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时,心里多少有些害怕,担心太学术化的东西自己看得一头雾水。但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本难能可贵、震撼人心、又通实的心理著作。作者弗兰克尔通过描述自己在二战时期因其犹太人的身份被捕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岁月的真实体验,向我们展示了集中营里扭曲的生活(如他的双亲、哥哥、妻子及其他同胞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煤气间)及他们所遭受的身心折磨!正是从这里,从一个人“除了这寒伧可笑的一身之外别无余物可供丧失”之时,他发现了生命的奥妙:“生活就是受难,活下去就是在受难中寻找意义。任何一位拥有生存理由的人可以承受几乎所有如何活的问题。”
首先,令我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人无论遭遇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咋看这句话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从着作者自己以及落难同胞同在磨灭人性的集中营里艰苦寻求活下来的各种经历来看,它不能没有一定的哲理。作者在被捕前,本也已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有一本书待完成;而他的同胞之前有的是店铺老板,有的是银行经理,有的是教师、医生„„总之从未想过自己会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能够活下来;然而当他们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为了活下去,人真的是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这就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那么人为何什么都能适应呢?这就引出了弗兰克尔在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弗兰克尔在行医时,经常问那些经受了极大痛苦的病人:“您为什么不自杀?”既然能够坐在弗兰克尔的诊所中看病,这些人当然是战胜了他们面对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有的人说完全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说是因为自己还有某项才能没有发挥出来,选择了阻止死亡;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这就是了,集中营里的俘虏也有的最后坚持的活下来了(如作者),他们都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事业„„而这中间的坚持及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代价。
我又想起了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年老的医师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最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他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弗兰克尔在想怎样帮助他的时候,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话语,反而问他:“如果是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他说:“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于是弗兰克尔回答他说:“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所以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他不发一语地紧紧握住弗兰克尔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诊所。这充分的说明了: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
所以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要懂的发现生命的意义,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便是对自己生命所做出的抉择。在困苦中,你可以选择绝望、堕落、自杀甚至是罪恶的把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但你也可以选择超越痛苦,了解你生命当中的正能量,最终让自己的结果配得上自己所受的痛苦。毕竟,正如书中所说,“人”是可以发明奥斯维辛煤气间的“存在”;但同时,“人”也是可以笔直走进煤气间,口中念着天主经或犹太祈祷文的“存在”!
弗兰克尔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曾陷身集中营的人阐释当时的经验,并帮助未曾身历其境的人理解、体会这极少数浩劫余生、如今却万难适应正常生活的人所曾身受的历炼。我想,他做到了。作为学生的我们,看完这本震撼心灵的著作后,也更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困苦(课业繁忙、活动太多、对未来暂时的迷茫„„)并不算什么,它完全不能成为阻止我们前进的障碍,相反,我们要超越它而去发现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我们要知道即使身在痛苦中,我们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我们受苦或解除我们的重荷。我们唯一的机运就在于赖以自己承受痛苦的态度。
第二篇:活出生命的意义
此世纪,不堪羞
我们能够活在这个年代,真应该感到幸运。现在这个世纪,和上个世纪相比,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生活在现在这个世纪的我们,好些人却仍然每时每刻都充满怨恨——我为什么没房、没车、没钱、没权,没有我想要的一切呢?当你这么怨天尤人的时候,你或许应该了解了解上个世纪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的生活,在那么一个猪狗不如的生活环境里,他们的幸福是什么?他们幸福的等级又是什么?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二战时期被捕进集中营的一位犹太人心理治疗专家,他是除弗洛伊德,阿德勒两派之外的第三派维也纳心里治疗专家。在进狱之前,他本身就是个心理治疗专家,但进狱后,残酷的生存环境并没有使他放弃他的工作,反而,在这么一个残酷的环境里如何生存下去的好奇心使他幸存了下来。
当满载囚徒的列车驶进奥斯维辛火车站时,所有囚徒的眼神都呆滞了,仿佛感觉整个人生就此结束、了无意义了。到集中营时,所有囚徒根据囚头的手式被分成了两拨,一拨是老弱病残,直接被带去冠以“洗浴池”的火化炉,就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去了另一个不为活人所知的世界。尽管弗兰克尔也和其他被分去火化炉的囚徒一样——满身的褴褛,满头满脸的污秽,但囚头还是把他分在了右边,还想榨取他仅存的一点劳动力(囚头所指的右边代表你暂时可以幸存,所指的左边表示你立即会死,当然幸存的几率仅仅二十分之一)。或许在那时你会觉得,其实,“我”能够幸运的被分到右边是多么的幸福。尽管在那时活着也就意味着你会受到更加残酷的待遇——一天就吃一次饭,还要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而那所谓的“饭”就是300克面包、一公升清汤。但他们还是会长长的叹一口气,“我”终于又幸存活下来了,为这种幸运感到无比欢欣鼓舞。
