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离婚诉讼中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与第三人利益保护的思考
关于离婚诉讼中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与第三人利益保护的思考
吴瞻泉
【摘要】本文从债的基本原理、夫妻财产制度和司法实践等角度,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离婚诉讼中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与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提出了既有利于维护夫妻双方财产利益,又有利于保障第三人利益的建议。
【关键词】离婚诉讼 夫妻共同债务 第三人利益
婚姻关系终止时,必然涉及到夫妻共同债务处理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对夫妻共同债务清偿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如何充分体现《婚姻法》的立法目的,如何既保护夫妻的财产利益,又保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离婚案件中也普遍难以处理。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简单探讨,提出个人的显浅见解。
一、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并不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在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问题上,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离婚案件中不宜处理夫妻共同债务。其主要理由是: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并没有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违反了《合同法》第八十四条关于“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的规定。而法院在没有债权人参与的情况下,对债务的数额予以确认,并判令双方当事人各自按一定比例分担债务的做法,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违背了债权的基本原理,更违背了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侵害了债权人对债的处分权,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离婚案件中可以处理夫妻共同债务,但应当通知债权人参加诉讼。其主要理由是:夫妻共同债务所对应的债权人符合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第三人的条件,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第十六条也有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案件时,涉及财产处理的,应当准许合法婚姻当事人作为有独立请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表明审理婚姻家庭案件时是允许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而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是以夫妻离婚为前提条件的,且部分诉讼标的是相同的。如果将清偿夫妻共同债务作为别案处理,不仅给当事人造成诉累,而且容易发生两案处理结果互相矛盾,造成诉讼程序的繁杂。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婚姻案件中应当处理夫妻共同债务,但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仅限于对共同债务分担责任的确定,只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而不能对抗债权人。其主要理由是:就夫妻共同债务对债权人而言,夫妻双方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可见对夫妻共同债务作出处理后,债权人仍有权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
笔者认为,处理夫妻共同债务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只是涉及对共同债务在男女双方的内部的确认及责任分担问题,其责任认定及分担比例如何分配并不损害债权人的权益。主要理由如下:
(一)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取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连带债务属性
连带债务是连带之债的一种。连带之债是指债的当事人一方为多数,且多数人一方的各当事人都有权请求对方履行全部债务或者都负有向对方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全部债权债务关系因债务的一次性全部履行而消灭的债。连带之债分为连带债权和连带债务。如果债务人与各债务人之间以同一给付为标的负有连带关系的,为连带之债。由于夫妻共同债务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形成的债务。对债权人来说,任何一方都具有对债权人承担全部清偿责任的义务,这是由夫妻关系身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种身份的特殊性意味着夫妻共同债务的性质属于连带债务(既可以是法定连带债务,也可以是约定连带债务)而非按份债务,因此,夫妻任何一方对债权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债权人也有权要求向夫妻双方或任何一方履行,即夫妻双方对债权人负连带清偿责任。正是夫妻共同债务的这种连带属性,决定了对双方内部债务无论怎样确定共同债务数额和分担比例(即无论是双方约定分担比例还是由法院判定分担比例),都不能对抗第三人。在离婚案件中,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只是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承担方式的确定,只是对男女双方具有约束力,并不能免除其一方或双方就全部债务向债权人清偿的责任,即不能对债权人正当行使债权造成任何阻碍。因此,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不存在经债权人同意问题,也没有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对共同债务的处理是夫妻财产分割的必然组成部分
夫妻财产分割涉及夫妻共同财产的最终归属,是夫妻财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产分割可分为积极财产分割和消极财产分割。离婚时对共同债务的处理属消极财产分割。可见,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是落实夫妻财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讨论夫妻共同债务清偿时,我们不能离开夫妻财产制度。因为“夫妻财产制的目的固然在确保男女平等,但同时亦在明示夫妻之财产关系,以保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利益。”①正因为如此,夫妻共同债务在离婚时一并处理是离婚诉讼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它不仅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反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其理由是:
