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

时间:2019-05-12 15: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篇: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

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2、健康问题:指的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非健康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

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

3、疾病:是指个体表现出能够被患者个人感知或他人观察、测量到得异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功能不正常状态。

4、疾病的自然史:我们将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称为疾病自然

史。

5、亚健康: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成为亚健康状态。它是一种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压力引起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既非健康有肺疾病的状态,故被称为集体的第三状态。

6、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

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过程。

7、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

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8、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

境因素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

9、健康相关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10、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11、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体和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12、知信行模式: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

13、健康信念模式:是应用心理学的概念来构建解释人们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模式,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而形成的。

14、健康心理:指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当人们处于这个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即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充分发展,与客观环境统一和适应。

15、情绪: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对其态度的体验,是人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反映。

16、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17、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表现在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个体心理特征。

18、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9、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

20、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某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或心理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的过程。

21、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求询者发展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活动。

22、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及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

23、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重要手段和策略,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

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聚到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24、传播策略: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某(几)种传播渠道向目标人群(受众)传播特定讯息的全面计划。

25、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传播现象,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6、人类传播活动的五种基本类型和概念

27、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

28、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29、媒介组合:指在同一大众传播的媒体计划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媒体。

30、社会诊断:通过了解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评估他们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包括(生活质量、健康问题、卫生服务问题、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资源情况)

31、评价:所谓的评价就是判断预定目标取得的数量、进展和价值的过程。

32、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是在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中通过一个系统的收集、分析、总结资料的过程,来判定健康计划的价值、进展和语气目标达到的效果,是健康促进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33、形成评价:是一个为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和发展提供信息的过程,包括为制定干预计划所做的需要评估及为计划设计和执行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其目的在于使健康促进计划复合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是计划更科学、更完善。

34、过程评价:是对计划实施过程的评价,起始于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开展之时,贯穿计

划执行的始终。

35、效果评价:评估健康促进计划导致的目标人群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强化因素)的变化。

36、结局评价:就是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促进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的评价,远期效果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37、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培养巩固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

38、健康促进学校:学校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管饭的社区参与,促进学生健康。

39、妇女健康教育:是用健康教育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使女性树立健康观念,激发健康行为,以提高妇女和女性群体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40老年健康教育:是一种运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对老年人群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第二篇: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行为――是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的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2.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3.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4.疾病行为――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行为的简称,实质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5.行为矫正――指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改变过程。

6.计划设计――是一个组织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7.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

8.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个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 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

10.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

12.生活护理:是指人们对自身或他人日常生活的维护与管理

13.体育卫生:是指运用卫生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们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及其规律

14.体育环境:是指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人工提供的场地设施

1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6.膳食制度:是指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体每天所需求的膳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17.膳食指南:是指营养学家概括营养学原理,对膳食中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提出的指导性建议

18.饮食结构:一日各餐中各种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关系。

19.饮食制度: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每天所需要的饮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20.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预试验预试验--是指在材料最终定稿和投入生产之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人员一定要在一定数量的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中进行试验性使用,从而系统收集目标人群对该讯息的反应,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反复修改的过程。

流行病学诊断--是在社会学诊断已经确定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之后,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从而进一步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最终确定优先干预哪个健康问题的分析过程。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体现社会公平,农村居民 都能享受到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1.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特征往往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一般对工作十分投入,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这种人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具有攻击性,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善忍而怒火中烧。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

。影响健康的因素――1行为和生活方式2环境3生物学4卫生服务。健康4大基石――1合理饮食2适量运动3戒烟和限制饮酒4心理平衡

。健康促进涉及的5个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 社区的能力4发挥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雅加达宣言21世纪健康促进的内容――1提高社会健康的责任感2增加健康发展的投资3 巩固和扩大健康领域的伙伴关系4增强社区的能力并赋予个人权力5保证健康促进所需的基础设施6行动起来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1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2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 措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传播的特性――1社会性2普遍性3符合性4互动性5共享性

.传播的分类――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拉斯韦尔5W模式-1谁2说了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5取得什么效果。传播条件――1共同经验阈2契约关系3反馈

。人际传播的形式――1个别劝导与干预2咨询3讲座4培训

。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1说话的技巧2倾听的技巧3提问技巧4观察技巧5反馈技巧6 非语言传播技巧

。人际传播的3种反馈形式――1语言反馈2体语反馈3书面反馈。。。。。。3种不同性质――1积极性反馈2消极性反馈3模糊性反馈

。群体行为干预的基本策略――1树立群体榜样2制定群体规范3加强群体凝聚力4提倡互 帮互学5有效利用评价和激励手段

。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1热情接待2说好开场白3建立关系4鼓励发言5打破僵局6控制局面7结束讨论

。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1保证有效原则2针对性原则3速度快原则4可及性原则5经济 性原则

健康传播材料制作6程序――1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2制定计划3形成初稿4传播材料预试 验5材料的生产发放和使用6检测和评价

健康传播效果4个层次――1知晓健康信息2健康信念认同3态度向有利于健康转变4采纳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受传者5求心理――1求短2求真3求新4求近5求情厌教

