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

时间:2019-05-12 14:2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

第一篇: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当某个人想与周围人相处时,对有些人会产生信赖,对另一些人则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信任现象。

人际信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与值得他人信任的互动过程,人际信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和行为导向,是实现社会信任与社会和谐的核心与基础。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已初具成效,但对于较为客观和全面地从各年级段、不同性别、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家庭背景等维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研究还较为缺乏,而该种研究对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现存相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几点规律: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高于男生,特别是在陌生人方面差异更为显著。

(二)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不断提高,三年级是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快速发展期,四年级与三年级基本平衡。

(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不完全相同,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

[导语]

1.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问题,并提出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方法:网络调查

3.调查时间:

4.调查地点:网络平台

5.调查对象:在读本科生

6.调查范围:

网络社区、qq好友、人人、微博

7.样本情况:

网络调查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的样本为83份,另外17份属无效样本或废卷。

8.调查人:仇振华、仇凯、郭欣辰、张一卿

调查问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1、你不开心,感到郁闷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去发泄?()

A吃东西B听音乐C写日记D找朋友聊天E睡觉

F其他

2、进入大学,哪种感觉最符合你目前的心态?()

A终于解脱了,可以好好玩了B平时多玩点,到期末再用功学习

C学习和玩两者都要D一心一意搞好学习

E多投身于社团或其他活动F其他:

3、你是否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目标()

A经常B偶尔C较少D无

4、对异性交往的现状()

A一般交往B有玩的很好的异性朋友C有过约会D恋爱

E单相思F失恋G无交往H其他

5、当你不被理解、信任时,你会()

A产生对抗心理B心情会压抑C怨恨

D与之产生冲突

E向朋友倾诉心里的委屈

6、你对你的大学校园生活怎样评价()

A很一般B三点一线,很枯燥C有滋有味

D非常精彩

7、你是否经常反复检查自己已经做好的事情?(如锁门后反复确定)()

A是B否

8、遇到不愉快,觉得郁闷的时候,你通常是如何处理的?()

A自己一个人闷气B和同学或朋友聊聊C出去发泄一下

D去心理咨询

9、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你会去寻求帮助吗?()

A一定会B可能会C应该不会

D绝对不会

10、你是否害怕在大众面前讲话()

A是B否

11、看到别人穿戴比自己优越,你会()

A嫉妒B自卑C有点怨恨D无所谓

12、大学里的排名对你有影响吗?()

A很大B比较大C一般D基本没有?

13、你经常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吗?()

A经常B一般C偶尔D很少

14、在过去,你是否想过自杀?()

A是B否

15、面对学习,就业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你()

A自信乐观B迷茫彷徨C逃避D其他

通过调查小组人员的辛劳努力,我们如期按计划完成了调查取样工作,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分析总结

在综合分析调查样本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继续基本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际关系处理;

2、人生价值观;

3、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一)人际关系方面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这从我们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有73%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的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失误繁忙,也无暇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显得不够主动。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大学中同学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似乎也更被同学们重视。在同学的交往中,2/3的同学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同时。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

产生郁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重视,同学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期地压抑和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65%的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二)人生价值观方面

虽然大学生涯有4年,但今天的大学生踏进校园之后已经面临着就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理应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未来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九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积极向上。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毫无人生规划,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这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其培养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奋斗。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陌生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或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来自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来自繁华的大都市,或来自僻静的小村庄,当面对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心态。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并没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认同感强。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不可避免。同样,幻想没有坎坷与挫折的人生、生活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重视挫折教育。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日本青少年,这与日本教育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在调查的对象中,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比高年级学生要低,这与大一新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缺少挫折经验有较大关系。另外,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尽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3%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地看重成绩,而另外37%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一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才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到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但是,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其中,大一新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更加从容,也许大一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对他们来说,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乐观。

二.建议与意见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大学中老师不再是中学时代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结合的老师了,大学中的老师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课老师也一般在课堂上才能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 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

当然,上述调查成果的取得,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既离不开老师的宏观指导,也离不开小组所有成员的辛勤努力,在此对所有小组成员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三篇: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

摘要

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托付,对彼此抱有稳定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此项研究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对350名研究对象进行测量,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第二部分为访谈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的得分情况,选取研究对象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对其进行访谈,以具体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等;第三部分为对策分析和研究趋向,依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对于技校生人际信任这一客体提出科学发展思路。

研究的结果显示:

关键词:技校生 广州 人际信任 对策

引言

技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四至十九岁,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发育程度已经接近成年人,但心智水平尚待进一步发展。对于进入技校的学生,身处同龄优秀学生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加上学生在人际交往间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困惑,间离学生间的心理和身体距离,导致学生之间缺乏人际交流和信任。这就使学生们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加以积极的调节、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例如孤僻症,继而对其正常的学业及生活等造成负面作用,影响其健康成长。

此项研究正是关注了技校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的障碍,旨在通过实证调查剖析造成这种障碍的社会和个人原因。调查对象为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中级班5个班、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高级班5个班的在校学生。

本研究主要通过借助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探解技校学生之间人际信任的现状,再对部分较为典型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然后基于这些研究材料对这一课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尤其是技校德育素养课程这一方式。

1.人际信任的文献综述

1.1人际信任的概念

在对信任的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社会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个人层面。在社会层面中,对信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书中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对信任做出最简单、最一般的定义——信任(Trust)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在他看来,信任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自齐美尔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一批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最早是在1958 年,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多依奇)的著名囚徒困境实验,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得出:信任其实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另外,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发生所具有的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会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则会给个人带来负面心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远远大于与预期相符时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多依奇的这项研究,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之一。

在个人层面中,国外对人际信任的观点有:(1)信任是个体对另外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Rotter ,1967)。(2)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其个人特质之一部分的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Wrightman ,1992)。(3)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付之弱点的信心(Sabel ,1993)。(4)信任可有选择相信他人的合作行为来显示(Deutsch ,197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Rotter 和Wightman 的定义把信任看作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信念,Rotter 的定义只提到对他人言行的信任,Wrighsman 涉及到对他人的动机和人格的信任,Sabel 的定义则反应了信任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的特点,Deutsch 则把信任行为等同于合作行为,这一点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从行为层面来看,他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出路。随着人们对人际信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国内对人际信任的观点如下:(1)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双方能够履行他所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用日常用语来说就是放心,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对方会不会照自己所期望的、所托付而为自己做事,在这一概念中人际信任被视为是一个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概念。因此用两人关系作为研究信任的单位(杨中芳、彭泗情, 1999)。(2)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竞争或合作”的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期另外一方对自己做出的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张建新、张妙清,2000)。综上可见,目前对于人际信任的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这主要是中西方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

1.2人际信任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韦伯将信任分为两类: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和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 trust)。特殊信任的对象只包括有血缘或裙带关系的人,普遍信任的对象则扩展至相同信仰的所有人。列维斯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信任问题,认为信任必须被视为一个集体单位所特有的而非单独的个体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概念,并提出信任有认知的、情感的及行为的三个纬度。Barber 将信任视为一种通过社会交往所习得和确定的预期。将信任分为3 类:“最一般性的一种预期是对自然的及道德的社会秩序能坚持并履行的信心。第二种信任是相信对那些有人际关系及社会制度角色往来的人能够有称职的表现的信心。第三种则是预期那些与自己往来的人能彻底承担他所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也就是在必要时能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还有的研究者从信任的结构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是对维持社会信任机制的信任,存在于个体行动者与系统,也有学者称为系统信任。人际信任是指向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具有技术能力和信用责任的期望。我国学者彭泗清通过“关系-信任模型”,并把信任分为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后来又进一步把情感性信任具体为:基于既有关系所蕴含的“虚情”或“应有之情”的信任,基于性格相投的信任,基于情感相融的信任,以及基于一体感的信任。我国学者王昭光、刘欣在其学术论文《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中,以信任作为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信任的四种类型,即亲人间的信任、朋友间的信任、熟人间的信任以及社会的信任,并分析了他们的不同强度以及分布情况。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也就是说,建立信任不容易,但是破坏信任却比较的容易,这主要与个体的认知判断状况有关。在人们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当人们综合破坏信任和巩固信任的信息时,往往对负面信息有深刻的印象,而正面的信息所占比例较小。对人的不信任的态度有:对他人缺乏信心:认为他人不是真正的关心别人的利益,他人具有敌意。怀疑则是不信任态度的核心认知成分,是一种总以对抗性、负面的假设方式评估他人行为动机的心理状态。

1.3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研究

1、认识发生论

Erikson、吉登斯等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研究信任产生的过程,他们认为人的信任来源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是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婴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看护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婴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婴儿受到看护人的定期良好的照顾,就会逐渐在婴儿心中形成一种对于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婴儿得不到看护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获得安全需求的满足,可能经常会处于恐惧与不安中,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孤僻,不会太信任人。婴儿时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种基本信任,这种基本信任是他(她)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基础。