第一,对共同债务的处理解决的是离婚时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而非其与债权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只是从财产分割的角度对男女双方的内部债务分担责任予以确定,其目的是解决婚姻关系终止后男女双方的财产关系,而不是对债权债务关系的实质审查和法律意义上的终结处理,并不是调处男女双方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因而并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没有必要通知债权人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第二,对共同债务的处理结果只是对男女双方预期义务的确定,并非对债权人债权的最终认定。由于离婚诉讼中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是财产分割制度的具体落实。因此从处理的原因看,并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从对共同债务处理的结果看,一方面,对作为共同债务人的夫妻双方而言,离婚诉讼确定共同债务的数额和分担比例,是基于财产分割而对夫妻财产利益进行的均衡配置的结果,不管是到期债务还是未到期债务,都只是一种通过初步证据审查的形式认定,是夫妻双方的一种预期义务。另一方面,对作为第三人的债权人而言,对共同债务数额的认定可能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认定共同债务的数额与债权人实际债权数额相同;二是认定共同债务的数额与债权人实际债权数额相差不大;三是认定共同债务的数额与债权人实际债权数额相差悬殊。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若债权人就该共同债务提起诉讼,上述在离婚诉讼中的认定结果都可以作为处理其债权债务关系的依据使用。数额一致的,可在债务诉讼中直接认定;数额不大或悬殊的,可重新认定。但男女双方对共同债务的分担比例仍可按离婚诉讼中所确定的比例原则认定。这样处理能大大减少由于债务人离婚而给债权人所带来的风险。
(三)对共同债务的处理是婚姻法的明确要求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而在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一方就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基于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向另一方主张追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由此可见,在离婚时,即使人民法院对夫妻财产作出了分割(这种分割也包括了对夫妻共同债务所作出的处理),其效力仅
限于夫妻双方,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种连带清偿责任不因离婚协议或人民法院法律文书已对夫妻共同债务作出处理而转移,作为债务人的夫妻双方对债权人以共同债务为由向其主张权利,只要其主张没有超过诉讼时效,双方不得以离婚协议或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已经对共同债务作出处理为由拒绝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一规定,就充分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把清偿夫妻共同债务局限于共同财产范围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前面我们探讨了在离婚诉讼中为什么对夫妻债务作出处理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问题,但是,怎样处理夫妻共同债务才能既保护夫妻间的财产利益,又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涉及到如何认识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问题。在审判实践中,普遍做法是,先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把共同财产作为清偿共同债务的标的物处理,不足清偿,才用个人财产偿还。这样做,导致在处理债权人起诉的债务纠纷和离婚诉讼的裁判文书在强制执行阶段因既判力问题难以处理,因而给法官带来许多困惑。笔者认为,在离婚诉讼中,不应把以共同财产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前提条件,也不应把清偿夫妻共同债务局限于共同财产范围。其具体理由如下:
(一)债的给付行为属性使然
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给付行为,因而债权的标的不是物而是体现为一定经济效果的行为。作为债权,“仅系对人之请求权,其实现依赖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在债务人依债的规定为给付前,债权人既不能实现其权利所包含的利益,也不能对给付之标的物或债务人的责任财产有任何支配管领。亦即债权人所依据债权所享有的利益具有一种期待性而非现实性,„„因此,„„如果承认债权是一种对人权而非对物权,则就必须承认债权不可能直接设定于物(即使是特定物)。”②由此可见,债的给付行为属性决定了债务人有权以什么样性质的财产清偿债务。在离婚诉讼中,虽然夫妻共同财产是夫妻共同债务的全部担保。③但是,对债权人而言,这种担保,不是对物权的担保,而是对人权的担保,除非在夫妻共同财产中已设定了某一特定物作为该债权的抵押。在离婚诉讼中,即使是在进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先把财产剖析出来偿还夫妻共同债务,也不应是共同财产的实物形态,而是共同财产足以偿付债务的价值或数额。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的原则起源于合伙型婚姻理论,但这种理论通过以合伙关系为理论基础,只解决夫妻财产制度问题。因此,不能把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看作破产程序的还债,也不能看作是对遗产处理后的清偿,更不能等同于法人组织以其所有财产的清偿。因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仅涉及于人。因此,债的给付行为属性决定了清偿夫妻共同债务的标的是行为,而不能把共同财产作为标的物。如把清偿共同债务局限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则债权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婚姻法的立法目的使然
1950年《婚姻法》第二十四条曾规定:“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夫妻共同债务。共同财产不足清偿部分,由男方清偿。”1981年《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2001年《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却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虽然三部婚姻法都规定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但1950年和1981年《婚姻法》规定的是把以共同财产清偿作为清偿共同债务的前提条件,而2001年《婚姻法》则不再作这样的限制,只规定:“应当共同偿还,”更强调债务人承担清偿责任的连带义务性。因此,新《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更能体现立法者既维护夫妻双方财产关系,又维护债权人利益的立法目的。至于仍规定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仅限于离婚时从财产分割的思维角度来创设,而
不是从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思维角度来创设。但这样规定,是立法技术上的不完善,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如果把第四十一条理解成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就会排除了男女双方或一方自愿以其个人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第四十一条的立法目的。而这一条的立法本意规定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权,是从夫妻财产分割的角度而非债权人对债权实现的角度作出的。
(三)司法实践的操作要求使然
