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善洲》观后感
一副扁担,两袖清风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一副扁担,两袖清风;三山尽绿,四方传颂。杨善洲,一个朴素的农民,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其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道清泉,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带来一缕清新,让观众的心灵得到片刻安宁。当那个扛着扁担的佝偻身躯模糊着远去的时候,映在落日中的背影却愈发鲜明,如水、如林、如山,令余晖失色,让良心震撼。
如水
“水”是贯穿本片的线索之一。因为缺水,大亮山的群众将水当成红白喜事最好的礼品;因为缺水,保山地区粮食歉收,引以为傲的“滇西粮仓”美誉险些不保;因为缺水,靠天吃饭的农业县彼此争执,大规模械斗一触即发。水,成了困扰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一大难题。
在围绕水的斗争中,杨善洲充分展现出如水一样灵动的工作能力。巧妙化解乡民的取水纷争、组织大规模抗旱工程、深谋远虑的着眼于造林事业,无一不体现了多年工作磨练所造就的智慧与沉着。尤其是与带头争水的两位县委书记的一番谈话,令人拍案叫绝。彼时彼景,持续的大旱已笼罩整个保山地区许久,土地干裂的寸草不生,一点一滴的水都弥足珍贵。尽管相邻的两个县已签订了用水协议,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心平气和的遵守约定、拱手让出哪怕一滴水?于是,两县的书记领着群众,围在水渠的阀门前争执不下,剑拔弩张。遇此难题,一般的领导艺术早已派不上用场,任何空洞的道德文章或威权式的上级指示都无法安抚群众激动的情绪。可杨善洲却只用简短的一句话就化解了这看似复杂的危机——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刹那间,原本喧嚣的人群安静了。确实,当人们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叶蔽目的境地,贪婪的试图占有一切;如果人们能够理解他人同样存在诉求,且这种诉求的价值丝毫不逊于自身的利益,理性就会重回上风。谈笑风生之间,杨善洲灵巧的抓住了争议的核心,问题自然不攻而破。
如林
奔腾的水代表着灵动,静谧的林则缺少那股生气,刻板的甚至有些“迂腐”。工作中的杨善洲灵如水,生活中的杨善洲几乎“迂”如林。同样一件事,当涉及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时,这种“灵”与“迂”的冲突就会分外体现出来。天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甚至甘愿为此牺牲自己。当杨善洲的女 1
儿苦苦哀求父亲帮助调动工作、以便能和丈夫孩子团聚时,恐怕没人会料到即使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也被杨善洲拒绝了若干次。在旁人看来,同样的工作岗位,安排在哪里不是一样呢?这并不关乎物质利益,纯粹是出于亲情的需求罢了,何况这对于一位大权在握的地委书记来说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举手之劳。可“迂腐”的杨善洲一次次铁石心肠的将女儿拒之千里之外,眼睁睁看着她和丈夫熬过了近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难道杨善洲丝毫不知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吗?难道他从来不懂得动用这种力量来达成某些目的吗?不是的。当他看到山下的孩子们因为失去老师而终日游荡山野的时候,已经退休的老书记将以前的下属们请来汇聚一堂,通过私人关系解决了当地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使千千万万的孩子得以重回课堂。这件事,既体现了老杨灵活巧妙的办事风格,又从另一侧面更加衬托了他的“迂腐”——既然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帮助那么多人转正,为何对自己女儿调动工作这么一件小事苛刻的不近人情?甚至在女儿得知此事后专程前来哭诉的情况下,杨善洲依然痛心却坚定的加以拒绝。“公是公,私是私,这个忙没法帮”,寥寥数语浇灭了女儿的希望,也道出了杨善洲如此之“迂”的原因。恪守原则,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如山
大亮山曾经是保山地区的生态核心,是“滇西粮仓”的天然水库。保山之所以会面临那样严峻的缺水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亮山林木环境的破坏。光秃秃的大亮山无疑是压在杨善洲心头的重担,走了无数遍、数了无数次,那一座座裸露的山头就像保山大地的伤痕,造成了当地群众的诸多苦难。这付担子杨善洲挑了数十年也放不下,在拒绝了去昆明老干院疗养的退休安排后,他毅然扛着扁担登上大亮山,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大亮山林木环境的重建工作。这一上山,就是二十年。孤灯夜雨,山风凄厉,不知这位瘦弱的老人如何撑过了这漫长的年月,只见那荒凉的山坡一天天变的绿意盎然。终于,光秃秃的大亮山摇身成为了绵延数万亩的林场,再次成为保山地区的生态核心,在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中庇护着周边数个县市的人民,使得保山成为唯一没有受灾的地区。
坚定如山,是对杨善洲的真实写照。他朴实的一生,坚定的献身于革命事业,坚定的遵守共产党员的操守,坚定的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影片由大亮山的“荒”开始,至大亮山的“绿”结束,从始至终,同时以工作和生活为主线,通过抗旱、培育水稻、造林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杨善洲坚定不移的无私奉献精 2
神,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农民书记的可敬可爱之处。无论是背着箩筐下山捡果核的勤俭节约,还是将林场捐献给国家时的功成身退,抑或是身后家无余财的两袖清风,无不是其奉献精神的掠影。那一桩桩或平凡或伟大的事迹都是一个高尚灵魂的闪光,凝聚在一起,浮现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的伟岸形象。斯人虽去,其高风亮节足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思索生命的意义。
谨以此文,纪念可敬的杨善洲同志。愿他的灵魂在天堂安息,他的精神在尘世流传。
第二篇:《杨善洲》观后感
崇高精神不朽,浩然正气长存!
--《杨善洲》观后感