2、文化决定论

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信任不能单纯的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规范,是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具有遗传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规范环境下,其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3、道德基础论

该理论认为信任可以划分为两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础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即使偶尔吃过别人背信弃义的亏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9]。

1.4人际信任与相关变量研究

人际信任在国内虽说起步很晚,但是己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研究学者分别对人际信任与相关变量进行了分析。目前研究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人际信任的前因变量角度和后果变量角度,前因变量包括心理控制源、养育方式、人格特征、依恋、信仰状况;后果变量包括进行主要有: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孤独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亲社会行为等。刘金平、郭志峰分别对河南和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进行相关研究[10,11],结果表明,大学生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伍业光等认为积极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而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使子女人际信任降低,更多地产生自私自利,爱占便宜,互帮互助良好品质下降[12];苏巧荣认为子女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13]。戚少枫调查了西安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情况,发现情绪稳定性、精神质等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14];伍明辉等对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外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高;而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人格特征的稳定发展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水平[15]。张咏梅对青少年依恋与人际信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关系显著,同伴、母亲和父亲的依恋质量均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其中同伴依恋具有更好的预测力[16]。李雪峰认为社会信仰越高,人际信任越高,而金钱崇拜越强烈,人际信任越低[17]。李靖等对北京大学生调查,发现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自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18]。‘龚艺华对河南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19];陈有国等认为社会取向自我人际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20]。吕锋等认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21],而杨静等发现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2]。韦耀阳认为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正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原因[23];马蔚蔚认为个体可以预知他的同伴的行为,可以依赖、信赖他的同伴时,他就不容易感到孤独。田可新等认为人际信任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戚少枫认为高职学生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相关,胡荣等认为老年人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24]。黄勤锦对服刑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自我效能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差异不显著[25];王丽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6]。

1.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

影响信任行为的有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中西方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有一致的地方,也不同之处。一致的地方在于两者均研究了个人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不同的是,西方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前者,强调被信者的能力与责任,而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则较强调后者,包括后天的连带关系及人情。另外,个人因素与关系因素之间的关系好像也存在着中西的不同。在西方人的信任行为中,信任者的因素先于关系因素或者独立于关系因素而存在。例如:个人的义务责任感,是个体人格特质的表现,并不与具体交往对方有关。但是,在中国人的信任行为中,被信任者的困素,尤其是人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双方交往关系因素决定的。例如“, 忠诚度”是指对另一个人的“私忠”,是私人关系的产物。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关系因素事实上优先于个人因素。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问题,和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最低,表明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丰富的同时,心态令人堪忧;高师专科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性格的情绪性特质之间存在很高的负相关;大学生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低于非上网爱好者,前后与后者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水平与自尊水平在不同上网爱好程度的大学生中均表现为稳定的正相关;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相关,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一般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

1.6人际信任的测量工具

随着对信任问题的重视,有关研究日渐增多,主要是针对人际信任现状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而对于人际信任量表的编制和修订基本上基本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多数的研究采用的还是西方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研制的量表。Christic 和Geis 在1970 年编制的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受试者对他人能否被操纵并为己所用的估计。马氏量表得分高反映了信任的一种误区,即信奉可以通过技巧来影响和改变他人。得高分者(低信任度)往往能即兴发挥并取得成功,而得分低者(高信任度)则过分分心于不重要的细节问题。总之,在交往中得高分者“较多地操纵别人,较多地说服别人,较少地被人说服,较多地取得成功”,而得低分者往往相反。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被认为是测试人性态度量表的佼佼者。Rotter 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编制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Trust Scales 即ITS), ITS 量表用于测量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陈述可靠性的估计。内容包括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性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量表由25 个题目组成,采用5 级对称记分法,量表总分从25 分(信任程度最低)-125 分(信任程度最高),分数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75 分是人际信任程度高低的分界。该量表的重测信度(间隔7 个月)为0.56(P ﹤ 0.01),折半信度为0.76,同时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信任量表(Trust Scale)是由Rempel 和Holmes(1986)编制的。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共有18 个题目,涉及信任的三种内涵: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性。可预测性指我们能否预见到同伴的特定行为,包括我们欢迎的行为和不受欢迎的行为,可依靠性是信任的最核心成分,而信赖则“使人们能无保留地确信同伴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该量表采用7 级评分法,其中1 分= 完全不同意、7 分= 完全同意。总分从18 分(信任度最低)至126 分(信任度最高),中间值为72 分。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7]。

