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灯谜历史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吃 月 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燃 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诗 情 画 意 说 “ 月 谜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这些“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月 亮 中 的 兔 子 与 民 俗 兔子上月宫: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好玩的“兔儿爷”: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这就是祭月的古俗。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古城北京的产物。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射木兔和食兔肝: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同样是兔子,却有完全迥异的习俗。在我国一千年前的辽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东胡,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因为契丹人以游牧为生,对兔子一类小动物既不以为奇,也不作为神物崇拜,只是一种狩猎对象而已。从这点出发,他们也产生了和兔子有关的娱乐和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别有风趣也具有浓郁的北方特点。与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举行歌会不同,北方则以它自己的特点,举行骑射活动。每年这天,辽族人民要举行一种射木兔的游戏,也是比赛箭术的一次例会。比赛者将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选定的地方,参加者分为两组。骑马较射,以射中木兔为胜。有趣的是败组必需给胜组跪进酒浆,表示祝贺和尊敬;而胜者不需下马,仍然骑在马上,接过酒盅,一饮而光。(见《燕京杂记》)由于兔子前脚小而短,后脚大而长,奔跑迅捷,出没无常。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这种象征性的射兔活动,也许是在游戏中寄托人们对今年狩猎丰收的某种祝愿。每年重阳节,辽族人民还有食兔肝的饮食习俗。该日,辽统治者先率领臣属部族,举行射虎活动,规定射中少者要罚重九宴,这大概也是对骑射的鼓励和考查。射毕,选择高地,立起帐幕,给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同时,把兔肝切成片,拦以鹿舌酱食之。兔肉鲜嫩,并富有营养。兔肝更是美味可口。辽族人民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美肴的。中 秋 祭 月 赏 月 的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第二篇:灯谜中的历史
灯谜中的历史
灯谜,又称灯虎、文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知识性较强,构筑新颖,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灯谜的语言平实精炼,有很浓郁的文学气息,言词中深藏人生的哲理,.平日里总结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和大家一起赏玩。历史人物类
年几何矣(打商国一国君名)——盘庚 试金石(打一唐代名僧)——鉴真
东方欲晓(打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冰河解冻(打一宋代历史地名)——开封 打鸟(打一春秋战国时人名)——勾践 鸟脖子(打一古代人名)——项羽 爸爸(打一古代人名)——老子
有事请打120(打一古代人名)——霍去病 天---(打一历史人物名)——夫差 强盗的法则(打一历史人物)——寇准 爷爷当先锋(打一南北朝人名)——祖冲之 泰山顶上冲云霄(打一历史人物)——岳飞 特价(打一历史人物)——廉颇
百花丛中最鲜艳(打一历史人名)——陈独秀 孔雀收屏(打一历史人物)—— 关羽
松针舒卷时(打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叶挺
圣主光辉并日月(打一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一)——王明
小平执政国运兴(打中国近代史人物)———邓世昌 41降落伞(打一三国人物)——张飞 白菜去心(打一古代人物)——刘邦 历史事件类
鹊桥相会日期改(打一历史事件)——七七事变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打一政治运动)——四清 当兵的人会打仗(近代历史事件)——武汉会战 郭大侠病入膏肓(打一古代历史事件)——靖康之难 同室操戈(打一现代史词语)——内战 太阳伞(打一现代史词语)——抗日
五狗耍杂技(打一近代史名词)——戊戌变法 牛郎织女误佳期(打一现代史名词)七七事变 药(打一历史事件)——双十协定 烟斗(打一近代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漫系缰索卧厩中(历史名词)——马关条约
油炸花生 水煮花生(打现代历史名词)——国两制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28)江苏原野(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吴广
(29)遥望南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张衡
(30)一颗白菜没有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刘邦(31)下笔如有神(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杜诗(32)游览手册(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陈胜(33)妙手回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霍去病(34)保护幼苗(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卫青(35)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长安(36)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重耳
(37)试金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鉴真
(38)五谷丰登(猜一近代历史人物)粟裕
(39)聂(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重耳
(40)唐三彩(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李时珍(41)来信收到(猜一古代历史人物)达尔文(42)碲(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王安石
(43)春来也(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柳青
(44)旭日东升(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徐光启(45)皖(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道光
(46)内当家(猜一外国科学家)居里夫人(47)乔迁启示(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白居易(49)异香扑鼻(猜一外国著名人物)达芬奇(50)倜(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周树人
(51)妻子占理(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夫差
(52)宝玉求婚(猜一外国总统)林肯
(54)汉朝天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刘邦
(55)冬花竞放(猜一中国著名戏剧人物)梅兰芳
(56)东晋灭亡(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司马光(57)喜欢奉承(猜一外国总统)戴高乐(58)黑孩(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墨子
(59)只有张三(猜一中国科学家)李四光
(60)蜂窝(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黄巢
(61)目不斜视(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张居正
(62)看层林尽染(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顾正红(63)御碑(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王安石
(64)见贤思齐(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张学良
(65)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关汉卿(66)村落(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庄子
