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

时间:2019-05-12 14:2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

第一篇: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

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

热2艾台依吐 2009-07-01 19:14

引子

哲合忍耶是中国回教的一个派别,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影响较大的一个门宦,它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导师为马明心,马明心所创立的这一教派在教义、教规、宗旨等方面与中国原有的伊斯兰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被称之为“新教”后者被称之为“老教”,这一教派的信徒大部分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在其创教之初,与“老教”发生教派之争,由于“老教由来已久,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清政府袒护“老教”,对“新教”实行了歧视、禁止和屠杀,但此教派顽强不屈,与清廷对抗,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反叛不已,辈辈流血,辈辈牺牲,代代相传,不但没有被“根除”,却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成为一支反抗清廷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的重要力量。“哲合忍耶”一词是阿拉伯语,是高声赞颂之意。这是一个“为了信仰和人道受尽了压迫,付出了不可思议的惨重牺牲的集体。”⑴在蛮狠的封建政权的屠刀之下,哲合忍耶这一个高声赞颂的教派却不能高声赞颂,为了信仰,为了自由,为了人道,为了真理,哲合忍耶不断的流血牺牲,在两百年间付出了至少五十万人的生命。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苏四十三起义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田五起义了;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西北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大西北曾是信仰的蓝色,被红色的血液浇灌之后,变成了悲怆的黄色„„

哲合忍耶回民起义因为其坚定的信仰而不同与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也不同与其他回民起义,以往对回民起义从政治、经济、阶级、宗教各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是以传统史学的方法,把回民起义等同与一般的农民起义而忽略了回民的信仰问题,这就使得问题表面化,因为信仰是回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尤其以哲合忍耶为最甚,在哲合忍耶看来,政治、经济、忠国与反叛、苟活与惨死,这些都是问题的表面,只有信仰才是真实的,只有流血与牺牲才是震撼人心的,他们不惜生命守卫的是他们的信仰,是对来世造物主的一份近乎痴狂的热爱,他们无惧与清政府的屠刀,所追求的只是一份心灵世界的自由,而这正是中国人所缺少的东西,中国人对心灵世界的问题从来都是冷淡的。统治者的历史充满了谎言,真正的历史藏在这些血和泪的心间,本文试图走进哲合忍耶的心灵世界,走进这个被史学家忽略了的角落,寻找一下,是什么力量促使这群黄土高原上的衣衫褴褛的农民誓死守卫心灵的自由,而中国文化之核心力量的知识分子却苟活于世。

起义的原因与其精神支撑

有清一代,哲合忍耶回民多次起义,无惧与清政府的屠刀,辈辈流血,反叛不已,除了政治、经济、阶级等原因外,还有其独特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与哲合忍耶回民所生存的环境有关。哲合忍耶回民主要生活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而且聚居在今天在世界上还穷得有名的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的三个县西吉、海原、固愿的简称)地区,这里穷山恶水,一片茫茫黄土地,天不下雨,地不产粮,就在新中国的1960年,这里有一个两百多口人的村子,还饿死了十几个人,可想而知,这里在两百年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这里穷得让你无法想象,这片黄色的土地本身并不适合生存,对于被清政府驱逐、迁徙而被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哲合忍耶来说,只能依靠另一种逻辑,信仰从来都是穷人的事,今世已无希望,只有贫穷、痛苦,而他们又必须活下去,就只能向来世寻找希望,寻找活着的理由,寻找生命的支撑点,也因为他们穷地只剩下了信仰,只剩下了这份心灵的自由,他们更是倍加珍惜这份自由,他们的信仰才是如此的坚定,如此的热烈。在这种对来世造物主的近乎痴狂的热爱中,他们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贫穷的生活坚定了他们的信仰,这种对信仰的坚定使得他们无惧与清政府的镇压和屠杀。

第二,是由于清政府强行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自十七世

纪四十年代起,满洲贵族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清,使回回遭受了空前的更大的压迫,在法律上,对于回回的防制,比对汉人更严厉;对于回回的施刑,也比对汉人加重。”⑵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压迫与屠杀,造成了一个黑暗、阴森的民族地狱,而以乾隆年间为最甚。

