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尝试
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尝试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3、杨景芝著:《启迪儿童绘画》
第二篇:如何引导儿童美术创作
如何引导儿童美术创作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场景:一些刚学会拿笔的孩子嘴里不停的嘟哝着,手则伸在触手可及的四周的地上、墙上、纸上乱涂乱画„„这些,在大人眼中只是些堆积在一起的乱七八糟的线条,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作品,更谈不上是杰作了;但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会是他正想象着的一架飞机或一辆汽车,它们正在云端飞翔,或在原野上奔驰„„
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难以让我们相信:孩子的信手涂鸦却是大师的向往。然而这种令大师羡慕不已的艺术热情和本能几乎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有丰富的蕴藏,而作为我们幼教工作者,这时可千万不能忽视或小看了这稚气十足的“涂鸦”,许许多多的智慧火花就是在这时爆发的。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绘画教学中,与其说让我教孩子们画画,不如说我是大海里的一个导航灯塔,指引着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快乐的畅游。以下就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源泉。幼儿从“涂鸦”阶段过渡到“绘画”阶段,这中间“兴趣”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纽带。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我主要通过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之曾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努力去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在情感方面和小孩站在一条战线上”,要“客观的根据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活动”。创造本身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幼儿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美术在创造过程中往往和用各种材料表现美术形象的过程相依相伴的,不追求结果,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是评价幼儿作品的主要依据。
由于了解了他们的兴趣,就可以根据他们在此中所获得的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根据其年龄特点(如,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小肌肉还发育不完善等)。在学期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手掌印画”、“手指点画”、“纸团压印”,以及“涂色”等活动。我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其次,投其所好,形象选材。对于中班的孩子,选材犹为重要,在玩色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一些具体形象性较强的内容,以圆形为基础形状展开绘画活动,从与玩色结合的“我吹的泡泡”到“苹果、橘子”,从“我的小鸡”到“毛毛虫”,孩子们在圆的基础上层层展开练习,其中的泡泡、苹果、小鸡、毛毛虫、气球、小花„„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加上形象的儿歌和语言,孩子喜欢画、乐于画、也有东西可画。
二、在启发引导式教学中训练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
在经历了“涂鸦”阶段之后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往深层次发展开展一些做做玩玩、涂涂画画的美工活动,这样,既符合幼儿爱玩的个性,又能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陶行之就曾提出要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发展思维和理解能力;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解放儿童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
同时,新《纲要》中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作为教师在活动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让幼儿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依赖实物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教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的责任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启发引导式教学让幼儿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
这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有:
1、收集材料变废为宝。带领幼儿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小盒子、小塑料瓶、瓜子壳等,先让幼儿观察,想象它像什么,到想象它是什么和进一步联想他们在干什么。这样的思维进展,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2、适合的美术工具,是创造想象的阶梯。美术工具的选择同样十分重要。幼儿在涂涂画画中,会用到许许多多的工具,如果不系统地进行安排,往往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利,降低对活动的兴趣。美术工具的选择要适合幼儿,从干性工具(蜡笔)——半干性工具(水彩笔、钩线笔)——湿性工具(水粉笔);从单一工具——两种工具交替使用——两种以上工具合理安排。结合幼儿对造型、色彩、构图的认识,围绕工具的出现,有目的的向幼儿逐步介绍,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主动尝试自己想出的方法。
3、组织形式多样化。给幼儿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使他们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动方式灵活多变、富有情趣。在内容和形式上把激发幼儿情感放在首位,尊重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鼓励别出心裁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引导幼儿乐意发现生活中不一般的情景。
其次,下笔有神――幼儿大胆涂鸦、教师形象引导。
刚刚开始的绘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自由、宽松、充满创造气氛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一个民主的能够欣赏创新观点的社会环境必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那么对待幼儿的“乱涂乱画”,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做法有:
(一)为幼儿创设“美术活动区”。分区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各种纸、笔、油画棒、剪刀、绳子、颜料、纸板等,让幼儿接触美术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玩玩、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开展“小小画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教室。幼儿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爱惜,不管自己的作品质量如何,他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我经常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贴在墙上,挂在窗上,摆在玩具柜上。不管画得好否,剪得光滑与粗糙,哪怕是做得歪歪斜斜,只要自己的作品展出了,幼儿都非常高兴。
(三)画龙点睛--教师孩子一起说
1、在美术活动的准备和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与孩子产生共鸣,传递惊喜与激情,进而自然地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
2、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也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关心孩子绘画的细节,表扬要切到实处,说到点上,如“这个眼睛画得很可爱!”、“你涂颜色真仔细!”让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应该怎么画才算好!
