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五篇)

时间:2019-05-12 14: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

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

2012年3月8日,省政府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签署了《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就加强侨务引智引资、涵养侨务资源、拓展侨务外宣等方面工作议定了相关合作事项。为认真贯彻落实《备忘录》,充分利用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掌握的侨务资源优势,确保《备忘录》议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点工作

(一)加大侨务引智引资力度。建立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和华商优势,加大以侨引才力度,提升以侨引资水平,积极开展侨资企业服务工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1.举办“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智汇广东”系列活动。每年邀请约100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粤开展科技交流,考察创业环境,举行高端论坛(讲座),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粤创业创新,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省侨办牵头会同省委组织部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负责)

2.将广州、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打造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粤创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园区。发挥两个高新区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的示范作用,关心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情况,为其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举办专业人士座谈会,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推荐在两个高新区创业的专业人士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我省和广州、珠海市举办的各类评优评奖活动,推荐合适人选担任我省或地级市政协列席代表或特聘委员。(省侨办和广州、珠海市人民政府负责)

3.办好广东省粤东侨博会。由省人民政府主办,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和省侨办、外经贸厅承办,每两年举办一届。(省侨办牵头会同省粤东侨博会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4.举办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侨办、外经贸厅和湛江市人民政府承办,首届交流会于2012年9月在湛江市举办,计划每两年在湛江市举办一届。(省侨办牵头会同省外经贸厅、湛江市人民政府负责)

5.举办世界华商500强广东圆桌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计划于2013年在广州举行首届活动,其后在珠三角地区相关市轮流举办。(省侨办会同省外经贸厅、国资委和珠三角地区相关市政府负责)

6、支持我省侨资企业转型升级。每年组织侨资企业到东盟各国和中东、非洲、南美、澳洲等地考察,拓展海外市场,寻找合作商机;每年组织50至100名侨商到国内中西部省市,考察内需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适时召开“广东

省侨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座谈会,研讨推动侨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支持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在我省开展投资合作,推荐在粤优秀侨资企业入会。(省侨办牵头会同省外经贸厅、贸促会负责)

(二)推动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发挥省办合作优势,推动华侨农场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建设幸福和谐新侨区。

1.支持华侨农场对外招商引资。组织、引导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到条件适宜的华侨农场参访、交流;组织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参加华侨农场重大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利用华商网络,组织具备条件的华侨农场“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省侨办牵头会同省外经贸厅、贸促会等有关单位负责)

2.推动在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兴办“东盟产业园”。抓紧编制奋勇华侨农场“东盟产业园”相关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项目立项,并争取纳入省重点工业园区;抓紧完成奋勇华侨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推动落实工业用地指标;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面向东盟华商的招商引资工作。(湛江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侨办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按职能开展相关工作,并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3.支持揭阳市普宁华侨农场兴办“华侨文化创意园”。启动编制普宁华侨农场“华侨文化创意园”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项目立项和普宁华侨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推动落实用地指标,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广泛开展面向侨文化产业、华侨华人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中医药保健等文化招商引资工作。(揭阳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文化厅、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旅游局、侨办、中医药局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按职能开展相关工作,并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4.探索建立同富裕示范项目。全省各华侨农场兴办同富裕工(农)业项目,探索建立同富裕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各侨场所在市政府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水利厅、侨办等单位按职能开展相关工作,并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三)涵养侨务资源。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支持下,以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社团新力量的“三新”和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四有”人士为重点,开展联谊和培训工作,为侨务工作培养和凝聚新骨干新力量。同时,做好中华文化传承工作,支持海外华文教育,扩大夏令营办营规模,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凸显“南粤文化海外行”、“南粤文化行”、“南粤华教情”、“寻根中国。相约广东”等品牌效应,以侨为桥,增强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1.培养海外骨干力量。由省侨办和暨南大学每年承办1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裔新生代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和省侨办

每年共同主办1期广东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省侨办牵头会同暨南大学负责)

2.开展海外华文师资培训。每年由省侨办承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华文幼师班、中华文化才艺班、幼儿园园长班等培训班,培训海外学员300名;并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有关工作计划,组织专家团赴海外开展华文师资培训。(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等单位负责)

3.外派华文教师。按照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派华文教师计划,每年由省侨办派出100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赴海外华校任教任职,并举办1期外派教师培训班,培训学员100名。每年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省侨办联合组织,或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省侨办派出1个慰问团赴海外慰问外派教师。(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等单位负责)

4.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争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支持我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禅武中心”挂牌为“中华才艺(功夫、龙狮)培训基地”。(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文化厅负责)

5.举办“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安排,适时在我省举办。(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等单位负责)

