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密要害部位管理制度
保密要害部位管理制度
1、保密要害部位的保密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护体系,做到严格管理、责任到人、严密防范、确保安全。
2、保密委员会负责:①确定和调整本机关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②组织制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③与保密要害部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保密责任书;④组织协调保密要害部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涉密资格审查和保密教育培训;⑤定期检查保密要害部位的保密技术防范情况,解决存在问题。
3、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范围由本机关确定。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名单须报上级保密部门备案。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在保密要害部位工作:①受过刑事责任追究的;②受过党纪政纪记过以上处分的;③有严重违反保密法规记录的;④配偶为非中国公民的;⑤未通过涉密资格审查的;⑥社会上临时聘用的;⑦其他经保密工作部门认定不适宜的。
5、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上岗前须接受保密教育和培训;在岗接受保密教育和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
6、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与保密委签订保密责任书。保密责任书主要包括:根据涉密程度所应承担的保密责任和义务,保密纪律和其他限制性要求及需要事先告知的事项,奖惩规定等。
7、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脱离涉密岗位的,须签订离岗保密承诺书。同时实行脱密期制度,脱密期限由本机关根据涉密程度确定,一般为6个月至3年。
8、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保密职责情况纳入岗位考核内容。
9、保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违反保密规定造成泄密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10、对未按规定确定保密要害部位,导致重大泄密事件发生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11、保密要害部位存在重大泄密隐患或发生泄密事件的,按照领导干部保密责任追究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篇:第六章 要害部位保密管理制度
第六章 要害部位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保密要害部位的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保密要害部位的确定:由各部门根据工作中涉密事项密级和数量提出初步意见,填写《公司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审批表》,经保密办审核同意后,由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保密办公室应建立保密要害部位的台帐。
第三条
要害部位所在部门的部长为保密要害部位保密工作的责任人,部门应加强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管理,经常进行保密检查。
第四条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防护措施。根据有关规定安装铁门、铁窗,配备密码文件柜、碎纸机等保密设备,并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保密设施设备出现故障,有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报请保密办维修,不能马上修好的,须报公司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另外采取措施保证安全。
第五条
涉及保密要害部位的新建、改建工程项目要符合安全保密要求,所采取的保密防护措施应当经保密办公室审核,要根据要害部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保密技术防护措施,做到与工程建设同计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
第六条
保密要害部位所在部门的部长必须把保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布置保密工作,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
第七条
要害部位工作人员临时离开办公环境,应注意随手关门;下班时应注意关闭信息设备,锁好门窗,切断电源,涉密介质及相关保密设备应放入保密柜。
第七条 要害部位所在部门的部长应经常对保密要害部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
第八条
保密要害部位每天上班应例行检查环境安全,所在部门的部长应每月进行一次保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要问题及时上报保密办公室。
第九条
保密办公室每月应对保密要害部位的保密工作进行一次以上的保密技术安全检查。
第十条
对进入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安全值班、工勤服务人员要经过审查培训并应对其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
外来人员进入要害部位,应先填写《外来人员进入要害部位申请表》,经批准后才可进入并有专人陪同。
第十二条
严禁带手机进入要害部位;严禁在要害部位进行拍摄活动。
第三篇:要害部位保密安全管理制度
要害部位保密安全管理制度
1、要害部位范围:财务室、电脑室、档案室、物资库。
2、保密安全管理要求:
①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单位一把手对本单位要害部位管理负全面责任。
②与本职工作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要害部位,因工作关系需经本单位领导同意后,才能借阅有关资料和进行公务活动。
③贵重物品、现金、票证落实专人负责,责任人要认真做好保管、使用、防火、防盗、防潮、防爆及保密工作,对要害部位认真按安全保卫保密要求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防范于未然。④建立要害部位管理呈报制度,要害部位安全值班及交接班登记制度,要害部位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要害部位处置突发事件预案。
