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租房并轨还需保障制度配套
□龙敏飞
一方面,统一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九龙治水的尴尬,且有利于政策的无缝对接,避免出现所谓的 “夹心层”——既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标准,也
不符合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另一方面,并轨之举也充满了人性化,按照“租补分离、明收明
补,根据住户不同收入情况给予适当租金补贴”的政策,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提高了,也无需
从廉租房搬到公租房去,只需要提高租金即可,如此,也更加有利于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完善公租房廉租房并轨,经适房退出,无疑是在优化保障房的配置
对此,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巡视员李东坦言:职能配置“精细化”有助于措施的落实,但也容易影响到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成本
但是,这么多保障性房子的分类,光记住名称就已经很难了,要了解具体的政策就更难了此
外,在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保障房供应的分类太细,不仅容易
浪费资源,还会增加权力寻租的机会
只有类似的对接制度到位了,才能更好地呵护“保障房并轨”的制度善意
不过,“公租房并轨”仍需无缝的配套制度对接如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管,让其开工率与完
成率达到“国家标准”;如改善官员绩效考核方式,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纳入其中,即便不是
一票否决制,也应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再如加大对保障房建设不力的官员的问责,形成必要的震慑,激发官员建设保障房的责任与动力,等等
(原标题:公租房并轨还需保障制度配套)
短短这几年,很多关于房子的专有名字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经适房、廉租房、两限房、公租
房„„北京最近又出来个“自住型商品房”,被网友戏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些住房背后,有着善良初衷,如扩大保障范畴、增加辐射人群,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等
不同的保障性住房,对应着不同的受众,“精细区分”的做法,自然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保障公
众的“住房需求”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
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已经开始考虑将“公
租房并轨”作为调整现有住房供应体系的突破口与之相关,饱受各界非议的经济适用房供应
将逐步减少直至在全国全部取消,公租房将成为住房保障的主体,但不会涉及已出售的经济
适用房
第二篇:财政部明确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财政政策
财政部明确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财政政策
3月20日,财政部明确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财政政策。为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顺利进行,财政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积极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有关财政工作。其中包括整合地方政府资金。廉租住房并入公共租赁住房后,明确地方政府原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从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的资金、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安排的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安排的资金等,均整合用于公共租赁住房。
此外,通知要求做好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原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继续用于补贴在市场租赁住房的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
住建部:确立6个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
住建部日前召集部分城市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座谈会。在上述座谈会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黄石、淮安6个城市明确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
4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致电住建部相关人士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核实。
共有产权被写入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次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特别要求,试点城市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
另据记者多方采访获悉,目前住建部副部长牵头的多个调研小组,已往安徽、贵州、江苏等多地调研地方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构成,其中共有产权住房是重点之一。
国务院法制办:保障房用地禁止商品房开发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禁止利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直接或者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等活动。
征求意见稿规定,申请人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应当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向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提出,如实申报住房、收入和财产状况等信息。
征求意见稿规定,承购人购买保障性住房未满5年的,不得转让保障性住房;确需转让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原购房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予以回购。
第三篇:明年起各地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 统称公租房
明年起各地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 统称公租房
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这是记者6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的。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14年起各地廉租住房(含购改租等方式筹集,下同)建设计划调整并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2014年以前已列入廉租住房建设计划的在建项目可继续建设,建成后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
廉租住房并入公共租赁住房后,地方政府原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调整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含2014年以前在建廉租住房)建设。原用于租赁补贴的资金,继续用于补贴在市场租赁住房的低收入住房保障对象。
从2014年起,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以及租赁补贴资金继续由财政部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安排的中央用于新建廉租住房补助投资调整为公共租赁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投资,并向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藏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的南疆三地州等财力困难地区倾斜。
三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各地可根据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租金减免或补贴额度,直至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受理渠道、审核准入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西宁在线律师免费咨询:http:///xining/
