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业成为未来十年内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军区总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投入22.168亿元,较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增长224.6%;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
2.近期目标(—2012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12—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12年)投资114.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院;省八一康复中心;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12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年成为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年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新生堂妇产医院、蜀都乳腺医院、红星老年病医院、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美年健康体检医院、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成“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五)鼓励延伸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现有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主体和客体有效互动的健康保健平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大众传媒,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篇: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为确保我市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煤炭产业链条加快延伸,结合我市煤炭资源和煤化工产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引导,调整布局和联合重组。确保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煤化工资源得到整体开发,拉长煤炭产业链条,使煤炭循环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企业竞争力强、污染物排放达标的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煤焦化发展模式,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规划要实事求是地依据我市煤炭实际产能、储量、煤种及开发程度确定总量规模。XX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焦炭产量230万吨,结合“xxx”规划,根据现有实际产量及外进原料煤情况,目前全市每年可利用原料煤量按2400万吨计,可满足600万吨焦炭的需求量。在适当挖掘原煤生产潜能、整合周边城市资源的前提下,我市焦炭产能最终目标不宜超过700万吨。
(二)明确发展定位的原则。我国煤化工布局目前包括三个方面,即传统煤化工、能源化工和煤制大宗化学品。根据有关资料,在焦化产品中,其中煤焦油所含物质达上万种,已证明可利用的有500多种,能够提取、配制产品约200多种。国内粗加工仅有七八类产品,深加工产品不足40种。因此规划编制对发展目标、产品方案要有准确定位,避免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大而全。
(三)阶段任务明确的原则。我市焦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也初具雏形,企业都有强烈发展意识。为了避免盲目跟进,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引导企业通过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推动产业链逐步纵向延伸。建立资源开采、基础产品、精细高端产品、功能性产品的多层次产品结构,最终形成煤化工、建材、电力等多产业配套的发展体系。
三、发展目标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构想,按照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初步确定我市煤化工产业规划分为近期规划(详细规划)、中长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到2020年只做宏观描述)。
(一)近期规划(XX年-2013年):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对焦化行业的调控政策,在现有焦化企业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调整布局,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建设工艺技术先进的大型焦炉,实现焦炭总量700万吨规模。合理利用我市现有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到2013年,煤化工产业转化煤炭能力达到2200万吨-2400万吨左右。提高焦炭产品质量,加快现有煤气、煤焦油等焦化副产品的开发利用,规划实施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和资源利用项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到“xxx”末期,煤化工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煤化工销售收入等指标要比“十五”期末有较大提高,形成初具规模的黑龙江省东部新型煤化工基地。
规划近期发展方向:
沿煤炭→焦化→副产品(煤气、煤焦油)→甲醇→粗苯路径,近期产品方案重点将煤气、煤焦油作为主要中间产品,生产甲醇、燃料油,同时开发苯系列产品,生产纯苯、甲苯、二甲苯。
近期发展核心项目:
1、宝泰隆公司新建100万吨/年焦炭项目。
2、凯博达公司100万吨/年焦炭改扩建项目。
3、恒煤焦化公司100万吨/年焦炭改扩建项目。
4、宝泰隆公司20万吨/年煤气制甲醇项目。
5、亿达信公司8万吨/年煤气制甲醇项目。
6、圣迈煤化工公司10万吨/年煤焦油制取油品项目。
7、农垦博兴化工公司化肥改扩建项目(年产30万吨尿素、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复合肥)。
8、兴盛化工公司10万吨/年苯乙烯和5万吨苯加氢项目。
9、万昌公司5万吨/年苯加氢项目
(二)中长期规划(2013年-2015年):依托现有焦化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打造精品焦炭,发展高精新深加工产品,实现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依托核心企业,逐步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通过以甲醇等为中间原料的中、长期项目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化产深加工项目,实现化产综合利用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实现煤化工产业转化煤炭能力2600万吨左右。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煤化工产业比重要有质的提高,并在规划中要有量化的指标,全市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要达到120亿元以上,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煤电化基地建设进程中,使我市发展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型煤化工基地。
中远期发展方向:实现煤化工的精深加工,沿着煤炭→焦化→副产品(煤气、焦油)→甲醇及下游产品→石油替代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合成材料这样一条路径,使甲醇及下游产品、石油替代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成为我市煤化工产业新的核心产品体系,并向煤、电、化、热、建材、铸造等煤基多联产系统发展,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新型煤化工多联产基地。
中远期发展核心项目:
1、红鲜园区100万吨/年焦炉改造项目。
2、龙洋公司80万吨/年甲醇项目。
3、隆鹏公司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项目。
4、6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
5、30万吨醋酸乙烯项目。
6、圣迈公司煤焦油生产清洁燃油项目。
7、煤沥青制中间相碳微珠--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8、七煤集团10万吨/年粗苯及10万吨/年炭黑项目。
9、60万吨烯烃项目。
通过近期和中远期规划的实施,立足于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支撑,最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有竞争力的四条化工产业链。一是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以大型捣固焦生产为基础,实现煤焦油、焦炉气等副产品的集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针状焦、煤焦油苯品、酚、萘等深加工品。二是甲醇-碳化工产业链。采用甲醇制二甲醚、羰基合成制醋酸等新技术,重点发展二甲醚、醋酸、醋酐、醋酸乙烯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三是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着力抓好骨干氮肥企业合成氨生产原料本地化,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及其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四是甲醇-烯烃产业链。在远期规划中,适时引进先进技术,以甲醇为原料,发展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丁辛醇等下游加工产品。
四、实施步骤
(一)确定焦炭产能总量规模。
结合市场需求、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到“xxx”末期,规划我市焦炭产能在700万吨左右,以此为依据,规划我市煤焦化产业特别是下游产品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改善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当前,全民健康需求迅猛增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生命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抢占高端、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深圳质量、促进民生幸福的战略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本规划所述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生命信息设备、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养老康复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休闲用品等生命健康制造业。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支撑条件优越。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系列规划和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增量。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突出,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国内领先,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作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规模全国居前,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储备。生物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孕育和催生了健康新服务和新模式,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优势行业引领全国。当前,我市生命健康制造业率先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生命信息、高端医疗等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2012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约250亿元。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示范应用有序推进,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干细胞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医疗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认证的综合干细胞库群,涌现赛百诺、博泰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营养保健起步较早,健康管理不断突破,中医养生独具特色,健身休闲快速发展,拥有健康元、第一健康、中航健身会等一批龙头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深圳创新发展环境较为优越,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截至2012年底,深圳在生命健康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18家,工程实验室5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孵化器20家。