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叙事长诗

时间:2019-05-12 14: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善洲》叙事长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善洲》叙事长诗》。

第一篇:《杨善洲》叙事长诗

《杨善洲》叙事长诗

坚实的足迹

所有的生命

就像潮落潮起

2010年10月10日

一个普通的日子

一个叫杨善洲的老党员走了

像保山大亮山森林中,金秋

一片熟透的黄叶

回到他生长了八十四载的那方土地

但所有人都坚信

他并没有走

就像他亲手种下的五点六万亩华山松、茶叶、干水果

在大亮山生机勃勃

空谷,传来他清晰的足音

每一棵树都是他的化身

它们,屹立在太阳和大地之间

招展着自己的品格和骄傲

让岁月的尘埃

无法掩盖一位共产党员的英名

在高黎贡山的雄风和

怒江的惊涛中

共同拥有一个永恒的春天

给人们深深的昭示和鼓舞

正像一位诗人所言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1927年农历正月初四

云南省保山地区施甸县陡坡乡

一个叫大柳水的小山村

地主刘青力家的押山佃户杨发龙喜得一子

此前,他的女人席有娣

已经生过四个孩子

由于极度贫困,四个孩子生即是死

这个后来叫杨善洲的孩子幸存下来

但自小体弱多病

当地一个老草医说他的命太硬

要神药两解

家人便依言为他认了一个叫马莲头的干妈

干妈赐了他一个小名:小马桩

从此,杨善洲像一匹小马

拴在一株大树上

在人世,跑不掉了

母亲用血水生下他

干妈用汗水养育他

除了周济他的吃住

还助他背起书包,上了六年乡村私塾

他啃着玉米饼和洋芋

跟着老先生摇头晃脑读着《三字经》《增广贤文》

《论语》、《诗经》、《楚辞》、《幼学》、《古文观止》和

《唐诗三百首》等等

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常新的精神营养

让他没有像乡下大多孩子一样成为睁眼瞎

更在他幼小的心灵铭刻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做人信条

无孔不入的贫穷,最终

把他逼回那个草籽一样小的山村

种地、割草、打柴、养猪、编竹具

他十二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病逝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母亲命他去学石匠

他用握笔的手

操起了石匠的钎、锤

席德扬、李绍柏、杨有和三位老石匠

成了他的师傅

他们走村串寨帮人下石脚、盖房子

过着波澜不惊的小日子

1942年春夏之交

当日本侵略者攻陷缅甸

滇西一带由抗战后方成为烽火前线

看到战火烧到家门口

他挺身而出成了一个抗日支前民夫

在炮火纷飞、刀光剑影中

修桥筑路、抬担架运伤员

人背马驮抗战物资

春雷一声震天响

全国人民得解放

滇西人民铸剑为犁

投入了建设新中国的热潮

在土改运动中,家无寸土的杨家

喜从天降,分到了一亩半水田,五亩山地

还有八亩林地

他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成为他后来终生为民的动力的源头

饮水思源,中国农民朴素的人生哲学

党给了他一切

他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

比真情更重要的是忠诚

比山路更长远的是理想

杨善洲投身了土改革命

很快担任了土改工作小队长

以半工半农身份,拿着正式队员一半的工资

不分白天黑夜地四处奔波

在西南乡土改工作期间,他感染上疟疾,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口不进食

一天与篱笆寨、甘蔗地村的群众预定开会

他说我是土改工作组的组长

与当地群众的约定,别人代替不了

叫人把扶起来

他穿起草鞋,头带竹叶帽,肩披蓑衣,手拄拐杖

在人们搀扶下走了六公里泥滑路烂的山路

来到村里与群众一起开会

1953年他任保山县五区席子乡土改分队长

复查中发现划错了一户人家的成分

他主动承担责任在群众大会上作检查,并退回了收缴的东西

群众说,共产党与国民党就是不一样

搞错了敢检讨,收缴了的东西还退还

1952年4月,在绣有斧头和镰刀的旗帜下

他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生命,像一个个段落

他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

从乡区领导、县委副书记、书记

一直走到保山地委副书记、书记的高位

在人们眼里

他像一只从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长期接受党的教育

而形成的坚强的党性

让他时时刻刻心系民生冷暖

他深深懂得

自己像一棵树,长得再高

也离不开泥土的滋养

于是,数十年,他把根深扎于

滇西大地的山山水水

既是拉车的马

也是挥鞭的人

作为乡农之子

他当然深明

虽然黄金,掘自于土地

但让人生生不息的依然是森林、溪流

更重要的是五谷六畜

1965年12月,施甸建县

杨善洲以首任县委书记的身份

投身于这片热土

“身着中山装,头戴竹叶帽,脚穿山草鞋”

这是他给施甸人民的深刻印象

一天他走在施甸街上

一位赶马人要为马钉一副新掌,喊他

“来,老哥,帮个忙!”