6.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每年全省组织30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来粤参加夏(春、秋、冬)令营活动,其中由省侨办组织1次有150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夏令营集结活动和50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冬令营集结活动。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省侨办每年在海外举办1至两次“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教育厅负责)

7.开展文化交流。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省侨办每年组织两个艺术团(或厨艺团、中医团)赴海外举办慰侨活动,并举办两期中华才艺(狮艺)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约80人。(省侨办牵头会同省文化厅、卫生厅、中医药局等单位负责)

8.成立“广东省华文教育基金会”。加强对成立“广东省华文教育基金会”可行性研究,制订有关方案,积极推进该基金会的成立。(省侨办牵头会同省财政厅、民政厅等单位负责)

(四)拓展侨务外宣工作。更加紧密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互动联系,深化与中央外宣媒体的合作;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建设对外传播“海外阵地”;聚合对外传播资源,建立立体化对外传播网络;大力推荐我省发展环境,宣传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取得的成就,提升广东的国际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华侨华人国际传播中心。

1.举办“海外华媒看广东”活动。每年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宣传司和省侨办联合举办1期,每期规模40人,活动时间7天。(省侨办负责)

2.做大做强《侨乡广东》海外专版。争取到2015年,《侨乡广东》常态合作媒体发展到40家华文报纸,发行至5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省侨办负责)

3.举办“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安排,适时在我省举办。(省侨办牵头负责)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合作。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方案,加强工作经费保障,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沟通合作,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督促检查。省侨办要切实承担落实《备忘录》的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分工和措施;加强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有关司局和我省有关地级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备忘录》议定事项的推进和情况掌握,及时做好跟进督办,并于每半年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省人民政府报告合作项目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整理

第二篇:发挥统战优势促进泉州非公企业转型升级的探讨

发挥统战优势促进泉州非公企业转型升级的探讨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泉州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统一战线是我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文章就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协调服务优势,推动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泉州非公有制企业 转型升级 统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64-0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泉州市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占据了“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成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因此,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统一战线是我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笔者就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动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探讨。

一、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利好因素

泉州人素以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而著称,泉州企业家对市场风向判断具备先天特质。面临经济新常态,他们执着创新,规避风险,为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利好的因素。具体如下:

首先,品牌力量支撑,企业渡过难关。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自1999年安踏率先走上品牌兴企之路后,泉州非公有制企业纷纷效仿跟进,通过一波又一波的“造牌运动”,一大批泉州品牌快速崛起。截至2015年底,泉州市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19.8万件,居全国地市级第二位,平均2.5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有效注册商标。与此同时,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4件,居全国地市级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之都”。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同样,品牌在泉州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也日益突出。泉州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的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占企业总数1%的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接近20%。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初,面对外贸结构调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来泉州时,曾预言:将出现10%企业关门倒闭。然而,这一预言只在浙南、广东一带出现,而泉州企业所受到的影响比这两地小得多。究其原因就在于泉州众多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力量支撑了泉州企业渡过难关。

其次,“两条腿”走路,企业加紧升级步伐。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改革开放之初,依托侨资发展起来的,具有很深的外贸烙印。即使现在已是国内知名品牌的企业,如七匹狼、九牧王、安踏、特步等,也都具有外贸业务,保持着外贸、内销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传统。面对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格局,泉州一些大型外贸非公有制企业加紧产业升级步伐,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设计生产),再到OBM(品牌生产)的飞跃。例如,盖奇如今已成功实现了从贴牌生产到设计生产的华丽转身。又如,七匹狼推出子品牌“马克华菲”,抢占国际高端服饰市场。再如,匹克通过与美国NBA球队、火箭队的合作,打入美国市场;通过赞助澳大利亚国家队和墨尔本老虎队,打入澳大利亚市场。如今,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匹克已拥有了当地代理商。另外,安踏、特步、寰球等泉州体育运动品牌,也早已把专卖店开到了海外,开拓国际市场。这一切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提升了泉州外贸出口的成绩,以2015年为例,泉州外贸进口额就达2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40%。

第三,应对新常态,企业启动“走出去”战略。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是企业有效规避经济新常态下不利影响的途径之一。目前,从泉州“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办厂的非公有制纺织服装企业已超过30家,仅2014年就带动出口东盟的纺织面料、纺机设备达4.51亿美元和1.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1%和21%。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的好处在于:一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力成本;二是利用当地政策优势,享受出口欧盟零关税和出口美国低关税等优惠政策;三是促进转型升级。例如,泉州峰亿纺织在柬埔寨建设服装生产基地,就带动出口4000多万美元,企业也由此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这样的优势产生了导向效应,吸引了更多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赴东南亚考察投资。例如,2015年泉州就有百家企业前往泰国考察,其涉及消防工程、新型建材、跨境电商等行业。又如,泉州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仅服装、机械生产项目就达1800万美元。

