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

时间:2019-05-12 14:5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

第一篇: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

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

文/江航标律师

已知:A控股的甲公司欲借款1500万,出借方为乙公司。借款目的为补足其享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性质变更的出让金(工业变更为商业);期限为约定借款之日至变更成功之日;利率待定。

又: A不希望乙公司利用此次借款行为,成为甲公司的股东。乙公司也担心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安全。

一、常见的借款方式及弊端:

(一)方式

甲乙公司直接签订1500万的借款合同,约定高额利息和附条件的期限,并进行转账。

(二)弊端

此种借款行为,属于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所明文禁止,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借款合同无效(尽管在法理上是很有争议的),其法律后果是,对约定的利息要予以收缴,并对出借方处以同期贷款利息的罚款。

企业间签订这种合同,如果甲公司缺乏诚信,则它完全可以在还款时,要求减少,甚至不付利息(尽管是实现支付利息,但它可以在本金中另行抵扣);而由于企业间的借款合同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即使乙公司诉至法院,最后的结果不仅是拿不到利息,还要支付律师和承担诉讼费用,甚至还要被处罚,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乙公司只能答应甲公司的不诚信要求。

因此,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君子协议,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诚信,该合同就是一纸废文。

(三)法律依据1、1990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

规定:“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是明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当确认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对出资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对另一方则应处以相当于银行利息的罚款”。

2、1996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相互借贷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的出借方或者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资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借款方收缴”。

3、1996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4、199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并且规定约定的利息应当收缴国有。

二、建议的借款方式

(一)方式一——委托贷款

合法有效,细节不表。

(二)方式二——民间借贷

1、方式

A和乙公司签订1500万的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标准不超过同期央行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期限为固定(双方可以估计实现土地性质变更大概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由于公司和自然人之间无法实现转账,故A指示乙公司将钱打入甲公司账户,甲公司收款,视为A收款。

2、分析

1)效力分析

A和乙公司之间的借款行为属于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惟一存在隐患的是,这种方式还是有可能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之理由(以民间借款之形式掩盖企业间的资金拆借之目的),被认定无效。当然这种可能性相对于前者来说,其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2)其他

如果乙公司认为将钱借给自然人A,担心本金风险,则可以要求A在甲公司的股权进行质押(据我了解,在昆山要办理这个质押手续是相当困难的。),或者要求甲公司对其股东A的借款行为进行担保。

3)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法释(99)第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已于1999年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4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2月13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黑高法〔1998〕192号《关于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合同效力如何确认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

(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

(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发〔1991〕21号《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2条规定,只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才能认定合同无效: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三)方式三——增资

1、方式

乙公司作为新股东,为甲公司注入1500万。在土地性质变更成功后,再由A或者其他股东购买乙公司的股权,让乙拿着利息退出。

与此同时,如果A不想乙公司真正成为甲的股东,则可让乙公司单独出具一个承诺书给A,期限截至,A有权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乙公司的股权。

2、分析

这种情况,适合甲公司的土地性质变更顺利,且销售前景光明双方均诚信的基础之上。一旦中间发生突发事由,甲公司经营前景暗淡,A无力购买乙公司的股权,则乙公司倒是很有可能陷入泥潭。

且,在甲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情况下,一旦A不诚信,A在购买股权时,可以不按照约定,要求扣除利息后,平价回购;因为,A只要把承诺书公开,则上述增资退股行为,完全可以认定为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因此这个问题又回到常见借款方式的弊端中来了。

在甲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情况下,如果当初没有让乙公司单独出具承诺书,一旦乙公司不诚信,则上述增资行为,就可以被乙公司假戏真做,成为股东,享受甲公司的利润了。

因此,对甲公司前景的预测,到底是否出具承诺书或类似私下的文书,就需要考验双方预见能力和谈判能力了。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苏州分所

江航标律师

2007-5-18

第二篇: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问题探析

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问题探析

——兼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

作者: 孙剑 丁婕发布时间: 2007-09-27 11:40:19

[内容提要]企业间借款合同已是公认的社会长期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对其效力的认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得出一般可以认定为有效的结论,并依此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作了简要解析,以期能使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完善的解决。

[关键词]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借款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企业为了便捷快速融资,往往直接与其他企业发生借款业务。企业间借款在社会上已是公开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但其效力问题,却在法律界有着很大争议。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以后,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与之前的司法解释以及金融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本文拟进行相关法理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涵义