残酷的民族压迫、政治压迫与经济压迫,终于导致了回族人民的反抗。“回回民族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回回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受迫害和反迫害的历史。”⑶回回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乾隆年间的苏四十三起义由起初的教派纷争到后来的反清起义,在次此起义之后,清政府实行了所谓的“善后”工作,对哲合忍耶实行了灭绝性的屠杀,禁止回民信这一教派,由此,哲合忍耶转入了地下,哲合忍耶这一个高声赞颂的教派却不能高声赞颂,但它并没有屈服,而是以牺牲为美,开始了长大二百年的保卫信仰的战斗,之后的田五起义是反抗宗教压迫和为哲合忍耶的导师马明心报仇,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更是一次巨大的复仇运动。以苏四十三起义为开端,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哲合忍耶用血和泪写着自己的历史,信仰的鲜血汇聚成一条历史的暗河,汹涌流动在乾隆虚假盛世的底层,悲怆的黄土高原曾是信仰的摇篮,现在变成了悲剧的河床。

第三,与回回民族的心理有关。苦难使这个民族更加坚强,苦难使这个民族散发着一种坚韧与悲壮的光辉。正如白先生所说“回回民族的心理特征,一是回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和勇敢奋斗。这种特征,不必否认,是受了宗教信仰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被压迫屠杀和生活的特别艰苦所造成的。”⑷长期的被压迫屠杀和生活的艰辛,使的这个民族变得顽强、变得不屈,在其生活中的最后一点自由——心灵的自由,也被剥夺了之后,哲合忍耶举起了信仰的大旗,傲然的面对清政府的屠刀。

哲合忍耶为着心灵世界不受侵犯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这群活在穷乡僻野,却坚持着人道精神的不屈的灵魂,他们沉默着,冷漠如霜,坚韧如铁却彼此信任,有些东西,不可理解,你只能崇拜它,面对这些屠杀不绝的灵魂,你只能崇拜它,由于这片土地本身是不适合生存的,对于被迫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哲合忍耶,只能依靠一份坚韧的信仰,一份神秘的渴望,真理的天平沉沉的倒向了这群褴褛的农民,是他们坚持了真理,是他们给了人类信仰的慰籍。第四,为了信仰的自由。哲合忍耶两百多年的斗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信仰的自由,为了追求一种人道,哲合忍耶因起创教之初就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这激发了其自尊与顽强,因清政府的镇压,使其坚信殉道可以进入天堂,因此,它反叛不以,斗争不息,辈辈流血,辈辈牺牲,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这种对信仰的坚持,已经变成了对自己利益和心灵的守

哲合忍耶的信仰异常的坚定,为了信仰可以不惜生命,他们甚至追求一种牺牲精神,认为为了信仰而死是一种无上的光荣,是生命的最高价值所在,碌碌的活着相对与为了信仰的牺牲是不值一提的,为了信仰流血牺牲是生命最辉煌的终结。这与哲合忍耶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以后世生活出卖今世生活的人,教他们为主道而战吧!谁为主道而战,以致杀身成仁,或杀敌致果,我将赏赐给谁重大的报酬。”⑸“为主道阵亡的人,你绝不要认为他们是死的,其实,他们是活着的,他们在真主那里享受给养。”⑹正是在这种〈〈古兰经〉〉精神的鼓舞下,哲合忍耶为它的牺牲找到了最完美的解释,今世无希望,为了更美好的来世的希望,他们情愿舍弃今世的生命,他们的感情如飞蛾扑火一般的热烈。

