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专题-----苏州市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能进能出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五三一”工作法让党员队伍更有战斗力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员要发挥先锋作用和核心力量。而党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
随着党员规模的逐年壮大,如何正确处理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这是一个考量党员队伍管理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时代命题。
加强基层党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这样注解:“共产党不是政治俱乐部,不合格党员必须要清除!”
严把入口、强化管理、畅通出口,近年来,苏州市在党员队伍管理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实施了党员队伍建设“五三一”工作法,并于2010年开始全力探索开展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在控制党员队伍总量的同时,切实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五三一”工作法即“五规范三提升一健全”,是指发展党员有五项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现三个提升、健全一套党员出口机制。这一创新工作法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难题,初步构建起了党员队伍能进能出机制,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源头活力。
严把“入口”关
“五规范”构建发展党员质量保证体系
【镜头扫描】
提高党员质量,严把“入口”是第一道关。
如何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一个科学的发展指标和一套严谨的工作机制如同给党员发展入口上了一把锁。
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比例不得低于8:4:1,在吴江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顺利通过十道关,当地称为“3232”工作机制,即要实行三公示、两点评、三审查、两票决,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取得打开党员入口这把锁的“秘钥”。在相城区,要取得入党资格还需经过职能部门的“六联审”,在成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纪检、法院、检察院、计生、信访、公安等六个职能部门要联合进行审查,六部门出具的书面结论就是张“硬pass”。“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过硬,党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但是,如果经不起考验,不仅关难过而且门难进。2012年,苏州全市新发展党员15237人,比上年减少13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同比增长4.6%,生产一线党员同比增长3.2%,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同比增长4.2%。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党员发展新要求,在这组数据中清晰彰显。
【制度解读】
积极向党靠拢,这种强烈的意愿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但应该看到,入党动机有差别,有的人尽管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甚至不准备入党。这样的党员越多,党的战斗力反而越下滑。
坚持质量、慎重发展,这是苏州发展新党员的一条“金标准”。从源头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我市组织部门制定了“五项规范”,即规范年度计划、工作流程、履职资格、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做到发展有计划,入党要票决,上岗需认证,归档有标准,违规要追责,杜绝随便“点头打钩”。
时代在发展、规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为此,自2011年起,我市变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制为年度计划制,每年根据全市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需要和各地各单位工作开展实际,制定提出面上相应提高型、保持型和控制型指标,切实提高党员发展宏观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发展党员流程规范中,细化梳理了40个步骤,通过流程图演示的方式,将每一步要实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手续和产生的归档资料进行明确,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今年以来,12371党员服务热线未接到一起有关发展党员问题的投诉。
党务工作者是党员“入口”的把关人,业务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党员发展工作水平。我市从提高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入手,“以考促学”,探索建立发展党员工作履职资格认证制度。党务干部只有通过考试并取得“上岗证”,才能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同时要求,新任职的党务干部在上任后半年内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7593名党务干部通过考试,取得了履职资格证书,下一步还将继续分批组织,实现全市党务工作者的动态“全覆盖”。
党员发展工作绝不是一个章一盖、一个字一签就了之。一旦出现过失,谁盖章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问责制的推行,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有效减少了相关问题的发生。
擦亮党员“身份证”“三提升”夯实教育管理服务基础
【镜头扫描】
进了门、入了党,并不意味着拿到了“金字招牌”。擦亮党员“身份证”、切实发挥作用,还需严管理、勤教育。
去年11月20日,在全市“党员组织纪律集中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一摞摞党员警示卡、《出国(境)党员管理手册》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答》发放到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手上。拿到一本本党务实用手册、读着一条条规定,很多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这些警示和教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表示,“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提高党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党员更加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
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淡化,发展能力不足,这是当前党员队伍中易得的“常见病”。“防病治病”,我市组织部门开出了一剂“良方”:创新教育手段,通过设立先锋系列“一坛两库”,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教育正面引领,凝聚起社会正能量。“一坛两库”是指“先锋讲坛”、“先锋师资库”和“先锋书库”,让党员学有课堂、教有良师、读有好书。
【制度解读】
党员规模越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面临难度就越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就越有必要性、越需针对性。
夯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基础,苏州瞄准“三个提升”,即突出解决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实施类别化管理,着力提升党员管理的针对性; 打造服务联系群众长效平台,着力提升党员服务的持久性。
苏州要勇立发展潮头,党员干部就要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为此,我市党员教育工作突出抓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能力培训,重点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四项工程。2012年,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4.2万名,1009名业绩突出的老书记与1236名年轻书记进行结对“传帮带”。