1.7社会信任及其有关研究

1、社会信任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信任问题研究的热潮,西方学者纷纷从各自学科出发研究信任问题并对信任进行分类。如Weber(1951)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partieularistietrust)和一般信任(universalistietrust);Luhmann(1979)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Barber(1983)将信任分为对自然及道德秩序的预期而形成的一般性信任、对与自己有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往来的人能够称职表现的预期而形成的技能信任、对他人能彻底承担其被托付的责任并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的预期而形成的义务信任;Zucker(1986)把信任分成基于声誉的信任、基于社会相似性的信任和基于法制的信任。willialnson(1996)将信任分为三种:计算的信任(ealculativetrust)、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altrust)、个人的信任(personalorp盯 etrust)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对信任的研究不断为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重视,有关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在中国,信任的研究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显得滞后于西方,90年代以前的信任研究主要局限在“诚信”层面。90年代以后除了继续对诚信的关注之外,有一批学者开始在社会学的范畴研究信任问题,主要的问题域是围绕当代中国的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关于信任的概念、功能,中国学者大体汲取了西方的研究成果,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有学者涉及到了信任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如郑也夫(2001)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较高学理价值的信任专著《信任论》,同时一批关注信任的学者编、译、著了一批关于信任的书籍。杨中芳和彭泅清(1999)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概念化界定。王飞雪等(1999)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信任结构较为复杂,虽然对他人的一般信任程度不高,但却相信人性善良。他们通过调查发现,与日、美相比,中国的确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张建新等(1993)的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对“亲人”的信任度没有差异,但对“熟人”和“陌生人”的信任,中国被试要显著地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杨宜音(1999)就“自家人”信任构建过程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应信”和“当信”把信任分为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四种信任类型。乐国安和韩振华(2009)提出,信任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更倾向于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大众概念,因为信任除与人格因素有关外,与个人的性别、经济地位、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生活经验、情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来,社会信任的研究在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界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各个领域的学者试图从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研究。Fukuyama、Colelnan、Putnam等社会学家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信任问题,认为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并强调社会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形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其中,Fukuyama(1995)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从国别比较的角度详尽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福利及其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他将社会信任立基于文化道德规范,并对各种文化道德传统下的社会信任度进行了比较,强调了文化(通过社会信任)对于经济的作用。认为社会信任是指“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Coleman(1994)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借用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主要是“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与成本一效益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信任问题。他假定了行为者不仅是理性的、不受规范约束的,而且是纯粹追求自我利益的,利益是行为者的目的,是行为的驱动力,效用最大化的合理性推动着行为者的行为。因而利益被看成是所有解释的最终来源。因此,Co1eman(1994)在研究社会信任时,强调了即时的利益以及委托人与受托人的成本一效益的计算在社会信任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关系、规范、权威关系、信息网络、多功能社会组织、有意创建的组织等多种形式,着重强调了“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Putnajn(1994)在其名作((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中,将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研究它如何促进民主治理以及经济的繁荣。实际上,社会信任除了外延的范围大小,还有一个关于信任程度的内涵性的问题。显然,上述社会学家一般都将相互信任或双向信任,而不是单向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社会信任就是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双向信任或相互信任,指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交往主体彼此对对方能做出符合制度行为的持续性期望。因此,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具体而言,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如习俗、惯例、道德规范等)和外在制度(如法律制度、规定、规章等)两种基本类型。相应地,社会信任也包括“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与“外在制度型”社会信任两种基本形式或模式。“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指的是基于内在制度而形成的社会信任,而“外在制度型”社会信任指的是基于外在制度而产生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本,除了与其它的社会资本形式一样具有不可让渡性、互惠性、可再生性、公共产品性等特征之外,它还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它产生于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于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2)它是无形的,表现为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或社会资源,着眼的是它对于社会交往活动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对Hayek(1988)所说的“扩展秩序”的作用。现实的经验告诉人们,相互信任是社会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社会作为一定的人群共同体,其存在总需要一定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同一社会中的人们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坦诚对待和相互认同。这一心理行为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政府之间。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和控制机制,是维系社会系统的重要凝聚力,是社会整合的超级“粘合剂”。社会的高信任度有助于增加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加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和良胜发展,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不信任则助长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严重的信任危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正如一个家庭,其成员之间越是缺乏信任,彼此之间越是勾心斗角、尔诈我虞,其凝聚力和整体效率就越差一样。社会信任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考察,第一是横向的维度或平面的维度。社会总是由若干人构成的,若完全缺乏了社会信任或信任度太低,人们之间就难以顺利交往,或处于“普遍的战争状态”。一般说来,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信任,所区别的只是信任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高低不同,即信任度不同而已。第二是纵向的维度或者垂直的维度。由于社会分工,人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阶层区分或等级差别;社会总需要一定的管理,管理权力也需要一定层次和结构,这就意味着要有一种等级式的社会秩序安排和权力安排。在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人民和政府之间,在社会管理的各个层次之间,也需要一定的信任作基础,否则,社会也会在普遍的冲突中毁灭,至少是造成管理成本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紊乱。

