山窑等,形成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精细的大规模窑场,陆续延烧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时代变化,人们观念的转变,缸及缸窑逐渐被废弃、淡出人们的视线。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宋朝时称当阳村)小村东南有一个小院,这里窑神庙已不存,仅有残碑立于宋庙旧址附近,碑高1.87米,宽0.67米,厚0.2米,建有碑亭以遮风雨。碑西100米处的宋代当阳瓷窑遗址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神名百灵(原称柏林)翁,是东晋一位神奇的烧制陶瓷工匠。宋朝熙宁七年,神宗诏:“应天下祠庙祈祷灵验,未有爵号者,并以名闻,当议特加礼命。”耀州太守阎充国遂“奏土山神封德应侯”。德应侯百灵翁成为陶瓷行业供奉的神灵。当阳人远赴陕西耀州黄堡镇恭请窑神德应侯至当阳立庙,护佑当地陶瓷业发展。当阳峪村头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 碑阳面——

碑额: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

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

凤州团练推官知威胜军绵上县田愿 撰

解牛之技,以神而遇,庖丁得其妙理;削鐻之能以神而凝,梓庆全□性觉。然则士有独见之智,固足以创立万世法,大哉!百灵之智也,造范磁器乃其始。耀郡立祠则其先也。性天内观,神心反照,因土山之所宜假陶甄之作器。大朴既茧于红炉,造化巧成于天地,器范□□利用。周世虽有智者,无以过也,述之而已;虽有能者,无以踰也,继之而已,兹天下后世之赖也。虽□□其材,有时而废,吾之器无时不用;百工之械,有时而缓,吾之器无时不急。是宜有功于民,故以祠之。百灵之功,为利于世,岂小补哉?

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或作一日□□,都户温良昆仲聚众而议曰:尝闻水之有派,必因其源;木之有枝,必根其本。吾徒世事此业,岂可忘其源本乎?于是,允协众意,欣然翕从。遂蠲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乃立庙像于兹焉。春秋祀之,自此始矣。

江南提举程公作歌并序

公讳筠、号葆光子

斫轮至于轮扁,飞鸢至于墨子,天下之绝工也。予尝观当阳陈立子基之徒,造范磁器,皆得百灵之妙意,亦天下之绝工也。因作歌以赠焉。

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

成器曾将汴王工,当时见者增羞愧。

春风晓入青山谷,目运心劳机径速;

陶钧一转侔造化,倏忽眼前模范足。

既成坯器在红炉,三日不余方可熟;

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

竹林吟叟真奇士,得之远寄葆光子;

光子开缄尽数陈,光辉满座庆云紫。

异时林下宴亲朋,千里天涯知远意;

珍藏当置图书侧,余意忽然生愊忆。

河朔江南事一同,故乡远在鄱君国;

鄱君之民善陶冶,运以千里遍天下。

其间精绝固难求,逡巡往往误真价;

君今所寄皆奇品,收拾艰难已详审。

古人投赠报有礼,我独茫然甚为贵;