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员有不同特点,教育和管理工作不能一套办法一管到底。类别化管理,确保了我市党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针对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专项登记制度,全市8300多名毕业生党员信息全部登记入卡。苏州是开放大市,人员流动密集,根据中组部相关规定,我市建立出国(境)党员专项管理制度,对公派和因私出国(境)党员的管理流程、常见文体、相关表式进行全面规范。同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机制,实施流动党员“温暖计划”,让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因为一个共同的名字,全市50万名党员就有了一份共同的责任。凝结起全体党员的力量,苏州在全国成立首家以党员关爱命名的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基金会,立足增强党员身份意
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每年“七一”前夕集中开展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连续三年累计募集2.1亿元资金,发放1.93亿元,惠及全市4.9万户困难群众。全体党员用帮扶行动共同书写了一个大“爱”,也铸就了一个温暖的党建品牌。
打开保优汰劣通道“六步十二式”健全党员“出口”机制
【镜头扫描】
党籍,不是保险库。手持党员“身份证”,思想和行为却脱离了党的要求、甚至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对不合格的党员,就要坚决打开去伪存真、保优汰劣的“出口”和通道。苏州早在2010年就开始率先探索开展建立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具有严谨“法理性”的方案和处理规范,对不合格党员坚决说“不”。许多基层党组织书记说,对不合格党员,过去一直想处置,但缺少有力政策依据,现在有了“尚方宝剑”,动真碰硬有底气了。
党员王某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一开始对党组织“劝退”的拟处理意见不屑一顾,明确表示“无所谓”,经过党组织和老党员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教育,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作检讨和进行自我批评,并恳请党组织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
这位“问题党员”的转变,是苏州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缩影。
【制度解读】
教育在先、处理在后,信服在前、手续在后,处置一个、警醒一片,这是苏州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的思想基础。“要深化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试点,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纯洁机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去年底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苏州开展党员“出口”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苏州至今已开展三批试点工作,全市约六分之一的党组织和党员参加了试点工作。在畅通党员队伍“出口”中,我市强化过程控制,形成了全面梳理党员队伍状况、深入细致排查、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拟定报批处置方案、组织开展处置、材料归档总结完善等六步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理有据合规。
同时,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的关键,健全完善了不合格党员处置的工作规范。以党内不同时期关于党员管理工作的各类规定和现有党内规范为框架,制定了包括联系不上的党员、有不合格行为表现或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出国(境)党员等4类12种不同情形党员的处理(管理)规范,形成了涵盖各种类型的党员队伍“出口”工作细则。
在试点过程中,市委组织部及时编印下发工作手册。一位乡镇组织干事表示,处置工作业务性强,“上手”难,政策理解不透就容易定性错误。工作手册对各类处置对象的处置步骤、要求进行了细分,方便学习掌握,确保了工作的规范、严谨、不出纰漏。
苏州的实践证明,循序推进、逐步扩大的党员“出口”试点工作成为了不断统一党组织、党员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成为了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二篇:“提高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专题----江西省注重在各类人才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06年11月)
江西省注重在各类人才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2006年11月)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才资源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加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中来,在这方面,江西省从实际出发作了积极探索。
一、重视发展优秀人才入党,谋划新的工作思路
江西要崛起,人才是关键。江西省深刻认识到,发展各类优秀人才入党,把各类人才凝聚在党的周围,并通过这一示范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和组织保证。对此,江西省就如何做好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两优先、四倾斜、四优化”的工作思路。即优先发展具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技术标兵、业务骨干入党,优先发展优秀人才后备干部入党;向35岁以下各类优秀人才倾斜,向工作生产第一线优秀人才倾斜,向贫困落后、党员队伍老化地区的致富人才倾斜,向高知识群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倾斜;优化教育培养机制,优化载体活动机制,优化责任监督机制,优化服务管理机制。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江西省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来保障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
为了营造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浓厚氛围,江西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开辟专栏,加强宣传。省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发展党员为人才强省服务”征文活动,拍摄了党员电教片《崛起路上争当先锋》,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播放。近三年来,江西省发展了13.5万名新党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1%;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占22%;生产一线各类人才占70%;农村致富能手、机关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及重要科研教学人才达到70%以上。人才集聚能力大幅提高,全省人才流进与流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誜7下降到目前的1?誜1.1。
二、推行特色培养载体,吸收各类人才入党
江西省根据本省实际,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重点抓好对高知人才、乡土人才、职工技能能手、社区贤能、外出务工能人等不同人才群体的教育引导,并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培养。
“三培两建”--吸收高知人才。高知群体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为做好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江西省组织开展了“三培两建”活动,即“把优秀的'双高'(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双高'人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把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中的党员培养成后备干部;在教研室、实验室、研究室建立党支部,在重点课题、项目上建立党支部”。在鼓励高知人员业务冒尖的同时,注意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以“领导+指导”的培养教育模式,把党员领导干部确定为高知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导师,通过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帮助,使他们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景德镇市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或高知老党员与高知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截至2004年底,全市2758名高知人员中有党员1614名,占58.2%。江西师范大学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上,教授、博士、归国人员中的党员比例达到48%,青年教师党员比例达到41%。