不知不觉中,久违的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球。啜泣声中,我看到周围的同事们不经意地揉搓着眼睛。这是我在外事学院里《杨善洲》电影放映现场所感受和目睹到的真实一幕。电影内容本身朴实无华,但片中“草鞋书记”杨善洲的真实故事和崇高精神却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杨善洲同志是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里,始终保持一个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他不贪恋权利,到龄后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没有接受上级给他安排的安逸舒适的晚年退休生活,而是选择留在家乡,并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顾全大局,心系群众。有一年,保山地委建办公楼。然而,就在办公楼一天天长高的时候,保山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当时身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非常难过。他立即召集会议,建议办公大楼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打井抗旱。会上个别同志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大楼停下来。杨善洲动情地说:“如果眼看着人 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我们不觉得有愧吗?”最后会议一致决定停建大楼,优先救灾。他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局意识令那些喜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政府官员相形见绌。大局意识同样也是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为了这个大局,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发展的外部阻力,才能让祖国在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中搞建设、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不谋私利,但又善于“走后门”。杨善洲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他的二女儿和丈夫两地分居七年,他解决了多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己的女儿打一个电话,走个“后门”。无助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号啕大哭,夺门而出,难以理解自己的父亲是如此的“绝情”。但在对待有才华的干部时,杨善洲又是善于“走后门”的伯乐。年富力强的干部牛长平有胆识,有主见,杨善洲综合各方条件,在退休前向省委举荐牛长平接任地委书记一职。后来牛长平升任了省领导。杨善洲同志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他是贫穷的富翁。退休后,他两袖清风,只带走了办公 室里一盆自己栽种的雪松盆景和一幅中国地图,去了大亮山种树。凭借着往昔积累的影响力,他将百姓召集起来,以山林入股的形式,顺利建成大亮山林场。林场建设初期,为节约经费,他带领工人们走上街头,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下捡果核育苗。在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地交给了国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外交人员如不能抵御种种诱惑,不能淡泊名利,就难以确保对外交事业的忠诚,更遑论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杨善洲不图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外交人员学习。
他铿锵铁骨,但不乏似水柔情。杨善洲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带着埋藏在他内心深处对家庭的愧疚,他辞世前反复向儿女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同杨善洲一样,外交人员也不是神,我们有父母、配偶和孩子要照顾,我们也有爱情和亲情。有时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但身上肩负的那份责任感,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腔热血地忘我工作。工作之余、繁忙之后,我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人的那份愧疚感,正体现了我们对外交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杨善洲同志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却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当前,国际形势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对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外交人员,我们面临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复杂。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提高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那种端正的行为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品质,立志成为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外交事业无限热爱、学习刻苦、工作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时期的杨善洲,努力使祖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
志存高远
第三篇:杨善洲观后感
影片《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学习的一部分,周五项目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杨善洲》,看了之后,我们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身边的李阿伟同志更是泪流满面。
杨善洲同志大公无私、心系群众的公仆本色和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的奉献精神确实令人感动。这又是一次生动的现实的公仆教育!杨善洲同志88年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区的地委书记,为改变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贫困生活,他长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是“草鞋书记”。退休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主动承包荒山的绿化,临终前把20年来价值3亿多元的山林交给了国家。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在职期间始终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从不以权谋私。他看到当地百姓因为水灾的原因,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主动提出停建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将项目款拿出救济受灾百姓。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2-
第四篇:《杨善洲》观后感
观《杨善洲》有感
——想成功?先吃苦!