第四,国家级“综改”区试点初见成效,企业转型升级空间辽阔。泉州于2014年3月正式成为国家级民营经济“综改”区试点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泉州将在2014年至2020年间,陆续开展促进民营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民营企业创业新发展等七大方面27项主要改革任务:陆续开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等四大方面13项配套改革任务。“综改”区实施两年多以来,泉州民营经济主要改革任务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底,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41.71亿元,增长8.7%;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084.55亿元,增长24.7%。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些增长数据,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前景正持续向好的事实。随着《泉州市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应声落地和泉州市政府《关于扶持全市工业发展十八条措施的通知》正式出炉,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尚未完全走出困境。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状况逐渐趋好,但是企业的微观经济状况却改善缓慢,市场日益转向买方市场,消费品供大于求。这对泉州非公有制企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传统优势产业也难免出现产能过剩、库存严重的压力。仅以体育产业为例,分别进入中国六大运动品牌之列的安踏、特步、361度和匹克,自2013年来受库存压力拖累,关闭了大量门店,即使关店数量最少的特步,仅在2013年一年就关闭了150家门店。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缺乏自主研发意识。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往往是依赖购买国外机器、模仿国外技术。以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不足,获得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偏少。例如,根据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4年泉州获得的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2.92%,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4.72%。这与GDP连续17年居于福建省首位的经济第一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企业正常运营资金并不充裕,再加上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等因素,致使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据“2014年泉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泉州全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额为25.77亿元,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40.25亿元的0.8764%,为第三产业投资1818.22亿元的1.4%。

第三,融资难、融资贵,企业发展受到制约。资金缺乏是泉州非公有制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的政策,但中小微企业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利好。因为,在现实中,商业银行通常要求中小企业在获得新的贷款之前,必须偿还之前所借资金。由于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自身无力偿还,只好通过民间借贷先转借资金偿还银行,再获得新的贷款。但是,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和获得利润的原因,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不愿出资再次贷款给中小微企业,导致不少中小微企业,因无法偿还之前为填补银行贷款而转借的高息民间资本而破产。例如,泉州鞋服业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就相继出现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等问题。

第四,企业缺乏人才,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缺乏真正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员。由于企业主观念和资金的原因,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着员工培训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泉州家族企业管理机制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不少差异,以致难以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第五,家族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管理工作往往由企业所有者兼任,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不少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来自亲朋好友,财务、营销等重要岗位都由自家人担任。据最新一次泉州民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这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化运作,容易形成管理过程中的职责不分、越权行事。管理上没有相应的预防和约束机制,致使企业风险管控制度缺失。

三、发挥统战优势,促进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

(一)发挥统一战线政治资源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

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具有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优势。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统一战线看得如此重要,做得如此精细、如此规范。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都十分关注、尊重统一战线的建言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工作特点的政策、决策。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体现统一战线决策设计和执行流程程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促进泉州市政府出台更多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市场监管、减轻企业负担、增进金融服务、完善退市机制等,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利好政策。同时,我们还必须严格遵循“党委提出、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调研工作机制。增强各民族党派、工商联科学调研能力,做好调研课题的选择和开展调研活动的保障服务,提出建设性的提案,为泉州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促进政府有关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为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资源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员培训、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特殊的群众工作,统战对象遍及社会各阶层,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形成了独有的人才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员培训、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第一,利用统一战线的人才资源优势,拓宽对非公有制企业家培训渠道,提高企业家素质。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制约,泉州尚有相当部分中小微企业家思想较为保守,他们怀着“小富即安”的旧观念,对企业转型升级意识淡薄,甚至带有排斥心理。对此,我们一定要利用统一战线人才优势,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训渠道,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提升理念、增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素质,激发他们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第二,整合统一战线的人才资源优势,促成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合力。一是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各界技术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与合作。二是利用网络和公共空间,增加技术的联系和传递,构建同行业企业间项目联盟。三是建设一批引领泉州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实现《泉州制造2025》目标的产业化基地。推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四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智力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

(三)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协调服务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创建服务平台

泉州既是著名的侨乡,又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统一战线成员遍布海内外。其中不乏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牵线搭桥的组织协调服务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创建服务平台。

第一,创建政企互动平台,提高服务水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作为民营经济大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泉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分片区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及时把握企业发展状态,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更要发扬这一传统,按照中央要求,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在党委负责同志联系党外人士制度的基础上,创建具有泉州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之间信息互通和意见反馈渠道,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和政策支持。

