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

时间:2019-05-12 15:1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

第一篇: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

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江苏小学教师半月刊》第四卷第七期29-311936年

1.行为训练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类的不幸仅成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是一般教育家所慨叹着的,更为不幸的一部分的幼稚教师们,也把惹人欢喜的如唱歌游戏等技能看做一切活动的中心,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行为训练的重要性。

2.由心向的转变做到行动的熟练—比较可靠的方法只有诉诸于儿童心

理。我们知道儿童是有他本能兴趣的,前面所说无中生有的无,在儿童本身实在不是真正的无,而是没有他生有的机会。

3.不用硬性的或软性的任何强迫手段他们放弃了恐吓、惩罚、驱使.......而代以甜言蜜语的哄骗及不兑现的【贿赂】......,如此态度尽管改变,其含有强迫的意味则以,不过由硬性的改为软性的而已。

4.从家庭联络做到家庭辅导——有时候家庭的影响还大于学校,这也是

不容否认的事实,更何况一个幼稚生在校时间仅四分之一,尚不足? 5.根据儿童生活需要选取道德习惯作考查的标准。

第二篇:玉虚宫法元道长讲吃肉与素食问题

玉虚宫法元道长讲吃肉与素食问题

玉虚宫法元道长讲吃肉与素食问题咱们道家里,关于素食的问题,我发现有很多同修一直在问,而且网上也好,各类的文章也好,对这个问题都有阐述,但是都有点不太完整,今天我就专门对这个问题讲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素食的问题,我想用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这样比较生动,便于大家理解。

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些,视野放开,观察我们的世界,我们会从中获得更重要的信息。

在这个世界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一种呢就是活体的动物类的猫啊狗啊人啊,还有植物类的花草,固体类的石头啊之类的。总体上我们能发现一种现象,动物不如植物活得长久、植物又不如石头类的坚硬悠远。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蕴含了到底是什么样内在的哲理或者道理呢,下面我用例子具体来讲一下。这个国家呢,一般来说就是由小慢慢变大,这种扩展的过程当中呢,他代表的就是说一是地域增加,再一点就是说人口的数量在增加。

我用一个国家来比喻肉食这个过程,一个国家发展壮大以后呢,必然会人口数量增加,这个增加呢,就是被你占领的地域的种族、部落,最后成了你这个国家的人民。

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扩大,让这个国家更有生命力,有人来工作,各种科技的产生,有矿产的开采和土地的耕种。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一个问题,事情总有正反,这个问题就在于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加了,因为这个增加的人口不是原来的名族,原来的部落,就会产生文化的冲击,或者说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击,这种冲击由小变大,不断积累,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呢,就会发生一种现象,就像内战。而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最后灭亡的过程 都是因为内部分裂造成的。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是一个国家,那么我们吃的这个肉食呢,就等于说是你在不停的蚕食,不停的侵略原来不属于你的国土。

比如说这个动物死亡了,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已经死亡了,国不成国了,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呢,这个国家呢,其中的人民还存在,只不过现在归属了你的国家。下面呢就是我要讲的重点了,肉食为什么不能常吃呢?肉食你吃多了,就像一个国家吞并了更多的国土,可以强大,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肉食当中,虽然动物已经死亡,但是肉食当中依然存在着类似国家人口和人民的一种物质。

现在的科学我们有时候把它称为激素什么的等等,不管用什么来称呼吧。

不管用什么称呼,最终的结果就是,外来物质,会和完整的自身的体系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小的时候自己控制范围之内,吞噬的越来越多,那么积累了非你身体的外来物质越来越多。

它就会产生一种现象,不再受你身体统一的控制,它们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就会从内部产生各种不良变化,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个爆发就是病变。我们再来看森林,我用森林比喻素食,森林里有小鸟,有昆虫,有飞禽走兽,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森林里的这些生物和人有很大的差别。森林里的生物,它的生存法则就是为了本能而活,它吃饱了就不会去想其他的。

而人恰恰不是如此,他们除了想吃好,还想穿好,要好的衣食住行,最后还要享乐。

在森林里我们很少能看到森林里的动物把森林给破坏掉了。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社会里,会发现人把自然破坏掉的现象非常普遍。我用这个国家的人和森林里的飞禽走兽来比喻肉类和素食类食物当中的魂魄。

