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渭县全面制定和落实牛羊养殖扶植政策
通渭县发展循环经济情况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渭县将发展旱作循环农业作为发展全县循环经济的有力抓手和切入点。近年来,我们坚持修梯田、兴科技、种玉米、搞养殖,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旱作循环农业,积极创建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县已初步走上了“种玉米-养牛-建沼气-肥田-种玉米”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是坚持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针对全县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制约发展的问题,县上提出并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抢抓省上实施10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和我县被列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机遇,坚持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推进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十一五”以来全县修建梯田33.5万亩,使全县梯田面积达到了11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5%。今年,全县计划新修梯田8万亩,目前,已完成春修梯田2万余亩。同时,按照“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全膜玉米植示范点建到哪里”的要求,建成了马营镇长川流域、陇阳乡六一村等一批“精品流域”,配套修建田间道路576公里,建设淤地坝28个。
二是坚持以全膜玉米种植为抓手,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长期以来,通渭县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等夏粮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加之全县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农业生产处于小旱歉收、大旱绝收的境况。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抢抓省、市主推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机遇,把全膜玉米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逐年加大推广力度。2007年,全县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73万亩,当年亩产达625公斤,是当地主种作物冬小麦亩产的5倍多,亩增收900多元。五年来,全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由1.73万亩增加到81万亩,粮食产量由14.4万吨增加到34.6万吨、年均增长24.5%。通渭由历史上的“缺粮大县”跃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12月26日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今年,全县已完成全覆膜面积111.92万亩,其中种植全膜玉米88.73万亩。同时,全县农业种植业结构明显优化,走出了一条“扬长避短”调整结构、推广科技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三是坚持以草畜转化为关键,着力发展旱作循环农业。着眼于促进玉米秸杆和牧草转化升值,我们坚持以种促养、以养带种,于2009年提出了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的目标,制定了《玉米秸杆养畜转化实施意见》,积极推广和普及青贮氨化、舍饲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利民牛业担保公司,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新建养殖场13个、养殖小区5个,新增基础母牛2.9万头,牛存栏达到5.8万头。
四是坚持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围绕养殖粪便利用,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在全县18个乡镇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9万眼、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53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处。农业发展步入了玉米秸秆带动养殖、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沼渣和沼液还田增肥地力的良性循环;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是坚持以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了农业
污染问题。农用塑料地膜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层,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引起农作物的减产。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白色污染”。而且废旧地膜碎片还会混杂在作物秸秆饲料中,随饲料进入牲畜体内,导致牲畜发病或死亡。地膜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了负作用。废旧地膜的及时回收再利用是防治“白色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目前,通过政府扶持和项目争取,已建成2万吨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生产线一条,回收加工废旧地膜5000吨;正在建设生产线一条,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第二篇:关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
关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
推进信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提案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优势,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发展潜力大,被誉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信阳经济新的增长点。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物产丰富,资源充沛。有五千年的历史的信阳,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信阳是中国汉姓的姓氏之根;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信阳具有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信阳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文化产业,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加上信阳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而在河南旅游市场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是信阳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何开拓新思路保护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具有信阳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文化走进生活,让民俗得以流传、让文化改变城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年年有发展,年年有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起了明显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先天不足,与上级有关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
问题。具体表现为:
1、认识不到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把发展思路定在原有的文化圈子内,没有像科技产业那样主动地与其他产业结合,并提供文化支持,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认识不到位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使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2、人才较缺乏。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各产业发展缺少专业人才,很多文化干部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懂纯文化生产,而不懂市场性的产业化生产,从而使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3、规模未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一是文化产业缺乏整体布局,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点多、面广、规模小、档次低、形式单
一、设施落后。二是文化产业自身没有发展目标,没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4、创新力不足。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体制机制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尚未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壮大,如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尚未成熟。有些文化产品因为种种因素,难以与市场接轨。
6、对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自2005年
河南省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更好的支持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省政府又针对此改革举措,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和省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我市对国家和河南省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没有制定信阳市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信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建议:
一、对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重点对土地、规划、建设等手续从快从简办理。
二、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集中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协助文化产业企业培养文化产业所需人才。
第三篇:xxx关于全面开展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XXX关于全面开展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县人民政府:
为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确保农民工“转户有通道、离乡有财产、进城有保障、生活有尊严”。根据县府办要求,现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落实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户籍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筑牢开展工作的基础。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是市委确定的“十大民工工程”之一,扎实推进户籍改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措施,也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了以余帮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户改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督促各村做好相关转户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稳妥推进。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参与户籍制度改革。同时,注意收集群众对转户工作的思想反映,及时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的相关工作。以宣传栏、政务公开栏、村村通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宣传。户改以来,共参加或开展业务培训4期260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册,利用“三进三同”“双百活动”等时机开展入户答疑解惑400余次。加大对转户对象的户改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城乡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加强督查考核,全面完成任务。一是加强指导,及时掌握全乡转户工作的动态与问题。二是乡政府组织督查组,对各村转户工作进行专门督查,建立每周督查通报制度,及时跟踪工作进度,确保我乡转户工作目标顺利完成。三是建立问责制度。各村按农户户数分布情况,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宣传动员和办理工作;乡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领导班子分片区负责制;各村实行村支两委总负责的责任制。对政策宣传解释不力、农户转户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问责。
第四篇:国务院全面督查政策落实情况 力破 中梗阻 确保令行禁止
国务院全面督查政策落实情况 力破 中梗阻 确保令行禁
止
原标题:国务院发出通知 部署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国务院6日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
通知指出,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合力推进,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收到实效。但必须看到,不少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应有的促进作用。为此,国务院决定派出督查组,对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督查。
通知强调,这次督查要达到四个目的,使之成为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政策落实、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法治政府的重要行动。一是要打通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二是要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风,做到守土有责、奋发有为,杜绝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纠正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兑现新一届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庄严承诺。三是要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实施责任追究,严肃问责,依法依规进行诫勉约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行政处分。这次督查要动真格,做到不尽责就问责,力戒“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切实增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四要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和强化抓落实的制度保障,体现施政要求,提高行政效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政策措施带来的实惠,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通知明确,这次督查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4年重点工作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包括19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这次督查将创新方式,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督查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督查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督查与舆论引导相结合。
按照通知要求,6月25日前,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自查并向国务院上报自查报告;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有关部门、单位和部分省(区、市)进行实地督查;7月10日前,各督查组将督查报告上报国务院。
第五篇:创新工作举措 落实惠民政策 柳园镇确保新农保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创新工作举措
落实惠民政策 柳园镇确保新农保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各位领导、与会同志们:
自“新农保”工作开展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动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镇全体干部职工与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昼夜奋战,终于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现将工作做法和效果向领导和同志们做如下汇报:
一、成立组织、吃透精神,确保工作开展不走样
我县新农保工作动员会安排后,柳园镇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党政联席会,成立了专门组织,明确由镇长王会钦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职苗学彬任副组长,各片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业务指导办公室,劳动事务保障站全体成员负责指导全镇新农保业务的培训、指导、安排、督导、落实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将各片进展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同时我镇8个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在全镇形成了小组管协调,各片比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保证新农保工作正确、快速、有序发展,柳园镇先后组织镇、村全体干部、各村协办员参加了3次业务指导培训会,确保了新农保工作开展顺利推进。
做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不丢失。
由于组织机构保证,工作措施得力,办公环境改善,柳园镇信息采集36708 人,完成应参保人数的91%;征缴保费达到301.9万多元。全镇53个村表一至表四,60周岁以上人员审核表、明细表一式三套已全部加盖公章,按编码顺序归类装入档案袋,存放档案室管理。
尽管我镇“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面临管理和操作难题。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再加上部分群众对户籍意识淡薄,存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等现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入伍人员、外出打工人员、婚嫁未办理户籍转迁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等不同情形,相应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做到应保尽保,避免历史遗留问题,这使得开展新农保工作面临相当大的管理和操作难题。
二、新农保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参与人多,宣传时间短,造成群众理解不系统,不全面。比如新农保的附加条件“60周岁老人要想拿到国家基础养老金,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该参保缴费”。对这个条件,有些子女理解为是在给父母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不认为现在的缴费是在为自己养老进行积累。经过走访调查分析,这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教育、传统美德修养方面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