以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国家基因库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完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基因组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超级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深圳地处珠三角地区,岭南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保健氛围浓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公众生命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生命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深圳毗邻香港,开放合作空间广阔。深圳是我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深圳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先行先试优势,率先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整体而言,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与发展水平尚需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全民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完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政策突破及先行先试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急需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孕育生命健康产业新机遇。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将为新阶段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信息技术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突破,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生命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生命健康产业新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当前,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10%,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占GDP比重不足5%,健康需求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生命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全球未来竞争新领域。生命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部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从战略层面强力推动生物经济与健康产业发展。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制定10项直接相关行动计划。近年来,国内诸多省市也竞相开展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深圳科学发展新举措。在推动我市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及早启动生命健康产业培育计划,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竞争力,实现超越、持续、创新发展。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生命健康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前景广阔等特点,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由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重要路径,是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美丽幸福深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握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态势,着眼促进全民健康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前沿生命科学发现为基础,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充分发掘深圳国家基因库生物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数据处理能力,强化健康制造基础作用,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立足民生,着眼长远。立足全民健康需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水平。
创新引领,突出特色。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优做精细分领域,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合作,广聚资源。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吸引国际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际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产业支撑体系初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重要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增强。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
——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国家基因库一期建成,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个体化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圳国际低碳城等区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示范突破:争取国家在我市先行先试一批产业扶持政策,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示范应用。
到2020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将我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生命信息领域
主动把握后基因组时代战略机遇,充分开发和利用深圳国家基因库人类遗传资源及基因信息大数据,整合产学研资力量,着眼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命信息大数据的采集、挖掘、整合、分析、应用能力,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与产品,增强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技术、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提供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跨组学生命信息服务,全面实现生命信息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高端医疗领域
以技术、政策、资本和人才的有效整合为核心,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延伸,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及政策法规,加快建设高端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个体化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医疗产业集群,提供个体化、规范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1.个体化治疗
支持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高端个体化治疗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全球个体化治疗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的个体化生物治疗技术,把深圳建设成为集个体化治疗、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第三方医学检测
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优化配置医学检测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资源,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先进性和精确性,健全深圳市医学检测报告互认制度,加强医学检测数据管理,促进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三)健康管理领域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移动健康终端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命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向新型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1.个性化健康管理
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
2.数字化健康管理
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鼓励开发和应用健康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健康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本地和远程的健康信息管理互联互通,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四)照护康复领域
满足不断增长的照护康复需求,加快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照护康复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行业规范,完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养老服务、专业母婴护理、康复服务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能力,推进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照护康复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1.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自然环境等综合优势,培育一批社会化、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龄健康支持体系,立足本地、服务周边、辐射全国,推进老龄用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专业母婴护理
针对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满足多层次母婴健康服务的需求,发挥我市专业母婴护理行业的先发优势,重点开展专业化、一体化的母婴护理服务和女性产后修复服务,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加快制订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监管体制,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促进专业母婴护理行业快速发展。
3.康复服务
整合康复医疗资源,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康复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康复咨询、治疗、辅导等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护理人才教育与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支持特定群体康复、专业康复等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五)养生保健领域
开展生命理学模型、特色养生保健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养生保健标准和规范,推动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医疗美容、亚健康人群保健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探索发展养生保健新业态,全面推进养生保健行业发展。
1.中医养生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发展中医营养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支持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繁荣中医养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养生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2.新型保健品