在那么一个惨无人性的“监狱”里——冷得直打哆嗦的天气里,没有足够的“褥子”,九个人挤在6.5-8英尺的硬木板上,共用两条毯子,但是大家觉得感觉还是不错,因为天气真是冷得不行。虽然禁止带鞋上床,一些囚徒还是把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否则,只能头枕着自己白天累到几乎脱臼的臂弯入睡。他们对幸福的苛求——就是能够枕着自己泥泞的鞋子入睡,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渴求吗?这样能睡好,会幸福吗?我们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觉得不如意,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不如意,不幸福。当然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幸福的内容也在丰富,升级。我不是要说“你应该把泥泞的鞋子当枕头”,而是,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不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每当上帝给我们一个磨难的时候,就是给我们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一个更有作为的机会,一个活出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当我们必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感激?因为是上帝瞧得起你,不想让你蹉跎终了或者玉损香消。生命的意义应该在生命中找寻答案。
或许当你处在一个时刻面临着死亡的环境中,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就像囚犯在毛特豪森和达豪集中营中选择一样,同样是被监禁,同样是要受苦,同样是要去送死,但是,对于囚徒们来说,能够为幸存争取一点时间,比其他囚徒后死;能够多几分钟幻想几个短暂而关于自己喜欢的人、事的片段;为了能睡得舒坦一点,能够裸着身子站在冰天雪地里捉完那令人讨厌的虱子,那就是来之不易的幸福了。
虽然维克多.弗兰克尔称他这段监狱里的幸福为“消极的幸福”或“免于痛苦的自由”,但是我觉得不管是“消极的幸福”,还是“积极的幸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拥有这种对待幸福的态度与勇气。然而这种态度和勇气的重要体现是什么呢?那就是认识到:不管你处于何种境地都应该意识到它是有意义的。用尼采的话说就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在集中营里,有两位狱友,都觉得生活没有指望了,两位都想自杀来了结这种活死人的生命。可惜他们遇到了弗兰克尔,却没能死成功。弗兰克尔了解到其中一位有个宠爱的儿子,在国外等着他,另一位呢,则是一件事而不是一个人等他,他是个科学家,写了不少著作,还有很多著作需要完成。他的著作不可能由别人代写,就好比第一个人作为孩子的父亲无人能够替代一样。这种独特性是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让每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创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类之爱。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人类生命中最强劲的力量,也就来自于此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要被打败的,你只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而弗兰克尔更要强调的,却是从生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发现出生命的意义来,相比之下,我们从皮包骨头历尽劫难的弗兰克尔身上能够看到的,是比壮硕的海明威更见顽强的“人”的力量。当海明用他那杆双筒猎枪自杀的时候,弗兰克尔却在集中营为挽救绝望的同伴们的生命寻求活着的意义。是的,人活着,是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比弗洛伊德所谓单纯的祈求快乐来得更为重要、深刻!这也是我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惘在这种“为了什么”,“如何活下去”的悲叹之中,即存活在“存在之虚无”中。我们没能找到现阶段的存在的意义(责任)。那我们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呢?弗兰克尔介绍了三种方法: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第二种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第三种方法就是去忍受苦难。生命的意义在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使命。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厉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厉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生命的抽象意义,而应立足现在环境,完成现在的使命。就像一部被成千上万的镜头组成的电影一样,如果不能把握住每一个镜头的意义,那你又谈何把握住整部电影的完整意义呢?我们必须把生命的意义具体化并加以实现才能在临死前认知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生命向你提出了什么,你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对待生命,你只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就是人存在之本质。人,能够为这种责任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与讨论的神圣词汇。裴多菲不是说过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人是多么渴望自由,但是当得到自由时,你就确定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结果?那就得看你如何对自由负责了。或许我们大多数时候往往想要的是狭义的自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向别人解释,不受到任何束缚。“祸兮福所倚”,当自由变得无限度时,你觉得它还是你垂死追求的自由吗?那时你或许会因为自由而漠视生命杀人坐牢,或许会因为自由而放弃你一直在为之奋斗的疼痛而美好的目标等等。拥有自由固然是很好,但是你还需要为此上上一根发条,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利用自由,你才算是真正的拥有自有,真正的发现自由的意义所在。拥有自有,却不知道自由的责任那是可耻的,不可谅解的,不可饶恕的,那就是对自由的放任,对自由的亵渎。