第四篇: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轨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轨研究
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孟艳玲 河北省卫生厅 于媛
发布时间:2010-07-16
《社会保险法》(草案)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标准合并实施。”这一立法导向引起很多争论,不少人对这一举措提出反对意见。本文在对现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现状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并轨产生争议的原因和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并从制度层面提出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并轨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现行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全国各地在这个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了很多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政策,在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分割运行的体制就为政界、学界众多人士所诟病。在实践中,这种运行体制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城乡二元的制度体系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从现实意义来看,全面建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居民,是一种历史性的跨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全国范围内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成为必然趋势。不断加速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迫切要求打破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分布存在差异,如果某一群体人群过少,单独为其设立一种保障制度的成本过高,有的地方就可能选择放弃将这一群体纳入到医保范围之中。
(二)管理分割,制度运行成本高昂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同为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基金征集管理规则一致,业务管理方法相同,且城乡居民都要到相同或相近的医疗机构接受服务。但由于人为原因,目前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城镇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下设的医保中心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经办机构力量分散和重复管理的问题同时存在。此外,两个部门分别设定不同的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各自设定网络信息平台,业务经办资源分散,运作成本高昂。
(三)保障水平差距大,制度缺乏公平性
公平性是医疗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现行城乡分割的居民医保制度是根据城乡户籍界限,因人设保。由于财政对两种制度投入力度不同,二者在筹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医疗保障待遇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城乡居民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上存在一定差别,但是从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角度来说,不应该在医疗保障制度供给上存在差别。同时,这种不公平性还表现在跨区流动的农民工及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制度分割造成的障碍而降低了投保的积极性,游离在保障体系之外;城镇低收入居民渴望加入到政策更加优惠的新农合制度,富裕农民也希望以城镇居民医保的方式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但在目前的运行体制下,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二、阻碍城乡医保制度并轨的原因
(一)财力的约束
新农合在筹资上是以财政支持为主、个人缴费为辅,城镇居民医保则是个人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二者在筹资方式上是相反的。如果两个制度并轨,产生的直接问题就是,并轨后的制度是以个人缴费还是以财政补贴为主。如果以个人缴费为主,那么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缴费能力,新的制度又会将众多农民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如果以财政补贴为主,在满足城镇居民较高的保障水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财政尤其是贫困地区财政将不堪重负。这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制度并轨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此外,受财力约束,欠发达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专业人员少,硬件设施不完备,也是阻碍制度并轨的因素之一。
(二)部门利益的争夺
城乡分割管理模式在推进制度并轨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角色冲突。一方面,负责城镇居民医保的社保部门以归属权为理由反对接受新农合。而负责新农合的卫生部门因居民人口严重老龄化、健康风险大,将会加重医保基金的负担。同时,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卫生部门管理着新农合基金,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扮演着服务购买者的角色;又要规制和管理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为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财政预算补偿,扮演供给者的角色。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使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诱导需求”的行为倾向得不到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有效制约,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节约新农合资
金。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体制,造成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医疗服务设施完善,健康意识强;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低,医疗资源匮乏,人们的健康意识较弱。这就使得城乡居民在对医疗的需求上存在一定差别,这可以从城乡居民人均医疗费用的相关数据得知。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充分考虑两个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找到一个契合点。同时,城乡差别大的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面临医保基金支付风险时,财政发挥作用范围有限,可能会造成制度中途瓦解。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对策
早在2007年,全国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开始了制度并轨的探索。2008年全国新农合工作会议,确定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衔接(又称“两制衔接”),并在全国10个城市开始了试点。当前,很多试点以外的城市都在进行制度并轨的探索,也得到了城乡居民的拥护。可以说,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是大势所趋,政府应下大力推进制度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具备统一性、开放性和公平性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应具备几个特征:首先,覆盖全民,做到人人有保障,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制度;其次,制度设计从公平角度出发,不存在强势或弱势制度体系的区别;再次,具体表现为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实现制度体系模式、保障水平、制度运行机制的统一。
