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力度解决驻县单位党员监管工作中的难点
文章标题:加大力度解决驻县单位党员监管工作中的难点
目前,在县区范围内至少有二十个驻县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单位的行政事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随后,部份单位的党组织也收到行政主管部门一条线管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党员属地管理的原则,也不利于对党员的监督管理,造成监管上的真空地带,出现了“三难”问题。
管
理难到位。驻县单位的行政事务和党员管理收归省市行政部门一条线管理后,对驻县单位监管的“婆婆”虽然少了,但是“媳妇”的脾气大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不可能常驻基层,有的下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往往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可能非常全面、非常详细地掌握情况,至于下属单位有没有按照党章的要求,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民主生活会上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情况,其上级主管部门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驻县单位的领导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思想意识上滑坡,错误地认为天高皇帝远没有谁管得了自己,不自觉地厌烦组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言堂,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的组织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机构也形同虚设。
问题难发现。失去了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驻县单位在一个监管层面狭小的环境中工作,就象工作在另类的“世外桃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往来少,其工作情况也不了解,在这个独立王国中,就容易产生违反组织原则任人唯亲、独权专制问题,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收贿送礼违法乱纪等情况。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内部分赃不均,导致后院起火,一般很难被相关部门发现,即使有些问题浮出水面,地方党组织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权过问,由于心存顾虑,许多地方党组织为了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好关系,也不会将其存在的问题主动向上反映。
处理难落实。对党组织也收归上级管理的驻县单位的监督,目前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只有检察部门,对此,有些驻县单位的领导也非常清楚,千方百计躲避检察部门的监督,特别是在不构成违法,只构成违纪问题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检察机关不要将情况向其主管部门反映。据报载,有些县市的检察机关近几年来,查处了不少驻县单位的违法乱纪问题,有的涉及违规资金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但最后没有追究相关人员的党政纪责任。即便有些问题其主管部门也会直接调查,有的也碍于情面往往从关心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轻描淡写,不认真深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最后不了了之。
针对上述存在的“三难”问题,驻县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党组织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互通情况,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三难”问题。
一要形成合力引导。根据党员属地管理原则,对驻县单位党员的管理实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和当地党组织的双重管理,驻县单位党组织的人事关系,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但党内职务任命之前必须征求当地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党员,组织各项活动等党务日常工作,以地方党组织为主,以上级党组织监管为辅。同时,建立党员管理反馈和党员管理询问两项制度,当地党组织应当定期将驻县单位党员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等情况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反馈,当上级主管部门需要了解掌握情况时,可来人来函询问相关事项。通过对驻县单位党员教育管理,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和谐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要借助外力纠偏。上级行政主管单位面对分散在各地的下属部门应当加大监督力度,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程序,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当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检察、纪检监察和公安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经常督促、经常检查、经常提醒,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及时整改上报,通过有效的监督,让驻县单位的党员干部自省、自警、自律。
三要增强内力预防。驻县单位党组织要改变只注重行政管理,而忽视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问题。要勤炼“内功”,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性锻炼,利用“三会一课”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对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切实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党员干部精业、敬业、创业,扎实开展党员劳动竞赛活动,及时纠正班子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免疫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纪守法,务实创新,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大力度解决驻县单位党员监管工作中的难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大力度解决驻县单位党员监管工作中的难点。
第二篇:浅议药包材的监管难点及解决对策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是药品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药品生产、流通及使用的全过程,尤其是药物制剂中,一些剂型本身就是依附包装而存在的(如气雾剂等)。由于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组成配方、所选择的原辅料及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不恰当的材料引起活性成分的迁移、吸附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失效,有的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药包材对保证药品的稳
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但是,与药品质量管理相比,我国目前药包材质量管理明显滞后,监管部门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疑惑。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体制的不适应
