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气学院电工电子党支部先进事迹
电气学院电工电子党支部先进事迹
一.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提高教师党员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电工电子支部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组织党员和教研室教师学习《教师职业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知识;坚持周三学习制度,及时组织学习全国人大和全国党代会精神,保证党员从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牢固树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思想,在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该支部时刻关心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08年的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支部立即对本教研室教工通报了这一惊人消息,要求教工时刻关注灾区的受灾情况报道,并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捐款捐物,同时做好党员特殊党费的收缴工作,入党积极分子任明炜也主动缴纳了特殊党费。党员杜天艳、李自成老师虽然家在四川,家乡也受到了一定的灾害,但是他们也积极捐款,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积极推进党建工作
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吸收更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事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不贿老师积极认真做好本院学生入党的谈话工作;党员马长华、谭延良同志经常性地找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入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入党积极分子尽快地从思想上真正入党。
三.围绕中心工作,抓好教学工作
长期以来,电工电子党支部紧紧围绕教研室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抓住师德教育这个环节,在支部内进行学习讨论,全体党员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例如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支部和教研室实行了传帮带制度,由老教师专门负责指导;又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全体党员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自教学方法的优势,力争最好的效果,在08年的最佳党日活动中,支部采用该教学方法获得了校二等奖;在教学活动,特别是考试,该支部及教研室全体教师,本着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打人情分,坚持流水作业,统一评分,保证了公平、公正;长期以来,电工电子一直坚持周三晚上值班答疑制度,保证学生在本课程学习随时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学期进行3~4次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电工电子教研室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江苏大学报上以《暖雨和风润桃李 ——记电工电子教学团队》进行了报道。
四.加强党风建设
为了加强支部的党风建设,支部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开展行风自查自纠工作。排问题,找差距,每年进行1~2次的民主生活会,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同时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请非党员教师对党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经常征求非党员教师对支部和党员工作的意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号召全体教师对学院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设。
第二篇: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党支部先进事迹
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党支部先进事迹
电气工程党支部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战斗群体,在校、院两级党委正确领导下,支部全体党员上下一心,坚决贯彻学校提出的立足教学、科研、学科和队伍“四位一体”的新机制,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主题的工作重点;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将“时代性、创造性、长期性”作为工作方针,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通过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党支部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机制,在党建、教学、科研、学科、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以人为本,夯实业务基础,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首先,坚持理论引导,提高政治素养,加强队伍建设。支部以强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每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讨论会,时刻提醒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党员责任和使命,勤奋工作,服务集体,奉献社会。要求支部每一个成员就是一面旗帜,树立新时代党员新形象。近三年,朱熀秋、杨泽斌同志被授予“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廖志凌、杨泽斌同志分别荣获江苏大学首届“十佳青年教职工”和“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朱熀秋、杨泽斌、孙宇新同志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校、院级优秀;有8人次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班主任;两名党员同志被评为评为镇江市电机工程学会先进个人。
其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电气工程系党支部对每个党员同志提出四字要求:高、宽、长、新。即思想境界要高,知识面要宽,业务要有专长,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科技、新方法,破旧立新,大胆创新,标新立异。继续推进教师的学习进修和业务培训工作,在提高支部成员学历层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支部19名成员中获硕士学位比例为100%,获得博士学位和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近85%,其中有5名党员获得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博士学位;还有11名党员正在攻读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名牌大学博士学位;争取在三年内本支部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5%,包括在读博士比例达到95%;孙欣(女)同志为了适应学院学科发展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考取清华大学博士生,并在国内电力行业知名教授夏清带领下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多篇有影响的文章;稽小辅同志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甘肃省特等奖,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高档次文章20余篇,对我院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另外,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支部成员定期开会探讨教学心得体会,每位年轻老师都认真坚持钻研教学业务,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一丝不苟,教学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支部两名同志在电气学院的讲课比赛中分别取得了讲师组、助教组第一名佳绩。同时在江苏大学首届讲课竞赛中取得了校二等奖、优胜奖的好成绩。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改革,取得了优秀成果。支部编写教材5部,《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先进制造系统》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已经发行了4版。《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和《电机与拖动基础》两门课程被评为江苏大学精品课程。三年来主持江苏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发表教学类论文10余篇;2007年江苏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评比中,获教学质量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2007年《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和谐为本,发掘科研潜能,打造“创新型”党支部