如果把夫妻共同债务以“共同财产清偿”中的“共同财产”理解成清偿共同债务的标的物或财产的实物形态,那么,势必阻却债权人将来对债权的实现。因为在离婚时,虽设定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共同债务,但财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财产的实物形态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相对不变的,是共同债务的财产价值或数额,因此,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男女双方无论是否用夫妻共同财产清偿,都负有清偿的义务,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时,仍以个人财产清偿;而对债权人而言,有权向任何一方主张全部清偿的权利。规定以共同财产偿还,并不具有法律终结债务的意义,反而给司法实践带来操作上的难度。一方面,如把以共同财产偿还作为前提条件,在审判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以债权人为主体而起诉的债权债务案件中,债权人的权利主张,并不指向共同财产,而是指向个人财产。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离婚诉讼中设定的共同财产可能已不复存在,最终还是落实到以个人财产清偿上。另一方面,如限于先以共同财产清偿,在强制执行时,就必须主动把原来分割出来的共同财产从其他财产中区分开来,但一旦区分错误,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执行工作就会因此而搁浅。
三、关于如何处理共同债务清偿与第三人利益保护的关系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处理好共同债务清偿与第三人利益保护的关系
(一)从立法技术上完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
由于《婚姻法》第四十一条更多是从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角度创设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的条款,很容易使人产生共同债务所及的第三人的债权能否保障的疑问。这样立法,未能充分体现既维护夫妻双方财产利益,又维护第三人利益的立法目的;也给审判工作特别是强制执行带来操作上的困惑。这不是该条款的内容上问题,而是立法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婚姻法》第四十一条作如下处理:把第四十一条分为两个条款表述,第一款为:“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并对其中的“应当共同偿还”改为“双方应当负连带清偿责任。”第二款为:“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并把其中的“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改为“以夫妻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由双方协议清偿”。综上,对第四十一条可以作如下表述:
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双方应当负连带清偿责任。
以夫妻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把第四十一条创设为两个条款,第一款是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作原则规定,对内强调夫妻双方均负有清偿共同债务的义务;对外,负有连带清偿义务。第二款解决怎样清偿问题,强调的是以“夫妻财产”(包括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清偿而不是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更能保障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对第四十一条作立法技术上的处理,而其内容大体不变,既能维护夫妻双方的财产利益,又能保障第三人的利益,更能体现《婚姻法》的立法目的。
(二)建议对夫妻共同债务清偿问题作专门司法解释
新《婚姻法》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婚姻法》适用问题曾先后下发过两个司法解释,但涉及到夫妻共同债务清偿问题的条款并不多。而最高院在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所作的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清偿的有关规定与新《婚姻法》的立法精神也有不太相一致地方。因此,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将来就夫妻共同债务作出专门的司法解释。同时,由于在离婚诉讼中对夫妻共同债务处理而确定共同债务数额及
分担比例是出于夫妻财产分割的角度上的考虑,对夫妻双方而言,共同债务是一种预期义务,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司法解释中对此予以明确。
(三)在离婚裁判文书中明确对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表述
对夫妻共同债务清偿问题处理的效力仅限于夫妻内部而不能对抗债权人,这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五条中已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其承担方式已写入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含调解书,下同)中,产生了既判力,很容易给离婚诉讼当事人双方产生其对共同债务只按裁判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向债权人清偿的错觉,对债权人也产生如此确定能否得到保障的疑虑,更不足以消除离婚当事人试图以此通过假离婚来逃避债务的投机心理。因此,在离婚判决书中明确夫妻共同债务如何处理,把握好表述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适当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建议在离婚裁判文书的主文中,在明确夫妻共同债务在夫妻之间如何具体分担后,明确写明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且一方就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可以根据裁判文书确定的清偿比例向另一方进行追偿。同时在这一主文之后用括号注明:“本院对本案原被告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承担方式的确定,只对原、被告双方具有约束力,不能对抗该共同债务的债权人。”这样处理,既体现裁判文书对夫妻双方的既判力,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债务的连带属性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需要以及立法的明确规定,决定了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在离婚诉讼中进行是最合适的阶段,它不仅不会损害作为第三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反而有利于防止由于共同债务人离婚而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而在清偿夫妻共同债务时,债的给付行为属性、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和审判实践的操作要求,决定了不应以共同财产作清偿的前提条件,不能把清偿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局限在共同财产内。因此,在处理夫妻共同债务与债权人利益的问题上,应在立法技术上进一步完善《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在司法解释上专门对夫妻共同债务清偿问题作具体和可操作的解释,在离婚裁判文书中明确对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表述,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婚姻法》的立法目的。
------------------
① 林秀雄:《夫妻财产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78页。
②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 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司法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第二篇:离婚时共同债务如何处理