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大抵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在杨善洲身上,集中着很多成功者具备的优良品质,但在我看来,其中最值得称道也最难以做到的是他坚持不畏艰苦的实干精神。
影片根据真实事迹改编,整部电影讲诉了杨善洲辛勤工作六十年间的部分事迹。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他的故事都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氛围下的人们好好学习一番。当然,他不是完美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才让他显得更加亲切、真实。电影只有百来分钟,自然不可能将他六十年间的所有事件都详细叙述一番,其中节选的一些典型事迹充分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于公而论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滇西粮仓面临重大旱情的时候,他亲自带领群众挖井取水,但最终拯救人们的不是他,而是老天爷的一场大雨。但这样的好运不是时时都能有的,他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保障自己的田地不受干旱威胁。于是他高呼:“以后我们不靠天,不靠地,要自己当龙王!”他知道要成功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不是目光短浅之辈,他看得长远,知道老天能救自己一次,却救不了一辈子。
2、事必躬亲,身体力行
在今天,你说你在地里能看到领导在插秧,这只有两个可能:你眼花了或者是电视台正在拍领导插秧的画面。杨善洲插秧不是做样子,是真正深入群众去做事。事必躬亲,身体力行,这是他做事的方式,也是他能赢得群众爱戴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大事不一定需要事事都亲自去做,但至少,你得让别人看到你的态度。
3、言出必行
杨善洲为官时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家乡谋私,可他也是一个深爱自己故乡的人,如何为家乡做贡献?他向相亲们许下承诺:一定会为家乡、为人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实。现在很多人视承诺为玩笑,随口一说,然后就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不会成功。杨善洲言出必行,退休后回家乡大亮乡种树,一种就是二十年。连自己许下的承诺都不重视,何以让人放心的将重要工作交给你去做?要么你就不说,说了就要做到,要做就要做好。
4、善于思考
当毒草疯长,树苗枯死的时候,员工们慌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杨善洲镇定自若,告诉大家别慌,肯定能有办法。然后他翻书查资料,亲自测量思考,最终解决了问题。于是我知道,成功者绝对是善于思考的人,面对问题不慌不乱,想办法,总能解决的。遇事先乱自己的阵脚,那可真是完了。
5、重视教育
如何叫重视教育?国家发了一千万资金支持某县教育事业,经过省、市层层“过滤”,最后学校得到了一百万元资金,然后各方媒体对各级领导大加赞赏,说他们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我猜想,当《杨善洲》在全国热映时,这些支持教育事业的领导是不太好意思去观看的,即使去看了,估计也是会不好意思的脸红的。杨善洲从来不搞虚的,学校师资出问题,他就亲自把相关各级领导请到山上解决问题,后来还把自己的奖金捐了一半给了当地学校。杨善洲只给了学校十万,但我丝毫不怀疑他肯定比那些把一千万变成一百万给学校的领导更伟大。另外,杨善洲退休后既没钱又没权,却还能把各级领导请到山上去解决问题,他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可想而知。所以啊,别感叹自己买东西要花大价钱,而有些人只需要去刷个脸就得了便宜。不要只看到别人表面的光辉,他背地里付出的,不知有多少。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6、关心他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与他人有接触。成功者在为人处事方面绝对有他们的成功之处,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关心他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你对别人好,别人
就会对你好,白眼狼毕竟不多。杨善洲善待身边的人,不论是各地群众还是自己林场的员工,他都会为他们着想,急他们之所急。所以当杨善洲提出要去植树时,群众纷纷同意将自己家的林地入股,还有一大帮人愿意跟他上山去种树,并且一种就是十几年。林场终于有客观的经济收益了,他自己却不要一分钱,全给了国家和人民。如此杨善洲,如何不得民心?