他二话没说挽起手袖蹲下身

抬起了马腿

赶马人的小镰刀、公锤、母锤一番忙碌

半个小时后,马穿上了新鞋

他拍拍手上、衣服上的尘灰和马毛

头也不回地走了

有人知道他的身份,问赶马人

你可知道他是县委的杨书记

赶马人一拍大腿

“他帮我的马钉掌可是轻车熟路

没有一点官架子,真是一位好书记!”

绿水不涸,才有了高挂的云帆

厚土无涯,才生出伟树奇花

用与石头打过交道的手掌权

人民群众总是分外放心

大跃进、刮五风时期

他顶风而上,带领施甸人民

在半荒地开拓出了七万亩丰产田地

在种植半野生的高杆水稻的土地

办起了油菜种植示范田

在种示范田期间,他拿出自己的工资:

“去买点火烧肉来,给干部改善一下伙食。”

这一年,油菜亩产达六百多斤

干部群众抹着汗水,流着热泪说

“书记这招真管用

让老吃‘进口油’的施甸人

吃上了自己产的油”

他谋求发展之计

提振群众信心

使沧海变桑田

施甸农业产业不断攀上新高

坝区水稻亩产从六百多斤

迅速增产到一千四百多斤

十七万人的温饱解决了

施甸茶叶产量达四万斤,种植桑树七万株

全县嫁接核桃技术员达七百多人

他随身背着了自己采来的泡核桃芽和嫁接刀,只要看到铁核桃树

就拿出嫁接刀为群众嫁接成泡核桃

每年,施甸生产优质核桃二万斤

真正的共产党员历来都是

人民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

1966年,在风雨如晦的岁月

他走马上任地委副书记

别人经历的他一样经历

青春激情的脚步

身心沉重的踟蹰

失魂落魂的空落

但他把冷泪

凝结成珍珠

乡土,是一本书

每一页,他都能倒背如流

汗与血、泪与乳

欢歌与哭号

为促进农业生产他使尽浑身解数

推出了“三尺两面沟,两季都丰收”的山地种植技术

使保山地区的包谷、小麦增产了一到二倍。

之后,他带领万众

把“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土地

改造成稳产高产农田

1978年,保山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

之后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增长

1980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到保山视察工作,在地委书记办公室

却没有见到书记

秘书报告杨善洲到田间抓农业生产

满身泥土杨善洲急忙赶回

到宿舍换了套他最好的中山装

这一切,总书记亲眼看到了

亲切地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

于是乘车到了板桥公社,板桥公社的水稻亩产最高到八百五十公斤

总书记高兴地说

“这产量很不错,在全国已领先了”

1981年,保山粮食产量

比1978年增长一亿多斤

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发展林果造福子孙

多种经营促民富裕”

这是杨善洲当时提出的新要求

1981年至1987年

施甸的大尖山、昌宁的尼诺、隆阳的西湖

龙陵的小黑山

万亩茶园建成,全区共发展茶叶五十多万亩

在茶香中

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在他任上,保山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各民族和谐共荣