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或骄傲、自满,或漠然、无所谓的心理。
3、指导性语言的运用也很重要,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用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在一开始的活动中准确预见大多数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开始活动前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提醒幼儿;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切忌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
三?经常适时地提供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和自由。教师要经常适时地提供给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如意愿画,幼儿在意愿画中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如同一主题“小蝌蚪去春游”,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用彩笔画了一个美丽的池塘,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有的采用手指画,用颜料点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蝌蚪;有的用黑色蜡光纸撕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然后组成一幅漂亮的小蝌蚪春游图——幼儿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最后,尊重幼儿作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每次作品完成之后,我都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构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只要是健康的,我都会给予肯定,并和全班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经过交流、审视、相互观摩,他们心里明白,谁的作品最新颖,谁的作品颜色最漂亮,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足——通过作品评价过程,幼儿能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参加创作活动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美术活动是艺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
学会像艺术大师毕加索一样用卓而不凡的眼光去欣赏和接纳每一位孩子的信手涂鸦,我想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的必备之能。我们所要做的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儿童“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将现实与想像的东西绘制出来,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充分调动孩子们在画画中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孩子在艺术的海洋中会游得更欢畅,更有成就!
第三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美术教学论文:浅谈“绘画创作”
一、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初中美术教材第六册《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二、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就要仔细品味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从事感人的艺术创作。再如,处理欢庆香港回归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三、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
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四、热爱生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中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积极进取,有创新精神。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利用假日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或山村、古城,或老树、石屋„„让真实的自然和感情激励学生,通过启发和鼓励,让学生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更高,绘画表现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最新美术写生教学工作计划-精品
美术写生教学工作计划
课题:石膏像写生课型:专业
学情分析:
1、内容:我们所画的石膏像大都是历代雕塑家艺术精品的石膏仿制品,造型极其完美而又各具鲜明的特点,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素描写生练习的理想模具。石膏像是静止不动的,从整体到局部呈现严格规定着的状态,变动其中任何一点,都会破坏它的完美性。
2、学生:要想画好石膏像,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认识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提高这方面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锻炼既能把握整体造型特点、空间关系、色调层次、质感等,又能深入细致地刻画细节的硬功。
3、条件:画石膏像还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物造型的一般规律和表现要领,为画人物素描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审美: 体会形象的美感和性格特征,掌握局部的刻画和整体的和谐关系,“尽精微以志广大”。通过画石膏像了解石膏像人物的人文背景,提高审美能力。
2、知识技能:通过石膏像写生,了解人物造型的基本规律。