⑤建立各要害岗位保密安全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保卫保密检查,针对存在隐患及时整改不留后患。
⑥按规范要求对要害部位做好避雷、防爆措施及安全用电。结合业务工作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保密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
⑦加强计算机系统的保密安全管理。对涉密与非保密计算机予以明确区分,涉密机必须完全与局域网脱离连接,并禁止上因特网以防泄密。并采取身份认证、存储传输加密、配置防视频泄密干扰器等措施加强保密防范。
3、责任追究:
要害部位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因失职或管理不善造成事故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追究,并采取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及经济处罚等方式对责任人及单位进行处罚,直至追究泄密刑事责任。
第四篇:重点要害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重点要害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调度室安全管理制度
1.1电力调度室是一个地区的电力调度枢纽,一但发生火灾给一个地区带来的各种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为了确保安全,保障电网正常运行,不发生火灾事故特制定调度室安全管理制度。
1.2调度员必须会使用消防器材,懂得一些消防知识。1.3严禁把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调度室内。
1.4要经常性的检查调度室的电力设备和线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调度大楼安全管理制度
2.1调度大楼是电力综合办公的一个场所,楼内容纳很多重要部位,一但发生火灾当地的电力调度进入瘫痪状态,损失非常大,特制定调度大楼安全管理制度。
2.2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调度大楼内。
2.3大楼内配置的各种消防设施及器材必须保证能够完好使用,随拿随用。2.4要经常性的检查电缆竖井、配电室的电缆线路是否有老化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5要保障大楼内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安全出口不得堵塞。
2.6通讯、信息机房必须加装散热冷却装置,机房内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做到不定期的检查。
2.7电源机房要有专人负责检查,对机房的线缆孔洞必须严格的封堵,需要刷防火涂料的必须刷防火涂料。
2.8严禁在机房内吸烟、会客,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
2.9要经常检查机器设备工作是否正常,电源线路有无发热现象,如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
3.1档案室是集中统一搜集、整理、保管、鉴定和提供重要档案材料的机要部门,保存具有参考价值的收发电文、会议记录、会议文件、财会凭证以及各种具有和历史档案材料化为灰烬,其损失价值无法计算、无法弥补,而且还将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我局档案室的消防安全,特制定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
3.2档案室所保存的材料,都系易燃可燃物品。档案室的管理工作人员,要百
3.3档案室内的电源安装应采用铜芯线,外加金属套管保护,其安装标准要符合有关电气设备的安装规程。室内禁止设置配电盘;
3.5档案室内不准使用碘钨灯、高压汞灯等危险灯具,应采用一般吸顶灯具。使用的照明灯具与档案室的可燃物,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的安全距
3.7严禁在档案室内吸烟、会客或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以及腐蚀严重的物质;
3.9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严禁在档案室附近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3.10不得小于1-1.2米,贴墙通道可为0.5-0.6强光照射等防护措施。
3.13档案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消防法》等有关规定,定期地组织防火安全检查,消除各种火险隐患,确保档案室的消防安全。
3.14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履行工作许可手续。3.15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消防器材。3.16检修应做的安全措施,必须完善。3.17禁止带有火种的人员在禁区内乱走动。
3.18一、二级动火在次日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并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方可重新动火。
3.19不得在室内设置复印、装订、照相等工作间,更不准设置办公、休息、更衣等生活用具。
3.20消防监护人必须在现场监护,直至作业完毕。3.21作业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3.22一级动火工作的过程中,应每隔二十四小时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即
3.11档案室内的防火通道间距必须保持0.8米以上宽,横穿书架排的主干通道3.12档案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卫生清洁,随时做好防火、防尘、防3.8档案室内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每天上班时,下班后,认真检查档案室的电
3.6档案室应加强日常的防火安全管理,严格控制一切用火,决不允许把各类3.4档案室内严禁使用电炉子、电视机、交流收音机、电熨斗、电烙铁等电器停止动火,在未查明原因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4.变电站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变电设备是电力生产的重要防火部位。为了加强变电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危害,保障我局变电设备的安全,特制定变电站消防安全管理制
4.1变电站设备区域内,严禁动用明火施工作业。确因生产工作需要时,必须提报动火工作申请,经安监处审查批准后,办理动火工作票,方可实施动火作业。