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

去审视杨善洲的政绩

这个角度就是人心

他把老母和三个女儿

把整个家,交给了她的妻子

一个叫张玉珍的山村妇女

她鸡叫头遍就起床下地

仍天天用洋芋掺饭养活一家人

张玉珍生小女儿时

家里人吃了上顿愁下顿

民政部门补助她家三十斤大米三十斤粮票

事后被杨善洲知道

和家人一起从牙缝中省了大半年,如数退赔

下暴雨老家的百年老屋渗漏

大女婿捎信叫他带点钱回去修屋

他把随身带的三十元钱托人带回去

叫家人买几个盆盆罐罐接雨救急

家的概念,被他融化在高黎贡山和

怒江之间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城镇

丰饶无尽

有人统计过,几十年来

他平均三年才回一次家

风风雨雨,夫妻一生相处的时间

加起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十天

他在家里呆得最长的时间

是在1990年,他的老母亲去世前后

他厮守了老人九天尽孝

1970年代末,当组织上将

他的家人转为城镇户口时

他撤销了报告

“我身为领导干部,应该带个好头

我们全家都乐意和中国八亿农民

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大女儿杨会菊结婚,他没有回家

寄回三十元钱的同时,嘱咐不准收礼

二女儿杨会兰的婚礼,他照样缺席

他送去一百元,仍是一样的嘱咐:不准收礼

有一年,妻子去保山看望他

他劈头就说:来得正好,我们正在栽菜,你也来帮忙

饿了一天的妻子连丈夫的水都没有喝上一口

就操起了锄头

结婚六十多年,丈夫没有给她买过

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顶帽子

或是一件礼物

她常常对不理解他的人辩解:

“他一心只想着公家,想着别人

家里再困难,我不跟他说,他也不管……”

家里借了五万元勉强建起一间房子

她第一次开口向他要钱去还债

可他东拼西凑只有九千六百元

她问:你几十年就攒了这点钱

“我真的就这点钱。”

她含泪走了。还不起债

刚刚建起的新房还没有入住

很快被出卖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他的钱,都变成了乡下贫困人家救急的医药费,变成他们的种子、化肥

变成了穷孩子们的学费

一次他到省城开会

宾馆有专为书记们在包间设下的宴席

他寒怆如深山老农的穿着

被服务员挡驾

他平静地走到工作人员当中

捧一只大碗吃得津津有味

服务员很快知道他的身份

面红耳赤地向他道歉

他淡然一笑

是啊,有多少人知道

一只勤下蛋的鸡

怎么会在意

羽毛的华丽

1978年,家里房屋漏雨

要重新清理,让人捎信告诉他

要把他的石匠工具送人

他坚决不同意:千万不要把它们弄丢

我永远是个农民

还有用得着它们的时候

2008年,有记者到他家乡采访

看到他老家那简陋的住房

看到他简朴的穿着

感叹他是个“穷人”

他一点也没显得难堪

他全心致力于别人

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这是我们和杨善洲的根本差别

我们可以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可以在一件两件事上表现我们的善良和

乐于助人,但我们做不到一生

都为别人无私地牺牲自己

义无反顾地一心只想着别人

是的,他透明,因为他纯净

他快乐,因为他淡泊名利

他充实,因为心里装着人民

他自信,因为他有燃烧的激情

中部:生命的绿洲

“保山有个杨善洲

老牛拉车不回头

当官一场手空空

回家又钻山沟沟”

在滇西大地

人们常会听到这样几句民谣

也许是一种宿命

他的姓名,就已经是一片森林

果真,杨树成林

蔚为滇西一片绿州

那五点六万亩壮美的风景

1983年,花甲之年的杨善洲

从保山地委书记任上光荣退休

他的资历,完全可以

到春城安享晚年

去翠湖边赏鸥悦目

到西山龙门登高望远

但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施甸

让人生,从六十岁

向新的征程出发

追心中的爱

逐心灵的梦

把生命的黄昏

当做人生的黎明

他总是热爱泥土和汗水

这人世间最质朴也最珍贵的东西

他一头扎进离保山市府一百公里

七万多亩的大亮山

那里,连野樱桃和桤木树

都难以成活

连野兔都不肯到那里留下足迹

在这里,他又一次超越极限

超越自己

成就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业绩

一位地委书记,退休之后

为什么放弃在城市安享晚年的优厚待遇

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去种树?

从省委领导到他身边的人

都不明白这位老书记的所思所想

直到他去世前

才向大家道出了答案

“我是在兑现许给老百姓的承诺

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

我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

他们找过多次我也没答应

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

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

他的表白 朴实无华,却又

掷地有声

这是希望与梦想

更是崇高的使命

他还要报答大亮山的养育之恩

他十二岁失去父亲

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

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到集市上卖

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

是她母亲从山上捡回菌子

砍回柴火。拿到姚关街上卖掉后

换回少得可怜的钱,交了学费买了课本

他才有了文化知识

他才成为国家干部

由于乱砍滥伐

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

荒凉空旷。除了野风和黄土

就是东一丛西一簇的灌木

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

“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

生态环境急剧恶劣

使这里“半年雨水半年霜”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通过多次勘测多方论证

1988年3月4日清晨

贫瘠荒凉、人迹罕至的大亮山

被阵阵响亮的马铃声摇醒

头戴竹叶帽,脚穿山草鞋

一身涤卡蓝中山装的杨善洲

率着由州县十七个人和

十匹马组成的马帮

进驻这里

这是杨善洲退休的第三天

“老书记”成了杨善洲的代称

当天,杨善洲指着大亮山半山腰

像一位将军,对着

一个叫张家坪子的山洼下令

林场场部就建在这里!