2、社会信任的特点

社会信任以个人信任为基础,但并非个人信任的自然延伸,也非社会中无数个人信任的简单加总,而是社会上客观形成的诸多个人信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凝聚的群体意识网络的集中反映。社会信任主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间存在着的对待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人际交往等社会性活动或机构运作所持有的一整套普遍而近似的态度。这种态度上的一致又为全体成员的互动提供了一种高于各自立场分歧或自身差异之上的共同观念,这些共同观念包括社会一体化意识、相似的政治观念、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对他人可预期行为的确认、对传统文化的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社会信任在如下方面明显区别于个人信任。(1)社会信任较个人信任更具有社会性。个人信任的范围囿于亲人、熟人,限于少数人之内,而前者信任的范围已经超越亲人、熟人的范围,扩展到陌生人。社会信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培育、产生、增强、扩展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或联系,是在一系列社团、网络组织中结成的。(2)社会信任所包含的理性成分较个人信任更多。个人信任常常是自然形成的,更多时候体现为以情感、私情为主的情感性信任,有时即便对方做出了失信行为,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施以信任,如父母与子女间的信任、兄弟姐妹间的信任,故而有人称其为“乌托邦契约”。社会信任由于经常针对那些并非直接交往的或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因此,社会信任的基础主要是缘于理性的判断或态度。这种信任是信任双方沟通、互动、共同遵守规范之后的结果,一旦有一方不如此做,另一方就会退出。(3)个人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安全”保障机制不同。个人信任管理是在具体交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能式的、非正式方式进行的过程,其“安全”保障机制是由对方当事人以往的行为和声誉所组成的信用情况记录。社会信任在大多数情况下则需依赖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契约等的帮助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技校生的社会信任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世界观、择业观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中技校生的社会信任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2.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假设

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并且通过相关分析,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的现状以及学校德育课针对这一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假设:

假设一:技校生的人际信任度较低。

假设二:不同年龄(年级)、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独生子女、生源的技校生人际信任存在差异。

假设三:社会信任危机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有影响。

3.实证研究

研究一:技校生人际信任度现状调查 3.1研究目的

人际信任在维系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的建立和维持均以一定的信任为基础。Wrightsman(1990)认为人际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它折射出人们对于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也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预期和决策。Rotter认为高信任感的人比低信任感的人更有生活意义感,这种生活意义感是人寻求发展的动力。刘利平(2002)认为青少年就是一个由他人依赖逐渐转向对自己内在力量信任的过程,因此信任不仅仅是满足自尊自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内部潜力,而缺乏信任往往造成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缺陷。相互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一个人如果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对一切事务都有所怀疑,做事难免就会谨慎过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焦虑不安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人际信任从宏观的文化、制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对其研究的结果表明: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如果学生之间缺乏人际信任的粘接与协调作用,必将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实践就表明,很多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难以信任,在与人交往中,疑虑重重,惟恐上当受骗。过分的怀疑、猜忌、不信任,使他们难于交友,无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显然,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已成为一个时代命题,是亟需加强研究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主要通过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并且通过相关分析,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的现状以及学校德育课针对这一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3.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抽取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中级班5个班、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高级班5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50份问卷,删除问题回答不全或没有作答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08份,男生240名,女生68名;初中毕业起点学生205人,高中毕业起点学生103人。被试专业包括: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与检测、电梯安装与维修、电子商务与物流英语、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五个专业。

3.2.2研究工具

人际信任的测量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

该量表用于测查研究对象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

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人伦信任,其二是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的契约信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为0.68。

该量表共有25 个项目,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项目6,8,12,14,16,17,18,20,21,22,23,25正序记分。其余项目:1,2,3,4,5,7,9,10,11,13,15,19,24反序记分。量表总分从25 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 分。所有项目得分累加即为总分,得高分者人际信任度高。

3.2.3施测程序

在班级中进行集体施测,向被试宣读指导语,先登记性别、年龄、生源地、家庭收入情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完成ITS 问卷,15 分钟后收回问卷。

3.2.4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成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4.研究结果