3、过程表现。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认识形体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表现形体的体面结构关系,认识体面和立体特征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技法。
重点、难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含着画家的情感。
媒材准备:1石膏像:《阿里斯托芬》、《阿格力巴》、《布鲁特斯》、《伏尔泰》、《马骞曲》、《莫里哀》、《拉奥孔》、《大卫》作业纸、笔。灯光和背景设计:灰色背景,300——500度的乳白灯泡,制造氛围。根据石膏像造型,内容和美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光源。
备忘及反思: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的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一:导入设计方式:打轮廓石膏像素描的方法,要从石膏像的“大模样”入手,找出形体构成的主要趋势、整体比例关系及大体面的转折关系等。先不要顾及众多细节。轮廓线条要更加简练准确,尽量少依赖众多的辅助线约形。画石膏像有充分的时间逐步画准,增强线条的表现力具体要点是:①确定头部动态。在石膏像写生中,石膏像头部形象可能呈现正面、侧面、歪头、仰头、低头等不同的动态,在打轮廓时,要画准动态趋势及其透视关系。
环节二:探求新知步骤:头部动态集中体现在头部的中线,即额间眉间、鼻低中点、人中直到下领中点的联线要确定这条线在头部形象中所处的位置及或垂直或倾斜的关系,以及此中线与两眉、两眼等联线的交叉关系。同时,头像的不同动态也直接反映在两耳孔在头部形象中相对位置的高低视觉变化上。明确并画准以上两条线及耳孔的构成关系,是画准头部动态和透视关系的关键环节。在打轮廓时,可以用较浅的虚线条首先找准其动态关系,即使不画这些虚线,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②确定主要骨点位置。确定石膏像头部动态之后,要找准形象的额丘、眉弓、颧骨、下颌丘及下颌角等骨点的相互位置和起伏关系。这些部位肌肉少,形成凸起的端点,决定着头部的基本体面造型和个性特点.③确定中心和支点。石膏像写生中两眉,两眼及鼻子构成的三角形(或称“干字形)处于头像的视觉中心位置,在形体比例和造型关系上起着承上启下,联结左右的核心作用.鼻梁则又处于这个中心的中心,鼻梁的高度往往又是头部形象的最高点,不少画家把鼻梁视为头像的支点是很有道理的口在画面部轮廓时,必须首先画准支点和中心的比例位置及透视关系.然后以鼻子的长度为标尺衡量并确定额头、下巴和耳朵的长度,以眼睛的宽度为标尺来衡量并确定形象的宽度。一定要注意眼睛的大小和两眼之间的距离、透视关系是否正确,不要画宽或画窄.如果画宽,脸的轮廓必然也会画宽;相反.脸也会跟着画窄要注意眼睛在眉与鼻尖距离中应处的位置,不要画高或画低如果画高,鼻子会变长;如果画低,鼻子会变短.要注意鼻子和两眼的位置关系,不要画歪、画斜,否则下巴也会跟着歪斜。
环节三:实践练习设置:深人刻画④体面造型的分析。大体轮廓确定后,应对五官、面部形象的体面关系进行深人的分析和刻画,主要是用“以点带线”的方法,用有轻有重、有虚有实的线条表现出有高有低、有前有后的体面转折关系,为深人刻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稍许涂些明暗色调,以帮助分析体面造型。这一步完成后,打轮廓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应当说明,在打轮廓时,确定构图、动态、骨点位置等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机械地分开;它们与人物表情特征的表现密切相连,实践中应予兼顾头像写生要始终把表现五官形象作为重点。⑤打轮廓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比例和透视关系的错误是打轮廓阶段的常见病,而且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是因为画错比例关系而导致透视错误,有的是因为画错透视关系使比例产生错误。把透视关系画错的原因,主要是凭印象和成见作画,忽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增减规律。在打轮廓阶段,要注意观察、比较和分析,经常提醒自己不要犯以上这些错误,不要盲目地画.
环节四:深人刻画的大体顺序从头部形象的角度说,应从五官画起,通过对五官的刻画带动上额、下额、后脑部位形象的刻画;从体面关系的角度说,要从高处转折的点、线、面画起,先高后低,如先画眉骨,后画眼窝,先画鼻梁、鼻尖,后画鼻翼等,使体面形象起伏关系鲜明具体;从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应从离视点近的部位画起,先画近,后画远,如在画正面形象时,先画颧骨,后画耳朵等,使空间的纵深感得到适当的体现;从明暗色调的角度说要从色调最重的部位画起,由深到浅.这在前面已经谈到,这里不再重复;从构图位置的角度说,要从上往下画,从左往右画.如先画头后画脸,先画左脸,后画右脸等.在具体实践中,上述几点是交叉进行的,不能生硬地分开按一定顺序作画可保持头脑清醒,并使画面效果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逐渐展现。
小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学们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篇: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题目: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作者:周小琴
单位:王家井镇中心小学
电话:88276578
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现实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美术创作的过程大多只追求形似而忽略了作品的神,使学生一味的追求临摹而忽略了自己的创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儿童美术创作的指导的实践,利用做游戏、讲故事、播放投影、录象、编儿歌、听音乐等手段,来培养儿童的美术创作思维,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题词】儿童美术创作思维
儿童时期最富于幻想,他们的美术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儿童美学教学的改革的核心正是这种创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注重“像不像 ”、“美不美 ”,谁的作品“画得好 ”“ 做得像 ” 我们就赞美谁;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 “ 经典 ”,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结果是儿童成了老气横秋的 “ 家 ”,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 “ 胡来 ”。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儿童美术创作进行启发和点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的考虑“ 授 渔” 而不是 “ 授鱼 ”,使自己的“ 教案 ” 成为“ 学案 ”,成为一个教师和儿童共同成长的 “ 方案 ”。本文结合笔者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儿童美术创作思维作一简单阐述。