他细长的眼睛深处

洋溢着男人的豪情

在低矮的杂木丛中

人们砍下树枝搭帐蓬

架设电台,所有帐蓬都朝东背西

杨善洲说:“盖房子、搭蓬子,出家人

都兴向东,图个吉利”

也就是在这一天

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成立

当夜,在抬头就能望见星星的帐蓬

在燃烧的火塘边

林场第一次会议召开

会上成立了林场指挥部

杨善洲亲任指挥长

夜里的大亮山浑身躁动

像一个女人接纳她深爱的男人

“呼呼”地刮起了狂风

把帐蓬掀得直响

老书记起身走出棚子

飞沙走石扑面而来

远处不时传来野狗“嗷嗷”的嚎叫声

老书记淡然一笑,对林场工人说:

“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

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

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一份崭新的渴望和

活跃奔突的思想溢于言表

他带着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

抽着老草烟,转了十二天

摸清了大亮山的底

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

他奏响了生命交响乐中

又一华彩乐章

带来的是财富

播下的是精神

从此,他像一面飘扬在大亮山的旗帜

引领着一支用板锄、铁镐、手锤、骡马

蓑衣、胶鞋、水平仪

武装起来的队伍。刀耕火种,开始拓荒

而他,在一张床、一张小书桌

一个火盆,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

煮药的两个小罗锅

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水准仪和

一双翻毛皮鞋的陪伴下

在日月起落的声音中

运筹帷幄

大山深处,落霜落雪

都没有声响

每天早晨七点钟,大家准时到工地

开始一天的劳作

当人们走到工地时

一个清瘦的身影披着晨光

显得格外高大

他身后已是一大片用板锄打好的树塘

多情今夜雨

先洗马蹄尘

他常在深夜走出门

身披唐宋元明清一样的月光

陷入对明天的遐想

他坚信,春天来了花儿就会开

当年造林一万二千亩

让多年荒芜的大亮山凝翠一方

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锅饭

住的是油毛毡窝棚

他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

大伙会常常听到阵阵咳嗽声从油毛毡棚传来

打破了深山的寂静。这样的夜漫长而揪心

而在多少个没有星星月亮的夜晚

他都燃旺火塘

温暖这方山水

没有钱购买农具

就地取材自己动手

办公桌、板凳、床铺都自己动手做

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为了御寒,常年四季烧火塘

蒲团安坐火塘温

世上不知何岁月

刚建起的林场到处需要钱

修路请技术员勘测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他买来水平仪,带着几个小工自己勘测

硬是修通了一条二十六公里的弹石路

每公里路花费不到一万元。

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

他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他去省里要了二百万元的造林资金

按市里相关引资奖励规定

他可以提成三十万元

但他一文不要。他对劝他的人说:

“我凭什么要这笔钱?

那是国家的钱、百姓的血汗!”

1993年,老书记的孙子杨福李在大亮山打工。

工作艰苦且工价又低

离开大亮山去外地打工

违反了他和林场签订的合约

他不管多少人为他孙子求情

说:“皇帝的儿子也不行,违反了合约不处罚,以后还怎么管理?”

硬是督促着场里处罚杨福李三百元违约金

“赶马老人”,这是他在大亮山人们

送给他的又一个称呼

在苗木紧缺的日子

大家常常看到老书记赶着马帮

风尘仆仆地穿梭于有苗木的各州县

德宏、芒市、昌宁、腾冲、龙陵……

他还到大理引进雪梨、核桃等果树苗,用自己发明的萝卜保鲜法

将果树种苗和穗苗插进水分充足的萝卜

带回大亮山栽种、嫁接

保山人自己有的许多优良果木

雪梨、母猪梨

大多是他从外地引进的品种

为了节约每一分钱

他节衣缩食

提着塑料口袋

到施甸县城的水果摊旁

捡人们扔下的桃核、杏子核

带回山上育苗

恰巧碰上他的一位老部下

“老书记,你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捡果核?”