我们总是大喊大叫不公平,但是当我们争取到这种公平时,我们有为这种公平、自由负责吗?走进中国市场的安利产品,原本获得与国外一样的待遇、一样的自由。但是中国人呢,有为这种自由负责任吗?没有!于是开发商不得不对中国市场制定专门的政策。没有公平、没有自由,是别人造成的吗?我们应该好好叩问一下自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针对特定条件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当我们在这种立场上拥有自由时,我们应该为这种自由好好负责,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存在之短暂性。生命是短暂的,即存在是短暂的,但弗兰克尔又说,真正短暂的是潜力,只有潜力在某个适合的时候发挥出来,才能变成永恒的存在的东西,因此没有失去不可挽回的东西,每个事物都无一列外的被保存了下来。人们往往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的过去,它的快乐和痛苦,然而,我们所拥有、所保存下来的正是那些痛苦和快乐,那些“曾经”,只有“曾经”才是你实实在在拥有的,和未来的“可能性”相比,或许我们更倾向于拥有曾经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性”。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要活在当下,如果连今天你都把握不好,谈何把目光投向明天。
《活出生命的意义》之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人活着真没意思。但究其原因,这人会这样说,可能是工作不顺利,可能是感情不顺利,可能是„„都是些与生命无意义的事情。他们把工作失利,感情不利等等无意义与生命无意义等同起来。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境地,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包括苦难、死亡都是有意义的,苦难能让你超脱,能让你变得强大,死亡能让你在最后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当然,所说的苦难是弗兰克尔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承受了那些可以避免的苦难,那么只能说你是在自虐,而不是一个承受苦难的英雄。如果说痛苦是可避免的,那么找到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把那些让你觉得无意义的事情与生命无意义等同起来,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你觉得上帝会把一个无意义的“生命”放到人世间这样一个精灵的世界里来吗?
那些不知感恩,不知满足的家伙,都是欲望在作怪。是欲望成就了他们,但同样是欲望毁了他们。“欲速则不达”“无欲则刚”,如果你太在乎某种东西,太想得到某种东西,那么你会离他越来越远,就越不能达成夙愿。我们追求快乐,但殊不知快乐并不来源于快乐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所做的某件事,所爱的某个人,所感受到的文化精神。只有把快乐当成一种附属品为之奋斗,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快乐的内涵。同样,你只有把你在乎的东西寄托到某件事或物上,不要急于求成,急于得到,当你真正得到它时,才会更长久,更有意义,更值得珍惜。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纪充满羞赧与愧疚,我无法把两个世纪相提并论,但我还是要表达这种精神与良知。如果对现在的生活不懂得珍惜,那么你将会一无所知,如果对苦难不懂得挑战,那么你将会活得迷惘,永远也不会了解你存在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不能坚决地对“生命无意义”说“不”,那么将会活得狼狈不堪,如果你不懂得对生命负责,那么你将不会真正得到自由,真正为自由辩护。或许人不应该太过执着于某件东西、某件事情上,如果你踏踏实实的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你曾经太过执着的事情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实现,而且会更持久,更具生命力。
至此,感谢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三篇: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海明威用他的那杆双筒猎枪饮弹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弗兰克尔却在集中营中为挽救陷入绝望的犹太同胞们寻求生命的意义。海明威曾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而弗兰克尔教会我们的是在绝境甚至是死亡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两者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弗兰克尔的观点,他这种感觉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自生活的压力所需要的。
“努力发现生命中的意义正是人生中最主要的动力”,这是我从弗兰克尔的书中所体会到的最重要的话。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就提及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好书、一部佳作,通过这本书我也得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谈到集中营,所有的人难免都会色变、不寒而栗,这个臭名昭著的地方迫害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在这样的地方,每天面对的都是死亡、伤痛和折磨,我想在那里的人们一定会是很悲观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隘的小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为“人类的终极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出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在这本书中,弗兰克尔在上半部分就讲述了以席卷欧洲的纳粹种族灭绝运动为背景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独特经历。最让我动容的内容是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的第二夜,于疲惫已极的熟睡中听到一把小提琴幽幽地奏出一首凄怨欲绝的探戈乐曲。弗兰克尔不禁随着琴声掩泣,因为当天正值一个人的二十四岁生日,这人身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区,与弗兰克尔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音讯全无。这人正是弗兰克尔的妻子!就是承受着如此悲痛的弗兰克尔,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他在牢中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当然了,生命呈现给我们无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针对整个人类来说),而我们要去选择一些空间和时间,去赋予意义,也就是对它们有所想有所作为,每一个被赋予了意义的镜头,连接成回忆,在生命的终点连贯成生命的意义,负起赋予意义的这个责任可以体现出我们的存在。