充分发挥岭南特有动植物资源、我市先进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等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完善国际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新型保健品研发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集聚,促进新型保健品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保健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3.医疗美容
以安全可靠和政策法规允许为必要前提,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支持开发和应用医疗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设备制造和特色服务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健身休闲领域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市型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的良好基础,重点发展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促进健身休闲与医疗、养生、美容等产业的互动协同发展。
1.体育健身
充分发挥我市体育健身行业紧跟国际前沿、引领国内潮流、品牌知名度高、时尚氛围浓郁的特点,鼓励各类大型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商业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拓展新兴都市体育健身项目和特色体育运动培训,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制造,培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健康休闲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海资源,整合养生保健、文化、体育健身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体验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休闲旅游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自然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休闲区,促进健康休闲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主管部门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组建生命健康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先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市先行先试,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争取放宽境外医、护等专业人士在我市的执业许可,积极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等。进一步推进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率先建立健全生命健康产业的行业监管体系。探索将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服务纳入医保覆盖范围,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深圳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变。
(三)完善人才梯队,强化智力支撑
将生命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纳入我市人才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相衔接,引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与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快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持建设相关领域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争取国家支持赋予特色学院学位授予权。支持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院校及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加快培养照护康复、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专业技能人才。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生命健康公共服务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命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命健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生命健康领域提供创新型产品,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五)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空间布局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核、两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一核”,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打造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两区”,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机构总部,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总部集聚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布局一批生命健康设备与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生命健康服务示范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城。“多中心”,结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对接市民需求,科学布局一批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服务和制造中心。
(六)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完善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给予生命健康产业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执业环境等政策扶持和倾斜。制定、推行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加大生命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生命健康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调查统计研究。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强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广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四篇: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 2020年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改善和提高人的 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当前,全民健康需求迅猛增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取得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生命 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抢占高端、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生命健康 产业,是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 造深圳质量、促进民生幸福的战略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转变发展方 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 《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 》 等, 编制 《深 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本规划所述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 休闲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生命信息设备、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养老 康复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休闲用品等生命健康制造业。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产业支撑条件优越。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系列规划和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增量。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突出, 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国内领先, 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作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规模全 国居前,生命科学研究和生
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为发展生命健 康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储备。生物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孕育和催生了健康新服务 和新模式,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优势行业引领全国。当前,我市生命健康制造业率先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生命 信息、高端医疗等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2012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约
250亿元。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示范应用有序推进,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干细胞 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医疗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 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 认证的综合干细 胞库群,涌现赛百诺、博泰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营养保健起步较早,健康管理不断突破,中医 养生独具特色,健身休闲快速发展,拥有健康元、第一健康、中航健身会等一批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深圳创新发展环境较为优越,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提升, 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81%,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 40.3%。截至 2012年底,深圳在生命健康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118家,工程实验室 57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家,孵化器 20家。以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 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生命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国家基因库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完善,国家超级计 算深圳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基因 组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超级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深圳地处珠三角地区,岭南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保健氛围浓厚,随 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公众生命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生命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深圳毗邻 香港,开放合作空间广阔。深圳是我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山
