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浅析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
对策
摘要: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水土流失;对策1涅如藏布流域概况涅如藏布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境内,流域面积约528.13km2。流域总体地貌形态为断陷宽谷(坝区)居中,宽谷两侧为高山或极高山。涅如藏布沿主流线自南向北流动,全长102km,源头海拔约5150m,河口为4050m.,落差达1100m,年径流量为2.8亿m。,是年楚河的主源。流域属高原温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寒冷干燥,风力大。年均温仅为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8.4k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均蒸发量为2196mm;流域内作物生长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70~90d:土壤温度低,有效养分分解慢,对各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进化及农牧民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树木在该流域内难以生长,植被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高寒垫状植被类。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涅如藏布流域地处高原区,区内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山体深度风化,土质疏松,沟壑密布,水土流艺术期刊/yslqk/失严重。据实地调查与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该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67.68k,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9.62%。按营力性质可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由于人口密度小,人为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小。
2.1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按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规范的要求,对该区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发现:风力侵蚀面积为214.18kni,占了侵蚀总面积的58.25%,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0.55%;其次是水力侵蚀,为100.81km。,占侵蚀总面积的27.42%,占土地总面积的19.09%;冻融侵蚀面积为52.691(m。,占侵蚀总面积的14.33%,占土地总面积的9.98%。
2.2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分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侵蚀强度级别,可发现无论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还是冻融侵蚀都是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是中度侵蚀。风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l14.19km,中度侵蚀为93.69km。,强度侵蚀为6.3km;水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67.24km2,中度侵蚀为33.57km;无强度侵蚀;冻融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30.44kmz,中度侵蚀面积为17.73km,强度侵蚀面积为4.51km。
对流域总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统计表明: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面积为211.88km,占总侵蚀面积的57.63%,占土地总面积的40.12%;其次为中度侵蚀,面积为144.99k,占总侵蚀面积的39.43%,占土地总面积的27.45%:强度侵蚀面积为10.81km,占总侵蚀面积的2.94%,占土地总面积的10.81%。该区没有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分布。
区域内土壤侵蚀虽然是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是侵蚀面积广,涉及的范围大。如不加以治理,很容易转化成中度和强度侵蚀,带来更大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高原面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土流失成因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自然因素该区平均海拔>4300m,多大风,年均风速为2.8m/s,极端最大风速为34m/s,年均大风日数为93d,而且大风多集中在旱季: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这些因素综合在一
起为风力侵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风蚀作用最终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黑土滩”。
涅如藏布切割作用强。该区年均降水量虽小(288.4mm),但是60%~7096的降水集中在6-9月,为水力侵蚀创造了条件。降水主要以固体为主,地表径流主要为雪水漫流。在最大冰雪融化期,往往形成暂时性洪流,虽然强度不大,但是面积大,从而造成水蚀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细颗粒物质覆盖的斜坡上,山高坡陡,表层植被土层易遭受破坏,加上水力侵蚀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在草地和耕地上形成冲沟。流域海拔高,气温低,年均温为3.1℃。尤其是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区,海拔更高、有大量的冰川I和冰湖分布,年平均气温低于O’C,极易形成冻融侵蚀,还易造地表覆盖的大量寒冻风化碎屑物和冰碛物等不断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沙向周围扩散,形成冻土沙化现象。
总之,高原寒、早、多大风、降水集中和植被盖度小等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
3.2人为因素该区2001年底共有居民政工期刊/zgsfb/3589人,人口密度6.8人/J(Ⅲz。其中农业人口占了89.61%。虽然人为因素没有直接造成水土流失,但在人口集中分布的流域中下游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植被减少,农耕区对土壤的翻耕等,为风力侵蚀的创造了条件:造成草地退化面积达1001.05hm,占草地总面积的61.3%。随着人口较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以及气温升高、平均降水量减少,气候条件明显呈暖干化趋势,有效环境容量日趋减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涅如藏布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针对流域内部的地形地貌复杂、土地适宜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下,以局部区域治理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流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4.1按流域内地形条件制定水土保持措旌4.1.1坡面水土保持防止措施由十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宜林地少,种草是提高植被盖度的唯一途径,草种要选择本地适生的紫花针茅、黑褐苔草、华扁穗草、固沙草等。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对坡而区域应实行封育禁牧,为坡面草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在流域降水集中、雨季坡面径流量大的地段实施坡面工程措施。在排水沟的坡面和坡脚修建小型排蓄工程,减小雨季洪水量,以减小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
4.1.2沟道水土保持防止措施修建沟头防水利论文发表/sllwfabiao/护工程,筑士埂,拦蓄上游来水,阻止径流进入沟道;在面积较大、侵蚀严重及危害较大的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在沟道比降较大、切剧烈的沟段,修建谷坊,巩固并抬高沟床,防止沟底继续下切,同时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并修建永久性的河堤,以利于汛期排洪。