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已经不适宜现代科学研究,和谐发展的团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人的科研潜能。为了该支部的科研发展,支部成员顾全大局,从不计较科研排名先后,群策群力,共同攻关。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年来,形成校、院两级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带头人孙玉坤、朱熀秋),2008年被评为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近3年来,成功地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4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项,科研经费总经费达500多万元。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E》等刊物发表高档次文章100余篇。在2008年,青年党员吉敬华成功申报2项国家863项目,就是我们支部的科研创新典型。为学院其他青年人在科研创新方面作出了榜样。
三、诚信为本,服务集体社会,铸造“奉献型”党支部
首先,坚持爱岗敬业,积极义务奉献。支部会议经常强调党员讲道德、讲敬业、讲奉献,做到“诚信为本,有诺必践,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党支部坚持定期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为社会送去温暖,为贫困山区送去希望。朱熀秋同志长期以来默默资助有困难研究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得到广大师生的钦佩。杨泽斌、廖志龄两位同志一直心系老家贫困山区的教育发展。分别经常与湖北、湖南当地农村教师探讨农村孩子教育问题,并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教育方式供他们参考。2000年当他们得知当地农村小学教室破烂不堪需要扩建维修时,虽然当时刚参加工作,工资收入很低,但他毅然克服个人困难,主动捐款1千元,受到当地领导、教师、群众的广泛好评!
其次,以集体事务为己任,积极参加学院学科建设。在学院申报博士、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中,支部成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困难,乐于奉献,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有时甚至通宵加班,毫无怨言,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近三年来,完成了实验室省部共建项目《现代电气工程实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2008年组织申报了《电气工程国家示范中心》,2007年成功申报了我校第二个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些为江苏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2007年以来,电气工程系党支部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党建、教学、科研、学科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党支部全体党员决心不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借鉴其它单位的先进经验,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学院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继续发扬“团结进取、争创一流”的电气精神,立足岗位,用青春的誓言,扎实的行动,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大学学院党支部先进事迹
大学学院党支部先进事迹
大学学院党支部先进事迹
xxx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06级本科生党支部成立于
xxxx年9月,现有党员34人。在校党委和学院党总支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党
政中心工作,本着建设、服务、发展、创新的工作理念,以育人
为核心,以思想为主导,以组织为保障,以党员培养为工作重点,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思想,真正发挥了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发扬创新精神,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我们支部
始终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发挥政治优势
和组织优势,通过各种学习载体,注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优化
党支部的工作方式,创造出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在各项学习活动
中,我们始终走在前面。学习十九大,我们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
钟德寿教授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各党小组赴北京大学、北京
交通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交流学习心得。我们组建宣讲团到
东直门建筑工地、沙河镇农村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纪念改革开
放三十年,颐和园、酒仙桥社区有我们的身影。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我们写学习题库,编学习书籍,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科学
发展观。在学习过程中,党支部突出3个重点:在学习对象上,学生干部和新发展党员是重点;学习内容上,理论热点问题是重点;
学习方法上,集中培训是重点。
二、强化过程管理,促进党员教育发展
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的良性
工作机制。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中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
作。在党员发展中,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精心培育积极
分子,把好入党第一关;加强培养教育,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
素质;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
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两年来,我们发展了24个党员,培养了80多个积极分子。在党员教育中,我们开展经常性社会实
践。支部从组织学习、设计社会实践主题,选派指导教师,完成团队组建,进行实践策划,设计调研问卷到实践实施,都层层把
关,细节化管理,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还注重全面总结交流,进行成果转化,从而切实提高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真正帮
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国情,接受教育,争作贡献,增长才干。
2009年初,我们组建3个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赴沈阳、深圳和北京
开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调研,每个团队支持经
费1000元。
三、注重知行结合,搭建学习实践平台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还要在搭建大学生党员学习实践平台上
做文章。一是搭纪念日或重大事件活动平台。在各种重大纪念日
或事件后,我们一起座谈交流、组织各种党员教育活动,如我们
组织为灾区捐款捐物。如在12月13日、7月1日,我们举办南
京大屠杀纪念日和香港十年活动。二是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挑战杯系列活动,在大学生中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学术道德主题教育
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
等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增长才干,提
升能力。三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党员教育与
服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考验大学生党员的一个重要标尺。
我们34个党员全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奥运场
馆、媒体村、国际新闻中心、颐和园、学校、街道和社区都有我们党员的微笑。其中,13人获得奥运志愿服务之星、优秀志愿者
等荣誉称号。