杨善洲坦然一笑:“山上的日子过不下去

来街上捡点果核去育苗”

很长一段时间里

单位每次开会用过的纸杯

他都要人攒起来,等他回来拿

他要用这些废纸杯

带回山当营养袋育“百日苗”

在油毛毡棚前,他亲手种了不少木瓜树

当他的关节炎发作时

就煮木瓜水喝了治痛

他要求林场职工外出时

要带一棵棠梨树或丁香花回山

棠梨树用来嫁接香甜的雪梨

丁香花用来芬芳朴素的大山

在这深山僻壤

人们无法分辩城里的卡拉OK厅

证券交易所、当铺、通宵电影院

车水马龙与这方土地上的溪水

林涛、鸟巢、青草、果实、风月、鸟鸣

孰轻孰重

但他知道,人虽不是植物

但人也有潜在的根

那是人类与土地

所保持的必然联系

人性就是这朴素的根须

结出的花朵

他还用行动告诉我们

人没有精神,骨头就会散架

他扎根大亮山艰苦创业的日子

让人不禁想起《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描述

“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在任时的高风亮节

又在大亮山生辉

无论下乡还是出差

他都是自掏腰包

从不拿林场的半分五厘

二十三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

一分出差费

和他一起出差

吃饭都是凑钱开伙

有人说他 “小家子”脾气

但大爱如山

正是在这种国家利益

和家庭利益权衡的天平上,他始终如一坚持的这种本色

成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在所处时代的一种可贵风范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油毛毡棚前面有一些雪松

是老书记亲手栽的一天,他给这些树修枝

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

半年后他又执意上到了

海拔二千多米的大亮山

从此,一对木拐与他形影不离

在他阳光一样热切的望眼里

一棵棵新栽的小树

都骄傲地昂着头

幸福地成长

像春天伸开的十指

描绘出一个如画的世界

一年年过去,千沟万壑

发出醉人的新绿,道道山溪

唱出大山欢乐的歌

密林成了野鸡、野兔、鹧鸪

果子狸等生灵的产床、摇篮和家园

成为施甸的肺叶,活力无限

更成为人们脱贫的希望

多年贫穷的雷打树村

从林场的树成活的第三年起

村民进山割草垫圈

农家肥增多了,粮食产量上去了

林场的路通了以后

当地农民卖菜收入提高了好几倍

一天天走近富裕的日子

芭蕉林村是一个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子

路没有修通之前

村民卖柴火只有用双肩挑到山外

路通了以后,老书记又帮助他们

架通通了电。山绿了

风调雨顺

摆田绿厂子也是一个很穷的山村

老书记就让村民到山上砍了一千多担柴火去卖

用卖了柴的钱买电线电杆架通了电

又指导科学种烤烟,现在全村家家户户修了新房子

一百多户人家的杨梅寨水平社

人们做梦都想用上电

老书记多方筹集了八万四千元

给村子里接上了电

同时也解决了他们村稻田的灌溉难题……

五点六万亩林场解决了八个行政村生产生活用电

六个行政村的道路交通和

四个行政村三千户一万多人畜饮水难题

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二百斤提高到九百斤

临界周边四个贫困村一百多贫困户

开始脱贫致富

春催桃李满芬芳

笑看雨露润秋华

时间滔滔如逝水

留下的是,越来越茂盛

越来越挺拔的树林

怀抱大山如怀抱

婴儿一样深情

茑飞草长,春天的色彩

在这里永驻

现林场管理面积已达七万三千多亩

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七

森林资金价值近四亿元

杨善洲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

全国绿化奖章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称号

这是信念和汗珠

日月精魂孕育的殊荣

松风高驻千年鹤

玉露长滋五色芝

2008年11月11日

在大亮山林场施甸办事处会议室里

杨善洲把浸透自己血汗

创办二十年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

无偿交给县林业局

并拒绝了十万元奖金

完成了自己许下的庄严承诺

让人们再次感受到

他那比时间和空间更广博阔大的共产党员的情怀

下部:永远的守望

2010年8月20日

84岁的杨善洲因患严重的肺心病住院

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施甸、隆阳区的农民闻讯

仍派出代表赶到医院看望他们的老书记

潞江坝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妈来到病床前

看着他已经昏迷不醒

流着泪呼喊

“你是一位大好人,我们几个老人已经约好

要到寺庙磕头保你平安!”

