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校园视阈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
和谐校园视阈下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0-11-19
摘要:当前,高校要从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完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搭建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党员在政治、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3-0059-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党员则是这支主力军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学生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全国高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党员数占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7%增加到8.16%,研究生党员数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达到41.82%。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与骨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和谐校园的创建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氛围。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作用。
要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践行者。大学生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必须要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要强。对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事情要毫不客气地反对。其次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因此,大学生党
员要真正理解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地做到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
要做刻苦读书、努力学习的楷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只有学好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共产党员的威信和榜样。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必须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力争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体现大学生党员的表率性。
要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大学生党员要充分利用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的机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应本着对组织负责的原则,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以后在工作岗位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工作态度上应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地为同学们服务;要坦诚相见,虚心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要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表率。大学生党员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高校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党员要带头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奢侈浪费,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和影响他们,真正成为实践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带头人。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
在高校,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完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搭建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对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的主体地位作用。首先,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意识。在党内生活中,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从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角色意识入手,通过引导他们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充分行使党员权利,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党组织的活动主体就是自己,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促进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要不断明晰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定位。一是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可和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确保党员的“八项义务”得以认真履行,党员的“八项权利”得到充分行使;二是在高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发挥主体地位作用的定位,引导他们通过积极地尝试、领悟、自励、自省等自我教育的方式把自我的感受、体验上升为做人的道理;三是把要求大学生党员在各项活动中多奉献、多做表率的单一要求,转化为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外在要求与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相结合上来,在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大学生党员的智慧和力量聚集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上来。完善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培训制度。首先,要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健全党支部组织生活,办好新党员党的基本知识普及培训班,开设大学生党员专题辅导课,充分发挥党员之家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其次,要及时更新教育培训内容。各级党组织要注意融时代内涵于弘扬革命精神中,在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的同时,将培训重点放在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上。再次,要注重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与“两课”教学、与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各项寓教于乐的活动相结合,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来增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充分利用校、系(院)两级党校阵地认真抓好大学生党员的集中培训,开展主题鲜明的“党在我心中”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本单位实际创建富有特色的党员教育方式。三是建立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凭借校园网络交互性频道,实现专兼职党务工作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保持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鲜活性。
搭建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党员的政治、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要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先,要搭建活动平台。其次,要搭建制度平台。再次,要构筑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习效果,实现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全程化。
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各高校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首先,在考评内容上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各级党组织要注重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特点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台的职责要求,明确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作风、组织生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班级管理、宿舍建设、联系人工作、岗位职责履行、各种活动参与、遵章守纪等方面表现情况的具体标准。其次,在考评方式上要着重强化“三项考评”。一是正常的“三会一课”制度。二是严格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是坚持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把保持党组织先进性与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于清波.发挥大学生党员作用 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10):31-34.
[2] 刘兴平,王如高.浅论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28-29.
[3] 陈德喜.论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22-23.
第二篇: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魅力无穷的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寝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如何,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大学生的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大学校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业方面的不和谐:弄虚作假;与社会交往的不和谐:普遍伪造自我;经济活动的不和谐:信用差;道德精神的不和谐:道德缺失.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体现,是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根据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特点,着力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探索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路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构建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在我们的校园里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学校管理新格局。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我们美好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
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提高。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犯罪案例引起的反思,总结出造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以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课余生活,从而促进大学校园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 法制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41-02
一 大学生犯罪概述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定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曾几何时上大学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但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后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药家鑫案是2011年社会舆论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案发之初社会反响强烈喊杀声一片,到后来的“同学请愿”、“教授呼吁”,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药家鑫的判罚。虽然最终结果已经尘埃落定,但是人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药家鑫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父母、邻居、同学眼中的好学生,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 大学生犯罪成因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犯罪原因也具有特殊性,我认为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来考虑。
1.家庭原因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子女智力上的培养。高考体制下,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如我班2010级BCIT的某同学,自幼父母离异,从小便和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子聚少离多,平时交流很少,更谈不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久而久之,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2.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错误的舆论导向促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这使有些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思想不断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特别是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困惑和动摇。另外,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给一些学生家庭加重了负担,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们就以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学校原因
大学阶段是人生十分重要的时期。大学教育是决定着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关键。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有的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离开家庭,走上了社会,便逐渐滋生了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而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在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情况下,就容易以身试法。
三 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管理手段并不是要求学校要教条地粗暴地去干涉学生生活,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引导,使学生自觉地遵守。
2.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应只是看成绩的好坏,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方面,应当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法制讲座,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如食堂、寝室宣传法律知识,利用班会、团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共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大学生往往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异地求学。因此,学校便成为他们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有的同学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我班有些同学在学校做事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而回到家里却从不帮父母做任何的家务,人也十分叛逆。还有些同学在父母面前十分听话乖巧而在学校却很少与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方通过沟通,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校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纽带,让家长成为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四 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大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辅导员,应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校园生活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肖薇〕
第四篇: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以党风促校风的需要,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 的需要,更是加强学生党员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我认为作为党员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四个方面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理论水平。思想上的先进性是最重要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指使的.所以要想一个人做出 的行动体现先进性,就必需先让思想得到提升.首先,应该注意在政治上保持正确的方向,带头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党员在广大学生中要带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和党的基本知识,成为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 斗终生的表率。再次,学生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各项政策。要时刻注意学习党在现阶段发 表的各种指示文件,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带动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引导同学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发挥 其在政治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2、刻苦学习,突出学业,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的首要责任 是学习,学习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员更要在学习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浩瀚的书海中充实自己,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这都 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党员在学好自己的同时,,平时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对学习稍有 吃力的同学进行有效
地实际的帮助,与他们多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切磋,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3、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们在生活中还应该发挥艰苦朴素的精神,食堂中,超市中都应该克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我 们必须以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带动周围的同学,让我们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积极 主动,建立和谐的有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中弥漫着迷茫和困惑,所以大学生党员应该积极 联系周围的同学,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认真的劝 导,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找到他们的方向,树立生活的信心。大学生党员还应该积极主动 的,及自己所能帮助周围生活困难的同学,如有特殊情况还可以向组织反映,请求学校的帮助,让他们安心学习。
4、积极参加实践,切实锻炼自己。实践锻炼是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其是否能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班级建设,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还应该在集体中学会集体的利益大于一切热爱学校、关心集体、顾全大局,学会吃亏,学会谦让,学会担当。要能正确对待批评和荣誉,有缺点、错误要欢迎同学指出并勇于改正,逐步树立起党员的威信。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既是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又是大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党员只有从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思想先进,学习优秀,工作积极,生活热情,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团结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一个学生党员的应有价值。
第五篇: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
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