坚持带来了牺牲,哲合忍耶成了一个牺牲者的集团,在以苟活为本色的中国人中间,哲合忍耶是一种悲壮的存在,成了为人道和人的尊严而战的战士。

清政府对哲合忍耶实行灭绝政策的原因

哲合忍耶只是中国回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派别,本身并没有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为何会受到清政府的一再打击,并对此教派实行残酷的灭绝政策,究其深层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是清王朝本身的衰弱,不敢容忍异己力量的存在。这个虚假的时代,官吏腐化不堪,人民饥寒交迫,乾隆时期,清朝官吏的腐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镇压乾隆四十六年的哲合忍耶事变——苏四十三起义中所暴光的“冒赈案”正是清朝官吏腐化的最好例证。(乾隆四十六年哲合忍耶事变中,由于官军不能速胜,北京震怒,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讨好皇帝,主动上折,奏请捐献个人银子四万两以助战,结果被乾隆看出破绽,一查到底,发现甘肃官吏借假卖监生名额济赈救灾,人人贪污,乾隆一怒之下,把冒赈案中官吏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杀了五十六人,另有二十三人畏罪自杀,其他革职、流放等近百人,此案震动中国,名“冒赈案”)。腐化无能的清政府,本身已很虚弱,这就使得它害怕异己的力量,不敢给人民以自由,于是,它选择了屠杀。虚假繁荣的时代是不能容忍对其虚假的揭露的,堕落无能的王朝也是不允许人民的自由的。因其虚假,才拼命掩盖,因其无能,才不敢给人民以自由,它惧怕自己驾御不了,于是它只能运用强权,运用暴力,把人民的思想囚禁起来。然而,哲合忍耶是不能被囚禁的,哲合忍耶是一个为了宗教信仰而追求牺牲的集体,于是其命定的异端属性决定了其命定的悲剧。

在这个虚假繁荣的时代,人民饥寒交迫,今生已无希望,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与来世,宗教信仰做为对这个虚假时代的消极抵抗,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哲合忍耶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宗教其实是对清王朝虚假繁荣的一种揭露,对其黑暗统治的一种揭露,而这却是清王朝所不允许的,所以,它要竭力阻止人民这种对来世造物主的痴狂这种的热爱的。

第二,因为哲合忍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它的不驯服性。康乾盛世,曾是一个倍受史家赞颂的时代,满族以其强悍与勇猛战胜了中原大地,也以其血性和噬杀震慑了中原大地,在经历了被屠杀、圈地、文字狱这一系列的恐怖之后,中国大地沉默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屈服了,中国的穷苦百姓认命了,于是满清王朝迎来了它的“盛世”。儒家文化、佛教、道教„„这些在中国大地上生存已久的文化,因中国人所特有的奴性和中国人所信奉的中庸之道,在清王朝的威慑和怀柔双重政策之下屈服了,与清王朝达成了妥协,苟活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转而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

而哲合忍耶所代表的伊斯兰文明,本身是一种外来文明,无论是与中华文明还是清政府,都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中国没有适合其发展的土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璀璨的伟大文明之一,但是,对于追求精神充实,对于正义和心灵自由的一切人,对于一切宗教和理想,对于一切纯洁来说,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孔孟之道是最大的敌人”,⑺在无信仰的中国,理想主义、美、异端、希望,若不能战胜孔孟之道,是无法存活的,对于伊斯兰,对于哲合忍耶,这支以异端面貌出现的强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群来说,孔孟之道的俗文化是其最凶险的敌人。

儒家文化是 一种奴性的文化,为了功名利禄,它压抑人性,放弃自由,总能在政治的夹缝中找到其生存的地方,并且,它不问人的终极价值,对其他它无法同化的文化它就会对其扼杀。而哲合忍耶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却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对于已经服务于政府的儒家文明,伊斯兰文化必然会为其生存付出代价,而它的代表哲合忍耶的不驯服性就决定了其悲剧性的反抗。对于清王朝来说,哲合忍耶不是驯服的奴隶,不能服务与它的统治,并且他们对来世的痴迷,本身是对黑暗统治的控诉,清王朝在无法使他们放弃这种信仰,这种追求后,对其采取了屠杀与灭绝,然而,哲合忍耶的精神使其无法被灭绝,相反,却奇迹般的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使得清朝统治者也敢到了畏惧。

哲合忍耶回民起义的新特点

哲合忍耶回民起义,因为哲合忍耶这个独特的集团和他们对信仰和心灵自由的追求,而呈现出了独特的新的特点。

第一,与历代农民起义的不同之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同时,也是一部劳动人民不断反抗的历史,治乱更替,不断变幻,然而,农民起义终究没有逃出一个命运——改朝换代的工具。而且,中国封建社会无数次的农民战争,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饭。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代的绿林、赤眉起义、张角的黄巾军起义,隋唐时期的瓦岗军、黄巢起义,两宋时期的钟相、杨幺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元代的红巾军起义,明朝李自成,清的太平天国起义,纵观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所争取的只是基本的生存权,农民起义中最受欢迎的是“开仓放粮 ”,提出的最辉煌的口号也只是“更贵贱,均贫富”。“官*民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规律,中国的农民只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起来反抗,而这种反抗在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暴动,也是历代农民战争的共性。