第二,创新融资平台,化解资金困难。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惑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一道障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据测算,泉州市本地民间资本超过4000亿元,加上外地侨资共可高达2万亿元。利用统一战线凝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的优势,创新融资平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盘活这些资金,已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捷径。截至目前,泉州已发展了18家小额贷款公司,有效地解决了泉州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国务院《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大力发扬泉州人“爱拼敢赢”的优良传统,力争在金融改革上率先突破,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第三,创建海外联系平台,拓展国际空间。作为全国著名的品牌之都和制造业基地,泉州始终把提升质量品牌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依托。不久前公布的《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把实施“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确定为三大攻坚行动之一。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泉州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侨牌”历来是泉州统战工作的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海内外社会联系,为“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创建外联平台。通过外联平台加强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合作,实现多边互认、一证通全球,降低企业检测认证成本:通过外联平台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争取产业发展话语权,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通过外联平台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兼并、商标收购和商标推广等工作,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为泉州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空间。

[基金项目:2015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统战工作专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AS151634]

参考文献:

[1] 康涛.在泉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报告[N].泉州晚报,2016.1.20(1)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5.12.22(1)

[3]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光明日报,2015.9.23(7)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作者简介:郑云斌,男,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区域经济)

(责编:若佳)

第三篇: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纪委(监察局),省纪委省监察厅各派驻(出)机构,顺德区纪委(监察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工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

省 纪

委 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2012年2月20日

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监督检查工作,根据中央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中纪发„2011‟21号)、省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工作监督检查的意见》(粤纪发„2011‟2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围绕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等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监督检查工作由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分级实施。

第四条

省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各地级以上市要参照省的做法,结合实际建立监督检查领导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落实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省领导小组负责本省监督检查工作的统一领导,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省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决策指导。制定本省监督检查意见和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并掌握工作进度及情况;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监督检查工作;研究解决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查处监督检查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二)统筹协调。定期向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汇报本省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及时做好上级精神的学习传达;负责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及各地级以上市监督检查实施意见、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和具体检查方案的备案工作;协调做好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在本省开展的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三)开展检查。组织实施本省综合检查,协调、参与各专项监督检查;督促做好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做好本省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报告、情况通报、信息公开、宣传报道等。

第六条

省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负责本部门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

(一)制定专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专项监督检查计划和具体检查方案,报省领导小组备案。

(二)根据省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安排,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做好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

(三)对口协调做好国家有关部委检查组到本省开展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协助省领导小组和其他专项检查牵头单位做好本省综合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四)定期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小组报告本部门监督检查开展情况,做好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通报、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等。

第七条

省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参与省综合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第八条

各地级以上市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落实省领导小组下达的监督检查任务。

第三章

检查内容

第九条

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粤纪发„2011‟25号提出的协调拉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改善民生、资源保护和社会建设六大方面共13项重点内容开展监督检查,重点突出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管理通胀预期、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水利改革发展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省领导小组和本地区本部门在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确定新的监督检查任务。

第十条

量化监督检查内容,实行分类检查。对项目类的监督检查,重点突出对项目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质量、安全、进度、验收、绩效和资金投向、配套、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对非项目类的监督检查,重点突出对政策落实的组织领导、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工作进展、政策配套、服务保障、行政效能、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关键内容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检查程序

第十一条

监督检查采取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方式进行。专项检查适用于对某一专项工作开展的监督检查,综合检查适用于对多个专项及多个区域开展的监督检查。省领导小组将根据中央部署和本省实际,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综合检查。

第十二条

检查程序

(一)制定方案。监督检查方案应包括监督检查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安排、检查方式、检查组组成、检查表等。对监督检查内容要尽可能实行量化考核。

(二)组建检查组。根据监督检查任务组建一定数量的检查组。每个检查组人员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组长应由检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员由相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业务骨干和专家组成。专家原则上不少于2 人。省级检查组专家原则上要求应具有与检查任务相关专业的副高以上职称;地级以上市检查组专家原则上应具有中级职称。实施检查前应对检查人员组织培训。

(三)实施检查。1.下发检查通知及检查方案;2.被检查单位在检查组开展检查前开展自查自纠;3.检查组检查。一般情况下,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接受举报、实地检查、查阅资料、填写检查表、撰写反馈意见、召开意见反馈会、被查单位负责人签收反馈意见等环节;4.被检查单位依据反馈意见,在10个工作日内向检查组提交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

(四)形成报告。在检查结束10个工作日内,各检查组应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监督检查报告,报告应包括基 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原因、整改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主要责任及处理依据、处理意见等。