“三培两带”--吸收乡土人才。农村乡土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力量。江西省为把农技推广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经纪人、农民企业家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三培两带”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共有7.5万名乡土人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9万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2.4万名加入党组织,103.5万名农民在党员和乡土人才的示范带领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培两推”--吸收企业职工技术能手。江西省组织开展了“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能手、把生产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技术能手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把党员生产技术能手推荐任班组长,把负责企业中层管理的党员推荐到企业决策层”为主要内容的“三培两推”活动。通过党员和技术能手结成“互培对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赣州市采取“123”的办法,即对每1名企业技术能手入党积极分子,指定2名企业正式党员负责培养,并由“三员”(组织员、党建指导员或联络员、基层党委委员)负责指导,一批技术能手光荣加入党组织,在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改造方面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两年来,全市共完成企业生产技术改造项目623个。
“一会六站”--吸收社区贤能。江西省立足社区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一会六站”为框架,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核心,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模式。“一会”,即以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员军人为主体,以社区无职党员为骨干,由热心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协会,义务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处理社区有关事务。社区志愿协会下设“六站”,即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化活动联系站、邻里互助帮困站、民间纠纷调解站、致富信息传递站。通过推行“一会六站”党建工作模式,组织社区中热心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的优秀社区贤能志愿上岗,履行工作职责,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一大批政策的宣传员、精神文明的示范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扶贫帮困的服务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环境卫生的清洁员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实践中,被培养发展成党员,在构建平安和谐新社区的过程中,起到了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九江市推行“一会六站”社区党建工作两年多来,共有1万多名无职党员带头履行职责,带动了大批社区贤能为社区群众服务,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政治素质高、群众拥护、乐于奉献的300多名优秀志愿者,被社区党组织培养吸收为党员。
“引凤还巢”--吸收外出务工优秀分子。江西省针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年纪轻、观念新、头脑灵的特点,注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采取早引导、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的“四早”措施,把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抚州市从健全培养网络、创新培养方式入手,在县级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村级设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外出党员较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建立委托培养人、外出入党积极分子联络员和双向联系卡“三项制度”。3年来,共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612人,发展党员1628人,占该市农村3年发展党员总数的31.7%。新余市采取建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档案、落实联系责任、实行“1+1”定人帮带、开展网络教育、提供法律服务、免费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关心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一些在外务工人员入党后,十分关心家乡发展,积极回乡创业。据调查,目前,全市305名流动党员回乡创办农业基地216个,带富群众7400多人;创办工业企业141个,解决就业6000余人。
三、创新审查把关机制,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江西省在发展各类优秀人才入党的工作中,坚持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结合实际,创新机制,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采取“先上岗、后入党”的培养模式,把好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关。江西省把2004年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建设年”,把入党积极分子推上一定岗位,通过考察他们在岗位上的表现情况,确定优选发展对象。宜春市近3年来,先后有2.2万名乡土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在各种岗位上锻炼,1.5万名政治成熟、工作突出者光荣加入党组织。
实行“四查”、“四看”,把好发展对象审查关。“四查”,即一查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二查材料是否属实、规范;三查各种材料之间反映的问题是否衔接一致;四查发展对
象的公示情况。“四看”即:一看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是否端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二看业务技能水平是否突出,完成任务是否出色;三看遵纪守法是否自觉,各种利益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四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发挥。通过“四查”、“四看”,有效提高了审查工作的针对性,防止了公式化和简单化。
试行“两票制”,把好对发展对象的表决关。“两票制”,即先由一定范围的群众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达是否同意发展对象入党的意愿,作为党组织的参考,之后,由党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发展对象进行表决。通过这种了解群众意愿、扩大党内民主的方式,有效保证了发展新党员的质量。
提出“三员”要求,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三员”要求,即组织员要做“守门员”,在对发展对象的审核把关上,防止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员进入党内;做“督察员”,在基层党组织履行发展党员程序上,防止简化程序、突击发展;做“指导员”,在发展党员工作的计划和业务政策上,防止长期不做发展党员工作或违反有关政策规定发展党员。目前,江西省在县、乡(镇)和高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员队伍,他们在做好发展各类优秀人才入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必须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重视做好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必须把发展党员工作与人才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既要与基层人才的培养、使用、开发相结合,又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相结合。必须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创新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方式方法,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创新培养教育载体。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的质量。党员的质量关乎党的生命。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程序,并在实践中探索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这是做好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