中国人是以苟活为本色的,只要能苟延残喘,或是容华富贵,就不会再有什么要求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那么可怜而屈辱的活着。而做为中国历史“五朵奇葩”之一的农民战争,也只是为了生存的农民的唯一反抗,更可悲的是,其领导者最初也是为了生存,若是胜了,摇身也变,就成了新的统治者,开始压迫昔日和今日的农民,这就是历史所开的无情的玩笑,这就是中国社会无逻辑的逻辑。

让我们看看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中国大地上为了信仰、为了自由而战的西北回民起义吧!进而看看其优秀代表哲合忍耶的历史吧!统治者的历史充满了虚假和谎言,真正的历史藏在这些血和泪的心间。

哲合忍耶是一个奇异的集团,这是一个牺牲者的集团,在这个以苟活为本色的国度里,一个中国人,一群中国人为着一份心灵的纯净,在二百年时间里牺牲了至少五十万人的生命,他们一不是为了单纯的生存,二不是为了建立政治上的统治,只是为了一份心灵的绝对自由,清政府的屠杀与种族灭绝政策,并未使哲合忍耶的精神泯灭,他们由高声赞颂转向了无声的祈祷,由鲜血汇聚而成的信仰的暗河在乾隆盛世的底层汹涌的流着,他们执着与信仰,执着与自由,执着与尊严,执着与独立人格。民族的苦难并未使其屈服,相反却是一辈辈更加坚强,更加执着,更加狂热。

总之,哲合忍耶起义中对人道和信仰的追求,使得其不同与中国几千年来其他的农民战争,而散发出了一种光辉,他们是为了心灵的自由而战,是为了精神的不息而战,是为了人格的独立而战,它为中国社会吹进了一股怪异的风,这股风吹得久远,吹得不安,中国人第一次不是为了单纯的吃饭而战,为了可怜的生存而战,而是为了一种心灵的自由而战,为了信仰的自由而战。

第二,与五四精神的异曲同工之处。当中国的知识分子沾沾自喜于五四时期所喊出的口号“独立人格的呼唤”,“民主和科学”时,是否想到哲合忍耶在中国的十八世纪已经开始了独立人格的呼唤,已经在为自由而战。五四精神鼓舞了中国一代人,五四精神使中国人骄傲的认为中国人终于开始为自由而战了,中国人开始追求人道和人格了。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哲合忍耶的历史,忽略了回回名族,如果我们在清政府道貌昂然的官方文件之中细细寻找,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在比五四运动早一百多年的时间,哲合忍耶已经在为追求一种人道、一种精神、一种自由而奋斗了,并为此辈辈流血,辈辈牺牲,活得悲壮,活得震撼人心。

孤独、强悍、神秘、高声赞颂、高贵的自我、铁的精神„„中国穆斯林哲合忍耶的一切尽在其中了,这种声音出现在中国的十八世纪,这是心灵的声音,悠扬、古朴、痴情、悲壮,它反复的向这难解的宇宙和人生质疑,又反复的相信和肯定,这是一种心灵的呼声,这是一种响亮的宣誓,震撼人心、斩钉截铁,在正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一切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容许存在的,相对于正统,它是异端,然而这异端即是美,对于痛苦的心灵,对于生活在这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大西北的穷苦农民来说,这是一种解脱,它使心灵自由,使心灵痊愈。信仰从来都是穷人的事,今生没有丝毫的希望,转而追求一种精神,黄土高原上的哲合忍耶以其神秘、悲壮对信仰做了完美的诠释。也许主在西方选择了犹太人,在东方选择了中国回回民族中的哲合忍耶,这是一个异端的存在,这是一个历尽苦难的集体,然而。即使被血腥屠杀,即使被分散各地,即使被驱逐到最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哲合忍耶的精神依然不息,辈辈流血,代代相传。

这就是大西北的十八世纪,中国对心灵和对心的灵性从来都是以冷淡视之,中国不允许这异端的存在,这种对来世造物主的近乎痴狂的挚爱,实质上是对黑暗中国的控诉与批判,于是,乾隆撕下了其盛世明君的面纱,从道德文章背后抽出了屠刀,对准了这批苦难的黄土地上的灵魂。然而,哲合忍耶的精神使这个一向高傲自大的乾隆皇帝也感到了恐怖,屡次镇压,屡次反叛,使得乾隆愤愤不已,也使得清廷的官吏惶惶不安。