离婚时共同债务如何处理
夫妻离婚,首先涉及人身关系,如有财产的,亦涉及财产关系;再有财产和债务的情况下,应当分割共有财产,分担共同债务。在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能够及时清偿共同债务的,借款问题也就得以解决。如果在离婚后清偿的,则需在诉讼过程中处理共同债务的分担清偿问题。
《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根据这条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夫妻离婚时,要处理好共同债务问题。
(1)夫妻共同债务的分担清偿问题。在婚姻纠纷诉讼中,人民法院准许原告与被告离婚的同时,仅就原告与被告的共有财产的分割和共同债务的承担进行处理,并不判令原告和被告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因为离婚与债务时两个法律关系,离婚诉讼只解决夫妻共同债务在原告和被告内部之间的分担问题,并不解决离婚当事人与债权人的借款债务纠纷,即使债权人提起借贷纠纷诉讼,也不能与离婚案件合并审理。故此,夫妻共同债务的分担,在离婚判决时和调解书中表现为:哪几笔借款债务由一方承担多少数额,另一方承担多少数额。
(2)双方协议处理共同债务问题。夫妻双方负有共同债务,在离婚时可以协议分担清偿。离婚当事人协议分担清偿共同债务,分案内案外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案内协议。在离婚诉讼案件中,离婚当事人之间、离婚当事人与债权人之间,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归属、数额等无争议的,离婚当事人之间可以协议分担。夫妻双方对共同债务分担经协议达成一致意见后,人民法院可按协议内容判决离婚当事人分担,或者在离婚调解书中对协议债务分担予以确认。
二是案外协议。离婚当事人及债权人之间对夫妻共同债务无争议的,离婚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在案外协议解决。案外协议一致的,可不在离婚判决书或者调解书中判明或者确认。这里的协议是指离婚当事人之间分担共同债务的协议。如果贷款人也参与协议,贷款人与离婚当事人达成债务分担和清偿协议的,不是离婚诉讼案件内容,二是贷款人与借款人(即离婚当事人)对借款债务的处理。离婚当事人协议分担债务,贷款人没有参与或者未表示同意的,该协议对离婚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但对贷款人不产生法律效力。
离婚当事人对共同债务分担不愿协议解决,或者协议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判决,判令一方或者双方各自承担一定数额的债务。
第三篇: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处理)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处理
【要点提示】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除外
【案情】:
原告:张军,男,1969年3月1日出生,汉族,住五莲县城文化路129号6号楼1单元202室。公民身份号码:***018。
被告:崔久友,男,1973年9月30日出生,汉族,住五莲县汪湖镇仁旺村178号。
被告:袁洁,女,1978年12月5日出生,汉族,住日照市海苑小区。公民身份号码:***125。
五莲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1月10日被告崔久友向原告张军借款250 000元,用于石材经营,使用期限为三天,被告崔久友给原告出具借条一份。借款到期后,被告崔久友未履行还款义务,原告张军索款无果,遂于2011年12月5日向五莲县人民法院起诉讼。
另查明,被告崔久友、袁洁于2005年10月8日登记结婚,2011年11月23日在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在法院主持下协
议离婚。
五莲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崔久友借原告张军250000元的事实,有原告崔久友提供被告张军出具的借条及原告所作的陈述为证,原告提供的证据和所作陈述因无相反的证据反驳,也无影响证明效力的因素,故本院予以认定。债务应当清偿。原告要求被告崔久友清偿借款250000元及利息的请求,理由成立,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本案中,涉案的借款是在被告崔久友、袁洁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在被告崔久友与被告袁洁无证据证明债权人原告同意或知道该借款项为被告崔久友个人债务的情况下,该借款依法应认定为被告崔久友、袁洁两人的夫妻共同债务。原告要求被告袁洁与被告崔久友共同清偿借款250000元及利息的请求,理由成立,予以支持。被告崔久友、袁洁经本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到庭义务,本院依法缺席判决。综上所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判决:
一、被告崔久友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向原告张军清偿借款250000元。
二、被告崔久友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向原告张军清偿借款250000元的利息,利息从2011年1月13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计至付清款日止。
三、被告袁洁对被告崔久友的上述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5050元、诉讼保全费1770元,合共6820元,由被告崔久友、袁洁负担,并互负连带责任。
一、被告崔久友所负的债务是否应定性为夫妻共同债务。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4、25条作了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除外。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根据《最高院婚姻法解释二》第24、25条设立的目的和含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应推定为共同债务。第一,只要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债务,首先推定为共同债务;第二,对于夫妻共同债务,无论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
间还是离婚之后,首先应以共同财产清偿,不足部分双方都应该以个人财产负连带清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十八条:婚姻法第十九条所称“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夫妻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本案中,虽袁洁认为该债务为崔久友其个人债务,但该涉案的借款时在崔久友、袁洁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而且,被告崔久友与被告袁洁无证据证明债权人同意或知道该借款为被告崔久友个人债务的情况,因此,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笔者认为,除了有充分证据证实是夫妻个人利益而负的债务,或者是显而易见的个人行为产生的债务外,一般情况下,都应认定为双方行为所负的共同债务,夫妻对此应负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篇:离婚诉讼中妇女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思考探讨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数字表明,2005年我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78.5万对,比上年增加12万对,中国离婚率自2002年以来持续走高,并且目前的离婚率仍在递增。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婚姻立法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特别是在离婚诉讼中妇女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21次会议通过的对1980年婚姻法的修改,及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至给婚姻法理论和实务带来了许多困惑。笔者长期参与婚姻家庭纠纷的处理与解决,深觉大部分女性在离婚诉讼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权益的保护,或者说虽然意识到了,也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其结果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或者说是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有感于此,笔者现就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更好的保护妇女在离婚诉讼中的合法权益作如下探讨。