1、寓创作于做游戏
人的童年是伴着游戏度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形象的,也蕴含着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美术创作思维。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绘画前有目的的做游戏,引发想象力。例如《搭积木造新房》一课,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上来先俩人或四人一组进行搭积木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的积木搭的房子又快又好。再选出几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让他们介绍是怎样相互配合搭成漂亮房子的,在搭房子时又是怎样想的。引导其他同学进一步构思
定型后,让学生从面前这些各式各样的积木房子造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构图搬到画面上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绘画创作的目的。
2、寓创作于讲故事
学生们作画时,一般是画直观的事物,直来直去的表达主题,意义较肤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寓意”或“写意”创作,我常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深化创作主题。例如教学《庆祝母亲节》一课,学生一般都画背景写着“庆祝母亲节”,站着几位孩子向母亲敬礼或向母亲献花等内容。为了避免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在授课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帝王要选一位画师,榜文贴出后,有众多的画师应召,帝王命题作画,择优选用。他出了《花香》一题,许多的画家画了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盛开着鲜艳夺目的鲜花,但帝王认为,这些画面画了花的美,并没有表达花的香,而只有一位画师的画强烈的吸引了他,那幅画上面没有一支鲜花,只有一个人骑着马走在一条小路上,在马蹄的后面飞舞着几只小蜜蜂。帝王马上就选用了这位画师。” 学生们从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展开热烈的讨论,思维深化了。一幅幅表达母亲辛勤工作和高尚情操的寓意画创作出来了。
3、寓创作于播放影象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具体的。过渡为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思维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创作。要很快完成这一创作过程,难度较大。而借助直观和电教手段,把实景、实物上升为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的直观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是培养儿童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可爱的企鹅》一课,讲授新课时,先出示企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企鹅是由哪几种基本形状组成。在出示画有各种形态的企鹅的投影片,启发学生观察当企鹅那椭圆形的身子、双脚、和圆圆的小脑袋变换不同方向时,企鹅的形态会产生变化。最后让学生观看企鹅生活环境的录象,让学生了解企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想象并构思创作出可爱的企鹅的生动画面。
4、寓创作于编儿歌
儿歌紧贴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好记上口,每一句都写了儿童所熟知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编组儿歌给他们听,并引起他们的联想,而积极进行创作。如《我们的游乐园》一课,板书课题后,把事
先编好的一组儿歌说给学生听,并启发学生听了以后,想画什么:“游乐园里乐趣广,童话迷宫闯一闯,鬼怪妖魔我不怕,摩天轮上摘月亮,旋转木马任我骑,碰碰车上不心慌,……”学生听了引起很大的兴趣,纷纷描绘起他们去游乐园游玩的情形,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激起了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一首儿歌引发了学生无限遐想,他们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游玩情景,挥笔画出了《我们的游乐园》。
5、寓创作于听音乐
音乐和美术有着美育的内在联系。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音乐家笔下,可以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首好的乐曲那些高低不同的音符千变万化的旋律使我们听到后,会产生很多联想,从那美妙悦耳的乐曲中想象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演奏中又引起铁匠和盲姑娘对大海波涛的联想。因此,利用音乐启迪学生美术创作的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一课,首先用录音手段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导入学习《美丽的春天》,再反复让学生听这首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意境,体会乐曲那跳动的节奏,展开春天里鲜花争相斗艳的联想……。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开拓了思维,提高了美术创作效果。
总之,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来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使他们走出只有临摹的好才是画的好的认识误区,使他们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赵功义、《中国儿童美育培养》、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