(五)召开汇报会。召开监督检查汇报会,各检查组向领导小组汇报检查情况,研究解决所发现的重大问题。

(六)整改跟踪。各检查组负责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核查整改效果。

(七)结果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检查组反馈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建立台帐,挂号督办。对整改到位的问题及时销号;对未按期整改的问题发出督办函督促落实;对未制定整改措施或无法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约谈或发出监察建议书,涉嫌违纪违法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部门处理。

(八)资料归档。检查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各检查组应将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上交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第五章

检查组管理

第十三条

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检查组的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负全面责任,组员按照分工做好本职工作,并加强协作配合。建立请销假制度,检查组成员请假须由组长批准。组长请假,须报领导小组批准。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被检查地区的党委政府和被检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及时通报。

第十四条 检查组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接受超标准接待和礼品、礼金等,不得向被检地区和单位提个人要求、索要财物、报销费用,不得擅自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对重大问题表态,不得泄露检查工作情况,不得有其他违反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工作报告及通报

第十五条

省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和各地级以上市应定期向省领导小组报告本部门本地区监督检查工作情况。主要报告如下事项:

(一)日常工作。每年1月底上报监督检查计划,6月中旬和12月上旬上报上半年和全年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原则上每月至少报送一篇工作信息。

(二)专项工作。及时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到本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本地区本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的具体方案、检查报告和问题整改报告等。监督检查具体方案应在实施检查3个工作日前上报,检查报告应在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整改进展情况应每季度上报一次,直至问题整改完毕。

(三)重大问题随时报告。

第十六条

省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半年向社会通报全省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日常工作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省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及各地级以上市也要建立情况通报制 7 度,定期向社会和省领导小组通报相关工作情况。遇重大事项随时通报。

第七章

信息公开

第十七条

省各专项检查牵头单位和各地级以上市要在官方网站开辟监督检查工作专栏,重点公开监督检查相关政策规定、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监督检查工作进展、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处理等方面内容。省领导小组依托省纪检监察信息网及时公布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第十八条

要设立专人负责网站专栏维护和信息更新,确保信息公开合法、及时、准确、全面。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地级以上市可依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

发展的意见  2014年05月17日

 省政府办公厅川府发〔2014〕3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抓住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建筑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更加突出建筑经济发展质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超17000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建筑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进入建筑业强省行列;全省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5家,年产值500亿元以上企业5家,3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5家,四川建筑业企业在省外海外产值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筑从业人员600万人。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

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支持地方优势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业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发挥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实现多行业发展。

(四)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积极探索推动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车一条龙的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制定出台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配套政策措施,并适时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推行工程总承包。

(五)大力发展工程中介服务企业。培育和完善建筑市场中介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中介机构,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行政垄断,促进中介服务企业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验检测等中介服务企业联合重组或互补合作,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率先推行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代建的方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六)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快推进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相融合,通过建材产品与建筑施工标准化结合,实现建材产品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设计,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和施工。支持建筑业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建筑业企业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以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快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研发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七)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区和建筑产业园区。各地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吸引和推动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优先保障企业总部落户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地。支持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与我省建筑业企业组建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产业园区,整合装备制造、建材生产、设计咨询、资金物流等要素,引导建筑业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形成建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八)加强科技创新及应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编制工程建设标准和施工工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对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企业申请,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范围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再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可给予相应的奖励。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研究出台支持建筑业发展的职称政策,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健全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建筑业企业与专业院校合作,着力培养一批企业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建筑业人才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审上向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强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建筑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禁止在工程招投标中压减职工教育经费。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以上“天府杯”金银奖的项目负责人,可不受学历、资历、论文数量等限制,破格申报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开展建筑企业职工队伍的全员培训和劳动技能竞赛,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不断扩大农民工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方式,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建筑劳务用工方式,鼓励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自有的技术骨干工人队伍。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加快建立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四、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

(十一)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市场。支持建筑业企业跟踪国内外投资热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走出去”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依托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与当地构建区域间的协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荐我省建筑业企业,为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省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我省建筑业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援外成套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努力争取国外工程承包和国家援外工程项目,带动我省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以及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发展。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外事、公安、财政、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要积极为建筑业企业境外发展做好服务。

(十二)落实扶持政策。积极运用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四川省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资金,对我省建筑企业开展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建筑业企业承包工程项目避免双重征税,企业所得税按现行国家、省关于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缴纳。各地可结合自身财力状况,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与鼓励企业承接省外工程项目。对境外承包项目工程项下符合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国产设备、原材料出口,及时办理出口退税。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对承包境外工程的建筑业企业实行授信额度差别化管理,对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承包项目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外汇周转贷款。对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在评优晋级方面给予倾斜。评选各类先进时,同等条件下对在境外省外承包工程的企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监予以优先考虑。境外获得的各项荣誉,在本省参加招投标资格审查时予以优先认可。境外承包工程年完成营业额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在资质升级和增项时予以支持。对境外从事工程经营管理的人员,在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十三)建立健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业企业、人员和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加大工程项目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报送、发布、查询制度,实现全省建设市场信用信息互通、互认、互用。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将信用信息与招投标、资质审批、评优评奖、工程担保等挂钩,提高失信成本,营造依法守信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积极培育工程担保市场,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资信管理,健全担保机构备案、保函等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担保调节和规范市场的作用。