(一)试点先行。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
从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行城乡医保制度并轨不可行。应在城乡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人口流动大、财政实力强、卫生服务体系完备的地方首先推行。中央应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适宜的时机出台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作为全面推进并轨实践的政策指导。要打破城乡身份界限,设立多个层次的缴费标准。在制度并轨初期,可以将新农合作为低档标准,城镇居民医保作为高层次的标准,这样可以避免“穷帮富”的问题发生,也可以使城镇低收入居民进入到缴费较少的层次,使富裕农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需要。在保险待遇上,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针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设定不同层次的报销比例。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继续实行医疗救助,考虑到运行体制同医疗保险存在较大差别,可仍然由民政部门管理。此外,要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保障范围,逐步实现以保大病为主,保特病门诊和重大疾病门诊相结合的制度体系。财政部门继续负责补助资金的筹集拨付,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并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居民的补贴力度,地税部门负责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的征收,并对基金进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理顺体制,建立统一的保险管理机构
制度并轨存在争议最多的地方就是两制合一后由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卫生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管理上有各自的优势,也有人提出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由哪个部门管理更能推动城乡医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的成本更加低廉。中央应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打破部门利益纠葛,明确部门职能及各自的协作关系。因为社保部门具有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和成熟的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将新农合整体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其基金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合并,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统—使用城镇职工医保“三个目录”,统一结算方法和业务管理工作,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整合城乡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将新农合管理部门的部分人员充实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此外,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可建立医保经办分支机构,以方便农村居民办理相关业务。
(三)统筹推进,完善配套制度改革
制度并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乡居民、保险经办部门、政府等多个利益主体,应同步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使城乡医保制度并轨得以顺利实现。第一,要以政府为主导,有目标、有重点地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在城乡、地域、公私医院、大小医院之间进行调整,加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同时,通过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医疗网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提高医疗保障统筹层次,逐步由县级统筹上升为市级甚至省级统筹,满足人口流动过程中异地就医的需求,增加统筹基金基数,扩大医疗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制度并轨之后有法可依,促使城乡医保制度走上规范化发展的法制轨道。
《北方经济》2010年第9期
第五篇:多地实行公租房并轨试点 经济适用房退出历史舞台
多地实行公租房并轨试点 经适房或退出历史舞台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房价依旧普涨、刚需强劲的情况下,有关房子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引发各界关注。这两天,有关经济适用房的消息正在热炒。但热议的焦点却是经适房有可能“退场在即”。
其实,有关“经适房‘退场’”的消息不新,从去年就有类似消息传出,个别地方甚至已经停止了经适房的申请和发售。就在上月30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专门研究探讨百姓问题,强调“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1997、1998年是我国房改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商品房价格和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差距甚大。于是经济适用房在1998年适时推出,随后的7年间全国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但是,到了第八个年头质疑声扑面而来,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而老大爷大半夜排队都买不到经济适用房,小区里却停着奔驰、宝马的现象屡见不鲜。到了近几年够资格的买不起,买得起的没资格的尴尬局面更突出。
房地产商、富力集团董事长张力:在北京常营,富力建了几千套经济适用房,旁边也建了商品房。但是商品房卖掉了,经适房却鲜有人问津,这表明符合经适房规格的人少之又少。还不如多建廉租房,租给没房子住的人,等他们有钱后把房子退给政府,政府再租给有需要的人。
最近有消息显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考虑将“公租房并轨”作为调整现有住房供应体系的突破口,逐步削减销售型经济适用房供应量,并最终停止供应经济适用住房,这个思路虽然尚在考虑和研究之中,但是,已有地方政府开始试点,河南郑州已经开始“三房合一”的“大并轨”试点,原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经济适用房不再销售,统一向应保群体出租,山东省烟台市也准备进行“大并轨”试点。
烟台市住房保障中心保障房供应科副科长于建海:烟台在设想初步建立三房合一、租住分离的新住房保障模式。所谓三房合一,就是打破现实的租住屏障,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统一合并成为叫保障性住房。变分离供应为一起操作,真正实现对保障对象的无缝覆盖。
虽然说经适房的问题这些年来被不断爆出,但是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今年4月底,广州市宣布不再批准新建经济适用房,而在10月份广州今年首批1418套经济适用房结束购房意向登记,共有10141户家庭登记了购房意向。结果这些“末代”经适房遭抢购,平均超7户家庭争购1套房。人们未来住房该靠怎样的制度来保障?近期北京以“自住型商品房”政策为核心的“京七条”一公布就引来热议,通过采取“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供地,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销售均价比同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低30%左右。今年年底前将完成2万套供应,明年预计完成5万套。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这个措施的影响还有待观察。陈国强:这个措施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后续其它地块会不会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如果这种土地出让方式占比到一定比例,对于市场的影响肯定不容低估。
北京拓夫律师事务所:经济适用房政策已经过于陈旧,新房政更适应现在的国情,可以替代老政策。
像北京这样的地方保障房建设措施,其他地方也有,比如上海提出的公有住房等等,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目前保障房名目繁多,确实可以考虑并轨,但是,租的和销售的保障房是否能并在一起情况却比较复杂,应该慎重。
顾云昌:现在有必要使保障房体系更加简练,特别是公租房和廉租房完全可以并轨,经济适用房怎么并轨比较复杂。从中央的政策看来,尽管提出以公租房为主,但是并没有标明经适房以后就没有了,这要地方上根据自己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