一、实体方面
第一、结婚前一方取得的财产的定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很明显,对于结婚前一方的取得的财产,应当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这就修正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六条关于经过一定的使用年限可将婚前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也就是说,结婚前一方取得的财产不会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笔者接受很多妇女的咨询,出现最多的问题就对于婚前男方购买的房产等价值较大的财产能不能主张为夫妻共同财产?面对这样的问题,依据婚姻法有关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的规定,女方在离婚诉讼中是不能将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而主张予以分割的。不否认,这显然是损害了女方在离婚诉讼中的权益,但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也只能如此。通过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法律后果的出现呢,或者说,是不是结婚前一方取得的财产在法律上没有成为另一方个人财产或夫妻共同财产的可能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的第十八条“但书”的规定,“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对于一方婚前取得的财产,其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通过双方的约定可以将财产的性质予以转化,对于何时约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约定法律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根据民事领域中“法无明文规定皆可为”的行为原则,笔者认为,对于有这种需求的女性朋友,可采取任何形式对这部分财产的归属加以约定,可以在婚前约定,当然也可以在婚后进行约定,但是一定要及时对约定形式加以固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举证困难。
对于结婚前,父母出资为双方购置的房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这对部分财产,法律原则是规定为结婚前一方取得的个人财产。如果女方想要在离婚诉讼中主张对这部分房产享有分割权利,就必须举出证据证明男方父母曾明确表示将该房产赠予双方。也就是说,女方应当在购房事实发生后尽可能的让男方父母表示该房产是对双方的赠予,并及时对该赠予表现形式加以固定。
此外,如果女方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居住的房屋不享有所有权的,那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四条的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居住的房屋属于一方所有,另一方以离婚后无房居住为由,要求暂住的,经查实可据情予以支持,但一般不超过二年。无房一方租住经济上确有因难的,享有房屋产权的一方可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在离婚诉讼当中,女方可采取两种方式主张自己的权利,其
一、及时向法院提出对该房屋的居住权;其
二、向法院提出要求男方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笔者接触的一些案子中,很多女性在离婚诉讼中就忽视了这一点,未及时向法院主张自己的居住权利或要求给予经济补偿的权利,结果致使自己花钱租房,甚至无房居住而搬回自己的娘家。
第二、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它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以及最高人民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它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三)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金、破产安置补偿费”等法律、司法解释均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夫妻任何一方,对共同所有的财产,均
享有平等的处理权。法律的规定是明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男女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女性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并不能举出相应的证据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方取的财产列入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而予以分割,其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究其原因是,其一是女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根本搞不清男方资金的流入、流出及流向;其
二是男方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进行了转移、隐匿。笔者曾受理过一起案子,双方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积累了百万家产,可她能拿出证据证明属于共同财产的却只有家用电器等。为什么法律规定的权利与现实存在的权利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法律只保护有证据证明的权利,这就是法律规定的应然权利与现实存在的实有权利的区别。对于这样的问题,广大女性朋友在离婚诉讼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或者说如何操作才能让女性在离婚诉讼中的权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呢?笔者认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法院是不可能因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而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状况进行主动的查询,女性朋友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
一、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要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积极参与到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添置等,并注意保留相应的证据。其
二、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不强调绝对控制男方取得的财产(当然,如果能够控制又无损夫妻感情,那就更好),但是一定要清楚男方资金流入、流出及流向的具体情况,现实中做到这点其实有点困难,但如果女性有必要的证据意识,就有可能得到相应的证据,或者说可以得到相应的证据线索,同时,也可以为在离婚诉讼中律师取证或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提供必要的条件。