(十四)规范招投标和工程造价管理。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完善招投标竞争机制,提倡优质优价和综合最优价中标,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坚决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和低于成本价报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分行业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

(十五)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主体责任,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规范执业资格人员从业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加快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数字化监管系统和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考核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六、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筑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制定落实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深化行政管理和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制定、落实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协调服务和指导;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各项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配合,形成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的合力。

(十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十八)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筑业企业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建筑业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建筑业企业在境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保修)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比例,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除此之外的其他保证金,并不得随意提高上述保证金的比例。建筑业企业可采用银行保函和工程担保函作为保证金缴纳形式。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约束机制,研究制订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联保、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区域统筹、保证金信用浮动等制度,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治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评比达标表彰、向企业要求捐赠和赞助行为,控制各类涉企检查行为。

(十九)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建筑业企业用工行为,推行建筑业务工人员实名制。健全建筑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相分离,实行农民工工资由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直接发放办法。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探索推行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缴费方式。积极改善建筑业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二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政府鼓励引导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和项目,在安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方面予以扶持。建筑业企业晋升特级、一级资质,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技术研发中心、发明专利、标准、施工工法获国家认定,在境外承包工程年外汇收入达1000万美元以上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各地可制定政策给予激励。

(二十一)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新融资性担保方式,支持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的反担保形式,引导保险机构和银行合作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和质押贷款。支持主营业务突出、实力较强的建筑业企业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4年5月17日

第五篇:黄埔海关、东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署省合作备忘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宣传手册

贯彻落实署省合作备忘录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宣传手册

黄 埔 海 关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七月

1.海关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合作备忘录…………………..4 2.黄埔海关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海关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合作备忘录》 的实施意见…16 3.落实署省合作备忘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业务问答………………………40

海关总署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共同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合作备忘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一2020年)》,海关总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签署本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促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先试、科学发展,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索经验。

一、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海关总署与广东省共同推动加快外经贸、海关、加工贸易企业三方电子化-4

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海关等加工贸易管理部门共管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有关问题;尽快建立广东省级地方电子口岸组织协调机制,完成广东省级地方电子口岸项目立项,落实建设和运维资金。

二、推进加工贸易就地转型和梯度转移

参照海关对飞机、船舶等特殊行业的保税监管理念,探索新型保税加工监管模式,支持示范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结合广东实际制定具体操作措施;支持示范区来料加工企业法人结构治理和就地不停产转型,支持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支持广东省向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示范区-6

业产品100%出口的限制,允许企业利用其设备进行内外销生产,对既有产品出口又从事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放宽产品必须70%出口的限制。在提供有效担保的前提下,在东莞试点将加工贸易内销集中办理征税手续模式扩大到非联网监管企业,视试点情况研究逐步扩大到示范区其他城市;优化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监管与服务,完善海关审定内销保税货物完税价格办法,设置专岗负责办理内销审批手续,提供内销政策咨询服务。

广东省外经贸主管部门在审批环节加强对加工贸易合同的规范性审核,配合海关做好到期合同的催报催核、依法对倒闭企业的税款追缴等工作。

四、促进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

海关总署进一步优化外发加工审核手续,在东莞和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其-8

监管,并优先办理合同审批、备案和核销手续;支持广州中新知识城、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地区、南沙保税港区和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发展保税贸易下的现代服务产业;探索研究开展研发、检测、维修、融资租赁等新型保税服务业务,提升服务产业比例,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产业增值率。

广东省配合海关做好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保税监管试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工作。

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管理创新

海关总署积极推动示范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政策叠加,支持设立虎门港、高栏港、松山湖、肇庆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和盐田保税港区等海-10

区进出境船舶所需的保税仓库跨关区供油监管操作规范,协调指导广东海关做好保税燃料油跨关区供应业务的监管工作。

广东省加大对海关监管场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监管场所有关配套监管查验设施、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投入,为海关实施有效监管创造条件;在省级层面成立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合协调机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解决广东省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划、申报、建设、运营和管理等问题,加快协调推进已批准设立的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场所的建设;支持配合海关总署对广东省内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进行整合。