在地狱般苦难与困境中,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依然坚信生命的意义,并保有活着的希望。此种境遇与感悟,确实能够让我们震撼,而他的心理学家的身份,能够很好地 将这种意义的发现总结、论述,并应用到他开创的“意义疗法”上,来帮助成千上万在生活中失去信心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们,而这正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实践论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苦难带给他的礼物,后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阿德勒学派齐名,并称为维也纳精神治疗法三大学派。意义疗法不仅针对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也针对心源性神经官能症。假若不能在心理治疗之外辅以意义疗法,永远不可能治愈它们”。这是一个意义疗法的有趣例子:干脆不去想如何整齐漂亮地书写,而是尽可能地去涂鸦。现在,我要让大家看看,我是个多么糟糕的书写者。
是的,人活着,是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比弗洛伊德所谓单纯的祈求快乐来得更为重要、深刻!这也是我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生命究竟有何意义?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重要,却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从人类文明开始各国的先哲们便用大量的著述去探讨、思考,但直到现在却依然没有答案。或者说,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与认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这本书让我明白困扰自己的一些烦恼与忧愁,长久以来我不是在一直追寻的就是那个“意义”吗?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的,凡事如果丧失了意义,就会顿生厌世之感;但是如果事事都刻意追求意义,难免会让人太过焦虑、无所适从。网络上经常有新闻报道抑郁症的患者自杀,这些人就是遍寻不着生命的意义,所以才会苦于每天的生活而无法自拔。弗兰克尔独特的地方在于,他不认为生命只应当追寻快乐,在他看来,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只要痛苦的有意义,也是生存的动力。
这让我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第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这不仅仅是自律,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就是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生存意义的人,才能勇往直前。
第四篇: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文/学峰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超越自己
生命的意义
“无论你现在是什么都无所谓,关键是你想成为什么,然后——为之奋斗!”这是我在看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后得出的一句名言。
一个文弱的普通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在蹲监狱的19年时间里,他为监狱图书馆集资,帮助罪犯求学,并且,帮典狱长洗黑钱。然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逃了出去,而他的工具是:一张诺大的海报以及一把仅仅被认为是可以雕琢小石子的小锤子。
典狱长瑞德怎么也想不明白,安迪是怎么逃出监狱的,瑞德望着安迪留下的圣经,上面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审判比预料的来得快!”而当初瑞德开玩笑的和安迪说:“如果想用这把锤子逃出去,恐怕需要整整六百年”……
一个人,当你正在人生的巅峰,却突然被冤屈判了终身监禁,而似乎又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你会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开始捶胸顿足,然后一蹶不振,最后哭老终生。但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用二十年时间策划执行了一次越狱,并一举成功。
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有些阴暗,让人感觉压抑,甚至是有些绝望,在无情的命运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似乎无力抗争。但是,当那个夜晚,安迪筹备了二十年时间的越狱一举成功,当他逃出监狱,在暴雨中仰天长啸,奋声高呼,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生命的释放,自由的美好。让我们每一个人把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灰暗情绪一扫而光。仅此一点,当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便把这部影片列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了,而且它在十部影片中排名是第一名。后来,当我看到影史最著名的250
部电影排名时,让我不禁会心一笑,因为《肖申克的救赎》在这个排名中也位列第一。
一、本我——痛苦挣扎。
当然整部电影也是一部人物心理不断挣扎乃至不断变化的过程。电影的开始展示的是主人公安迪的本我:当得知自己妻子出轨愤怒的想要杀人、当被无故冤屈表现的无比愤怒、当看到自己似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而显示出的绝望、而当自己看到一线生机的时候显示出的蠢蠢欲动,等等,都在展示着他作为一个人的本我。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以上的这些都是安迪无意识的动作,是本能,是欲望,是发泄。
二、自我——点燃希望。
但是,当安迪终于明白在这个地方,自己依靠别人永远不能有出头之日,他经过痛苦的挣扎无情的折磨,让他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开始深深的思考,这个时候,理性和机智浮出,这个时候,就是他自我出现之时。
弗洛伊德说: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安迪的自我就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不可能中寻找无限的可能性,当他理性附体,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发现,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只是这个计划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执行,因为也许需要几十年。