(67)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陈独秀
(68)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祖冲之
(69)放之四海(猜一近代历史人物)施洋
(70)佛教代表团(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僧一行(71)文革(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左权
(72)韬奋遗像(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邹容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自然经济下的简单再生产,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与此相适应,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节俭。明初,政府为了改变元末造成的经济残破面貌,再造自然经济体系,重建朴素的社会风俗,因此把流动性极强的商业活动控制到一定范围之内、将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加以取缔,极力抑制带有异质性的市民文化的成长,将市民的精神需求降低到了最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及至15、16世纪之交,南北地区的传统消费性城市得到发展,具有生产性的新类型市镇在太湖平原相继涌现,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同时提出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促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的转变,从而使得明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不同的阶层都卷入了奢侈之风,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后,社会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衣食住等方面都表现出奢靡的倾向。
第一章 奢靡风尚的表现
明前期由于经济水平低,统治者还在各方面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故社会风尚是简朴的。明中后期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控制力的弱化,以及个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使风尚的变化成为可能。在明中后期,居城的缙绅士大夫在风尚的变化中起了“导奢导淫”的模范作用。他们挥霍滋张,尽情享乐。千金买歌笑,一席掷千金,视若等闲。这一奢靡冲击波层层扩散,弥漫于整个社会,正所谓“婢妾效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
衣着上,明代服饰在成化以前“不论贫富,皆遵国制”,服饰的特点是“服不锦绮”,“服布素”,“衣无绮纹之饰”,多穿自制廉价的土布衣服。从成化开始服饰发生一些变化,由于“奢侈竟起”,开始有了“绮靡之服,金珠之饰”,人们往往依据经济条件打扮自己,这时服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衣料上。但是自嘉靖以降,奢侈倍之,全国各地“无贵贱悉然”,服饰的变化除了衣料外,更多地表现在式样上,爱好成了制约服饰的主要因素,为了打扮,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
商业社会下,消费能力和经济能力挂钩,一些社会地位低贱但凭借经商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市民,尤其是商人,他们通过雄厚的经济实已经满足了自己物质方面的需要,并急需满足精神的需要即被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在饮食上,就是使用市场上食材稀少、罕见、难得、价格昂贵的食品作为自己的餐桌食品。食材的稀少,一般人见不到;价格的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而有经济实力的人就可以消费它、享受它,这类人就和一般人区分开来,无形中提高了这类人的地位。以前只有权利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现在有经济实力的市民阶层也可以通过市场享受到,对不同地位但都能享受奢侈品这一层面上,对于以前不能享受但现在可以享受的享受者而言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明朝对不同社会等级居住的房屋都有所规定。明初,官民居住的房屋基本遵照政府的规定,但是成化年间以后,居舍出现了奢靡的风气。成化间瓦舍宇渐多,俗以高楼相尚。嘉靖以降,居舍奢靡之风更盛,“宫室多贪壮丽,至有屋未完而家室空者”。万历时,“城中富官之家,多高堂广厦,杂用诸色木植,周围绕以砖墙”。到了明季,南北方房舍奢靡已是普及全国的事情了。明代房舍经历的变化由草舍而瓦屋,由无厅而有厅,由矮小而高广,由三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士绅是明代文化的载体,是官员队伍的来源和构成者,治理国家、体现时代精神主要依靠他们。绅士能否代表国家、社会、文化的要求,对社会风俗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已看到明代衣、食、住、行、用消费风俗中追逐时髦、竟相奢侈和违礼逾制者多是绅士之家,尤以缙绅为最。绅士的行为影响了社会风尚,如浙江湖州府人李乐就其家乡风俗的变化指出“吾湖素以俭名,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历历可数”。他的话也适合全国,如万历时大学士申时行就“用度侈靡之害”说:“今贵臣大家,争为侈靡,众庶仿效,沿习成风服食器用,逾潜凌逼”。同时,乡绅势力也得到膨胀,他们利用优免赋税的特权,接受庶民地主、自耕农诡寄和投献土地并控制他们,从中图利扩大土地占有和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控制了地方社会。作为乡村社会的支配者,乡绅追求新奇、大肆奢靡的消费生活,自然会影响乡村社会,败坏社会风气。
第四节 主体思想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宋以来一直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无法继续控制人们的世俗欲望和人性要求,而明代统治阶级内部也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思想文化领域日益活跃起来。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意识,对传统的儒学给予世俗化的解释,其理论核心是“良知”论和“致良知”,其认为“良知”是上天所赋予众人为实现本来的自我睿智,是仁心固有的智能,是仁心与宇宙相通的本源性的直觉。他的思想和理论冲击了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阳明的弟子继承和发扬了阳明心学,而李贽更是将其发展到了顶点。李贽大胆地怀疑儒学,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猛烈地抨击理学,反对思想束缚,强调自我精神,强调人们要独立的思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迷信权威,从另一个方面维护人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突显个体的存在。
第五节 享乐主义的滋长
明代中后期在社会下层以及波及全社会的奢靡之风有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种类繁多这样的经济基础作后盾,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当时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有关。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重利益重享受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必将向着华丽、舒适、美观方向发展;逆反社会心理使人们摆脱禁网,追求叛逆的刺激和快感。在这一时期,一切禁令都己成为一纸空文,社会上没有了任何道德约束力,人们追求时髦的新奇心理会越来越膨胀,奢靡之风也将会愈演愈烈。商业的繁荣,市场上商品的琳琅满目,为市民实现自己的欲望提供了物质基础,靠劳动生活的市民没有农民靠天吃饭的后顾之忧,不必储备不时之需,因此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全部用于消费享受,于是辛劳一天的人们便可心安理得的去消费、去休闲、去娱乐,在消遣享受中享受欢乐人生,追求感官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三篇:中秋节灯谜历史介绍
中秋节灯谜历史介绍
中秋节灯谜历史介绍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第四篇:关于中秋节作文:中秋节灯谜历史(精选)
关于中秋节作文:中秋节灯谜历史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第五篇:灯谜历史
灯谜历史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