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 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深圳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先 行先试优势,率先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 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整体而言,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 与发展水平尚需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全民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 展有待完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政策突破及先行先试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急需在 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孕育生命健康产业新机遇。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 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 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 业化,并将为新阶段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信息技术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 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 撑。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突破,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 体化治疗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 生命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生命健康产业新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 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 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当前,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均超过 10%,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 10%左 右。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 占 GDP 比重不足 5%, 健康需求正由 “温饱型” 向“小康型”加速转变,生命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全球未来竞争新领域。生命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焦点,世界 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部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从战略层面强力推动生物经济与健康产 业发展。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我国“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发布《“健康中 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制定 10项直接相关行动计划。近年来,国内诸多省市也竞相开展生命 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深圳科学发展新举措。在推动我市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 需要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及早启动生命健康产业培育计划,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可持续的 产业发展竞争力,实现超越、持续、创新发展。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生命健康产业具有知识 密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前景广阔等特点,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由内需和 外需共同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重要路径,是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 健康需求、建设美丽幸福深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把握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态势,着眼促进全民健康和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前沿生命科学发现为基础, 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 充分发掘深圳国家基因库生物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数据处理能力,强化 健康制造基础作用,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 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立足民生,着眼长远。立足全民健康需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水平。
创新引领,突出特色。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差 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优做精细分领域,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合作,广聚资源。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吸引国际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 引进国际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分工,推动 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年,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产业支撑体系初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 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 成为国际知 名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重要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努力将我市打造 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 用日益增强。产业规模超过 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 3-5家,超亿元企业 50家 以上。
——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 究机构,国家基因库一期建成,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个体化治疗、数 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圳国 际低碳城等区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示范突破:争取国家在我市先行先试一批产业扶持政策,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 域率先实现突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 示范应用。
到 2020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将我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 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一生命信息领域
主动把握后基因组时代战略机遇,充分开发和利用深圳国家基因库人类遗传资源及基因信息 大数据,整合产学研资力量,着眼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命信息大数据的采 集、挖掘、整合、分析、应用能力,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 关键设备与产品,增强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技术、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提供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跨组学生命信息服务,全面实现生命信息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规 模化发展。
(二高端医疗领域
以技术、政策、资本和人才的有效整合为核心,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 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延伸,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及政 策法规,加快建设高端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个体化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医疗产 业集群,提供个体化、规范
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 样化的医疗需求。
1.个体化治疗
支持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高端个体化治疗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国际先进医 疗技术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全球个体化治疗技术产业化进
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的个体化生物治疗技术,把深圳建设成为 集个体化治疗、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第三方医学检测
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优化配置医 学检测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资源,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先进性和精确性,健全深圳市医学检测 报告互认制度, 加强医学检测数据管理, 促进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三健康管理领域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移动健康终端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命 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 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向新型 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1.个性化健康管理
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
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 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
2.数字化健康管理
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鼓励开发和应 用健康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健康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本地和远程的健康信 息管理互联互通,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四照护康复领域
满足不断增长的照护康复需求,加快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具有高 科技含量的照护康复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行业规范,完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养老服 务、专业母婴护理、康复服务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能 力,推进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照护康复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1.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自然环境等综合优 势,培育一批社会化、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龄健康支持体系,立足本地、服务周边、辐 射全国,推进老龄用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 试点城市。
2.专业母婴护理
针对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满足多层次母婴健康服务的需求,发挥我市专业母婴护理 行业的先发优势,重点开展专业化、一体化的母婴护理服务和女性产后修复服务,充分整合服务 资源,加快制订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监管体制,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促进专业母婴护理行业 快速发展。