我真的无法现象,一个人会用二十年时间去执行一个艰巨而又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放在我身上,我会那么坚持吗?也许吧,我真的不确定,也
许我早就在刚到七八年的时候就灰心了,像里面大多数人一样习惯了里面的生活,也就认命了。
正如电影里面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也让我想到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充满理想愤世嫉俗,慢慢的开始放弃理想随波逐流,最后某一天回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曾经很蔑视的人,过着一种自己以前很瞧不起的生活,更让人无奈的是,自己还在里面活的很舒服很开心的样子。还有很多女孩,对待那些最求他的男人,开始讨厌他,后来适应他,最后离不开他。这和电影中所谓的“体制化”以及心理学中的强迫症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安迪不是这样的人,他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用了二十年时间。他为何如此坚定?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我想那就是因为他对自由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无限的渴望,他不甘心于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更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种俗人,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他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痛苦的生存环境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正如电影中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
三、超我——自由之源。
当安迪的自我压制住了本我,用理性战胜欲望,用机智替代绝望,他就从本我中走出来了,但是当安迪的自我在一点点的自我实现中,在自己不断地超越中,他几次实现了超我。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一次难得的机会让胆大的安迪把典狱长的门反锁起来,通过广播给所有监牢里的人放了一张由州议会寄来的唱片,悠扬的歌声在肖申克监狱里飘扬,所有的人都驻足被这突如其来的美妙歌声吸引了。尽管安迪为了让大家体会到心中的“不会被别人夺走的” 美妙音乐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
但是当安迪面带微笑悠闲地躺着欣赏音乐,当狱中的囚徒都停下来聆听美妙的音乐。“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这是对生命美好的无限证明,这是对生活的无限启迪,告诉我们,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也有着无限的乐趣,也有着生存和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次,在劳动期间,安迪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烦恼税务上的事情,这让身为银行家精通财务的安迪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他告诉监狱官他可以帮忙合法的免去这一笔税款,交换是让这些与他一起共事的朋友每人得到三瓶啤酒。当那天下午,狱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悠闲地喝着啤酒,安迪却一个人躺着,面带那种无比满足的微笑。
他不喝酒,只因为他早已有另外一种满足,那就是心灵的满足,精神的满足,灵魂的满足,我相信,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这是对生命的表奖,更是对灵魂的激励;这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超我的实现。
当然,最让人激动的还是影片进行到安迪逃出监狱那一刻,他仰天长啸,那一刻,他不但获得了灵魂的自由,更获得了肉体的自由;那一刻,他不但超越了高大的狱墙,更超越了自我;那一刻,他不但拯救了自己,还拯救了很多
人。我想那一刻,他已经不是人,他成为了神。这就是超越自我,这就是安迪的超我。
四、结论——活出意义。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一个人和他的一本书,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和他的那本影响了无数人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我总觉得这本书和这部电影有着无限的相似之处。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安迪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弗兰克尔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环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是的,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在十分严酷的环境中,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超越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用电影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结束本文: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第五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1.集中营 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3.意义疗法 1.集中营 弗洛伊德说:“让我试图将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统一暴露给饥饿。随着饥饿程度的加剧,个体差异将会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一种不安宁的、急迫的相同表情。”然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人们确是由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决定而变得更加不同了,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善还是恶,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决定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类说法,把人仅仅看作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产物,而忽略了人永远有超越自我的属性,这在人类获得意识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那么,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人也具有勇敢承受的能力。