君诚河朔君子儒,我亦江南真丈夫。

谛交风义老不变,特此为□□(序岂)可乎? 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

扈庆雷顺杨贵立石

河内

许振 篆

苗进

秦俊刊

施庙地陈应男陈翔

盖庙都维那温坦男温玉

同维那任守和同维那张谨姪(同侄)张润

张润

吕简

王凖 崔秀 李贇

陈仲眭万宋应魏贇陈荣李京王应赵贇阎善

王素

王仲卓真姚润姚通雍客刘清王权郝谨秦润 魏立 李吉 崔应 崔景郭乂

王万郭仲刘泉男刘宝

崔万眭周眭应

扈庆男扈安

元符三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

庙令陈浩

保正胡万 大保

老人赵进清

刘义

居户贾彦王安节

居户贾润男贾彦

都务孟琼本居山阳北

居户王宣 赵寅 郭宗 李宪 张永言 陈遇

王安

清元

碑左侧肩部上面

砂锅户王用男王玉施幡竿 碑阴面——

怀孟路修武县当阳村重修土山德应侯百灵庿(庙)记

维那头李义弟李顺

维那头赵成男赵国用

维那头李荣弟李贵

冯成 宋真 王德

赵义连王成刘天瑞

陈荣 王定 刘德 郭林 郭琼 刘真 赵顺 赵贇 赵顺 赵林 赵彬

冯义杨秀元忠元清任信 牛忠 牛漕 逯贇 高全 高清 高源 侯全 余云

高喜 刘成 刘典 王七秦傅士李林赵义瞿忠 王具

皇庆二年七月十五日功毕

蔺村石匠田秀

书名人本村赵义

“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石断为两截。碑文之下,附刊许多立

碑者的姓名;碑上出现有3个年号:一是“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一是“大宋崇宁四年(1105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一是“皇庆二年(1313年)七月十五日功毕”。说明北宋至元朝期间这里陶瓷生产以及重修窑神庙等事情。当阳窑主请窑神,为图个吉利、有个根脉延续。窑神“柏林”在耀州,当阳峪窑工匠请回之后有意改变“柏林”为“百灵”,这是当阳峪窑的工匠们把“柏林”推向神坛所迈的一大步。

撰写庙记碑文的是“凤州团练推官知威胜军绵上县(在今山西沁源)田愿”。当时,当阳人安全仰仗官军。神佑,还需人保!运销传播有赖江南骚客、为当阳窑神庙作歌的江南提举程筠。程筠父辈在江南因从事渔业产销致富,程节、程筠兄弟二人读书应举入仕。程家在江南商界有相当成熟的商业网络,可助当地陶瓷走出去、开拓江南市场。程筠与苏轼为同年进士,且政绩、文章皆好,享誉北宋政坛、文坛,著有《葆光集》。程筠在北宋末年为江南各州郡总理矿冶的提举官,管理、选拔陶瓷是其本职工作。程筠胞兄程节,累官至广西转运使等,为地方大吏,著有《竹溪集》。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北宋朝廷发生“安化蛮入寇”,由于程节治军有方,于崇宁三年(1104年)肃清了叛军。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崇宁二年五月,徽宗曾下敕书给与嘉奖。程氏兄弟在北宋崇宁年间名望很大,所以当阳人请程筠作歌并序。捧别人也是给自己面子!

程筠歌文中提到的“竹林吟叟”

为宋朝当时名士,与程筠有交往。竹林吟叟曾游历云台山百家岩,写有《百家岩》诗,收在乾隆版《怀庆府志》、《全宋诗》,镌刻在修武县云台山百家岩的山石上:“明月池边酌玉罍,玉罍未倒玉山颓。秋风吹断华胥梦,卧看飞云过岭来。”

埏(shan)殖:埏,以水合土。殖,制作陶瓷器用的粘土。以陶土放入模型中制成陶器。

该碑断残不清,个别文字与断句,是诸家斟酌为之。

太行山阳焦作博爱县柏山村东山坡上古时候也有窑神庙及碑,不知创建于何时。据碑载,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重修。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大殿檐柱都有侧脚。内壁檐下四周绘有山水、人物、钓鱼、行船、耕种等壁画10余幅人物穿戴为清代特征。柏山窑神庙是群众为求得窑神保佑其生意兴隆、家和平安集资所建,现仍保存完好。1996年6月15日,博爱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窑神庙碑不存。1978年文物普查时,从庙内把烧缸的“缸窑议约碑记”收集到博物馆内。碑高1.2米,宽0.5米,碑首有莲叶、松枝、梅花纹饰,碑边为回纹,碑上刻序文和议约四条:

吾村柏山,石厚土薄,农隙之时烧造,不知几何年矣。乃年深日久,百口丛生。今窑户、匠作共同商议立定,勒之于石,永垂不朽云:

一、议抑半缸口,凖以裁尺二尺二寸长,缸口一尺八寸如过度者,照套数每一套货罚钱三十文,窑户、匠作各出一半,其钱入会使用。

二、议自买货车、窑院不许与引车回头,如有违者罚钱八千文,窑户七分、匠作三分,其钱入会使用。

三、议自买货车套货、抬货、装车,每一套货装车十文。

四、议自买货车□进□之办货用或三分,如有违者罚钱四千文,窑头备出此钱入会使用。

峕大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吉日窑户、匠作同(仝)立石匠王长春

这通“缸窑议约碑记”权且可以当做窑神庙碑,柏山窑匠烧缸一直延续至今,缸的实用性、使用量减少,烧缸作坊也渐渐消失。

焦作堪称中原陶瓷文化的一颗明珠。上述窑神庙石刻碑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焦作地区陶瓷生产经营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促使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焦作陶瓷文化潜力。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研究》 1.遗址概述

被誉为二十世纪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耀州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南侧,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唐代,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烧瓷,成为北方重要的手工业城镇。后历经五代,至宋代达到鼎盛,金、元续烧,元末明初停烧。从创烧到衰落,耀州窑前后历经八百余年,形成了“十里窑场” 的宏大规模。其所产瓷器之精美,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的《德应侯碑》中可略窥一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三次大规模总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耀州窑遗址迄今共出土各历史时期文物标本300余万件(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达10000多件;出土历代瓷窑100多座、作坊100余座;这是中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序列化最强的古陶瓷遗址,也是世界陶瓷遗址发掘之最。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位于铜川市黄堡镇漆水河两岸,遗址区域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宋代有“十里窑场”之誉。耀州窑以黄堡镇为代表,包括地坡、上店村、玉华宫及陈炉镇等窑。黄堡镇在宋代隶属耀州,所以中国文献记载中,把这里的瓷窑统称“耀州窑”。

耀州窑以青瓷称著于世,在中国南北两大青瓷窑系中,耀州窑代表着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耀州瓷釉色苍翠、深沉、透亮,如冰似玉,造型古朴庄重,纹饰富丽多姿,构图严谨生动。其釉色、造型及纹饰格调一致,和协完美,使人感到风清骨俊,遍体光华。那粗犷、流畅的线条则恰似一曲刚烈、豪迈的秦腔旋律。与南方青瓷青翠明丽、滋润丰盈的风格迥然有别,各具特色。

耀州瓷的烧制起于东晋,勃兴于宋。今存宋德应侯碑详细地记载了耀窑的制造盛况。黄堡镇是当地最早烧制瓷器的地方。其初创之际,以烧造黑色瓷为主,兼造少量青瓷。唐代已能造精美的三彩器皿、艺术陈设品和建筑琉璃构件。1984年到1986年,考古专家在此地发现了国内目前仅有的第二处唐三彩烧造地(中一处是河南禹县)。五代时期,青瓷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贡瓷”,宋代制造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各地窑场竞相仿制,从而最终形成了以黄堡镇为中心西到甘肃、东括河南、南达秦岭南的庞大耀州窑系,成为北方青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唐宋时期,耀州瓷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东亚、西亚、东南亚、东非等,在许多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印证。

耀州窑瓷器耀州瓷系列极为丰富,很多发现的瓷器堪称稀世珍宝,尤其是黑瓷塔式罐、唐三彩龙头构件、青釉雕花倒流壶等,可谓无价之宝。北宋末期,金兵南犯,宋室南迁,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黄堡镇亦难逃劫祸。至明弘治年间,十里窑场为荒丘瓦砾,遂之销声匿迹。1974年陕西省有关部门把恢复耀州瓷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经科技人员上百次试验,终于烧制成功,再现了古时耀州青瓷的釉色,在中国瓷器工艺中独具一格。现耀州瓷的餐具、茶具、酒具和家庭装饰用品等,其纹饰保持了宋代州青瓷富于变化的特点。图案以动植物传统工艺制品又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

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与釉色、造型、纹样装饰,直接影响了河南、甘肃等省的大批窑场及广东、广西一些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2.作坊遗迹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北宋陶罐共发现各时代作坊30座,其中唐代 9座,宋代14座,金代 3座,元代