4.1技校生人际信任状况

表1 人际信任得分与理论中值的比较

人际信任 最小值 40

最大值

M±SD 68.42±9.76

人际信任理论中值

t-11.828

***

技校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年龄(年级)、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独生子女、生源等变量的差异比较。

4.2技校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年龄(年级)、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独生子女、生源等变量的差异分析。

5.分析与讨论

5.1技校生人际信任的特点。5.2技校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的启示。

6.技工学校德育课针对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教育对策研究

6.1通过影视等直观教学手段,开展人际信任教育 6.2通过团体训练等课程,开展人际信任训练。6.3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构建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7.结论

第四篇: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

论文题目: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的调查

专业年级

13电子科学与技术 姓

缪海雄、邱明剑、何君、曹元仕、刘根辉、陈军军、江建淡、谢泽清、周晓

学 号 136711064、61、71、74、76、77、69、66、70 成绩

指导教师 李秋烟

2015年6月4日

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调查

摘要: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2009年9月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的重点保障。本文以此次医疗保险为出发点对福州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采集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数据库数据以及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医改的运行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探求如何使之进一步完善,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收益。

关键词:医疗保险 在校大学生 意外伤害 健康状况 经济情况

一、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少的费用支出,而医药费作为其中并不常有的一项,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广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推进,在校大学生也纳入了医保的范围。我们想通过此次调查报告,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调查在校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险的看法及意见,研究他们对医疗保险的认同程度以及医疗保险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影响,找出其中参保或弃保的原因,并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

三、调查方式:

我们小组以决定福建农林大学为例,研究在校大学生有关医疗保险的情况,首先是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在不同性别、年级和院系间取得相关资料,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其次是通过口头访问的方式调查身边的同学,其中不乏与医疗保险有过特殊经历的同学,取得可靠的一手资料并统一整理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经过我们小组的走访调查,由问卷、口头等形式采访了近百名我院的学生,得到了有效数据有96份,经过整理数据,我们发现了我院社区居民医疗保险的一些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1、大多数被访者不了解医保

在我们所回收的90多份调查问卷中,大多数人对社医保的认识还停留在“听说过一些”或者“完全不了解”这一层次。其中有61.5%的人听说过一些社医保的情况,而有4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只有25%的人对社医保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仅有3人表示很了解社医保的情况。

2、被访者获知医保信息的渠道集中于学校医疗机构

在获知社医保信息的途径上,58%的被访者都表示是从学校的医务室处得知的,而其中通过传单的宣传资料获知的有21%,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和其它途径获知的各占10%和11%。

3、参加医保的比例不足50%,参保、弃保原因分明

被访者中仅有21人 参加了社医保,参与率在调查中不足50%,仅为40.4% 而在参保的人员中,参保的原因也比较明晰。32.7%的参保者认为社医保的医疗费用报销高,19.2%的参保者看中的是参保的费用不高,21.2%的参保者是随大众选择参保的,仅仅有7人表示参保是因为自身体制较弱。值得提出的是有8人表示是学院要求其参保的。在弃保方面,原因也十分明显,30人次的被访者认为报销范围限制太多,作用不大、23人次认为报销程序麻烦,认为费用高的和认为自身身体好的分别有16和13人次,最后是已购其它商业保险的有13人次。

4、对参保与医保报销的看法

仅仅只有5人表示参保和报销非常方便,认为比较方便的有18人,认为不太方便的有17人,有12人认为十分不方便。在受访的30名参保者中有27人表示,下年有继续参保的打算。关于社医保在校医室的药费报销有90%的说法,超过60%的受访者都表示支持,而与此同时也有8%左右的受访者表示质疑,认为该项举措无多大实际作用,因为该项报销有报销额度限制,报销不超过210元。关于社医保报销的问题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被访者反应的问题也大多集中于此。有36人次的被访者认为报销程序复杂,31人次反应报销落实不到位,还有32人次反应不了解报销的范围,23人次表示报销时间过长,更有11人次表示根本不了解有关报销的事项。

五、建议

(一)、政府要积极改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个人分担比例,按照我市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

参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因突发的、外来的、非本人意愿的意外事故造成的非疾病伤害或伤残,执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学生意外伤害补充保险有关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参保大学生医疗费用经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报销后,个人负担仍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帮助解决医疗问题。

