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禾偏远山区教师生活补贴进提高 最多人
嘉禾偏远山区教师生活补贴进提高 最多人/年4500元
来源:嘉禾网时间:2012年03月01日作者:陈金忠李芳
嘉禾网讯(通讯员 陈金忠 李芳)3月1日,嘉禾教育局接县人民政府文件,根据《嘉禾县发放偏远学校教职工津补贴暂行办法》,今年,县财政最高将给予偏远学校在编在岗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每人每年4500元的津补贴,旨在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偏远学校特别是小学教育。
据悉,根据文件精神,我县将根据地域状况及离县城和乡镇偏远程度,将全县部分乡镇中小学分为四类,一类学校不享受,二类学校每人每月100元,三类学校每人每月300元,四类学校每人每月450元,全年津贴享受期为10个月。届时偏远山区教师每人每年最高将有4500元的高额补贴,加上原来的每人每年2760元的津补贴,一年共计有7260元。这无疑给偏远山区的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兴奋剂。
据了解,因办学方向的调整,加上近几年是老教师退休的高峰期,我县严重紧缺小学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村小,因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更是陷入了老教师留不住,新老师不愿来的困境,据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为切实保障农村偏远学校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出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惠教政策,旨在鼓励初中学校富余教师支援小学特别是偏远小学教育工作,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激励初中教师扎根小学教育,鼓励城区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偏远学校,中心学校本部教师到偏远学校定期交流服务,确保提高偏远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第二篇:如何提高偏远山区小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验研究
如何提高偏远山区小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验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一、实验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木文研究的内容就是面向新课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中心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和突破,所以提出强化培养和评价机制,努力尽快培养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特别是较强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学能力的青年语文教师队伍,已成为改变我校语文教学现状,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鉴于此,我校确立本课题,并进行三年的具体而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适时的。
青年语文教师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基础,特别是语文知识结构素质的基础比较扎实,但由于受固有的传统的教育理论影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显示的和所追求的教学能力和效果,也难以免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可是,正由于其年轻,吸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改信息较快,转变观念也较快,因此,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确定为青年语文教师是适宜的。如果这个群体能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并付之具体而扎实的实践,那么,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理论假设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具有能理解、积累和运用学到的语言的能力,而学生的这个能力的养成,必须促使教师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上下功夫,必须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灵活地借鉴先进学校的新鲜的语文教改经验,结合我校语文教学现状,探索出一个适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从中培养出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观念要求的青年语文教师群体,是符合并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观点的,因而是正确的。
三、实验目标
⒈转变角色地位。从语文知识的主宰者、传授灌输者转变为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导者。
⒉转变教材作用。从由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转变为由学生主动构建意义,进行语言文字实践 的对象。
⒊转变教学手段。从以往单一的语文教学演示,呈现内容情节功能,转变为创设情境,让学生 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
⒋转变教学过程。从教师的传授型转变为学生的参与型,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
⒌转变教学评价。从单纯对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评价考核,转变为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态度习惯,知识面、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潜能等综合性评价;从对学生强调分等、选拔和评判优劣的功能,转变为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矫正和总结的多重功能;从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单
一、形式单
一、方法单
一、过程单
一、标准单一,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过程凸现、标准科学的语文学习评价。
四、实验原则
⒈全面性:本实验的目的是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可能单纯地得到提高,因而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和必然促进青年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⒉整体性:本实验的对象是全校所有的青年语文教师,因而通过实验过程,应该使全体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到整体的提高。
⒊层次性:鉴于青年语文教师的年龄,教龄和实际教学能力的现状结构呈现不平衡的实际态势,因而通过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层次水平。实验的具体运作过程必须在充分考虑该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不同现状的青年语文教师的具体实验操作内容,并据此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的评价标准。
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本实验无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实践必须受理论的指导,因而本实验自始至终将十分重视青年语文教师的理论学习,十分重视两者之间的统一,追求每位青年语文教师在实验终止时,不仅真实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理论水平。
⒌激励与制约的统一性:遵循青年语文教师的心理特点,本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尽量采用激励机制,但是作为青年语文教师的一项义务,一个责任,本实验也将采取相应的和适宜的制约机制,使得两者产生共振的作用,促进青年语文教师尽快努力成才。
⒍评价的客观有效性:为了切实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本实验追求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时的各项评价的客观公允,尽量防止和减少主观评价的成份,达成真实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五、实验内容
本实验目的为提高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因而实验主要内容即为改革目前的不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比较陈旧呆板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其评价机制。通过实验,使青年语文教师掌握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鲜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分述如下:
⒈改革备课思路和运作
备课当然要钻研教材,但钻研什么,钻研到什么深度,什么广度,往往说不清楚;另外,备课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没被注意,至于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教材则还没有被提出过;至于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优化更是蜻蜓点水似的未进行深入探索。因此,在备课这个环节,本实验提出扎实进行以下四点探索:
①备学生认知现状,确定学生学习难点。
②备教材目标定位,确定教材内容重点。
③备教学活动设计,激活学生学习心理。
④备教学优化策略,达成教学训练效果。
⒉强调指导课前预习