药包材企业的注册申报工作都是直接上报国家局或省局,并不经过市县两级药监部门的初审,但是日常监管工作却是市县两级基层药监部门承担,部分企业从自身商业保密的角度,拒绝向所在辖区内的基层药监部门提供完整的注册申报材料。导致有的基层药监部门对辖区内的药包材产品缺乏了解,监管更是无从下手。有的药包材企业甚至拒绝市县级药监局的监管,认为自己是在国家局取得的注册证,有什么事直接找省局,对市县局的监管不予配合,甚至百般刁难。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关于药包材的法律法规仅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一唯一的部门规章,仅仅规定了药包材的注册管理,没有明确的生产环节的管理要求,导致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标准。如《办法》第64条第二款规定:生产并销售或者进口不合格药包材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生产或者进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已经生产或者进口的药包材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处理。第65条规定:对使用不合格药包材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使用,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包装药品的药包材应当立即收回并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处理。但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药监部门对药包材是否“不合格”缺乏相应的判定依据。同时,《办法》未明确对使用未经注册的或不合格药包材的医院制剂室的处罚措施,导致药监部门在监督执法中对此类情况的处理因缺乏明确依据而产生监管的随意性。
此外,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如对药包材的包装、标签管理以及药包材的使用管理无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对药包材做相容性试验,但却找不到相关的明确的规定。对药包材的包装标签也无相应地要求。我们发现药包材厂生产出来的药包材就用旧麻布口袋当外包装,上面手写生产单位、品名等;作为药包材这种产品更是没有任何标识。比如生产塑料瓶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塑料瓶上面什么标识也没有,根本无从鉴别该产品是从哪个单位生产的、有无注册证。这种状况导致无证生产药包材的企业的取缔有一定难度,我们能要求的也仅是提供一张注册证,企业很容易偷梁换柱购进低价的无证企业生产的药包材。
(三)监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匮乏
药包材监管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尤其对药包材检验技能的掌握更是不可或缺,但在基层药监部门,大部分是“非药学出身”,即便是药学专业出身,对药包材知识的掌握也是十分有限,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此方面的专业培训,市场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监管者本身知识的匮乏是导致药包材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技术监督手段的落后
对药包材质量的定性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专业的检测设备,而根据相关的药包材国家标准,大部分药包材检测项目较多,涉及专业性较强,要求的检测仪器条件也较高。以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为例,检测项目就有[外观]、[鉴别](包括红外光谱、密度)、[密封性]、[振荡试验]、[水蒸气渗透]、[炽灼残渣]、[溶出物试验](包括易氧化物、重金属、不挥发物)、[微生物限度]、[异常毒性]等十来项。目前,省级以下药检所还没有药包材质量检测能力,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和设备与实际的监管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五)药包材生产及使用单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将药包材纳入法制化监管的历史并不长,药包材作为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作用也未能被药包材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所广泛认同。生产企业重经济效益,轻质量管理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药包材使用单位也缺乏对所使用的药包材的规范管理,相当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未制定药包材的采购、验收、使用等管理制度,更缺乏对其所用药包材的检测能力。诸如此类,也为我们的监管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解决对策:
(一)完善药包材配套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鉴于目前,对药包材生产的监管缺乏操作性强
第三篇: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党员是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方面要明确各党(工)委领导责任。要根据上级部署,作出党员教育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运行制度,做好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信息沟通作用。另一方面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基层单位党组织要结合本村、本单位实际,负责具体安排落实,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扎实开展党员教育的各项活动,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年老体弱党员的工作,保证党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认真组织好党员民主生活会与民主评议等工作,对参加教育培训不积极和不合格的党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负责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资料档案,配合上级党组织的检查指导。
二是统筹兼顾,紧跟时代。一是根据时代特点,把加强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指导与开展科技、经济、法律等教育相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根据工作实际特点,做到有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固定场所、教学设备、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内容。三是根据党员特点,把开展培训与解决党员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激发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党员的先进性,既要强调“自律”,更要坚持“他律”。要健全党员日常管理机制。主动进入党员的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实施跟踪教育、管理与监督,真正做到党员走到哪里,教育、管理和监督就跟到哪里。特别是对流动党员,要随时联系,让外出务工党员始终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要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党员保持党性的行为获得正面评价和舆论支持,违背党性的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
四是创新方法,增强实效。采取科学、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有效增强教育培训效果。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真正“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培训。一方面把课堂搬到基地里,对农村党员进行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把“致富能手”、“农村实用人才”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远程教育快捷、方便、灵活、实用的优势,尽快让这一最新、最灵活、最便捷的教育方式为党员所接受。同时,采取抓头带尾、抓点带面和抓大带小等方法,通过传、帮、带,使贫困户自觉学习发家致富好的经验与做法,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更新内容,增强针对性。教育培训要出成效,必须
把准党员思想脉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地方特点和农村党员的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确定培训内容。一是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