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均居民储蓄超3万元 全球最高
中国人均居民储蓄超3万元 全球最高
2013-09-11 02:12:44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3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
过去10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
特别是最近5年来居民储蓄增速明显加快,目前已较2008年8月的20万亿元规模翻了一倍还多。与之相伴的,是其间持续了24个月的负利率现象。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居民储蓄已经超过3万元。相应的,我国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目前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评论
防止巨量储蓄脱“实”向“虚”
我国居民储蓄已突破43万亿元,且仍在继续攀升。如此高的储蓄规模在世界范围实属罕见。
巨额的居民储蓄,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有充裕的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但让人无奈的是,一些金融机构依靠较低利率的存款,在获得巨额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同时,不断将资金投向高利领域,使大量资金流向垄断行业和泡沫产业,客观上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导致中小微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居民储蓄是百姓生活所必需的家庭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建设所依靠的金融资源。储蓄能否发挥正能量,资金流向极为重要。把巨量储蓄用好用活用扎实,让储蓄资金进入应该去的地方,这在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意义越发凸显。
让居民储蓄“活”起来,就是要让银行资金更多进到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更多进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落后产能,更多地进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而不是房地产等泡沫经济。总之要用到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领域去,杜绝金融走上脱“实”向“虚”、靠钱生钱之路。
让居民储蓄“活”起来,就要引导资金更多流到消费领域中去。经济学家把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按照这一表述的应有之义,老虎理应回归山林。经济学家认为,银行储蓄只有回到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拉动内需,进而增强一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当然,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让百姓消费少些“后顾之忧”。
第二篇: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人均缺口41万元
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人均缺口41万元
刚刚成立于北京的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德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RGA美国再保险公司,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居民寿险保障充足度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严重不足,人均缺口高达41万。上述报告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寿险保障额度计算方法,共收集有效问卷2852份,调研对象涵盖全国十二个省市、各个社会阶层。调研发现,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严重不足,即使把社保和企业提供的补充保险计算在内,中国居民人均寿险(以死亡为赔付条件)保障额度仅11万,缺口高达41万,保障充足度仅21%,特别是26-35岁之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群保障尤为不足,其中26-30岁之间人均寿险保障缺口高达57万,保障充足度仅16%。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欠理性的保险消费观念和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是造成居民寿险保障不足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众对保险保障认识不足,太过看重投资理财需求,忽略自身保障需要;另一方面,从行业角度讲,投资与保障组合的产品结构,导致购买保障的费用过高。虽然保监会大力倡导并通过各种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倡导多样化,但产品太过单一的缺陷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报告建议寿险行业创新丰富产品线,并积极引导合理的保险消费观念:首先要充分认识、提早规划;
其次,要理性看待寿险产品的投资和保障功能,加大解决保障不足的问题,引导居民把保障功能放在首位;
第三、要优先保证家庭经济支柱购买保险保障产品;
第四、要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如贷款买房,结婚生子等)定期检视自己的保险保障,适时做必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