道家讲万物有灵,森林里的灵性,就是这些鸟啊 虫啊 鱼啊 走兽啊。

国家的灵性就是人。但是呢这种灵性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 鸟啊 走兽啊 它们按照本能而生存,而人,因为灵性比较高,慢慢的产生了超出了本能需求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呢,往往就是咱们所说的贪婪、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增加,恰恰会对你自身的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去吃素食,那么就等于说 我们去森林里,森林里的生物啊,就相当于咱们吃的素食中,比如菜中包含的灵性,这种灵性就是按照本能去生存的,灵性比较低,好处呢就是比较听人的指挥。也就说当人把素食吃到身体中去,他对你身体的自然循环造成的影响很低,因为他进入了你的世界之后呢,比较听从你的世界的规矩。再换个角度说,如果说一个人占领了一片森林和一个人占领了一个国家,出现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占领了一个森林以后 森林中很少有和你不相同的思想和你对抗。

但是如果你占领了一个国家,如果这个国家有一千万个人口,那么就会有一千万个思想,都会和你的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冲撞。

因为这个肉食和素食当中的灵性不同,所以说他造成了人本身对它们的兼容性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

肉食呢,你吃的少呢,不会对自身的系统产生巨大冲击,如果吃的多了呢,日积月累,那么就会对你原本的体系产生严重的挑战。最后最坏的结果就造成失控。

换句话说就像一个人,你养了一百只不同的动物,比如鸟啊 狗啊,和养一百个人管理起来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想法。而动物呢就比较易于管理,你只要让它吃好喝好,它就会恨满意了。

关于这个素食和肉食的问题,我最后在总结一下。前提是如果我们是把人比作是一个正常的集体吧,那么其中的神与气能够正常的运转。

而这个万物有灵,所有生物当中都有灵性存在,其中代表了神,也代表了气。

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做魂魄。但是呢,素食和肉食当中,因为来源不同,所以当中的灵性也有高低之别。

对于人体来讲,外界来的并非你自身存在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必然会对你自身的神气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呢,人的自身就无法同化它们,也就是说无法管理它们。从这个人的现实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经常吃肉的人,非常强壮,就像一个国家,经常扩大领土,人口也增加了,那么这个国家就非常强盛。

但是呢 国家看似强盛,从历史上看,很难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很长久,为什么不能长久呢,就是因为国家里存在的内在冲突越来越多。

最后呢 这种冲突演化成了文明的冲突,最后造成了解体,这种解体都发生于战争。

我们会发现,素食的人,一般气血没有肉食的人那么强盛,但是呢 他们的性格都比较温和。一个国家再强盛,存活的时间很短,最后还要解体,消亡,但是一片森林,基本上是永存的。人在食肉的时候,人体就像一个国家,越来越强盛,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积少成多,人在食素的时候呢,人体就像一片森林,虽然说不够强大,但是能够自然有序的长期运转。

按照我刚才的比喻呢,一块肉,就相当于一片国土,其中会有很多的生灵,这种生灵呢,就像是人。

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一个国家用魂魄来形容,那么国家就是魂,咱们有国魂这个说法。

那其中的魄呢,就是人,过去有句话叫做魂飞魄散,这个魄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不存在了,百姓呢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没有被统一管理,那么这个散呢就不是代表消亡,代表的是分散,不集中。

下面呢我接着讲一个灵性的问题,因为在分析素食和肉食的时候,讲到过动物和植物的灵性有高低之别。

讲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寿命方面讲,总体来说,植物类的寿命比动物类的长寿。

而且我们还会注意到,单从动物类来说,一般越聪明的动物相对于比较笨拙的动物,寿命比较短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灵性的根源问题,实际上灵性本身是消耗能量的,消耗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来消耗身体吸收储藏的能量。如果把人和普通动物相比的话,那么普通动物它的灵性主要集中于本能,所以说它消耗的能量就小一些。

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这是好的一方面,同时呢也有一个不利的方面,因为人的灵性提高,使人产生了更多的欲望。人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要去谋划,去算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过程呢,从对身体来说呢,也就是一种消耗,一种内耗。过去的人说,智者不寿,因为他思考的东西太多,经常处于这种状态,那么他对自身能量的消耗量比正常人消耗的要多很多。所以说呢,有得就有失,当你得到了欲望上的满足,那么同时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呢 道家讲收,不讲放。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欲望的过程,就有点象蜘蛛。蜘蛛呢,不停的织网,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食物,人呢,不停的编制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想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好处。

蜘蛛只是本能的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而人呢,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本能,所以呢,人要编织出更大的网络,所以付出的更多。

如此下去,人对自己身体的亏空越来越大,积累到一定程度呢,身体就无法承受。

因此,人得道欲望的过程,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得不偿失啊!~这两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五荤来自于五行,既然说是五行,就是天地所生,那五荤就有他出现的必然道理。

