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创建促教学育新人沙梁中学争创“三个一流”活动简介
抓创建促教学育新人
——开展争创“三个一流”活动简介
沙梁中学建校于1983年,属县级重点初中,市级“示范初中”,省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国家级“JIP”实验先进学校。现有教职工155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党员28人。本科学历90人,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党员中荣获县级荣誉的有66人次,市级的有36人次,省级以上有22人次。2007年以来,我校党支部在县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三个一流”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抓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完成。
一、抓培训学习,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1、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布置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增添了电教设施,建成了多媒体教育培训阵地,开通了远程教育资源。开辟了“党建园地”,建立了党支部网页和沙梁中学网校。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育资源,组织网上学习,网上交流。
2、多种形式抓好培训学习。坚持每周日培训辅导学习和周二定期专题学习制度,狠抓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今年以来集体培训学习23次,累计举办电化教育15次,6 —1—
名党员讲授了党课,举办业务考试2次,演讲比赛1次,岗位大练兵4次,班主任工作方法交流会1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培训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3、扎实开展文化活动。精心组织了校歌和校徽、校旗
图标设计征集活动,建起了校园文化长廊,举办了《庆三
八、树师表、促和谐》及每年教师节大型庆祝文艺晚会,并组织观看了电影《女检察官》和中央电视台大型捐资救助文艺晚会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此外,在党支部的组织下,举办了篮球、排球比赛、体操比赛,不断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二、健全制度规范,培养一流的教风
1、加强学校软件建设。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科学
化,规范化,做到用制度管理人、激励人和约束人的目的,在严格执行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沙梁中学教学质量奖惩办法》、《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骨干教师考核及管理办法》,制定了《临聘教师奖励津贴发放办法》,出台了《妇女标兵考核细则》,每年表彰奖励师生都在300人次以上。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管理步入了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去年我们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
动为契机,进行了两次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出台了《沙梁中
学师德考核细则》、《沙梁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九条意见》,促使教师严格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今年通过开展“强师能、树师范、铸师魂”主题教育,不断深化党员承诺制,每位党员都签定了《党员行为规范承诺责任书》和《党员集体承诺倡议书》,党支部定期检查履诺情况。实践中提出了党员干部“三个一”活动,即:党员干部“分管一个毕业班年级”、“帮助一批困难学生”、“提高一项工作能力”的活动。27名党员与54名师生结对,深入教学一线,蹲级包点,积极履行诺言,用党员的实际行动帮助和影响着其他师生共同进步。
三、围绕教学教改,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1、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以来投资新建微机室3个,有效地缓解了计算机教室紧张的矛盾;各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整合了校园广播电视网,为德育教育、写字课教学、大型讲座及全校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新修了校园围墙,维修了南、北教学楼楼顶,启动了实验楼工程。教师的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每年向教职工兑现结构工资、质量奖惩和发放福利品等资金20万元以上。
4、教育教学取得显著业绩。近年来,我校通过争创“三
个一流”活动,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业绩。学校先后荣获“延安市示范初中”,省级市级“卫生先进学校”、“文明校园”、“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也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学校管理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学校”、“五星级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我校从2001年起在县教育局每年的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均排名第一,校长连续七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校长”,2002年度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今年又被评为“实施素质教育优秀校长”。近几年初三级毕业班取得可喜成绩,每年省市重点高中录取一榜人数都突破百名大关,今年突破了二百名,平均成绩迈向全市骨干初中前列。创建省级“平安校园”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总之,我校以严明的校纪、优良的校风、稳定的质量,深受社会的赞誉,家长的好评,学生的信任。我们将不断深化“三个一流”争创活动,积极开拓进取,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第二篇:三个“争创”抓活动 三个“打造”促和谐
三个“争创”抓活动
三个“打造”促和谐
——东关街寺巷子社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倾力打造民族团结社区
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凉州区东关街寺巷子社区立足社区内回、藏、满等13个少数民族居民占总人口数的19%,兼有各类统一战线代表人士 7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实际,大力引导广大统一战线人士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区”的总体思路,以打造 “亲情家园”为目标,积极开展“解民忧、聚民心、促和谐”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为少数民族居民解决了低保、住房、社会保险、就业援助、小额贷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社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健全制度抓争创,打造民族团结制度保障。寺巷子社区切实加强统战工作,大力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保证民族团结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居民小组和社区统战联络员为成员的社区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统战工作联谊小组,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居民小组为基础,共同参与的社区统战工作机制。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社区还专门选派了2名能力较强的回族工作人员到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先后协助完成了寺管会换届选举等工作;同时,建立了《统战工作制度》、《统战服务制度》、《各界人士联谊会制度》等八项社区统战工作制度。2011年以来,社区还积极建立了计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驻区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社区计生工作。并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制度具体的工作措施。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亮点频现,争创活动有声有色。
二、强化宣传抓争创,打造民族团结思想保障。寺巷子社区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加强社区民族团结的强力保障,力求宣传工作不留死角和盲点。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信教群众和居民当中,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宣传到每户居民家中,教育居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使信教群众做到爱党、爱国、爱教相统一;经常性利用黑板报刊出有关民族团结的知识;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民族宗教政策讲座,3年来,寺巷子社区共举办民族宗教政策讲座28场次,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普遍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树立了学习、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超前的宣传理念和有力的宣传措施,带来的是社区争创活动的稳步推进和社区各民族的互助互帮、和谐相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该社区各族居民十分关心灾区同胞,自发踊跃捐款为灾民群众献爱心,其中回族居民捐款人数达到150多人。一位回族居民说:“党和政府的领导非常关心我们回族居民的生活,现在远方的兄弟姐妹受了灾,我们也很担心他们,要积极地为他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三、破解难题抓争创,打造民族团结和谐家园。在争创活动中,针对社区贫困家庭多,居民就业难等实际生活困难,社区负责人深入了解政策,多方协调联系,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一是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2009年以来,共为93户203人少数民族居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156户423人少数民族居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费用60多人次,共计10万多元;协调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伊斯兰协会、驻辖区单位或社区自筹资金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居民共计130多户352人次,慰问资金累计达3万多元。二是积极帮助社区居民就业致富。对150名回族居民进行了创业技能培训;为12户回族居民办理了小额创业贷款;为12名回族困难居民安置了公益性工作岗位。三是精心组织活动营造和谐氛围。每年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社区都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把民族团结、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宗教政策等内容溶融入到节目当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民族 团结教育,同时,邀请回族居民以他们特有的花儿、漫少年等文化活动方式参与社区的文艺活动;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举办了辖区单位职工运动会。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成了凝聚社区各民族感情的纽带,有效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