此外,对于婚前恋爱期间,双方共同出资购置的用于结婚用的财产,尤其是结婚用房,其性质应当如何界定呢?根据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一般规定,这部分财产显然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财产,依据共有财产的一般理论,应当属于按份共有的共有财产,也就是说,在离婚诉讼中是不可能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而予以分割的。实务中,法院也是判其归一方所有而给予以另一方相应的补偿。此时,法院的判决就是依据就是证据的多少以及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如果证据的数量及证明力达不到相应的证明标准,那就有可能得不到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不能得到充分的补偿。因此,笔者建议,其一婚前女性朋友共同出资购房或进行房屋装修或购置其它价值较大的财产,一定要保留相应的票据或者有其它的证据证明你的出资行为。如果在房屋装修期间,曾经支付了全部或部分装修费用或付出了劳动(比如请假等),也要注意固定相应的证据;其二如果是房产,尽量将房产登记在自己的名下,将相应的举证责任转移至男方。
第三、关于婚前个人债务
婚前个人债务,其实不是婚姻法所调整的范畴,但它又是妥善解决婚姻家庭纠纷所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夫债妻还”,这个观念似乎在有些女性朋友心里面根深蒂固,认为丈夫的债务由自己偿还天经地义,还有的是认识到了这个观念的错误,但碍于夫妻情面将其作为夫妻共同债处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是与我国的婚姻法的规定是相悖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原则上,对于婚前男方的个人债务,女方是没有偿还的义务。在实务中,如果债权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就男方婚前所负其债务向其主张权利时,女方一定要适时的根据上述规定进行抗辩,不予偿还;如果债权人在离婚诉中就该笔债权主张权利的,女方也应当根据上述的规定提出抗辩,从而避免将上述债务列入夫妻共同债务而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女方在援引上述规定提出抗辩时,无须理由,只要不予承认即可,因为此时的举证责任在债务人。
第四、婚内单方债务的认定
如前所述,婚内单方债务严格意义上讲,也不是婚姻法所调整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的除外”,从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婚内单方债务,我国的立法是不予承认的,仍然是按照夫妻共同债务来处理,也就是说,这些债务原则也是要冲减夫妻共同财产的。实务中,婚内单方债务多是男方以个人名义对外投资等所负的债务或者是恶意对外举债。对于这些债务,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将其排除出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女方的举证责任是较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方在离婚诉讼中怎么才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呢?根据上述婚姻法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有二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一是女方举出证据证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所采用的是约定制也即取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且债务人对此是知情的;其二是女方举出证据证明男方在举债时与债权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在此,笔者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女方对这种事实的存在负有举证责任,此时举出的证据,其数量要充分,其证明力要强,否则就有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二、程序方面
第一、离婚诉讼的特殊性
一般的民事纠纷,法院在受理时都会遵循“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事人以同一事由向法院再行起诉的,法院都不会受理。离婚诉讼的提起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规定,“判决不准离婚、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以及判决、调解维持收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判决不准离婚、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以及判决、调解维持收养的案件的被告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受《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规定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情形下,女方在离婚诉讼中作为原告至多在六个月就享有再起诉的权利,作为被告则就没有六个月的再行起诉的时间限制了。在离婚诉讼的实务当中,女性能否利用好自己的诉权,这其中还有个技巧的问题。如果女方主动起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且男方不同意离婚的,而此时又没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法定离婚事由,那么法院一般都不会判决离婚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方没有新的情况与理由再行起诉离婚,就要等六个月的时间。此时,女方不妨选择在法院的主持下与男方调解和好,给男方六个月时间改过自新或者利用这个六个月的时间重新审视与男方的感情,看能不能重拾往日的温馨,破镜重圆。即便是在这六个月时间里,男方没有任何改观或者女方根本找不到昔日的幸福感觉,此时再行起诉也不迟,即便是仍没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法定离婚事由,法院也会判离的。这样做,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维护了妇女在离婚诉讼中的合法权益。
第二、财产的再次分割
在离婚时,由于男方隐藏、转移共同财产等致使可供分割的夫妻共同财产大为减少,从而损害女方在离婚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如果男方有这样的行为,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女方注意收集、保留男方隐藏、转移共同财产等相关的证据,并在自发现次日起二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再次分割。
第三、损害赔偿的提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现实生活中,致使婚姻关系恶化的最多的就是第(二)项、第(三)项,但是从证据的角度来看,女方要依据第二项的规定提起损害赔偿,其举证难度是相当大的。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该部分证据在提取时可能会触及到他人的隐私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其二是该部分的证据不容易被掌握。当然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这些证据也并非不可能,不过在收集该部分证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采集证据的工具不要使用针孔摄像机等非一般的器材,其次,采集证据的地点不要设在对方的卧室等很隐私的场所。