3.康复服务
整合康复医疗资源,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康复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康复咨询、治 疗、辅导等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护理人才教育与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支持特定群体康复、专业 康复等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五养生保健领域
开展生命理学模型、特色养生保健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养生保健标准和规范, 推动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 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医疗美容、亚健康人群保健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探索发展养生保健新业态,全面推进养生保健行 业发展。
1.中医养生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发展中医营养 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支持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繁荣中医养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养生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2.新型保健品
充分发挥岭南特有动植物资源、我市先进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等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技术创 新和产业化平台,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完善国际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新型保健品研发 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集聚,促进新型保健品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保健品 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3.医疗美容
以安全可靠和政策法规允许为必要前提,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支持开 发和应用医疗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设 备制造和特色服务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健身休闲领域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市型体育健身和休 闲娱乐的良好基础,重点发展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促进健身休闲 与医疗、养生、美容等产业的互动协同发展。
1.体育健身
充分发挥我市体育健身行业紧跟国际前沿、引领国内潮流、品牌知名度高、时尚氛围浓郁的 特点,鼓励各类大型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商业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拓展新兴都市体育健身项目和特色体育运动培训,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 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制造,培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健康休闲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海资源,整合养生保健、文化、体育健身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运动 体验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休闲旅游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自然体验等于一 体的多功能健身休闲区,促进健康休闲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主 管部门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组建生命健
康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研 究咨询、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先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市先行先试, 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争取放宽境外医、护等专业人士在我 市的执业许可,积极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等。进一步推进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率先建立 健全生命健康产业的行业监管体系。探索将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服务纳入医保覆盖范围,支持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深圳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变。
(三完善人才梯队,强化智力支撑
将生命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纳入我市人才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相衔接, 引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与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 快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持建设相关领域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争取国家 支持赋予特色学院学位授予权。支持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院校及培 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加快培养照护康复、养生保健、体育健 身等专业技能人才。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生命健康公共服务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命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 业投资基金投资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 机构对生命健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生命健康 领域提供创新型产品,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五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空间布局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核、两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一核”,依托 深圳国际生物谷,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打造深圳生
命健康产业发展 的核心引擎。“两区” ,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机构总部, 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总部集聚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布局一批生命健康设备与产品的研发及产 业化项目,推进生命健康服务示范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城。“多中心”,结合城市规划 和功能布局,对接市民需求,科学布局一批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服务 和制造中心。
(六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完善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给予生命健康产业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执业环境等政策扶持和倾斜。制定、推行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加大生命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生命 健康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调查统计研究。加强健康教育, 注重宣传引导, 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强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广 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篇: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的通知
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10-04-29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 号:成办发〔2010〕23号
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发时间:2010-04-13 生效时间:2010-04-13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业成为未来十年内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成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成都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2009年投入22.168亿元,较2002年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2002年增长224.6%;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0—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都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成都”。
2.近期目标(2010—2012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成都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12—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成都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10—2012年)投资114.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成都)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成都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12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年成为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四川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成都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年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成都。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成都新生堂妇产医院、成都蜀都乳腺医院、成都红星老年病医院、成都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四川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成都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成都美年健康体检医院、成都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成都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成都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成都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成都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2010年完成“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五)鼓励延伸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现有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主体和客体有效互动的健康保健平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大众传媒,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