针对当前对指导学生进行刘课前预习不够重视、功能不明和效率不高的现状,本实验强调抓实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参与实验的教师要端正对预习的认识,即预习不仅仅具有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功能,它本身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并精心指导。
一般地说,指导学生预习宜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预习,重点在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大纲,准确把握要求,指导正确。
②纳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环节,加强指导。
③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④突出年级要求,检查学生预习,保证预习质量。
(各年级具体要求另表设计)
⒊强调准确指导朗读
针对朗读的量不到位(教师讲得多,读得太少),质不到位(读前缺乏明确科学的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缺乏科学的评价),以致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现状,实验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必须明确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而实验教师必须具体做到:
①教师范读四条标准到位:
a.情真意切
b.字正腔圆
c.快慢适度
d.语调生动
②指导学生朗读四条标准到位:
a.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b.要培养良好朗读习惯:要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
c.要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
d.要科学选择“读”的方式:可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连接读、指名读,可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⒋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指导
实验教师必须确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主要手段的观念,坚决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它的基本思路是:
①从分析情节为主转向分析语言为主;②从分析语言的内容为主转向分析语言 特点为主;③从积累语言为主转向应用语言为主,形成语言迁移;④从训练结果为主转向训练过程为主;⑤从随意训练为主转向有目标训练为主;⑥从单一性训练为主转向优化组合训练为主,促进整体优化;⑦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向进行某项语文能力的训练为目标(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⑧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
它的基本结构模式为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具体表述为:
①扫除障碍,抓识字写字;
②初读课文,抓正确流利;
③精读课文,侧重语言训练;
④熟读背诵,强化语言积累;
⑤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
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应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
⒌激活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现状,实际上反映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①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偏离教学大纲
②缺乏规范的作文教学操作要求
③忽视小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
为此,参与实验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投入实验 操作:
①吃透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目标
②夯实基础,优化作文教学的训练序列
③改革思路,探索作文教学形式的开放训练
④激活心理,探索学生作文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实验具体操作要求主要为:
①对小学生作文要求为:
真实;切题;条理清楚;语言规范明确。
②重点突破两点:
让学生心中有话;让学生笔下有话。
③突出“激活”,说写结合:
激励学生想说想写;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
④提倡教师勤写“下水”作文。
⑤改革评价:
激励为主;注意差异;力克随意。
(作文教学训练具体序列另案制订)
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学习语文评价的状况实质上反映了执教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评价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评价不科学和评价不全面。因而,参与实验的教师应该:
①转变评价思路、标准、手段,把评价功能落实在“能激励学生努力”上。
②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基本包括学生的课堂发言评价、课堂朗读评价、课堂回答提问评价、课堂作业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和作文评价等。
③扩大评价范围,可分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三个方面。
④改革评价方法,变教师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具体标准和操作另案制订)
六、实验方法
⒈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的目的旨在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切实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参与实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 础,明确目的,明确目标,注重方法,追求实效。(理论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另案具体制订)
理论学习方式可采用:
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②积极引进专家及著名教师来校进行讲座、上课和评课,开展传帮带活动。
③认真开展评教活动,促进理性思考。
④积极组织学术沙龙,引发思维碰撞。
⑤积极撰写心得、论文。
⒉加强流程管理
对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和作业设计、批改等全过程进行系列的流动管理。
⒊强化评价机制
①从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来评价参与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的转变程度。
②从学生是否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来评价参与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程度。
③从有否改变“高耗低能”的现状,有否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有否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呈现学习成功的态势等方面来评价参与实验教师的实际教学成功程度。
④对参与实验教师的综合或单项进步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阶段评价和实验终极评价。
⑤发动和引导参与实验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教师。
⑥聘请有关领导、专家及知名教师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七、实验管理
⒈学校成立实验研究课题组,作为总课题组,各实验的教师可围绕课题相应书写教学心得和论文。开展各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学活动,组织各年级学生学习活动。
⒉课题组由我校教导主任蔡文华任组长,语文教研组组长周会员任副组长。课题组成员包括刘建明、吴菊群、许萍、陈亚平、黄帅斌、甘丽丽茅排中心小学语文学科全体教师。
八、实验时间
本实验定为三年实验期。分述如下:
⒈2014年2月—4月为实验准备阶段,确定实验方案、参与实验教师以及设计和制订相关实验细则。
⒉2014年5月—2014年12月,为第一阶段实验期。重点进行提高实验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实验。
⒊2015年1月—3月,对各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⒋2015年3月—2015年12月,为第二阶段实验期。重点进行提高实验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实验。同时,继续进行提高实验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实验。
⒌2016年1月—3月,对各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第二阶段实验报告。
⒍2016年3月—2016年12月,为第三阶段实验期。进行提高实验教师阅读教学能力和作文教学能力的综合实验。
⒎2017年1月—4月,对第三阶段实验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第三阶段实验报告。
⒏2017年5月以前,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总结,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并结题。
九、实验成果形式
⒈由有关领导、专家评定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等汇编集。
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各类心得、论文汇编集。
⒊课题组成员在各级报刊发表的文章汇编集。
⒋各阶段实验报告及实验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