家庭暴力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尽管2001年4月新修改的《婚姻法》和2005年8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它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民不告,官不究”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等观念的影响,不仅一部分执法人员不能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行为,甚至连有些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也通常不接受家庭中的暴力事件。他们认为“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家庭内部事物不便于干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么就是抱着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敷衍塞责,最多通过调解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如此执法肯定对施暴者起不到惩戒和威慑作用。正因为如此,家庭暴力这种现像愈演愈烈。对于因存在男方实施家庭暴力而提出离婚的或被起诉离婚的,笔者想提醒的是,其
一、在遭受家庭暴力时,一定要及时的报警或寻求居(村)委会、妇女组织保护,一来可以及时的固定男方实施家庭暴力的证据,二来可以制止家庭暴力的进行,防止自己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同时遭受家庭暴力后,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固定相应的证据,并且保留相应的票据;其
二、如果女方是作为原告起诉离婚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如果女方在离婚诉讼处于被告地位,并且不同意离婚也没有基于上述规定提起损害赔偿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当然也可以在二审提出。
三、结束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离婚意味着家庭的破裂。家庭破裂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婚姻的当事人,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来说,就更是如此。笔者强调对妇女权益的特殊保护,基于以下考虑:
1、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我国宪法中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婚姻法》也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目前在社会生活中,男女所处的地位并不平等。在同样的条件下,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妇女要经受更多的艰难困苦,妇女的权益更容易受到外来的侵害。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妇女的歧视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消除。另外,社会人为给妇女设置的诸多障碍,限制了妇女参与社会生活,影响了妇女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给广大妇女创造更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高她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需要从立法上给予特殊保护。
2、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终极目标,尽管理想状态的公平和正义永远难以达到,但从现实正义向理想正义的靠近却是法律不变的追求。为了更加接近理想的公平,法律必须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婚姻法》是家庭的法,妇女在婚姻家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很多离婚案件中,受害的往往是妇女。为维护公平,必须加强对妇女权益的维护。
3、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稳定。从实践来看,离婚诉讼中子女大都判给女方。女方担负着抚育、教育子女的重任,如果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势必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第五篇: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中的认定与处理
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中的认定与处理
一、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有关规定特点
夫妻间的法定财产制又称补充财产制,是指夫妻在婚前或婚后没有对其选择适用的夫妻财产制进行约定或其约定无效时,依照法律规定所直接适用的夫妻财产制。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夫妻债务的清偿、共同生活费的负担;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内容。只要存在婚姻关系,就必然存在夫妻间的财产法律关系。婚姻关系当事人要么选择事先约定夫妻间的财产关系,要么就直接适用法律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设置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夫妻在婚姻家庭共同生活中的经济需要,解决在夫妻没有对其选择适用的夫妻财产制进行约定或约定无效等情况下的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财产制的适用也是当事人对夫妻财产关系的一种选择。
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修订后的婚姻法在法定夫妻财产制上沿用了婚后所得共同制,共同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合并为共有财产,夫妻双方按共同共有原则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婚姻关系终止时才予以分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财产的种类日益增多,除了从以往单纯的金钱和常见的家具电器首饰等实物外,股票、房产、个体商店经营权、知识产权等等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不断捅现,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既要综合考虑有形或无形财产的价值及双方的生活需要、经营能力,又要协调与财产有关的第三人的关系,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难度日渐增大。
2、共同财产的数额增大。以往审理一般的离婚案件,夫妻共同财产只有一些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只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即可。而现有许多离婚案件因夫妻共同财产涉及数额巨大只能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反而给离婚案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增加了难度,无法提高法院的审判效率。
3、登记时间与举行结婚仪式时间不一致,笔者在基层法院,90%的当事人来自农村,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男女双方只有在民政机关进行登记以后,双方父母才会选择黄道吉日为儿女举行结婚仪式。因此,按农村的风俗习惯举行结婚仪式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婚”。“结婚”的同时,女方父母要为女儿陪送嫁妆,结婚当天将该财产送至男方家中,男方父母也同样要为儿子购置结婚必备的生活用具。男女双方的以上财产均是在登记以后,举行结婚仪式之前购买,离婚时该类财产如何认定和分割。有些夫妻结婚时自己出资或向朋友借款甚至贷款,或他们与一方的父母共同生活,与父母共同出资购房购物,一旦夫妻感情不和起诉离婚,则夫妻财产与家庭财产的区分上经常会出现争执,打起官司时都主张是自己家里人和朋友出资的。有些人在婚前就有一些财产如股票,婚后双方共同管理,有收益也有亏损;一方婚前经营的商店婚后贷款扩大经营,有利润也有债务,等到分割共同财产时,双方都各执一理,使得法院在认定财产的性质时产生一定难度。