除了善恶的选择,还有一个关于集中营生活的事实是,那些最终活着从集中营走出来的人,从未失去过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希望并不是盲目、虚假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信念,而积极正面的思维和良好的免疫力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帮助人保持健康。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从意识产生之初,人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不过由于对终极意义的思索往往超越了人的有限智力,普通人在寻求的路上常常遇到挫折,有的人甚至以神经症的形式出现在诊所或心理治疗室,如果探究其“神经症”的根源,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危机中,如果这些人始终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兴趣,陷入一种虚无。对于“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也许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最好”回答,与其抽象地问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倒不如问问自己,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而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使命或目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生命的意义都不一样。当然,不同人的生活,会有一些共同的事实,比如:1)痛苦;2)内疚);3)死亡,然而,悲剧乐观主义者对于这样的事实会:1)把痛苦转化为成就;2)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3)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支撑行为的动力。这样就会发现,在任何环境下,人的生活都不会失去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寻找,而在于实现,不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而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生活需要一个使命和目标,这样在已经实现的和将要成为的之间会有一个差距,尽最大努力去缩小这个差距,生命亦会因为一天天的累积和进步而日益变得厚重,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会发现,死亡会带走人原本拥有的一切,却没办法带走人的经历。对我来说,我觉得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可以变得更好,多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慈、悲、喜、舍”,少一些“贪、嗔、痴”。3.意义疗法 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意义疗法学派被称为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跟精神分析法不一样的是,意义疗法是一种更少回顾性和更少内省性的方法,更着眼于未来,更关注让患者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并不关注在神经官能症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恶性循环形式和反馈机制,也不会对患者施加价值判断。如果说精神分析法可能更多在于调和本我、自我和超我,那么,意义疗法则把人的关注点定得更高——关心实现意义。意义疗法所起的作用更像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转达他所看见的世界的图景;眼科专家试图使我们能够看见世界的本来面目。意义治疗家的作用是扩展患者的视野,以便使得潜在意义的全部内容都能为他所意识、所看见。尤其在对“寻找生命意义遇到挫折”这类患者身上,如果不用意义疗法补充心理治疗,是没办法让患者度过他目前的状态的。书中还举了几个意义疗法的案例,其中一个是关于“苦难的意义”: 有次一位年老的全科医师来看我,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最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他就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现在我能怎样帮助他呢?我又应该跟他说些什么呢?我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话语,反而问他:”请问医师,如果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呢?“他说:”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于是我回答他说:”您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而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现在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他不发一语但却紧紧握住我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我的诊所。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义的牺牲便是。书中还有讲到“矛盾意向法”,我的理解是,当你越是希望达成一个目标时,过度专注带来的压力可能反而不利于愿望的达成,比如,睡不着的时候一个劲儿地逼自己赶快睡着,越是这样给自己压力,越是睡不着,这时候,如果转而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说不定就自然而然睡着了。坦白说,对“意义治疗”的初步了解,改变了我对于西方心理学总是“科学的、逻辑的分析”这样一种印象,感觉这个学派更接近于东方式的思维,而它的很多理念跟佛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承认生活的苦难本质,然后换一个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强调生活的使命和目标,强调生活本身而不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抽象辩论等等。所以,当我们偶尔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时,也许可以尝试着从“意义治疗”的角度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而理由越是具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就越能支撑起生命的整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