道家讲,不食五荤,其实主要目的是不让过于偏颇,不让独食一样,不能杂乱,目的是不让自己的五行造成不平衡。为什么说五荤的出现是有必然的道理呢,打个比方说,多云多雾多湿地呢,这个地方湿气比较重,人就要喜欢吃辣椒,因为辣椒驱寒,如果这个时候不吃辣椒,那么对身体是不好的。关于这个五荤的问题和这个肉食和素食的问题是相连的。

同样是辣椒,在炎热的地方吃的话容易上火,所以问题不在于五荤本身,问题在于你本身处于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之下。这种规矩的设计呢,本身目的是好的,但是我们后学者不要光看这种规矩,不能当成教条,应该看到这个规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个规矩。

学习道法呢,不能不看书,不能不看经文,但是呢,所谓道法自然,这个着眼点呢,不能过于死板,如果是死读书,那么就不对了。

比如我讲的前面这两个问题,你在一般的书籍之中是看不到的,但是我讲的对不对呢,如果我说的是对的,那么书籍之中又看不到,那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的着眼点是不同的,那我的着眼点来自于什么呢?就来自于自然。最后呢我再重点提示一下,今天我虽然讲了两个问题,但是呢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眼睛仅仅盯住这两个问题,我在讲这两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其中包含的道理远远超出这两个问题,如果大家能够从中得道新的体会,那是相当好的事。(泰山玉虚宫法元道长)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五柳先生传》《与朱元思书》综合训练检测

《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五柳先生传》《与朱元思书》综合训练检测

选择题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泠泠(1íng)作响箪(dān)瓢屡空烨(yè)然

B.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

C.兹若人之俦(shòu)乎 食(sì)马者足肤皲(jūn)裂

D.互相轩邈(miǎo)窥(kuī)谷忘反右备容臭(xiù)

2.作品、作者、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

A.赤壁——杜牧——唐代

B.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代

C.马说——韩愈——唐代

D.五柳先生传——吴均——晋朝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窥谷忘反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同舍生皆被绮绣

4.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比喻排比 排比拟人

B.拟人对偶排比拟人

C.比喻对偶排比拟人

D.比喻对偶拟人比喻

5.句中加红字解释有误的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猿则百叫无无绝(极)。

B.直(一直)视无碍,争高直(笔直)指。

C.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在上面)蔽。

D.一百(数词,十地十倍)许里;猿责百(数词,极言多)叫无绝

阅读理解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词语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无从致书以观

(3)弗(不)之怠。(4)既加冠

(5)执经叩问(6)门人弟子填其室

(7)稍降辞色(8)腰白玉之环

2.翻译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选问从什么角度表现学习的艰难,目的何在?

4.作者幼时“家贫”却能得以“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二)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红的词。

(1)从流飘荡()(2)猛浪若奔()(3)互相轩邈()

(4)横柯上蔽()(5)窥谷忘反()(6)蝉则千转不穷()

2.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简答题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造饮辄尽:

(3)箪瓢屡空:(4)宴如晏如也: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6)期在必醉期: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1)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文: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

(四)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的意思相同得以项是()

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

2.解释加红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才美不外见。(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8)其真无马邪?

3.翻译句子

(1)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安求其能干里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简答: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6.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7.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一、1.C2.D3.B(A.反-返;C.食-饲;D.被-披)4.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又“若奔”可以判断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5.A

二、(一)

l.(1)跑(2)取得、得到,这里是买到之意。(3)懈怠,不放松抄写

(4)已经,(5)请教。(6)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7)脸色(8)腰佩

2.(1)(当我)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

(3)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3.行路难,生活难表现学习的艰难:目的是勉励马生。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二)1.(1)顺、随。(2)好像。(3)远。(4)树木的枝干

(5)通“返”,返回。(6)转通“啭”鸟叫声。

2.(1)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2)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3.(1)总起奇山异水。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三)l.(1)体会、领会。(2)往,到。(3)经常是空的。

(4)安然自若的样子。(5)空寂。(6)希望、愿望

2.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不为五斗米折腰

3.(1)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2)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4.不求甚解

5.不汲汲于富贵。

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记叙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四)《马说》阅读及练习

1.A

2.(1)只是(2)吃(3)通“现”(4)犹,尚且(5)用鞭子打

(6)通“才”(7)面对(8)通“耶”

3.(1)是真的不识马呀。

(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力的本领来喂养它。

(3)有怎能让他日行千里呢?

(4)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6)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7)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下载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元生幼稚儿童行为习惯训练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