。行为发展的4个阶段――1被动发展阶段(0-3岁)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3自主发展 阶段12-成年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人类行为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

。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习因素。促进健康行为的特征――1有利性2和谐性3规律性4一致性5适宜性

。促进健康行为的5大类――1基本健康行为2戒除不良嗜好3预警行为4避开环境危害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有益健康的行为――1积极休息和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3适度运动锻炼4戒除不良 嗜好5预防意外事故6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1危害性2稳定性3习得性、。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2致病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反社 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差3协同作用强4变异性大5广 泛存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因素――1感知疾病的威胁2感知健康行为 的益处和障碍3自我效能4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学因素

。自我效能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1自己完成过某行为2他人间接的经验3口头劝说4情 感激发

。行为改变阶段理论的5个阶段――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 持阶段6终止阶段(成瘾)

。群体行为的干预机制――1政策倡导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信息传播、心理支持与压力、竞争和评价)3环境改善(改善环境条件、社会支持与制约)k

.。行为矫正的3要素――1行为矫正对象2行为矫正环境3行为矫正过程。行为矫正对象分类――1需要型2冷漠型3无需要型。行为矫正环境――1行为指导者2矫正场所3矫正时机

。行为矫正技术――1脱敏疗法(系统、接触、自身)2厌恶疗法3示范疗法4强化疗法 1.简述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答案:(P29~32)

(1)健康传播者方面。(2)健康信息方面。(3)媒介渠道方面。

(4)受传者(受众)方面。(5)环境方面。

2.简述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的特征。答案:(P38)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特征往往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一般对工作十分投入,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这种人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具有攻击性,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善忍而怒火中烧。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

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

3.简述评价设计方案中因子所采用的符号。

答案:(P69)为了便于对各种方案的理解与记忆,常采用以下符号表示各方案中的因子: R(Random):随机化,代表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E(Experiment):代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的人群,称为干预组或实验组。

C(Control):代表在健康教育项目中不对其进行干预,用做参照的人群,称为对照组。O(Observation):代表观察、调查、测量等收集资料的过程。X:代表健康教育项目的干预措施。4.简述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答案:(P102~105)(1)学校健康政策。(2)学校健康教育。(3)学校健康社会环境。(4)社区关系。(5)个人健康技能。(6)学校健康服务。

1.试述PRECEDE-PROCEED模式。

答案:(P49)PRECEDE-PROCEED模式由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提出,是当代健康教育领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广泛应用的健康教育项目过程模式。其中,PRECEDE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指的是影响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因素可以分为上述3个方面,探询这些因素的过程就是健康教育诊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是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指的是要通过教育、环境改善和政策支持来改变影响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为我们

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措施指明了方向。PRECEDE-PROCEED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分析与思考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以及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多重因素,进而采取干预措施,直接针对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因素,促使上述相关因素发生改变,再引发行为改变,最终实现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以逻辑关系开展健康教育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模型中比较经典的代表。

2.试述如何针对结核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答案:(P159)结核病人作为结核病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在于结核病的基本症状、如何就诊、治疗管理的基本知识、规范治疗的益处以及国家免费治疗的政策,并且能够让他们在自身依从规范的治疗之外,向别人讲述正确的知识。及早发现并治愈肺结核病人特别是痰塗片阳性病人,控制和减少结核菌传播,从而减少发病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就当前结核病防治手段来看,对病人的正规、不间断合理化疗直到治愈是最好的预防措施。采取的主要教育活动包括:

(1)当肺结核病人确诊时,要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耐心、细致、正确的门诊宣传及健康教育。对不同病人,如是否排菌、不同病史及病程、不同化疗疗程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般来说,医生是受病人信赖的,病人易于接受医生的忠告,有利于提高病人的 合作性。

(2)医院、结防所的门诊候诊健康教育,含口头宣传、黑板报、图片、手册、传单等。(3)安排治疗程序,根据病情及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安排全程督导化疗管理或全程管理,杜绝自服药。

(4)住院健康教育:有助于病人在住院期间配合治疗,也有利于病人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管理的顺应性等。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随机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题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6.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7.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场独立性: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直觉目标从它的背景分离出来的能力。

9.场依存性:是指在讲一个只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感到困难的只觉特点。

10.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解决问题过程中长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

11.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核心。

1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14.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与内显行为并使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5.关键期:是指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引起的变化。

2.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型的反应。

3.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学习使一定的情景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连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4.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5.言语联结学习:是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语言连锁化。

6.辨别学习:是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7.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8.规则或原理学习:是指学会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9.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

10.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所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

作。班杜拉

11.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12.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13.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所谓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14.接受学习:奥苏泊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的有意义学习。

15.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6.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5.具体迁移(也成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6.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7.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8.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9.心向与定势: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 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的方法上。

3.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6.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7.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感性认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

3.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5.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7.派生类属学习:指的是认知结构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8.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9.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

10.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出现错误。

11.前摄抑制:是指前面的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2.后摄抑制:是指后面的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3.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14.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5.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第八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3、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仿。

4.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都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5.操作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6.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7.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到达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第十章态度与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3.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6.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7.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8.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9.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2.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2.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5.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6.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7.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8.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9.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来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11.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12.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以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13.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