第三,遮合忍耶精神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不同。孔孟之道的中国文明是伟大而璀璨的,这种文化也曾使中国一度辉煌,雄居于世界的东方,也曾搏得了“希腊人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中国人用两只眼睛看世界,除此之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⑻的美誉,然而儒家文化是不能允许有信仰的,儒家文化压抑人性,遏制心灵的自由,儒家文化使人失去了个性,而成为一种奴性的人,是名利的奴隶,是权威的奴隶,却从来不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这是儒家文化最大的缺点。而哲合忍耶却追求一种绝对的心灵自由,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问题,痴迷与信仰,这是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事,也是儒家文化所不允许的。

中国人喜欢含糊的看问题,时间愈长,中国人对于回回民族的认识就愈含糊,信仰被物质和玩笑曲解了,信仰——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件难以理解的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佛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泊来文化的精品,但她不属于中国人的创造,而称之为宗教的道教和儒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做宗教,道家文化一心想着循隐山林,亦或修道成仙,它追求的是远离尘世,逍遥自在,孰不知红尘有爱,红尘有美,人之为人,就在于必须一种悲剧的精神来实践人的尊严,即使是悲剧,人也必须完成其悲剧的人生,道家文化却逃避了做人的责任;孔孟之道也曾被冠以儒教之名,其实孔孟之道只能被称之为一种文化,而不能称之为宗教,况且,儒家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入世,认为功名利禄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为了功名可以抛却感情、失去尊严,苟延残喘、压抑人性,终于俗的无以自拔,走进了死胡同。比起伊斯兰、佛教、基督文化,儒家文化太过小气,太过唯利,目光也太过短浅,儒家只关注今生,并没有对人的终极价值做出回答。

然而生存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哲合忍耶,曾经努力过,为了一颗信仰的心,哲合忍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起初是一种宗教的狂热,而后是一种理想、一种希望、一种人道主义、一种被中国文化渐渐遗忘的东西,“这里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世界和包围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这里有一片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⑼

在中国文化里追求真理是艰辛的,哲合忍耶却营造了这种精神,苟活与惨死,造反与忠国,在哲合忍耶看来仅仅是事情的表面,红的血,无论如何是神圣的,哲合忍耶的精神就这样在孔孟俗世文化的海洋中诞生了,震撼了每一个鲜活的灵魂,它树立了以人心灵自由为唯一判别准则、审视历史的标准,在哲合忍耶的标准面前,一切历史都得重写,一切价值都得重新审判。

哲合忍耶的精神、回民的精神如同飞蛾扑火一样的执着和热烈。在石峰堡,没有反击,只有屠杀,他们已准备走上牺牲之路,在开斋节的那天,放下了武器,一心祈祷,高声赞颂,清廷的侩子手对这些不愿反抗的人大加杀戮,却又企图掩盖,在《钦定石峰堡纪略》中大加宣扬清军如何勇敢,回民如何抵抗,此书以伪作流传,成为书的耻辱。武器从来都是卑怯者的标志,官府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是胜者,在这些无视死亡,只追求牺牲的人群面前,官府害怕了,而哲合忍耶依然是冷漠无言,坚硬如铁,承受着这份恐怖,在没有反抗的屠杀面前,哲合忍耶胜利了,完成了他们一直所追求的精神——牺牲之美。

尾声

历史的硝烟散尽之后,英雄古道早已堙没于苍茫黄土之中,当我们循着历史的记录寻到这条古道时,古道上只剩下一点残痕,昔日的辉煌已经远去,历史遗留下来的只是对那个时代的崇敬与浩叹,自魏晋的飘渺之音后,哲合忍耶又一次为人类诠释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意义,它使我们知道在生与死面前人应如何做才不失为人,他使我们震撼,曾经有一个时代,有一群中国人在为心灵的自由而战,在这个牺牲者的集团面前,武器怯懦了,暴力害怕了,强权畏惧了,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回民的精神,这就是信仰的黄土高原。

第二篇:浅析“坚持真理、信仰真理”中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析“坚持真理、信仰真理”中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摘要】信仰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信仰,有真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真理性的信仰,若要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这就要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要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坚定对真理的信仰。【关键词】真理;信仰;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

