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真回顾《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_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_找出课程中一到两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认真回顾《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出课程中一到两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
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具体说来,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四>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①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信息学科,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
②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达到的目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目的是使培训者具有一种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技术目标是具有教育技术素养,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和道德,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③二者的教材内容体系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手段、一个任务、只能是一个基础;而教育技术是围绕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当然要用到信息技术,但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五>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第二篇:认真回顾《小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需时时提示学生对读不准的字要勤于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努力增强读准字音的意识;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格外重视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和规律。
既然有些语言现象,语法学家都争论不休,难有定论。我们又怎能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去研究这些“劳什子”规则呢?也许汉语语法研究本身就走进一条“牛角尖”似的死胡同。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弱化了语法教学,且强调“要联系课文和读写听说的训练进行,名词术语不要死抠”。在小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对“名词、动词、介词”、“比喻、拟人”、“简单的假设、转折复句”等名词术语,教参更是反复强调“不必讲”,要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体会、感悟。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方法有很多;比喻中就有明喻、暗喻之分,好像、犹如、像什么似的等这些比喻词就是明喻;成了、是,就是暗喻。学生在理解时就比较难,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规律。
第三篇: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联系本人教学实际,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方面您是怎样实施的?
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这门课,联系本人教学实际,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方面您是怎样实施的?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
我主要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1.回忆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我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我期望的水平了吗?我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我意料的事件发生吗?我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通过以上的反思,可以使我对这节课的成功和不如意的地方做个总结,这样,在下次上课时就可以发挥好的地方,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第四篇:认真回顾《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这门课,您是怎样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的?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能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目的。在学生拥有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美术教学,那么培养学生美术课的综合能力就如“水到渠成”般顺其自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艺术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只要在过程中能刺激起潜在每个幼小心灵中的冲动,学生就会在活动中充满对艺术创造的欲望,这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参与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成功、收获喜悦并提高美术课的综合素质,又怎样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表演等活动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中规律性的内容,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在堂课教学中通过观看较多的图片:太空背景图片、探索太空图片、太空飞行器图片、范画图片等,教师可以边看边介绍作品的色彩效果,主体物的简单构造(如:归纳出类似于什么几何形,有助于学生作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观察,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表现的画面效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也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低段的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4、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美术教育的最大优点是,不象数学题那样只有唯一答案,除了对的就是错的,而是只要你努力,人人都可以很出色。它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却能在过程中全面的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在过程中体会自由创作的乐趣和收获,只有这样美术课才会真正释放出美育潜在的素质教育功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要以学生发表意见为主,教师只起指点、小结作用,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如在评价学生飞行器作品时,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集体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次(教师以正面、肯定评价为主,改进性的建议为辅)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种教具,让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美术教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并行不悖。
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使课堂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融音乐美于美术教学中(乐曲中的音符就像画面中的色彩,能够合理地运用“多彩”的音符,就能够表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将更好地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增强了情景教学的氛围,使学生更加喜欢上美术课。2.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教学《我驾神舟游太空》这课时也可以渗透自然、社会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太空飞行器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实施教学时采用PPT课件展示太空飞行器的图片,并适当介绍些太空方面的小知识并与之进行交流,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太空的奥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学生渗透科学知识,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观念。
在飞速发展、前进的当代社会中,我们已步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为民族的振兴,挑战新时代的来临,我们教育工作者无不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任务的艰巨性。人们也愈来愈明确创造能力的重要,创新教育的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关于教育问题中对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将来才能活用。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第五篇:认真回顾《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这门课_您是怎样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的?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这门课,我是如何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中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核心思想,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新的学生观,构筑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论者将新课程的学生观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把学生当作学生; 2.把学生当作朋友; 3.把学生当作老师; 4.把学生当作同学; 5.把学生当作儿童; 6.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 7.把学生当作教育资源。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对新课程的学生观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有些要点需要我们把握:这就是将学生当人而不是当物看,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格、情感、个性,尊重他们作为学习主体、思维主体、创作主体、行为主体的地位。
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完成美术教学的基础。学生是人,不是是物,具有体质外貌、文化习俗、人格尊严、自我意识、个性爱好、情感态度、知识经验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因此,需要谨慎、动态地看待学生。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都清楚的明白:视觉性是美术存在、表现和发生作用的基本特征,因而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性,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用眼睛感受事物的整体和细节,对视觉现象感兴趣。很多人在小的时候,还非常重视视觉感受,对五颜六色的事物可以做出热烈的反应,但进入学校后由于长期的符号阅读和逻辑训练,视觉意识处于退化状态,对许多视觉现象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事实上,视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心理学家承认,人类知识的 80% 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所以,离开了视觉观察,我们的思维就会陷于一种贫血的状态,难以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思维素材,从而也很难获得创新。不仅如此,视觉也是我们获得心理愉悦的主要通道,对美好的视觉现象视而不见,无法泛起情感的涟漪,我们就少了很多快乐。
我们也看到,许多学生都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享受其中的过程。美术课程对愉悦性的强调,旨在体现艺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极其重要。因为美感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舒畅,还能给人带来道德、智力和身体的和谐发展。美感训练的目标在于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现美、享受美,甚至创造美。
儿童与生俱来就懂得审美,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会下意识的去感知周围事物的色彩、形状、花纹等等,而周围的情境是否具有美的特点也会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的欣赏与评价,甚至影响到他们在整节课中的审美表现。
因此,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都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提前对教室进行一个简单的布置,或准备一些视频、音频课件,教师的着装、打扮、整体形象根据本课教学的内容设计,创设出一种“美”的教学情境,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二方连续》时,教室里挂了一些二方连续纹样的拉花,课室的墙报栏也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我穿上有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这样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了,加上优美的民族乐曲伴奏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立刻就被这美的教学情境深深吸引了,整节课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获得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