14.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15.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16.全身松弛法(又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17.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第十二章学生群体

1.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和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2.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非正式成员的群体;参照群体原则,是指个体未必为其正式成员,但却把它视为规范并主动接受和遵从其规范的群体。

3.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4.群体压力:是指群体的存在对个人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5.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所具有的使各成员产生情感共鸣、采取相同的价值定向并保持一致的目标和行为倾向的内在聚合力量,直接地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大小或成员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6.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态度、行为甚至知觉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7.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两类关系的有效整合。

8.合作: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协作性关系。

9.竞争:是指双方或多方为了自身利益争夺同一对象,超越或战胜对手以及实现各自的目标,同时力求实现其目标的对抗性行为。

10.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第十三章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教师的角色形成:是指个体逐步认识到教师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赋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过程。

3.教师人格:是指以教师角色为其重要的社会角色的教师主体,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5.反思性实践(又称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四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业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恒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传播: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4.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5.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1.计划设计:是一个组织机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2.强化因素:又称加强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

3.促成因素:又称实现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论据、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行政的重视与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归结为促成因素。

4.形成评价:是一个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和发展提供信息的过程,包括在计划设计阶段进行的目标人群需求评估、政策、环境、资源评估等,其目的在于使计划符合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使计划更科学、更完善。

5.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是评价方案中最简单的一种,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比较目标人群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后有关指标的情况,反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的效应与结局,通常以EOXO来表示。

1.自我导向学习法:自我导向学习法是指个体无论在有没有他人协助下,以个人责任为出发点,主动诊断自己的健康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应用人、物等资源,选择、安排、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达到自我实现健康目标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自我导向学习法是学习者自动自发自我负责的学习。

2.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3.医院健康教育(广义、狭义):医院健康教育泛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伴随医疗保健活动而实施的健康教育。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健康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点,通过健康教育实现疾病控制,促进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为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成员和医院职工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患者教育程序:是指健康教育者运用健康教育原理和方法,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通常分为教育需求评估、教育诊断、教育计划制定、实施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评价5个步骤。

5.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和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1.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学手段,干预工作场所对健康有害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2.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学校健康促进:是学校健康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通过学校我、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动员家庭和社区更广泛的参与,共同促进师生健康。

4.体重指数:是评价体重的指标,简称BMI,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的指数,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五篇:社区,老年护理学,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健康危险因素:危害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致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健康素养:是近年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域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个人获得、处理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以做出适当健康决策的能力

健康促进:是包括健康教育及能促使行为和环境有益于健康的相关政策、法规、组织的综合预警行为: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时间预先给予警示,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

行为矫正: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行为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健康传播: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获取、制作、传递、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老年保健:是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为目的,发展老年保健事业,使老年人认得到基本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保护自身健康所采取的一些综合的保健措施

老年自我保健:是指健康或罹患某些疾病的老年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简单易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手段,依靠自己、家庭或周围的资源进行自我观察、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活动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居家养老照顾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专业人员或家人及社区志愿者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而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跌倒:是指无论可否避免,在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并造成伤害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空巢综合征: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常由于人际疏远、缺乏精神慰藉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称为—。老年期痴呆: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由于大脑退行性病变、脑血管性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是一种睡眠期疾病,被认为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与夜间猝死关系密切。诊断标准是: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鼻或口腔气流暂停每次超过10秒,暂停发作超过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超过5次以上,老年人超过10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美国护士协会指出,社区护理是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持和促进健康而对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平均期望寿命:简称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他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特定的人群能生存的平均年数。一般常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作为衡量人口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健康期望寿命:指去除残疾和残障后所得到的人类生存曲线,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也就是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健康期望寿命的终点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 人口老龄化(必考):简称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健康老龄化(必考):它是指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保持躯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将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老年护理学: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老年期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护理特点与预防保健的学科,也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直立性低血压:一般建议老年人平卧10分钟后测量血压,再于直立1分钟、3分钟、5分钟后各测定血压一次,如直立时任何一次收缩压比卧位降低大于等于2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10mmHg

下载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05759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健康教育总结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 作者: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 李炳涛 发表时间:2014/5/12 访问次数:7819 大 中 小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 利津县......

    2017健康教育总结

    天门市黄潭小学2017年小学生健康教育家长会总结 我校认真按照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健康教育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使学生在原有良好的学......

    健康教育总结

    XXX小学健康教育总结 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

    健康教育总结2019

    舞钢市园林管理局2019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2019年,我局继续深化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将干部职工的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局的目标管理,调整完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健康教育工作计......

    健康教育总结

    2013年 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卫生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推进健康城镇的建设。根据市爱卫会工作目标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工......

    健康教育总结

    健康教育总结 全面贯彻执行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生态教育环境,优化人文环抱意识,我园认真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

    健康教育年度总结

    春季传染病防治和学生春季传染病防治和学生健 康教育 工作总结玉乡农场小学 2011年4月春季传染病防治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这次春季传染病防治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中,我......

    健康教育总结

    2017——2018学年度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姓名 2017-2018学年度某某小学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年级*班班主任的我始终贯彻学校健康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