(二)、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学校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学校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提升学生幸福度和满意度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同学们对学校医疗服务仍存在一定的疑惑或误解,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据很多同学的反应,校医院的门诊并没有每天都有开门,而且没有看病的不能买药,一些普通的感冒药也不能买。若同学们与校医院医护人员和辅导员老师们能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交流,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前期为改善医疗条件、优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水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学校配合福州市城镇医疗改革调整的医疗保险政策,想必一定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增强大学生的保险意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投保人的保险意识决定了其保险消费的动机面对种种突发的意外,我们如何把伤害降低最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在我们金山学院,辅导员定期给我们打预防针,及时给我们带来最新的安全消息,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小到饮食与作息,大到交通与用电,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买保险某种意义上是买个心里平安。但是假如真的出了意外,有买保险的会减轻一定比例医疗费用。

(四)、开展健康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生在校园内外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不断发生,媒体曝光率不断增多。这既有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该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管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责任不落实等原因,也有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致使隐患较多。而除了上述原因外,引起安全事故的因素则值得深思。

六、用马克思发展的观点看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

目前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还不够完善,普及率还不够高,宣传范围不够广,在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度较低,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用马克思发展的观点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大学生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正确认识、对待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信通过不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同样,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必须而且是一定通过继续发展来解决。正是在这样不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日益提高。

大学生医疗保险状况调查问卷

1.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状况

A.很了解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了解

2.获得医疗保险信息的渠道

A.学校的通知 B.宣传单 C.电视网络媒体 D.其他途径

3.你参加医疗保险了吗 A.参加了 B.没参加

4.为什么参加医疗保险

A.医疗费用报销高 B.参保费用不高 C.自身原因 D.学校要求 E.随大众

5.对参保与医保报销的看法

A.非常方便 B.比较方便 C.不太方便 D.非常不方便

6.对校医院满意度

A.很满意 B.满意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7.对医保的改进意见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状况调查

孟志中

2011年5月和7月,笔者就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P县做了两次实地调查,获得了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第一手材料,并形成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状况

笔者调查的Y街道办事处从2007年开始招入村官,当年招入14个大学生,后有9人考取公务员,4人考取事业单位编制,还有1人仍然在做“村官”,没有离开。2008年招入10人,2009年为7人,2010年为4人,2011年又考入3人。目前Y街道办事处共有21名大学生村官。从这个趋势看,基层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

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村乃至办事处的办公自动化问题。他们懂得的电脑知识多。村干部也非常喜欢大学生村官,一是村里有了比驻村干部更能办实事的人,遇事有帮手;还懂得电脑,可以解决写材料的人手问题。当然,其实他们很难参与村务的核心决策。

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驻村,而是每周一天(一般为星期二)在村里,至少每周三天在街道办事处的各个办公室“挂职锻炼”,帮助处理繁杂事务,比如在号称最苦最累的“365服务办事大厅”做窗口服务工作,为各个办公室起草打印文件,甚至那些拆迁和计划生育的麻烦事,也是他们冲在“第一线”。他们工作认真,热情高,素质好,为办事处的运转带来新活力。

大学生村官与政府签订合同,三年一届,一般连续两届不能再续聘。“五金”都由县财政缴纳。基本工资为每月850元,另加每月300元补贴,还有街道办事处的生活补贴。平时福利与一般干部一视同仁。年终奖金为2000元,被评为优秀等级的2400元,但每年只有1个优秀名额。

县里为管理大学生村官制订了严格的制度。一个大学生村官要请假必须办理繁琐的请假手续。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户籍限制,一般只能在原籍所在县考取,全县统一调配。大学生村官不一定是中共党员,但是要求党员占一定比例,这些年党员比例越来越高。

大学生村官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前途和出路问题。虽然有定向照顾的考取公务员政策,但是还是压力大,不仅待遇低,工作重,而且如果乡镇街道不再续聘,他们必须自谋出路。

大学生村官们的心声

笔者与一些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座谈。张××先在司法所做社区矫正工作,后来因为文笔不错,被调入街道党政办搞信息和外宣,他们自己办有一本内部刊物。与此同时,他还兼顾了“村官” 工作。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很充实。村里有事情都要求参加,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村民一有困难总会想到自己,很有成就感,因此觉得做村官很值得。他认为,村干部工作很难做,做好不容易。担任大学生村官使自己变得成熟了。但是,做大学生村官地位低下,“干着最苦最累的事,拿着最低最少的钱”,“地位不如正式工,待遇不如临时工”,身份尴尬,低人一等,很难与其他干部进行往来和交流,在街道办事处的正常交流主要是限于大学生村官内部之间。他说,在“365服务大厅”的人员主要都是大学生村官。

