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

时间:2019-05-12 15:4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

第一篇: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

11月19日下午2:00,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在东三101教室如举行。支部书记彭家伟老师以及支部21名党员、67名预备党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邱进会同学主持。

会上,支部全体党员同学首先观看了《中共17届中央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公报》的视频。随后,彭老师带领大家就公报提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各党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畅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表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应融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自己的学习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彭老师作了总结,号召支部全体党员牢记党员的神圣职责,积极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加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

最后,讨论会在全体党员齐唱《国际歌》的豪迈旋律中结束。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师生们认为,《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作的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河南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李润田、王文金、王才安等学校老领导表示,《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鼓励,更是对河南省未来发展的关怀支持。不少同学通过微博和博客转发了相关消息,并对《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建设全国一流高校感到鼓舞,对河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校长娄源功认为,国务院颁布《指导意见》,对我省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以国务院文件(2011年32号)的形式确定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是继省政府今年5月发文支持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的又一喜讯,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高度重视。河南大学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全校上下一定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百年名校振兴而拼搏奋斗。

在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耿明斋教授看来,《指导意见》中的亮点很多。他认为,“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确定了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地位;“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河南新型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还对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原经济区“米字形”的发展布局,将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对《指导意见》提出的“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国家战略提出文化建设仅见中原经济区,这不仅显示了河南厚重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且表达了中央对文化在经济区建设中日渐重要地位的重视。文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我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是国家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角度对河南大学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原父老乡亲对植根中原文化沃土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期盼,也符合河南大学近年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我们决心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期望,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把百年河大带进新的百年,让百年名校再创新的辉煌。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 浅谈《决定》精神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 浅谈《决定》精神

2011年11月8日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概况特点

总体框架和章节布局:《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第一部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族血脉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方针),这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4节);第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6节);第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4节);第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节);第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6节);第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3节),6个部分27节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4节),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中央起草工作组注意把握了3个方面问题: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决定》对这些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为此,《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七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重点围绕上述七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起草过程:《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文件,4月下旬,中央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意见121份。

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

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予以认真研究。文件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都仔细研究,对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并尽量压缩《决定》篇幅。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

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这会主义道路的宣言。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说“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

一是,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走在历史潮流的前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正是因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有了先进文化的引领,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迈上了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正确道路。同样,展望未来,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富裕幸福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二是,只有具备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和力量,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充分焕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能量,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才在短短30多年内使十几亿人口稳定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思想、制度和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仍然有赖于民族精神的充分发挥和民族力量的高度凝聚。

三是,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同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精神说到底体现为人民的精神。一个充实自信、有精神力量和强大魅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由具有高度自信并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民构成的民族。

新亮点

理论 新概念:

“人无魂,萎靡不振;国无魂,沉沦衰落”: 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理论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而一旦抽掉这个“精髓”,那种文化既不会是“先进”的,也不会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四层含义都是决定国运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新概念亮点有: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2、“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4、“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5、“文化产业是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6、“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7、“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摘自《决定》第九部分。

政策 新突破: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评体系是一种创新”:“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是《决定》确定的一项约束机制、一种制度安排。有一种硬性的考评机制,就必然会促使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地、均衡地考虑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物质上、生活上的改善,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两方面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信仰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文化引导人类不断地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任何精美的文化总要弥散性地承载于物之上。因此,文化也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描述,是可以考评的。当然,真正关乎精神、道德、信仰、价值的东西,不大像经济数据那么容易考评,但还是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有弹性、能够大致衡量成效的标准。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开始,至于细节上的操作,怎么样准确评价文化发展上的功与过,还有待我们探索。

新政策有:

1、“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2、“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4、“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5、“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6、“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举措 新实招:

“发展网络文化是重要任务”:《决定》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等均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建设。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非常突出。既然如此,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新举措有:

1、“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2、“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4、“构建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5、“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6、“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7、“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五个关键词:

1、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摘自《决定》第二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2、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从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近5年间,我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的丰硕成果,物质基础比较雄厚,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试点、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这是符合国情的做法,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但,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因而,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文化体制改革四大关键词:

一是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是要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目前,国产网游、漫画、影视剧、图书出版等行业都遭遇这一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山寨怪圈。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还是与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掌握出版、发行、播出等资源的主要是一些国有垄断性文化单位,它们不需要进行内容研发的风险性投入就可以获得较多利润,这种体制机制阻遏了市场的活力,妨碍了创新的积极性。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致力于打破旧体制和旧观念束缚,文化市场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要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是引导。这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政府应该发挥对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重视文化传承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此外,还应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对公益性文化的补偿机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引导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文化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功利化、低俗化等倾向,文化应有的守望社会、引导风气的功能受到冲击。