七、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设目标任务,加强日常工作中的联系配合,共同研究示范区建设和海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建立高层会商和联络协调机制。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副部(省)级领导担任会商机制负责人,负责分别牵头协调研究解决对方需要支持的事项。日常联络协调工作由双方办公厅和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省外经贸厅负责,并建立联络员制度,各指定一名司局级领导担任联络员.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海关及时向广东省通报国家外贸方面的最新政策法规、外贸进出口数据信息及其分析报告。广东省及时向海关总署通报广东外贸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等重要信息。

合作双方要紧密围绕全国加工贸易-1415

转型升级提供可供参考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模式。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共同推动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创新

(一)建立东莞加工贸易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原则加快建设“东莞市加工贸易服务管理平台”,首先应用到外经贸、海关、加工贸易企业三方电子化联网管理,做到“企业一次录入,部门依次审批,数据实时共享”,逐步增加核销、企业项目审批备案以及企业诚信管理等功能,并延伸到外汇管理、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相关业务。东莞市政府负责平台立项,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经费,为管理提供必要保障;海关和外经贸部门为平台建设

由东莞市与黄埔海关组织外经贸、海关等部门专家成立课题组,结合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分布特点,开展东莞电子围网区域管理模式调研,拟订电子围网区域管理规划,明确电子围网管理模式的目标及实现方式。

(四)扩大加工贸易企业分类通关试点范围。贯彻属地管理原则,研究和完善适应不同类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分类监管措施,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诚信守法、技术附加值高的生产型加工贸易A类及以上企业实行属地管理,采取更加便捷的通关优惠措施,对于高风险企业则加大监管力度。

(五)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备案、核销制度,海关对风险大小不

联网监管企业的范围。外经贸部门与海关联合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A类及以上企业,推动发展为加工贸易电子帐册联网监管企业。外经贸部门、海关加强联网监管企业生产能力、进出口、核销等数据交换,确保各部门管理到位。

(八)加强加工贸易合同审批规范性审核。外经贸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合同规范性、企业料件产品归并准确性审核,提高加工贸易合同审批质量。海关做好企业商品归类咨询与指导工作,完善深加工结转商品归类管理。

二、共同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梯度转移

(九)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十二五”规划规定范围的高端装备制

创新优惠制度措施和便捷监管措施。东莞市集中各种扶持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对现有外商投资大企业增加投资,按新增认缴注册资本额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次最高奖励100万元人民币。对注册资本增加1000万美元以上或成立省级以上地区总部,按企业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每家企业每年奖励金额最高500万元人民币。企业进口用于技术改造的核心设备需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对其所缴纳增值税款视同同等贷款额度提供贴息支持,每家企业支持总额最高200万元人民币。

(十一)支持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

“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62号”税收优惠政策截止期以“转型企业向属地海关申请减免税备案”日期确定。由外经贸、海关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发挥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一站式”服务中心作用,设立业务办理专窗,简化办事手续,重点推动投资额超500万美元来料加工企业用好“财关税〔2009〕48号”文、“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62号”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转型。

(十三)共同培育发展一批转型升级示范企业。选择一批守法经营、节能环保、具有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能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重点培育,推动企业在制造水平提升、研发创新、企业总部要素集聚、自主品牌营销等方面率先取

展市场。对于“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企业,经外经贸部门确认,已经超出了海关监管期限的进口设备,可以用于进行内销生产。外经贸部门及时做好企业内外销比例调整的批文变更。

(十六)推广加工贸易内销“集中申报”模式。在提供有效担保前提下,试点将加工贸易内销“集中申报”模式扩大到非联网监管企业,对纳入东莞内销百强培育名单的企业优先试行。在外经贸部门制发的《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范围内,允许企业先行内销保税料件或其制成品,并在内销当月内(最迟于次月15日前)集中办理内销征税手续。外经贸部门加快非涉限类商品《加

道”;对加工贸易货物内销,海关完善预审核制度,及时办理内销征税手续,提高效率。

(十九)加强企业内销业务辅导和资金激励。海关、外经贸等部门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业务辅导,对纳入东莞内销百强培育名单的企业实行挂钩扶持机制,指导企业办理内销相关手续。东莞市安排企业内销专项资金,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销售其产品,按企业新增实缴增值税额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和省名牌名标称号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利用政府认定的境内外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产品推介和交易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支持;对企业参加政府认可

相关产业上下游链条的纵横延伸。东莞市加强与省内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产业转移合作,加快建立产业转移园,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外发加工等政策转移部分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

(二十一)提供企业生产力提升辅导服务。东莞市加强与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合作,在东莞设立辅导服务中心,借助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帮助企业提升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水平及产品研发、品牌创建、节能降耗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发挥其专家资源优势,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各项辅导服务,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东莞市对相关辅导服务给予资助,最高资助