企业间借款是指无金融经营权的两个企业之间互相拆借资金的民事行为。资金拆借作为专门金融业务术语,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在经营过程中相互

调剂寸头资金的信用活动,是一种临时调剂性借贷业务,是短寸头的向多寸头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

本文中所指企业间拆借资金,只是借用了金融学“资金拆借”这一术语,实际仍是借款合同的涵义,其内容是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由一方企业将自己合法所有的资金借给另一方企业使用,另一方企业在约定期限届满后归还本金,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企业间借款可能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直接订立借款合同,形式联营或投资而实质进行的资金借贷等。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性质,学界一种意见认为属于广义范围的民间借贷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既不属于有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也不归类于民间借贷,而应当属于一种独立性质的借贷。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主要理由是企业间借贷存在着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很多不同的特点,民间借贷并不能与其完全并论;其次,将借款合同分为有金融机构参加的和无金融机构参加的两种,也仅是学理上的分类,并无法律上的确定性;再次,考察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还没有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

二、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199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司法解释中所指的“有关金融法规”,实际就是指《贷款通则》。基

于上述规定,长期以来,司法实务中对企业间借款合同是一概否定其效力的,即认为企业间借款合同非法,应归于无效。

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合同法》对合同无效的情形又是如何规定的呢?《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具备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于企业间借款合同属于合同行为,因此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当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予以认定。

分析上述认定合同无效的五项规定,显然,第(一)项和第(三)项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不能适用,而第(二)项和第(四)项,是否恶意串通、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在实践中都是很难认定的,而且从整个经济发展范围考察,企业间借贷资金后,能够进一步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全民收入,因此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害。最后也似只有第(五)项规定可以适用,但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法律或行政法规对企业间借款合同作出规定,虽然《贷款通则》有类似规定,但是《贷款通则》属于行政规章,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四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由此,从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不能当然地认定企业间借款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相反,2006年1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的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从该强制性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司可以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其中的“他人”,笔者认为在没有限制解释的前提下,一般解释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那么根据该法律条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不违法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其他公司或企业,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最后,从法理层面分析,借款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借贷关系实为合同关系。企业间借款仍应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而私法自治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法律标准。因此,既然企业间借款属于民事主体之间的“私人”行为,只要企业之间是完全自愿地相互拆借,且款项来源合法,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国家金融市场只有利而无害,笔者认为,企业间借款合同宜认定为有效。

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解析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违反强制性规定,又称违反强行性规范,从法律类别看,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规范,不应做任何扩大解释。

所谓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对,是指直接规范人们的意思表示或者事实行为,不允许人们依其意思加以变更或者排除其适用,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律规范。包括为避免产生严重的不公平后果或为满足社会要求而对意思自治予以限制的规范; 规定意思自治的规范等。“强制”一词的意义在于这些规范总是适用,而不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何。

学者一般将强制性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效力性的强制规范;另一类是管理性的强制规范,德国法上称之为纯粹管理规范,日本和台湾学者则叫作单纯取缔规定。一般认为,违反效力性的强制规范,合同无效,因为该类合同行为的效力后果上是以私法的方式给予制裁的强制性规范;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合同不

一定无效,因为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着重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所以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的合同,存在有效、无效和效力待定三种情形,需要视具体合同内容具体分析。

企业间借款合同形式上违反的是国家金融政策,因此,可以理解为违反管理性的强制规范,从这个视野来分析,企业间借款合同也并非当然无效。故一般情况下,企业间借款合同可以认定为有效;对于如果确实不认定该合同无效,就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均衡的情况下,不妨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甚至适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基本原则,认定合同无效。

四、结语

企业间借款合同现象极其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又相当普遍,且纠纷时有发生,原有的司法解释与其后的施行的《合同法》、《公司法》产生着冲突,现实的司法理念、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原有司法解释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根据上述分析,企业间的借款合同在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有效。当然,上述的法律冲突最终仍然需要立法的修改或完善,以及司法解释来解决。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

第三篇:企业之间借款合同的法律风险提示

企业之间借款合同的法律风险提示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9-5-4 20:07:03浏览:179

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其流动性资金的融通渠道非常有限。银行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往往轻易不会授予企业所需求的授信额度。因此,长期以来,企业之间资金拆借活动便大量的存在。尤其是许多外商投资的中小型企业,其融资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有限,他们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很是普遍。

大量的案例表明,企业面对企业间的资金拆借这种情形,在基本认识及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本文就此做出一些说明。