一位家住河图的老农在电视上

看到杨善洲生病的消息,竟顿足流泪

金鸡的一位年轻老板

得知杨善洲吞咽已经十分困难,连夜开车赶往德宏买回了遮放贡米送往医院

叫人煮稀粥给老人喝

燃烧自我,造福苍生

世道人心

牵挂别人的人

永远也会被别人

在心里牵挂……

生如百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2010年10月13日上午

杨善洲魂归故里

他的骨灰,从保山送回家乡

苍天无语,芳草无言

灵车开到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路口

杨善洲的胞衣之地

路口周围都是人

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

人们默默地迎接着老书记的归来

人们流着泪说

“这样一位大好人

我们要来看他最后一眼!”

次日,一支护送着杨善洲骨灰的车队

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

缓缓驶向大亮山

车队驶入林场,人们看到

在英木苍苍的林野

一个高大的辕门立在林间道路上

辕门两边是一副挽联:

“举世吊英灵呜呜秋雨哭书记

神州垂典范湛湛青山慰国魂”

在十三公里的进山道路两旁

每隔十五米的树上

对称地挂上了洁白的花朵

这些白花是林场的职工们

天刚亮就开始挂在树上的林场工人们泣不成声

“这是我们为老书记引路用的怕他回家的时候迷路”

老书记怎么会找不到家呢

每一棵树都熟悉他

每一条山径都熟悉他

就像他熟悉,每一棵树

每一条山径

在老书记当年亲手建盖

如今已经破旧不堪的油毛毡棚前

他当年亲手栽下的雪松树

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他的骨灰就安葬在这里

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

林场工人都知道

在所有的树种里

他独爱雪松

地委大院里种雪松

油毛毡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

他常对林场的职工说

“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这里

你们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

对大山赤子之爱

生生死死都放不开

就在这一天,老书记终于实现了

自己的宿愿

和他钟爱的雪松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与这方日渐肥沃的土地

浑然一体

在大亮山上

醒目地矗立着一块当地干部群众

为杨善洲建的公德碑。所题的碑文

记录了这位老人二十多年来的坚守和追求

“善哉义举,洲绿水清

公德无量,伟业永存”

我们相信,这是大亮山

真正的标高,人间共仰,烛照后人

而我更愿意把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名言

当作他的墓志铭,用来警示自己

也警示他人

“真正活着的人们

是那些奋斗不息的人们”

在我们的泪眼中

地平线上的大亮山

万亩苍松翠柏舞动着手臂

左右摇曳,像万众在呼喊着

一个朴实的名字

——杨善洲

而他,在人们的心目中

早已化成了一抹生命的苍翠

融化在这里

和新的花、新的叶、新的草、新的绿

和新的春天与生命

一起成长、一起永生

第二篇:《杨善洲》

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杨善洲同志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崇高品质与奉献精神。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要认真学习,在心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1953年入党,1988年4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我们主要应从四方面进行学习:

一、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不断磨练自己意志。

二、学习杨善洲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来说,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就是公仆情怀。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光明磊落,心里装满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为老干部服好务。

四、学习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第三篇:《杨善洲》观后感

崇高精神不朽,浩然正气长存!