4座。附近还发现有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等遗迹。作坊分露天与室内两种。露天作坊主要加工原料,有碾坊和淘洗坊。宋代碾坊,设石碾槽,系由21块槽状圆弧形石条组接成直径

7米的环形碾槽,石条长0.80~1.26米,宽0.50米。中心有埋直轴的柱洞,与直轴垂直安装横轴与碾轮,其外围有用畜力牵引形成的踩踏面。宋代的淘洗坊设淘洗与沉淀装置。淘洗池石砌,呈簸箕形,底斜坡状,有注浆孔。粉碎的胎料用水淘洗,除去粗渣,将泥浆注入沉淀池或放大缸内经沉淀和陈腐制出。室内作坊用作成型、施釉与装饰,为1~7间的窑洞式建筑。唐代系拱形半地穴土洞式,局部用砖石和立柱加固,平面长方形,宽 3米左右,进深

3~17米不等。一般门道居中,设石砌阶梯。室内一侧为火炕,有烟囱通往室外,另侧设木质旋轮陶钧与模具,后部或堆泥、或设施釉大缸、或置小型石杵、臼,或堆放坯件。其中在一座七间规模的三彩作坊中,曾出土了早期“开元通宝” 钱与上千件码好将烧的碗、盒、灯、壶、盆等坯件及三彩器、瓷器。宋、金室内作坊为砖、石、废匣钵砌筑的拱形窑洞式建筑,以石砌根基,上用砖或废匣钵作壁,再用楔形砖券顶。室内火炕增大,增加了用砖石砌筑的练泥池和大型石杵、石臼及印花用的范模。堆料场设在作坊前,晾坯场在作坊前或两侧。这些表明,耀州窑从泥料的粉碎、淘洗、陈腐、练制到成型的陶钧、造型模、贴花印花范、施釉缸、烘干火炕等,设备齐全,分工精细,规模较大。3.窑炉结构

黄堡镇耀州窑青瓷发现各时代窑炉45座,其中已判明的有唐代8座,五代2座,宋代29座,金代3座,元代1座。除瓷窑外,还有唐三彩窑、石灰窑、陶窑。陶瓷窑炉平面大体均呈马蹄形,顶呈拱形,俗称馒头窑。窑的大小和局部结构各期都有改变,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共发现

9座,由窑门、燃烧室、窑床、烟道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窑门下留通风和掏灰的小方孔,燃烧室前窄后宽呈扇形,低于窑床。窑床呈左右宽的横长方形,后面为隔墙,下设4个方形烟孔,通向两边的烟囱。此类窑唐代较大,长达

6米,至五代变小。它除烧瓷器,还烧素烧器和唐三彩。三彩窑发现 3座,长

3米,窑床呈前后长的竖长方形。第二类为以煤做燃料的烧瓷器的窑炉,宋时创烧,金、元、明延续,共发现 33座。有的 2或

3座并列或呈品字排列。此类窑由窑门、燃烧室、通风道与落灰坑、窑床、烟道与烟囱五部分组成,炉体亦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结构比第一类窑复杂先进,燃烧室由长变短,其下增设落灰坑和砌在坑口的条形炉栅;炉栅下有通至窑门外的通风暗道和控制进风量的闸板装置;窑床后的烟孔由

4个增加到6~8个。从宋至元,这类窑炉的发展变化是:炉体由小渐大;落灰坑由浅、窄渐深、宽,由长方形到上大下小的半圆形,再到上小下大的半圆形;通风暗道也由小渐大,直至人可以站在炉栅下操作。除上述两类窑炉外,还发现有低温铅釉试烧小炉,助熔剂石灰石锻烧小窑,在黄土上直接挖筑的陶窑等辅助性窑炉。4.产品与制造工艺

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杯、缸、钵、瓶、罐、盒、枕等生活用具,以餐具、茶具、酒具为大宗。还生产随葬器、祭器、文具、乐器、药具、建材以及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和窑具等。