三是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现象:一边是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一边是越来越“精英化”“高端化”的演出市场和文化产业“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少评论家看来是一种“分裂式的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纠正文化发展中的“长短腿”问题,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四是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正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使得文化企业在规模和竞争力方面进一步发展。如安徽省把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相继组建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安徽日报、安徽演艺、安徽广电五大集团,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形成文化企业领军阵容。五年来,其省属文化企业资产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由5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我们应借制定“十二五”规划之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整合。

其一,对国家文化资源做全面分析,为长期开发设定边界条件。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特别是园区、公园类的硬件建设项目严格遵照《土地法》、《文物保护法》和上级部门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设定的边界条件,坚持科学论证、审慎上马,无愧先人和后世子孙。其二,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全面调研,为长期开发打好经济基础。对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预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行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力求改变目前“散”“小”“弱”的现状;推进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其三,对文化产业优势领域进行选择,为持续快速增长培植主导产业。要对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实现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整合。各地应找准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优势,可以具体到产业链条中的某些环节,不求全,不贪大,重点突破,有的放矢。

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3、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中,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4、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提升软实力 赢得话语权: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理念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去做。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体来看,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于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

5、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是学习全会《决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个顺势去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要防止那种逆向地去解构、颠覆、拆卸它。否则,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同时,包括我们很多优秀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唱颂歌、写赞歌,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二、具体内容

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奋斗目标: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方针: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是,回答了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二是,“五个坚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完成任务的措施:

七大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6)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7)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主要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法加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十二大措施:

1、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摘自《决定》

1)要按照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根据《决定》“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和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待业青年等给予更多关爱,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让他们增强信心,形成理性认识,养成健康人格。

2、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摘自《决定》

1)要认真实施《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2)要抓紧培养造就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促进年轻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要加大推进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实的力度。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宣传力度,通过人才工作先进典型推动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3、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决定》强调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深刻阐释了人民大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1)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极大地调动人民参与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动得到充分发挥。

3)要总结推广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成果经验,健全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组织领导。

4、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摘自《决定》。

要按照《决定》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

第二,做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面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向农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

第五,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是扩大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落实《决定》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基层文化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单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也是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5、要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摘自《决定》。

6、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1)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2)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要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3)要面向国外系统翻译、出版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7、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

1)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2)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3)巩固壮大网络文化阵地,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

4)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形成业务先发优势,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5)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8、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摘自《决定》

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勇于面对世界。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1)当前,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均不到我国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1%。我国文化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很大的空间。加快形成文化对外开放的格局。积极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2)要以精品创作为核心,量身定做既有中华文化内涵又符合各国审美心理和习惯的精品力作。3)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对外合作和发展,形成后发优势,要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能力。4)要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研发展和服务外包。5)支持国内文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获取现金技术、管理经验、创投基金和市场网络,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品牌效应,扩大在全球的影响。6)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开展中外人才交流,7)要做好国际文化贸易谈判和应对,增强话语权。8)要继续完善文化开放的支持政策,做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服务。

9、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1)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2)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3)要借助高新技术和新媒体,及时占领新兴文化阵地。4)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内心。5)要从人民和文化角度唱响科学发展观、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10、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摘自《决定》

1)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到2010年的2.75%。2)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力量。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4)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11、要发挥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决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有效发挥科技对于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促进。

1)要“面向需求、系统推进,促进融合、加强创新”,加强对文化科技发展的系统推进,促进有利于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重视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能力建设,重视对文化产品的科学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

1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文化精髓”“兴国之魂”。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探索奋斗史、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史充分证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当前面对国内外纷杂的形势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需要用被历史证明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导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

6)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然而更多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时代品格仍然是社会道德的主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变革,越要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7)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我们要以文化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是兴国之魂,只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认真抓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才能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是值得我深深的思考,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悲观,也不能盲目的乐观,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回顾九十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掀起学习的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本次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毛泽东同志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我们党走过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后,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这些年文化建设举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客观地说,由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导致现在文化建设也遇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是相对滞后的。因为发展文化事业必然要靠资金投入,而从事的却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所以很多投资商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工夫、出力气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来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已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或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所警惕和反思的,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文化越发展越缓慢。

通过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我认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修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我们要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把自己工作和努力的方向,向着党指出的方向迈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走死路,不至于犯错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不断地增加我们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工作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让我们在将来能更好地汇报我们地社会。

下载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工程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九十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xx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专门研究部署了文化改革与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襄垣县体育服务中心 韩艳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精神有感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精神有感 鄢丽娜文学院09级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今天早上上于翠玲老师的信息检索课的时候,于老师提到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说实话,她刚提到这个问题的......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会党员发言记录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会党员发言记录今年的十七届六中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让我们更加深刻......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我们重任在肩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读来倍感振奋和鼓舞。全会的决定,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