在沟道两边种植固沙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还可沿两岸以自柳、红柳和沙棘为主种植灌木林带。灌丛林斑块的建立对流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没有灌丛的流域其径流损失比有灌丛的流域多25%,条状和线状灌丛比点状灌丛截获径流的能力高8%。
第二篇: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班级:水利工程姓名:王鹏学号:28号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3]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4]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第三篇: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学习心得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学习心得
我认为通过对《全国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的学习,结合张掖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对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保护生态安全积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例如:
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5次,6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则多达23次;
海洋赤潮暴发,60年代以前十分罕见,从70年代开始赤潮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发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达到30多次;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三、我国生态安全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1986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831.4亿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则共计人民币4201.6亿元,接近同年全国GDP的10%;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四、我国生态安全保护对策
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蓝天碧水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对重点动植物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六、减少农业毒害和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合理调整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淘汰那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剂产品,开发低毒低害及无毒无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产品,同是严格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七、慎重对待生态技术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物种的安全,对于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随意和不顾整体利益。特别是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应当采取“急研究、缓推广”的对策。只有慎重对待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才能减少外来物种及新物种对本地牲物种的威胁,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物种的安全。
八、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许多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皆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及生态补偿制度的未实施。
必须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
两种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结论
1.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3个主要特点。生态安全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2.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醒人们对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3.针对我国危机四伏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有益探讨,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的难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达到真正有效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目的。
第四篇: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
第五篇:察布查尔县奶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察布查尔县奶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崔建国,田新春
(1.新疆察布查尔县兽医站830000;2.自治区草原总站乌鲁木齐830049)12
奶牛养殖业(以下简称奶业)是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的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发展奶业。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以致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健身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察布查尔县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牛业在自治县畜牧业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58%左右,居各类畜、禽产值之首。自2008年3月份起,受国际国内奶业大市场疲软和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县饲养奶牛的效益大幅下滑,养殖户养牛积极性受挫,出现部分养殖户卖牛转产的现象,奶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表面看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造成的,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奶业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表现。县委、县政府对奶业发展高度重视,组织人员进行了调研。因此,分析全县奶业发展现状,找出影响奶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探讨促进奶业发展的对策,对于扭转自治县奶业下滑的局面,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察布查尔县奶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伊犁河南岸,南倚乌孙山,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县总人口17.3万人,总面积4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06.6万亩。县辖13个乡镇、2个国营农牧场和5个驻县单位。