7、总结:奉献
上面说到的,只是杨善洲辛勤工作六十年中的点滴而已,但从中已可以看出他在为人做事方面的特点,那就是——奉献。他为员工奉献,为群众奉献,为国家奉献;他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他得到了什么?他是全国道德模范,他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是全国优秀党员„„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太多。但我想他是不在乎这些的,他只在乎自己在做的事,只在乎自己的大亮山。“大亮山守护者”——或许这个称号他会更加喜欢。
二、于私而言
1、他不是一位好父亲?
自己的女儿想调职到和自己丈夫一起工作的地方,只需要他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可任凭女儿如何哭闹哀求,他都没打这个电话。难道他不是一位好父亲?我不知道,或许当女儿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调职的时候,她的心中就有了答案。
2、他不是一个好丈夫?
他总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他经常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力承担。三个女儿出生的时候,他都不在妻子身边。他不是一个好丈夫?我不知道,或许当妻子最后含泪走出病房的那一刻,她的心里有了自己的答案。
3、他不是一个好儿子?
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能够陪伴年迈的母亲。他不是一个好儿子?我不知道,或
许当他半步不离的陪在母亲的病床前的时候,她的笑容已经给出了答案。
4、他不是聪明的领导?
公车私用在今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哪个领导要是不把公车用做私事,那要么是他瞧不起公车,嫌弃档次低,要么就是他脑子有问题。杨善洲不这样做,他做公车办私事还非要交油钱,是他太笨了?或许当周波无奈的给他开车的时候,他心里就很明白了。
5、他就喜欢吃咸菜馒头?
当领导打开他饭桌上的饭菜,看到的都是红薯咸菜,房子也是破的不能再破。难道他就喜欢这样吃这样住?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心里有了答案。
杨善洲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不论是公还是私,都像是一部厚厚的教科书一样,值得我们好好翻阅、领悟、学习。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杨善洲走的是官路,所以他公正廉洁、大公无私、奉公受己„„最后走向了成功。每个人走的路不同,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要是公正廉洁的、大公无私的,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杨善洲,这世界上也不是只有杨善洲是成功的、值得学习的。但至少,我们该从杨善洲的身上看到一个成功者必备的重要品质:吃苦、坚持。
吃了六十年的苦,种了二十年的树,得了传世的美名,杨善洲,值了!
第五篇: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桐梓职校戴劲松
10月25日,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组织了我们观看了电影《杨善洲》,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名字和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杨书记在职时一心为民、敢于担责;退休后仍然大公无私,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我深情的看完电影,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我感受至深,多次流下感动的泪水,一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老地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屹立在我的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在我的心中,杨善洲是一个纯粹、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名执着、无私、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是一位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共产党的好干部。
杨善洲带领群众造的是树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作为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88年退休后,放弃进省城干休所安享晚年的机会,主动回到家乡,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义务植树者,带领地方群众植树造林。他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等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一干就是22年。退休后连续不断的22年啊,他能够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造林过程中,他不是指挥家,而是除了当好策划人以外,和普通群众一样,一起扛树苗、种树苗,搭帐篷、住深山,同吃住同劳动,充分展现了杨善洲一心为民、不计报酬、终生奉献的高尚品格和矢志不渝、绿化荒山的执着信念。
杨善洲的执着与坚定,靠的是党性,收获的是宝贵财富。杨善洲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为了群众的利益不辞艰辛、勇于担责,却不为二女儿的招考、调动动用一丝权力或人情关系,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样,他能够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这其中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吃住在山上,用着十分简陋的生活用品,硬是靠着执着、顽强、勤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据统计,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总面积5.6万 1
亩,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元。2011年杨善洲将自己辛苦创办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善洲正是靠着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物质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只要坚定信念,讲求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杨善洲的事迹和形象,树的是榜样,歌颂的是廉政典范。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其在位时可谓有权有势,但他没有以权谋私、以势欺人,而是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不在其位时他扎根大山植树造林,了却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杨善洲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他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他至高无尚的品质是全党全社会的榜样,一定要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杨善洲的精神,没有任何渲染,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与当今社会腐败干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那些贪图享受、与民争利,自私自利、贪赃枉法现象的丑化。
杨善洲书记的卓然风范、浩然正气和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及教职工学习和继承!我们要以杨善洲精神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政绩观,真正用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到火热的职业教育事业中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技能搞好教学服务,为全县“三化一游”主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