4、夫妻共同财产的举证、取证更难,湮灭证据、隐瞒财产(特别是异地财产)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当事人在起诉离婚前,早已把有关的证据、财产毁灭或隐藏起来,甚至有的找人作伪证,写假借条,致使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财产没有多少,“共同债务”倒是越审越多。法院取证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5、法律规定滞后,处理起来难度更大。新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虽规定了哪些是属夫妻共同财产或属夫妻特有财产,但这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具体没有细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司法解释。
二、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
离婚案件必须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法院首先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确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在无法确定为个人财产或夫妻共同财产时,应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1、在认定与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公司股权时,对于夫妻一方婚前取得的股权和婚后以个人财产出资取得的股权,应认定为个人财产,离婚时归所有权人。夫妻
双方婚后以共同财产出资而取得的股权,属于共同财产,离婚时要依法分割。
2、对个人婚前财产的孳息及增值在婚后取得的应否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问题。对此,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孳息属从物,根据物权法理论,从物的权利随主物,主物是婚前财产,孳息也应认定为婚前财产,增值财产也一样。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孳息虽是从物,但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而且,许多孳息是婚后付出劳动才能取得的,如房屋租金的催收管理、存款利息的存取等劳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婚后所得孳息、增值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对存款利息,未经炒作的股票增值等婚后完全未付出劳动的,应认定为婚前财产。而对婚后付出了劳动的租金、经炒作后增值的股票等则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对该问题的处理应区别对待,应以是否付出劳动为标准,来衡量婚前或婚后财产。
3、在认定与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房屋归属时,法院应当根据房屋来源的不同在夫妻之间进行分割。对夫妻婚后购买的商品房,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此类房屋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权。根据《婚姻法》解释的规定,法院不判决房屋的归属,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一方使用或双方共同使用。对于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承租公房或通过房改取得产权的承租房,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总的来说,应由承租人继续承租或判归承租人所有,但如果一方因对方原因未能取得本可获得的房屋承租权或所有权的,也可将房屋判归由非承租方承租或所有。
4、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问题,由于知识产权权利本身的人身专属性不可能由他人包括权利人的配偶行使,因此,它不属于夫妻共同所得,只能归属权利人本人,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而作为知识成果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是一种财产权,则应归夫妻共有,既包括已得利益也包括期待得到的利益。所以在当前的离婚案件中,对所涉知识产权也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
5、在认定与分割夫妻从事生产、经营所得收益时,对婚前就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夫妻,一方婚后所得收益的归属问题,首先,应当考虑这类经营收益在时间上的特殊性,依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将这种跨越婚前婚后两个阶段的经营收益定性为婚前个人财产与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溶合。其次,应考虑经营在用途上的特殊性,夫妻通过经营所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于维持和发展生产经营,对这
部分经营收益,应根据经营者的情况而定。如果是由夫妻一方单独经营,或由一方与他人经营的,则应允许由从事经营的夫妻一方在生产经营需要的范围内拥有独立支配的权利。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1、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最高院1993年11月3日《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的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笔者认为不应再适用。因为新婚姻法第三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新婚姻法四十二条的解释,已体现了向弱者倾斜的原则态度,因此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不必将当事人对离婚有无过错作为分割夫妻财产的原则加以考虑。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分割原则,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分割正是为了达到事实上的平等。
2、法律文书没有明确为个人债务的,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第四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除法律文书确定其为个人债务外,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可以执行夫妻共同财产”。问题是该规定尚出于征求意见的阶段,还不具备现实的法律效力。本人认为,即使《征求意见稿》暂时没有法律效力,但仍有物权法、婚姻法及其解释可以适用。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3、法院应该以调解为基础。夫妻在分割财产时矛盾非常尖锐,一个案件审理的结果对社会影响也非常大。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就会使双方矛盾激化,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法院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解决纠纷,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协议的自动履行。
4、坚持公平原则,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要严肃执法,实事求是,既要考虑案件的事实又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我国法律的公正和严肃,切
实维护当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