一、真理是人类的科学而崇高的信仰

(一)真善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目标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没有一刻停止过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真善美之间存在着纵向过渡的发展关系。

1、真是善之前提,善是美之基础

真理指的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是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人们只有首先达到真,正确把握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本质和规律,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善”则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而人类追求真,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实现价值,使事物符合人的发展,否则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也没了意义,“善”集中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故要在真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善、实现善,真是善的前提。“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美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体验到自己生活中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不是客体固有的,而是由人的社会性创造活动中产生的。“美以真为前提,又超越了真,美也以善为前提,但又超越了善”【1】,可以说善也是美的基础。真善美之间逐步深入而又是统一的。

2、求真就是求真理、求真相、求真实

真是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的实质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价值诉求在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2】。求真就是一个为了求得真相、得到事实而又大胆尝试、勇敢创新的过程,所以真即是合规律性的问题,在这过程

中肯定需要经过很多考验,只有在求真的实践过程中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获得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实践才会成功。

3、求真是为求信,求信是为求用

人们追求真理和确定信仰是一个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不断求真就是为了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精神支柱功能,这种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们能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只有确立坚定的信仰,在把全部生命与精力都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二)只有信仰真理,才能坚持真理

1、信仰问题的复杂性与真理性信仰的贫困

信仰是人性的一种内在超越,是“人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认同方式,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极度信奉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终极关怀

【3】并以之为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准则”。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信仰的对象可以是具有明确形式的某种主义、理论、观点、宗教,或是有影响力的人或物,或是民间风俗,也可是某种意识或行为。可见信仰的种类很多,具有多样性,在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由于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所受教育以及偶然的机遇不同而总有着不同的信仰。

信仰的种类虽多,但人们各有各的信仰的背后反而出现了信仰泛滥的问题,这反映出来的实质性问题就是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存在着信仰危机。所谓真理性信仰即是基于对现实及其规律正确反映而形成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使之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理性信仰的代表,但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理应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伟大信仰却日渐远离人们的内心。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以至于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在缺乏或不坚定这种真理性信仰的情况下,其他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会造成其行为的偏颇或对社会以至于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当前人们缺乏真理性信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把真理作为信仰的价值意义

信仰是人类在精神上突破自我或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需要,信仰的作用是给人类生活以终极意义或价值指导。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信仰是人的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追求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且还要是正确的信仰。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相符合,是客观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那么他的信仰层次就会高人一等,就这种信仰渗透于他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为人处事之中,就更有利于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然而,另一方面,真理又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客观物质世界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列宁明确指出,辩证法“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4】切知识的相对性。”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相信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就会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是使自己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将真理确立为大众的信仰,对我国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新问题的解决、新变化的应对也有着巨大作用,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坚持真理、信仰真理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

(一)当前人们缺乏信仰及非真理性信仰误导人们的问题

什么是非真理性信仰? 就是建立在对现实及其规律反映不正确基础上而确立起来的信【5】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却越来越空虚、寂寞、浮躁和功利化,出现了信仰的真空期,丧失了对真理的守护,这使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使人们纷纷加入了“拜权”、“拜金”、“拜星”、“拜物”的“教门”。

缺失真理性信仰的现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如社会大转型的阵痛不可抗拒地传递到当今青年的思维中,对真理性信仰漠视的现象随处可见,使当代部分青年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整日无所事事而陶醉于网络世界中,不愿面对现实;或做事功利性很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陷入拜金主义横流,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失去对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尊重;或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在诸多信仰面前,选择、辨认和确立信仰成为一件难事,而逐渐疏离对真理的信仰。此外,在党员中也存在缺乏真理性信仰的问题,如信仰缺失、拜金、奢华、腐败、贪污、滥用权力、无诚信、道德沦丧等是党内的几大毒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幻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可见,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是党内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作为未来栋梁的年青人还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缺少具有终极关怀绝对根基的信仰,就会丧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尺度和支点,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成为无根之源,这不利于党员队伍的强大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承,更难谈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所以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的真理信仰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肯定真理的存在,主张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物质世界,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唯一的----社会实践。真理的一元性是真理的客观规定性,承认真理的一元性,实质上就是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和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真理是一元的,但未必是单一的,由于客体的复杂性、多方面性、多层次性、历史变动性和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实践因素、逻辑因素、社会历史关系的差异性,致使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揭示,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面来把握和说明,从而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即使对同一真理性认识,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系统、逻辑形式、范畴体系、科学模式来表述,从而呈现出真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这两者的统一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对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6】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人却陷入了“真理多元论”的唯心主义的泥淖,“真理多元论”是一种认为我们对世界的同一领域、同一对象可以构建“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却是“平权的”真理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正确性”及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各自质的规定性,把真理看做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肆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所以有些人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反动舆论,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造成两者混同在一起,是非不分,否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造成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这将危害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的途径