四、加强自我教育,组织开展服务工作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组织的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党支部不仅要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有必要使其成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大学生到周边社区、建设工地、远郊农村等去进行学习与服务。一是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
来,鼓励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社会实践。我们所有的党员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其中,多名
党员的社会实践获得北京市级和校级奖励;二是与基层党组织建
设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红色1+1活动。我们党支部与昌平区长陵
镇黑山寨村党支部结成对子,联合开展以宣讲利民政策,丰富农
村文化为主题红色1+1活动。三是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提高结合起
来,通过讲、学互动,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在十九大精神宣讲过程中,宣讲团将党员风采展示和十九大精神
普及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实际需要紧密结
合,促进同学们广泛受教育、长才干。
五、创建品牌活动,提升党支部影响力
在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
动,有效地提升了党支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由我们党支部组建的北京市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宣讲重点团队,走工地、进农村、进公园,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艺宣传等形式深入基层宣讲
十九大精神,重点宣传与民计民生有关的方针政策,使十九大精
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中,宣讲团组织的70余名农民工走进
课堂与大学生共话十九大活动入围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评
选。之后,我们又策划并组织了大学生与农民工共话改革开放三
十年、大学生村官模拟竞选,农民工把脉等有关与农民工互动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北京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教
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积极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
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党建基金项目并高质量地结项。我们学
生党支部还经常与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举办了一些
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党员教育与党员服务的活动。我们还加强党支
部党小组对学生团支部的引导,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深
得青年团员的喜爱,青年团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达到年级人数的98%。这样,党组织建设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支部结构形式,在功能上有所拓展,主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群众基础更
广、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更灵活、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更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更广。
第四篇:大学学院党支部先进事迹范文
大学学院党支部先进事迹范文
xxx 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06 级本科生党支部成立于xxxx年 9月,现有党员 34人。在校党委和学院党总支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本着建设、服务、发展、创新的工作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思想为主导,以组织为保障,以党员培养为工作重点,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思想,真正发挥了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发扬创新精神,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我们支部始终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各种学习载体,注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优化党支部的工作方式,创造出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在各项学习活动中,我们始终走在前面。学习十九大,我们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钟德寿教授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各党小组赴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交流学习心得。我们组建宣讲团到东直门建筑工地、沙河镇农村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颐和园、酒仙桥社区有我们的身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写学习题库,编学习书籍,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学习过程中,党支部突出 3个重点:在学习对象上,学生干部和新发展党员是重点;学习内容上,理论热点问题是重点;学习方法上,集中培训是重点。
二、强化过程管理,促进党员教育发展
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工作机制。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中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在党员发展中,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精心培育积极分子,把好入党第一关;加强培养教育,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质;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两年来,我们发展了 24个党员,培养了 80多个积极分子。在党员教育中,我们开展经常性社会实践。支部从组织学习、设计社会实践主题,选派指导教师,完成团队组建,进行实践策划,设计调研问卷到实践实施,都层层把关,细节化管理,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还注重全面总结交流,进行成果转化,从而切实提高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真正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国情,接受教育,争作贡献,增长才干。2009年初,我们组建 3个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赴沈阳、深圳和北京开展改革开放 30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调研,每个团队支持经费 1000元。
三、注重知行结合,搭建学习实践平台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还要在搭建大学生党员学习实践平台上做文章。一是搭纪念日或重大事件活动平台。在各种重大纪念日或事件后,我们一起座谈交流、组织各种党员教育活动,如我们组织为灾区捐款捐物。如在 12月 13日、7月 1日,我们举办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和香港十年活动。二是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挑战杯系列活动,在大学生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学术道德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等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三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党员教育与服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考验大学生党员的一个重要标尺。我们 34 个党员全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奥运场馆、媒体村、国际新闻中心、颐和园、学校、街道和社区都有我们党员的微笑。其中,13人获得奥运志愿服务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四、加强自我教育,组织开展服务工作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组织的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党支部不仅要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有必要使其成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大学生到周边社区、建设工地、远郊农村等去进行学习与服务。是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社会实践。我们所有的党员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其中,多名党员的社会实践获得北京市级和校级奖励;二是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红色 1+1活动。我们党支部与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党支部结成对子,联合开展以宣讲利民政策,丰富农村文化为主题红色 1+1活动。三是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提高结合起来,通过讲、学互动,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在十九大精神宣讲过程中,宣讲团将党员风采展示和十九大精神普及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促进同学们广泛受教育、长才干。