4.2变电站内主控室、电缆沟、电缆夹层、电缆竖井、电缆隧道、蓄电池室、开关室、主变设备区等处,严禁烟火;设备区内严禁流动吸烟。
4.3变电站内各区域,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
4.4变电站内的消防通道,严禁摆放杂物和其它物品,必须要保持消防通道的
4.5站内的生活起居区内要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对所配置的生活用火器具及其它易燃可燃物品,要定期进行检查,并按规定的区域进行使用。
4.6检修部门在变电站检修设备时,应严格执行部颁《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4.7站内的电缆沟、电缆夹层、电缆竖井、电缆隧道、管道沟等坑内不得存有积油。变电运行人员应经
4.8电缆沟、电缆夹层、电缆竖井、电缆隧道内的电缆必须刷防火涂料,防火隔墙必须按照《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的要求去封堵,穿电缆的孔洞必须封堵严实
4.9在检修设备时,不得使用汽油或各种油料洗刷机件和设备。不得使用汽油、煤油在设备区内洗手。
4.10设备检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检查现场遗留下的可燃物品,彻底清
4.11生产检修现场应备有带盖的铁箱,以便回收擦拭设备用的废棉纱材料。严
4.12严禁充油、储油设备渗油或漏油。油管道连接应牢固严密,严禁使用塑料垫和橡胶垫。
4.134.14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履行工作许可手续。4.15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消防器材。
4.16检修应做的安全措施,必须完善。4.17禁止带有火种的人员在禁区内乱走动。
4.18一、二级动火在次日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并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方可重新动火。
14.19一级动火工作的过程中,应每隔二十四小时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即停止动火,在未查明原因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4.20消防监护人必须在现场监护,直至作业完毕。4.21作业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
4.22值班人员必须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熟悉,必须做到会操作会使用。4.23每个月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24值班人员必须经过消防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无关人员禁止进入消防控制室。
4.25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擅离职守,并做好系统运行、报警、故障、维修记录。
4.26安装火灾烟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变电站,应定期检查试验该系统的工作
4.27每个月对喷头进行一次外观检查,发现有漏水、腐蚀、玻璃球变色或玻璃球内液体数量减少、喷头周围有无影响喷头动作或洒水的障碍物等现象,应立即更换。
14.28每年对水源的供水能力进行一次测定,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消防水池、消防水箱及气压给水设备应每月检查一次,对消防储备水位及消防气压给水设备的气体压力、消防用水不被他用的保证措施进行检查,发现不能保证消防用水的要立即报告,进行处理。
4.29消防水泵应每月启动运转一次,消防水泵的启动试验一是通过末端试水装置放水启动消防水泵,二是用控制中心启动按钮启动消防水泵。
4.30严格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拆卸系统设备。
4.31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故障,及时修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32无关人员禁止进入消防水泵房。4.33建立健全检查维修资料档案。
第五篇:重点要害部位保卫管理制度
重点要害部位保卫管理制度
一、本部位属于公司列管的重点要害部位,要切实加强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保卫人员实
行24小时值班守护,确保安全。
二、凡在本部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害部位的保卫和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安全意思,确保各项保卫的落实。
三、外来人员进入重点要害部位,要严格执行申报、审批、登记制度,严禁一切与本部位无关
人员私自闯入,如不听劝告者,门卫人员有权扭送保卫处处理。
四、凡外来施工、实习、参观、联系工作的人员,按规定到保卫处办理《要害部位出入证》后
方可进入。
五、严禁任何人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进入要害部位,如确为工作需要,必须先报经
单位或上级保卫部门批准。
六、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要害部位围墙外安全距离内搭建任何建筑或堆放易燃、易爆等其他
物品,要害部位围墙严禁拆墙、打洞,如确为生产需要,必须报告保卫处批准。
七、重点要害部位禁止擅自动火,如确为工作需要,必须事先报保卫处批准,并按规定办好《动
火证后方可动工》。
八、本部位的工作人员和经批准进入该部位的外来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禁烟放火制度,凡违反
禁令吸烟者,按规定处罚100—500元。
九、重点要害部位禁止进行拍照、录象、测试、采访等活动,确因工作需要进行上述活动,必
须事先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到保卫处办好审批手续后,方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
十、重点要害部位一但发生重大事故、案件,单位领导在迅速组织人力保护好出事现场的同时,立即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
十一、凡在本部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对发生失密、泄密、窃密事件,要及时报
告上级有关部门查处。
十二、对违反要害部位保卫制度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保卫处必须按照公司经济责任制规定进行
考核,情节严重的,由保卫处公安机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