(一)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导,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所以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固有规律办事,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也就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放,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相

符合。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发现、发展和检验的过程都需要我们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真正统一起来,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现在有些人缺乏真理性信仰就是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会被各种非真理性信仰所误导,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逼近真理,进而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

(二)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党的重大会议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坚定马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次说明了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紧迫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有修正错误的勇气,能够及时消除错误,这是相当可贵的品质。

首先,要有修正错误理论的勇气。思想理论具有源头性、方向性、全局性的特点,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产生有利的结果,反之可能会引入歧途,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史、探索史。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错误和挫折,比如早期“左”和右的思想错误,我们党也正是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从搬正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入手,不断纠正错误,修正了这些错误理论,推进了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

其次,要有敢于实践和接受监督的勇气。对正确理论的清醒认识与坚定,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还不够,还要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造世界,这还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监督的时效性越强,错误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就是监督的意义和任务。

(三)要提高自身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与水平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仅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主观条件的制约。从主体方面来说,真理的发现,受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范围和水平的制约,还有认识主体的物质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可见,发现真理是相当不易的,它不仅需要必备的客观条件,更需要认识个体的艰苦努力。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于发现和认识真理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更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博览群书,关注时事,并常于实践,不断去发现和掌握真理。

例如,针对上述的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真理“一和多”的关系,陷入了“真理多元论”唯心主义泥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通过对意识形态的【7】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既然 5

真理是一元的,那么指导思想也是一元的,真理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的指导下大力繁荣思想文化,“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

【8】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下,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开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扬弃的原则,大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用之”。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要建立起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有效机制

毛泽东曾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

【9】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所讲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实践标准,就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培养做实事、说实话、报实情的作风,创造能表达和采纳不同意见的氛围,建立起有效的上情下传和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能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监督机制,减少失误的机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通过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经验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十八大报告中体现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在艰难曲折地奋进中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真正掌握了总结这些规律的办法,即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与时俱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出的真理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反反复复,将会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要正确引导人们确立对真理的信仰

人们对信仰对象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程度,不仅与信仰对象本身的科学性有关,更与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时代性、传播主体的素养密切相关。一些人缺乏对真理的信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获得正确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又与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实效性密切相关,为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主体素质与水平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传播主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众传播者、教师和专家学者这三类,传播主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真理的接受程度,所以传播主体自身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从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传播渠道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生活出发,将理论进行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客观但不疏离、方法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和内容呈现,引领大众洞察世事时情,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2、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每一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都真实地揭示了信仰主体——人的需求与企盼,一种话语系统所建构的理论之所以被芸芸众生视为真理,奉为信仰

【10】对象,就是因为它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主体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性需求。所以针对受众群体,要高度关注并认真研究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通过对受众有针对性的满足,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并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目前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努力使科学的理论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与受众产生共鸣。

3、拓宽真理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吸取知识,针对今天各种媒介的发展态势和创新形式,必须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讲座等,特别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技术传播真理,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保持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和及时性,从而引导人们对真理的信仰。

4、建立真理内容体系

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方面,首先,要着重对主流真理性信仰的引导,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受众群体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方面,那些与受众利益和社会最关心、最热点问题相关的真理要及时传播,而且传播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可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375页.【2】 张学鹏.论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A].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0).【3】 徐俊.当代中国社会信仰问题之反思——基于理性崇拜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8,(9).【4】 《列宁全集》第14 卷第136页.【5】 张成诗.信仰与真理性信仰[A].理论探讨,2006,(4).【6】 赵凤平.论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A].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8】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9】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3页.【10】 徐俊,刘魁.人性、真理与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主体维度探究[A].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下载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仰的黄土地——浅析清朝哲合忍耶回民起义中的信仰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