五、创建品牌活动,提升党支部影响力
在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党支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由我们党支部组建的北京市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基层宣讲重点团队,走工地、进农村、进公园,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艺宣传等形式深入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重点宣传与民计民生有关的方针政策,使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中,宣讲团组织的 70余名农民工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共话十九大活动入围 2007 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之后,我们又策划并组织了大学生与农民工共话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村官模拟竞选,农民工把脉等有关与农民工互动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北京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积极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党建基金项目并高质量地结项。我们学生党支部还经常与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举办了一些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党员教育与党员服务的活动。我们还加强党支部党小组对学生团支部的引导,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深得青年团员的喜爱,青年团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达到年级人数的 98%。这样,党组织建设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支部结构形式,在功能上有所拓展,主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群众基础更广、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更灵活、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更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更广。
第五篇:材料学院材料二系党支部先进事迹
材料学院材料二系党支部先进事迹
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调动师生员工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针对材料二系党支部师生员工人数多、层次复杂、青年教师多等特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支部积极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把党员、教师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科研实践当中;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进团队;认真做好本支部进修人员、引进人才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积极为个别有特殊情况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努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材料二系党支部中,青年教师个体差异大,既有已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骨干,又有刚参加工作的教育新人,青年教师面临的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也存在很大差别。支部密切关注青年教师思想动态,认真思考对策,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学校学院发展。支部以青年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获江苏大学2007优秀思政论文。
支部还主动加强与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党外人士等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积极参与学科点、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保证了材料二系和相关学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
材料二系党支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教职工提供更大的交流发展空间。支部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开发活动。2008的党日活动“向身边同志学习,促进科学发展”,获中共江苏大学最佳党日活动三等奖。
材料二系党支部在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协会是材料学院党委、行政根据学院青年教师特点,于2007年底成立的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促进发展的集体组织。协会的宗旨是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学校学院发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材料二系党支部书记兼任协会的秘书长,协会以沙龙形式分设了科技学术、教学教研、体育文娱三个分会,其中科技学术、教学教研分会的负责人均由材料二系党支部成员担任。目前,该协会已有成员31人,吸收了材料学院所有35岁以下青年教职工,材料二系有协会成员17人。
在协会的指导下,科技学术、教学教研沙龙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科技沙龙,于2008年举行了材料学院首届青年教师学术活动周,旨在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提供学术交叉的机会。该活动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参与率达到100%,反响强烈。通过此次活动,很大程度的推动了学院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平台建设。
材料二系党支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于2007年获得江苏大学首届“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获得江苏大学第二届“青年文明号”。
三、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主动参与材料二系各项重要事项的决策,积极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合作和创新。党员同志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支部注重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理念。支部的教职工先后获得校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校教学质量奖三等奖2项;编著中英文专著(教材)5部;2人获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荣誉称号;1人获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
支部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加入“先进材料及制备新技术” 和“光子制造技术”校级创新团队,为团队发展做贡献。目前,材料二系党支部的教职工进入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有18人,核心成员56人,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积极参与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子制造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金属基功能与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铝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先后有15人参加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有3人被确定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