董××在街道办事处“农办”上班,工作琐碎,防疫工作、农林水工作样样都要熟悉。兼任村官工作,主要面临旧城改造,这是矛盾集中爆发区。一些人带头闹事,不管有理无理见了好处都想要。村里也分成好几派,矛盾重重。他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要融入村里很难,他们骨子里把你当外人。如果他们不把你当回事的话,你就什么都不是。

大学生村官们反映: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始时,大家不以为然,后来发现了村官“物美价廉”的好处,各个乡镇纷纷到县里主动申请多要;大学生村官待遇的地区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个县里每个乡镇的待遇差别也很大,有的乡镇在县里工资的基础上再发一份工资;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也有,但是创业不容易,一两年内难见大的成效;大学生村官政策不稳定,必须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出路和前途问题。他们抱怨说他们的待遇甚至不如这里的临时工,乡镇街道的临时工干满10年以后,就可以不签合同继续做下去,不得随意辞退。

他人眼里的大学生村官

2011年7月22日,笔者再次来到P县N街道办事处。从党政办负责人口中了解到,大学生村官在P县人数不多,全县也就200~300人。大学生村官的产生,首先是全县统考,然后工作单位统一分配。后来逐渐改为定向报考。一般来说,党员做书记助理,非党员是村长助理。前年,N街道办事处准备为每村配备一位大学生村官,但是由于存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和出路问题,未能兑现。目前,N街道办事处有12名大学生村官,其中5人已经考取公务员。

该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有益的,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基层有所作为,做大学生村官对他们是一种锻炼。他还告诉笔者,一般连续担任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必须另谋出路,但在一年内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这说明,我们的制度比较人性化。

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许多村官到村后难以真正融入村里的具体事务,他们社会阅历不丰富,不了解村情和具体难点,也就难以发挥村官的作用。个性强、办事缺乏主动性、不能分清轻重缓急、遇事推诿躲避等,是他们的主要缺点。大学生村官中也不乏优秀分子,能妥善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责任心强,办法多。当然,这些人能够得以成长,也同其所在村领导的支持、开明、放权有着密切关系。

他认为,现在的农村工作很难做,经济发达了,许多问题却变得更复杂,几乎每个村都存在相当复杂的利益问题。对于大学生村官也不能提出过高要求。特别是现在乡镇干部正式在编人员都参差不齐,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都是不利的。做好乡镇和农村工作,关键在于在职人员,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学生村官制度上。关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几点思考

通过调查了解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存在定性不明确的问题。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实践教育的一切优势。但如果定性为一种高校的实践教育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应当与大学生实习制度是等量齐观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可以以大学生村官经历取代实习经历,且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如果定性为国家正式工作制度,那么,一定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出路问题。可以尝试采取“预备公务员制”,预备期不得超过一年。政府绝不能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时“趁火打劫”,随便榨取大学生“血汗”,更不能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造成新的失业。

2.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乡镇干部脚下垫起了一个能够抬高他们地位的新“阶层”,在乡镇衙门里造成一种新的人格和地位不平等。大学生村官成了许多乡镇干部偷懒耍滑不干活的重要门路,成为他们“吆喝使唤”、“做老爷”的主要对象。在“长官意志”和“权力崇拜”横行的乡镇街道,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

3.对推动农村工作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为,村里矛盾重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空降”而来的大学生村官,往往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在具备一些经验后又缺少主持村务工作的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自身能力、上级授权和其他社会资源,等等。同时,他们短期内难以融入行政村的现实生活,难以了解村里具体事务。

4.要使大学生村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乡村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乡村政治体制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就难有广阔的天地,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就难以得到稳健发展,并发扬光大。

下载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状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模版)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4广告文 陆佳倩 2014334480011 钱敏 2014334480012 陶珝菲 201433448001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谈“廊坊师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之浅思 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杨凯峰 14020141029 师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目的: 为充分真实地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1.你去食堂吃饭时,是否插过队(包括让前面认识的同学帮忙打饭)?()A.从来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2.你对食堂的插队现象有什......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1124101班第二组设计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欢迎参加本调查,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准备开展此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希望同学们能给予支持,并据实回答。感谢您的......

    大学生勤工俭学状况调查

    课题: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 组长:单祖璟(***) 组员:何芹芹尹秀娟章雕陆品霞宋艳娇李艳易亭王欢李明杨家霞策划: 时间:2010年12月2日 实践时间:2010年12月16日 经费预算:3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缓慢复苏期之中,在加之美国受失业率 居高不下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求职、......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经管院12级经济学专业的女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家在消费上的情况,希望能在学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