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魏)民事信托让逝者管控身后财产成为现实
民事信托让逝者管控身后财产成为现实
作者:李魏
勤劳节俭而注重家庭亲情的中国人,总想创造更多的财富,传给后代子孙,让后代不要再象自己这样辛苦工作,尽享幸福人生。
传统的财富传承方式功能单一,主要是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被动的,是逝者生前未作任何安排的财产传承方式,只能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将财产平等分配给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是一种主动行为,是逝者在生前对自己身后财产提前作了安排,分配范围和分配比例可自主确定。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最多只能做到将身后财产交到自己的后人名下,但如果后人年幼或无力管控较大数额的遗产,逝者也无力控制,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去吧!
在经济落后时期,个人财产普遍较少,无外乎一处房子、一点存款,再加上一些生活用品,似乎不需要想得太过长远。到了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成功人士的私人财产已经积累到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规模,这些人会想,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些财产用什么方式交给后人?如果子女年幼财产被身边人侵占怎么办?如果他们涉世不深把财产随意挥霍怎么办?如果他们不按我在生前设定好的规划执行怎么办?如果我生前未完成的事业想继续怎么办?如果……?如果我能继续管控这些财产就好了!
财富传承民事信托让逝者管控身后财产成为现实。
民事信托大约于公元十三世纪出现在英国,从最初为了规避国王没收禁令的民间做法,到最后被确定为一项正式法律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富裕家族、成功企业家普通采用的私人财富保护传承方式,世界上著名的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巴黎欧莱雅家族、瑞典诺贝尔家族、英国戴安娜王妃,以及香港的李嘉诚、梅艳芳、沈殿霞,大陆的吴亚军、张茵等都选择民事信托方式保护传承自己的财产。我国在2001年10月1日也通过《信托法》引进了民事信托制度,使国内有产者有了新的选择。
民事信托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适用《信托法》规定,根据《信托法》第52条:信托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也不因受托人的辞任而终止。也就是说,民事信托是在委托人去世后仍然合法有效延续的法律关系。所以,在生前对自己财产设置完善的财富传承民事信托,将来去世后,就可以通过在民事信托里设定好的用途和方式来继续管理控制自己身后的财产,管理的期限根据自己的预期需要,既可以是几年、几十年,也可以是数代延续,不受限制,就算自己的后代也不能撤销。
必需注意的是,财富传承民事信托一般时间较长,运作比较复杂,所以不可能通过一份信托合同就能高枕无忧,而是要建立一个架构合理、相互制约能够适时更替的综合信托方案,并根据财产规模和目的,建立不同层次的受托人组织及可永续替换的独立监管人,以保证委托人的意愿在身后得到充分实现。
欧洲人对财富传承民事信托是这样评价的:民事信托就是从坟墓里伸出的一只手,继续管好身后的钱袋子!
作者简介:
李魏,系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盈科民事信托专业律师团队负责人、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业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年专注于民事信托和家族财富保护传承的方案设计和风险控制研究及实践。邮箱:lawyerl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