--《杨善洲》观后感

不知不觉中,久违的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球。啜泣声中,我看到周围的同事们不经意地揉搓着眼睛。这是我在外事学院里《杨善洲》电影放映现场所感受和目睹到的真实一幕。电影内容本身朴实无华,但片中“草鞋书记”杨善洲的真实故事和崇高精神却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杨善洲同志是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里,始终保持一个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他不贪恋权利,到龄后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没有接受上级给他安排的安逸舒适的晚年退休生活,而是选择留在家乡,并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顾全大局,心系群众。有一年,保山地委建办公楼。然而,就在办公楼一天天长高的时候,保山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当时身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非常难过。他立即召集会议,建议办公大楼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打井抗旱。会上个别同志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大楼停下来。杨善洲动情地说:“如果眼看着人 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我们不觉得有愧吗?”最后会议一致决定停建大楼,优先救灾。他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局意识令那些喜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政府官员相形见绌。大局意识同样也是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为了这个大局,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发展的外部阻力,才能让祖国在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中搞建设、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不谋私利,但又善于“走后门”。杨善洲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他的二女儿和丈夫两地分居七年,他解决了多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己的女儿打一个电话,走个“后门”。无助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号啕大哭,夺门而出,难以理解自己的父亲是如此的“绝情”。但在对待有才华的干部时,杨善洲又是善于“走后门”的伯乐。年富力强的干部牛长平有胆识,有主见,杨善洲综合各方条件,在退休前向省委举荐牛长平接任地委书记一职。后来牛长平升任了省领导。杨善洲同志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他是贫穷的富翁。退休后,他两袖清风,只带走了办公 室里一盆自己栽种的雪松盆景和一幅中国地图,去了大亮山种树。凭借着往昔积累的影响力,他将百姓召集起来,以山林入股的形式,顺利建成大亮山林场。林场建设初期,为节约经费,他带领工人们走上街头,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下捡果核育苗。在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地交给了国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外交人员如不能抵御种种诱惑,不能淡泊名利,就难以确保对外交事业的忠诚,更遑论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杨善洲不图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外交人员学习。

他铿锵铁骨,但不乏似水柔情。杨善洲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带着埋藏在他内心深处对家庭的愧疚,他辞世前反复向儿女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同杨善洲一样,外交人员也不是神,我们有父母、配偶和孩子要照顾,我们也有爱情和亲情。有时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但身上肩负的那份责任感,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腔热血地忘我工作。工作之余、繁忙之后,我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人的那份愧疚感,正体现了我们对外交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杨善洲同志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却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当前,国际形势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对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外交人员,我们面临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复杂。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提高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那种端正的行为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品质,立志成为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外交事业无限热爱、学习刻苦、工作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时期的杨善洲,努力使祖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

志存高远

第四篇:杨善洲观后感

影片《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学习的一部分,周五项目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杨善洲》,看了之后,我们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身边的李阿伟同志更是泪流满面。

杨善洲同志大公无私、心系群众的公仆本色和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的奉献精神确实令人感动。这又是一次生动的现实的公仆教育!杨善洲同志88年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区的地委书记,为改变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贫困生活,他长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是“草鞋书记”。退休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主动承包荒山的绿化,临终前把20年来价值3亿多元的山林交给了国家。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在职期间始终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从不以权谋私。他看到当地百姓因为水灾的原因,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主动提出停建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将项目款拿出救济受灾百姓。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2-

第五篇:杨善洲精神

“杨善洲精神”学习感想

有一种精神,如精美的诗句,印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有一种品质,如细水长流,荡涤着一代代青年才俊的成长;有一种品德,千百年间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每一次的停歇都为人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感动。这些温暖的感动,源于一代代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们。

当时代的印记褪去,当一位位人民的好儿子、好公仆远去。今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又有一颗红星冉冉升起,他的名字、他的事迹将万古长存、流芳百世。

作为一名青年在校大学生,我有幸更多的了解了杨善洲老书记的感人事迹,近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杨善洲老书记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最后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近日,李源潮指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优争先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优争先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学习后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我为国家养育了杨善洲这样的党的好干部而自豪和骄傲,同时,作为老书记家乡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追求老书记“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他始终恪守信念、保持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有多少?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广大大学生认真学习的楷模。

总之,杨善洲老书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在其位,谋其职”,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敬业。做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达到“创优争先”学习提高的目的。

学研部 2011年 月 日

下载《杨善洲》叙事长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善洲》叙事长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善洲》观后感(最终定稿)

    观《杨善洲》有感 ——想成功?先吃苦! 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大抵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在杨善洲身上,集中着很多成功者具备的优良品质,但在我看来,其中最......

    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桐梓职校戴劲松10月25日,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组织了我们观看了电影《杨善洲》,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名字和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杨书记在职......

    学习杨善洲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党性分析材料我通过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对照自己,感触很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地位和公而忘私的精神;要学习他......

    学习杨善洲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如何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

    杨善洲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斗志和情操。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杨善洲同志是党......

    《杨善洲》观后感

    观看电影《杨善洲》有感 2014年4月1日,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主人翁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几度落泪,心情难以平复。 电影讲述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穿草鞋,戴......

    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观后感 这部电影原来看过一次,虽然这次算重温了,但仍然感慨颇多。杨善洲老书记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是一个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对同志热心平易近人,对工作热情,对自己严格......

    《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用他不平凡的一生践行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六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