维修、融资租赁、物流配送等保税服务业务快速发展。

六、共同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提升

(二十四)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东莞市抓紧开展松山湖综合保税区、虎门港综合保税港(区)的规划论证,向省政府报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申请。联合成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口协调省政府部门及国家部委,支持东莞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申报。

(二十五)完善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功能。对需开展售后维修服务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支持设立保税仓库,通过开展维修业务,实现出口产品售后服务

工作场所的用地审批和建设、查验设备和科技投入、生活设施配套、协勤武警营房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七、共同推动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二十八)建立加工贸易企业诚信守法体系。东莞市建立“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诚信管理平台”,整合外经贸、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管理资源,推动海关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制定加工贸易企业诚信管理办法,对加工贸易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情况进行统一认定。对诚信守法经营企业,各部门给予最为便利的扶持措施。

(二十九)加强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风险管理。对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原则上不纳入相关便捷监管措施实施范

海关的类别评定意见,支持企业稳定发展。

(三十一)加强企业风险共管。东莞市协助海关做好到期合同的催报催核、倒闭企业规范管理的后续处置。外经贸、海关、工商、法院等部门加强合作,依法开展对倒闭企业的税款追缴。海关要及时将风险企业信息向外经贸等部门通报,加强风险防范。

(三十二)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通过风险分析等手段,整合海关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监管资源,共同打击加工贸易渠道走私违法行为。

八、完善黄埔海关与市政府联席会议机制

(三十三)建立双方定期会商工作

工作操作,确保《实施意见》扎实推进。

(三十六)建立加工贸易发展长效研究和动态反馈机制。主动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报送试点城市转型升级建设最新动态,主动反映试点进程,积极争取相关指导和政策支持,注重总结推广转型升级经验成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和政策宣讲会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支持转型升级试点的各项举措和取得的各项成果,扩大影响。

政办证费用。同时,继续加强工作协调,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企业不停产就地转型。

(三)东莞将把握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机遇,继续争取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在东莞延长财关税48号文期限,全面完成来料加工企业法人结构治理。

二、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就地转型可享受哪些便捷措施?

(一)海关对来料加工企业开展法人结构治理,就地不停产转型为独立法人企业的,允许就地转型企业按“同一企业”的处理方式,办理剩余料件、不作价设备结转和企业管理类别调整或保留等手续。

(六)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一站式”服务窗口,由外经贸、工商、环保等部门派员联合办公,帮助来料加工企业“一站式”办理转型三资企业的名称预先核准、环保手续变更、项目批文、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手续,不收取费用。

(六)政府全额资助企业转型所发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证照工本费、验资费、清算审计费等费用,对资产鉴定的实际费用给予50%的资助。

三、什么叫内销“集中申报”模式和内销“集中担保”?

保税加工货物内销“集中申报”模式即经企业申请,外经贸部门及主管海关审核批准后,在外经贸部门制发的《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范围

(三)对于“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企业,经外经贸部门确认,已经超出了海关监管期限的进口设备,可以用于进行内销生产。

(四)在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下,对有需要的非联网监管企业,试行保税加工货物内销“集中申报”模式。经企业申请,外经贸部门及主管海关审核批准后,在外经贸部门制发的《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范围内,允许企业先行内销保税料件或其制成品,并在内销当月内(最迟于次月15日前)集中办理内销征税手续。

五、政府支持企业拓展内销市场采取的措施?

(一)提供资金鼓励,对企业依法

企业内销平台,提升展会层次。

(四)加快推动东莞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在主要通关口岸发展保税仓与出口监管仓“功能合一”模式,帮助企业利用现代保税物流开展内销。

六、海关促进产业链延伸,在简化外发加工审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简化外发加工的审批手续,建立以经营企业为主要责任对象的管理制度,明确经营企业对外发货物的管理责任。

(二)开展外发加工“集中审批”试点,对于试点企业,以企业为单元,可凭一份申请表向海关备案多份合同外发加工,每份备案申请表对应一个承揽企业,有效期最长一年。

目、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再创新的项目,加工贸易企业可申请政府资助。

(四)加工贸易企业开展节能和清洁生产项目,可参照《东莞市节能与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暂行办法》申请政府奖励或资助。

八、加工贸易管理“三方联网”的内涵?

加工贸易管理“三方联网”通过地方政府部门与海关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采取“企业一次录入,依次向外经、海关申报”方式,实现外经贸、海关、企业之间加工贸易合同申请、审批、备案、核销的全程计算机联网,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通过“企业一次录入,依次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