一、关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

尽管从基本法律规定来看,对于企业间借款合同的效力,《民法通则》、《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未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企业借资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

二、合同无效后的处理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对于借款合同的无效处理,却并非简单的返还财产那样简单。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6)15号《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规定,对于合同期满后,借款方逾期不归还本金,当事人起诉至法院的,除本金可以返还外,法院对双方约定的利息应当收缴。如未约定利息,则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这样,对于借款人来说,便可能面临被处罚的风险。而对于出借人来说,也可能会得不到任何资金占用的补偿。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各地、各级法院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对于上述规定的理解、把握的尺度也各有不同,但总体应是以较为宽松的态度看待经济发展中的这一问题。比如,在认定借款合同无效的大前提下,有些法院并不主动去收缴已取得之利息,或主动去处罚用款方,只判决借款人归还本金,并用已取得之利息充抵部分借款本金。有些法院对约定的利息既不追缴,也不进行处罚,如约定的利息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时,仅确认超出部分不予保护。

三、关于企业借款合同的担保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容易在两个极端方面产生误区。如有些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认为担保人与借款人应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但是,由于主借款合同无效,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也会被确认为无效。这样一来,担保合同便不能实现有效的担保效能。

但是另外一方面,有些企业认为反正担保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便以为担保合同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实际上,虽然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均会被认定为无效,但法院往往会认为担保方应知道企业之间借款合同应为无效而签订担保协议,因此,担保方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比如许多法院规定,担保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但赔偿的部分,不超过主合同债务人所能清偿部分的1/3。综上所述,企业之间在拆借资金时,不仅要考虑本金的偿还能力,还要考虑利息损失、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及担保等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要树立法律风险意识。(作者系北京市博融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

第四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复函

1991年6月7日法(经)函〔1991〕58号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1]宁法经字第3号“关于借款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认为:

本案《财产抵押还款协议》是在借款人银川市第三地毯厂采取欺诈手段,将他人委托其代加工物品充作自己的财产进行抵押,致使债权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签订的。这一无效民事行为的实施,不应影响借款合同和从属于它的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借款合同主债务存在,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即不应免除。因此,原则同意你院第一种意见,即,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债权,只要在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限内,保证人仍应对原合同承担保证责任。

此复

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新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被确认无效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请示报告〔1991〕宁法经字第3号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

我院受理的宁夏信托投资公司与银川市第三地毯厂、银川市亚麻厂、银川市民族家具厂、宁夏电工产品检验站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经审理查明:1988年7月2日,宁夏信托投资公司与银川市第三地毯厂签订了一份借款50万元的合同,由银川市亚麻厂给予担保,1988年12月31日到期。1988年7月9日,原银川市城区皎皎综合门市部(1988年3月与第三地毯厂联营,同年11月变更为隶属于第三地毯厂)与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了借款98万元的合同,由银川市民族家具厂和宁夏电工产品检验站自力公司(已撤销)给予担保,同年9月9日到期,此贷款全部由第三地毯厂使用。上述两份合同到期后,共有60万元贷款及利息拖欠未还,信托投资公司不断地向第三地毯厂及担保方催收,在此期间,1989年7月第三地毯厂隐瞒真相,用他人让其代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仿古地毯谎称自己所有,作为抵押物,与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了一份《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规定:限期一个月,第三地毯厂将抵押物加工销售,收入归还贷款本息。签订这份协议时担保方未参加,协议签订后没有履行,信托投资公司于同年8月诉至法院,协议抵押物的主人知道后,也纷纷索要。在法院主持下将抵押物退回原主。本院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此案时,一致认为两份借款合同为有效合同,《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无效,但对于本案的保证人是否还要承担连带的还款责任,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并非成立了新的法律关系,也未造成任何后果,因此,在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限期内,保证人均应对原合同承担保证

责任。最高法院法(经)复[1988]4号批复系指形成了新的法律关系,属有效协议,不符合本案实际情况,不宜引用。另一种意见认为该《财产抵押还款协议书》虽然无效,但产生了新的民事行为的事实存在,按照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签订《财产抵押协议书》的双方当事人应承担法律后果。依据最高法院法(经)复[1988]4号批复精神,产生了新的法律关系,原借款担保合同终止,因此保证人不应再承担原合同的保证责任。

以上两种意见,哪种正确,我们拿不准。

请批复。

日 1991年3月3

下载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降低企业间借款合同效力被认无效法律风险之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