黄堡镇耀州窑瓷器产销唐代瓷器多为黑、白、青、黄褐、茶叶末、花釉瓷,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白彩、素胎黑花、素胎青黑彩、黑釉嵌白、内黑外青、内黑外白等高温瓷及低温釉唐三彩、单彩、琉璃釉建材等。器物种类多,造型丰富,以碗、盘、钵、盏最多,皆平底假圈足或宽矮圈足,用三角支垫叠烧,内心留有三点烧痕。壶有盘口、三系、龙首、鸡首、执壶、单把短流,瓶有双鱼、葫芦、长颈、四系、双系、净瓶等品种。器多厚胎,质较粗。除晚唐外,饰釉多不到底。有些品种器物胎外施化妆土。纹样装饰有贴花、划花、绘画、嵌填、戳花、模印等。绘画使用最多,纹饰多变形花卉,绘在素胎黑花和青釉白彩品种的器物上。

五代主要生产青瓷,胎有深灰色与浅白色,前者施厚层化妆土。青釉色调分青灰、青绿、青黄、淡青、淡天青、天青等。后几种釉色与宋代的汝、官等窑釉色较接近,是类似青釉中时代最早的产品。器物多采用匣钵内单件烧,釉均施到外底,且多裹足,在器外底或足底往往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烧的痕迹。器物种类以茶具和酒具最多,造型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如多曲碗、高足杯、盏托等。装饰技巧以划花和雕花为主,还有贴花与剔刻化妆土。纹饰有龙、凤、鱼、龟、狐狸、团菊、花卉、云气、水藻等。在10多件器底标本上发现刻有“官”字款。

黄堡镇耀州窑瓷器宋代主要烧制青瓷,兼有少量酱、黑、天目窑变釉产品。器物种类增多,造型多样化。器胎呈浅灰或灰白色,胎薄质细,釉色呈橄榄青,烧成温度达1300℃,其声铿铿,其色温温,达到了产品的高水平。器物几乎全是匣钵内单件烧成。根据出土地层,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真宗

(1022)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沾有石英托珠,纹饰较简单,或承继唐末五代划在碗盘内,或刻于器外,因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气氛不稳,所以产品与五代和宋中期以后相比,釉色普遍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1023~1085),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练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在以前划花和雕花工艺的基础上,融汇创出风格独具的刻花工艺,通过流畅的深刻广削走刀法,使图案凸起在器壁上,具有浅浮雕效果与活泼、洒脱的艺术美。除盛行刻花外,还出现了印花器。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有缠枝、折枝、束枝的牡丹、莲花、菊花、茨菰,动物有水波游鱼、游鸭、鸳鸯、青龙、丹凤、飞蛾、双蝶,人物有天女、仕女、官宦等。晚期为哲宗以后(1086~1127),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盛行印花器,纹饰构图走向繁缛和分格、分层。题材更为多样,新出现梅、竹、卷叶与群蛾、翔鹤、奔鹿、博古图、婴戏图、人物故事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遗址区发现了元丰七年(1084)皇帝诏准的《德应侯碑》,记载黄堡烧瓷的盛状与工艺流程,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实物文献。《宋史·地理志》和《元丰九域志》都有耀州窑“贡瓷器”的记载,说明此窑还烧制贡瓷。金代主要产青瓷和仿玉的月白色的青白玉釉瓷。器物的鸡心底,纹样的分层布局与晚宋一脉相承。此期的特征为:青瓷釉色偏青翠,碗盘内出现无釉圈叠烧痕;造型浑圆厚重,碗类的口沿比壁厚;器底多施釉但器足不再经二次修整,器足有外直、内斜的特点。纹样常多层次布局,图案中出现了以“开光”装饰主题画面的做法。

元代主要产品为姜黄色青釉瓷,兼烧黑、白和白釉黑花瓷。胎土较粗,釉面较薄,造型趋于简单,挖足较深。此时青瓷衰落,而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饰有洗练粗放的变形花卉,器类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腹玉壶春瓶

下载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