2000年以来,察布查尔县把养牛业作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点,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政府扶持、资金投入和依靠科技及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县养牛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和销售已初具规模,农牧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形成了以良种牛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在农区实行种草养畜,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生产,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建设养殖小区,走集约化、舍饲化养殖之路,集中发展荷斯坦奶牛;在牧区加快牧民定居步伐推进家庭牧场建设,保护和利用天然草地资源,提高饲草料地的生产水平,重点发展新疆褐牛。2008年初全县存栏牲畜41.01万头(只),其中牛4.62万头,有黑白花奶牛1.5万头,其它奶牛1.27万头。2007年末畜牧业产值达21112.55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58.45万元,增长20.2%,畜牧业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39%,增长1.39个百分点。2007年牛奶产量达38730吨,比2006年同期增长13.5%;奶业产值9711.7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46%,牛奶的收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牧民人均增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94元。目前全县建有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13个,千头以上的牛场2座,百头以上的牛
场7座,50—99头之间的养牛户53户,20—49头之间的养牛户201户,10—19头之间的养牛户594户,1—9头之间的养牛户987户;乳品加工企业2家。
从2008年3月份开始,全县的鲜奶收购价格开始大幅下降,从最高的2.8元/公斤降到现在的最低1.0元/公斤,现在牛奶的平均价格是1.3元/公斤左右,而饲草料价格随着通胀的加剧一直在上涨,导致奶牛养殖持续出现亏损,农牧民养牛热情受到打击,甚至出现部分养殖户卖牛、杀牛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经营,牛奶质量无法保证,成本上升,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全县共有奶牛散养户(存栏50头牛以下)1782户,存栏奶牛2.18万头,户均饲养奶牛12.2头,占全县存栏奶牛的78.7%。这些散养户大多采用粗放式管理、人工挤奶、自配饲料饲喂,难以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极易造成鲜奶的二次污染,影响原料奶的质量;造成奶牛疾病增多,特别是乳房的疾病,增加了饲养的成本;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不利于推广先进的技术。
2、奶牛良种率低,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黄牛品种改良,成年荷斯坦母牛(包括高代杂种牛)10个月平均单产达到了5000公斤,但是与国内养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表现在:一是牛群基础差异大,遗传改良进展不一,除规模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外,绝大多数的散养户对品种改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了奶牛品种改良的总体效果。二是在经营
管理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日粮结构单一,致使奶产量和质量下降,奶牛利用效率降低,过早地遭到淘汰,青贮和配合饲料饲喂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三是牛的品种混杂,有的养牛户既养荷斯坦牛,又养新疆褐牛,还有杂种牛,造成饲喂标准不统一,牛奶质量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效益。
3、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在当前奶业发展中,奶农与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形成 “利益共享、风险共当”的联结机制,虽然部分企业与部分农户之间签订了牛奶收购合同,但奶农和企业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随意违反合同的事情屡屡发生,再加上部分不法之徒坑害奶农,扰乱市场,使奶农和企业之间互相不信任,奶农得不到应得的收益,企业收不到优质的鲜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协调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4、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牛奶收购质量标准,普遍存在鲜奶收购定等定级由收奶站和奶贩子说了算,缺乏第三方有效的公正监督。有些收奶站擅自提高鲜奶收购标准、或压级压价损害奶农利益;有的地方个别奶农在奶源紧张的时期,受利益驱使存在往鲜奶中掺杂使假现象,降低了原料奶质量,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原料奶收购渠道不畅,环节多,管理不规范,每个乡既有多个企业的收奶站在收购,同时还有数量不等的奶贩子参与收购,造成鲜奶收购市场异常混乱。奶源充足时,压级压价;奶源紧张时,互相抢购,哄抬奶价。
另外,由于收购环节多,监控不到位,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使得优质不优价,极大的影响了鲜奶质量和养牛户的收入。
5、乳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当前在察布查尔县收购原料奶的企业有中洲伊源乳业、麦科特乳业、州奶牛场伊塔乳业、68团永旺乳业和伊宁县雪莲乳业等5家乳品加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科研投入少、生产工艺落后以及经营管理不佳等原因,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质量差、市场占有率低。生产的乳制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奶粉),产品科技含量低,利润率低,竞争力弱。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保证自我发展已是十分困难,很难带动奶牛饲养业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加大科技推广宣传力度,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弥补养殖资金投入的不足。重点搞好动物防疫工作,控制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节本增效;加强奶牛品种改良与规范化饲养、草原禁牧舍饲养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手段提高奶牛养殖业的效益,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大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养殖,提高牛奶的质量。紧紧抓住黄牛改良不放松,进一步提高牛群的品质,提高奶牛的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大乳品加工企业的创新和重组,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质量;提高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带动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3、规范原料奶的收购市场,取缔不法商贩,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首先,由政府牵头组织乳品企业、物价部门、畜牧部门和质检部门制定并公开牛奶收购的标准和价格;其次,是尽快建立第三方检测牛奶的机制,由中介机构负责用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仪器检测牛奶,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以杜绝掺假行为;第三,成立我县奶业管理机构和检测机构,检查、指导、规范收奶站的行为;接受养牛户的投诉;依法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和掺假使假行为;督促企业按时支付奶款。
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重点加强对产业化的引导和服务,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强化服务;加强现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加技术服务人员,加大资金投入,壮大服务队伍,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科技含量;切实发挥养牛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逐步理顺双方的关系,提高奶牛养殖的效益,使全县奶牛养殖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5、仿照兄弟县市的做法,在目前奶价低迷的情况下,应由财政对养牛户给予适当的补贴,以帮助奶农渡过难关。
6、针对我县奶牛养殖以散户为主的实际情况,争取项目或财政支持,给予养牛户在饲草料地、棚圈建设、购买挤奶和饲料粉碎设备等方面以优惠政策,促进他们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
崔建国,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7年6月毕业于新疆伊犁畜牧兽医学校畜牧专业,2000年7月获得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函授大专文凭,现任察布查尔县兽医站副站长,主要从事基层兽医技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