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国家公务员:官员下基层怕湿鞋何止行为失当?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6月20日12时30分,贵溪市白田乡兰田村,3名小学生在吃完午饭返校途中意外落水,造成1人死亡1人失踪。网友称在救援现场,有干部为避免趟水叫同事背其过河。经查,被背干部为贵溪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目前已被免职。
面对学生落水的伤亡事故,现场风雨如晦、群众撕心裂肺,救灾一线的官员却纠结于鞋子能不能湿水——不管是怎样的客观理由,恐怕让民众看到的,就是权力者的自私与骄矜。
落水事故发生后,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科员丁先保于21日上午赶赴现场参与搜救,经过一段漫水路段时,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被在场群众拍照并发到个人微博。听起来,这属于官员互助行为,背人的不是民众,当事官员也不是主动要求背过去。但问题恰恰在于三个层面:
一者,为什么是“科员背副主任”?这是尊老爱幼还是官场规则?这些天,在各地的民主生活会上,能否亲自拎包、端茶倒水等“细枝末节”,往往成为四风的试纸。民众想问的是:官大一级,就非要心安理得爬到下属的背上去?
二者,“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这显然不能成为不脸红地趴上下属肩背的合理藉口。就像网友反问的,贪腐受贿的权力寻租,有几个不是“主动”送过来的?可怕的并不是下属疑似谄媚的邀约,而是官员对于这种“福利”近乎不设防地笑纳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说,只要不是官员主动作为,那么,权力失范就是可以谅解的?
三者,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当下,群众蹚水救人,官员趴在背上围观,这种官僚与冷血的作风,对于落水孩子的亲人而言,算不算另一种伤害呢?不得不说,这种“怕湿鞋”的心思,如同当年“表叔”杨达才的微笑一样不合时宜。或者说,它悖逆了一个人民公仆在公务履职中该有的情怀与姿态。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10月,浙江余姚三七镇某干部下乡视察水灾,因脚穿高档皮鞋,怕弄湿,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中,事后,王某同样被免职处理。同样是背人者“主动邀请”,同样是被背者备受诟病。前赴后继失足在同一个地方,某些地方官员的“媒商”何以如此之低?
频频曝光的官员丑态警示着,“常在河边走”,终会掉“水”中。俗话说窥斑见豹,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往往折射出根深蒂固的作风。在权利对权力的监督日益严苛的今天,官员下基层因“怕湿鞋”而免职,恐怕谈不上有多冤枉吧。在当下,公仆这一词意味着更多监督目光,有时甚至被人反复打量。看干部看什么?就是这一个个小细节
6月20日中午,江西贵溪市白田乡兰田村,3名小学女生在吃完午饭返校途中意外落水,造成1人死亡1人失踪。据江西省政府办官微公布的调查结果:落水事故发生后,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科员丁先保于21日上午赶赴现场参与搜救,经过一段漫水路段时,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王军华在特殊环境、特殊场合做出了不当行为,给予免职。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那张背人的照片,仿佛一次严肃的道德指控,置王军华于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而“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的辩辞,更引发了“被主动”的猜疑。即便确属主动,但王军华安然趴在下属背上,仍显得异常醒目。如今王军华被免职,既可看出相关部门的从严治理,也可感受到与舆论的积极互动。
无论背还是被背,如果放在毫无官职的民众身上,压根就不能称之为事,更不会引来满城风雨。而此事之所以持续发酵,就在于王军华的公职人员身份。正如有人引申的,与其说他脱不掉的是鞋子,毋宁说他放不下的是身子。如果确实害怕鞋湿,何不脱掉鞋子?既是处理落水事故,哪有心情和时间顾惜脚下鞋子?
官员趴在下属背上,影响公仆形象。在当下,公仆这一词意味着更多监督目光,有时甚至被人反复打量。身为公仆,越是在紧要关头,越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出现险情,应该“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就像前不久那些甘当人质的干部,应该做到“平常时候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之际能豁出去”。惟其如此,才称得上尽职尽责,才能扞卫公仆形象。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绝不是对公仆的苛求。让下属背,这事不会发生在焦裕禄身上,因为他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有“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这事也不会发生在杨善洲身上,因为他身上有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有“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蹚水能是多大的事呢?然而能不能吃苦、守不守得住初心,看的就是一个个细节。
换句话说,如果官员事事让人伺候,茶杯让人端,提包让人拎,车门让人开,稿子让人写„„难免在工作甚至生活中,失去了起码的“自理能力”;如果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高脚杯端得多了、大碗茶端得少了,又如何受到民众拥戴?
湿鞋还是失官,并不难选择。如果处理不好,失去的不仅是官,更可能失掉了形象,失去了民心。那段漫水路段就是一张无声的考卷,怎么选择,就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不可背弃;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应该时刻牢记。但愿这张照片所引发的**,能够引起更多干部的自我比照和自警自励。
第二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官员作汇报口若悬河 下基层截然不同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申论热点:“毕业生大军”生计维艰当保姆谋出路|申论热点:大学生村官不应是逃避就业压力的鸡肋|申论热点:面对个人极端暴力须坚守法律坐标|申论热点:航班晚点|
访最贫困家庭,听最真实意见,解最急迫问题„„近日,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出榜样。
然而,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发现,在一些地方,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现象依然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见不到群众的问题仍然突出。广大群众期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
【问题1 不会“融入”】
面对群众结结巴巴
近日,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
“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他私下向记者坦承,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
“开大会作报告都在行,怎么见到老百姓就没得谈了呢?”一位在场人士事后纳闷。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查不清基层的实情,摸不准群众的诉求。
“不会融入群众,反映了当前有些干部并没有找准自身定位,摆正群众位置。”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认为,这种错位的群众观造成一些事关公众利益的决策往往缺乏“民意”基础,容易拍脑袋、瞎决策,引发群众不满。
【问题2 不愿“心入”】
下了基层也是走过场
记者在大别山区走访时,当地一些困难家庭群众称,这么多年,镇干部基本没上门过,更别说县里干部了。
谈及深入群众时,一些干部往往以工作忙、抽不开身为理由。然而,有的却将大把时间花在公款吃喝游娱等事情上。
日前,中央纪委通报了8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部分干部吃喝游娱现象赫然在列,如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街道党工委书记组织10名工作人员赴外地公款旅游,四川达州市安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在考核工作期间公款娱乐„„
群众反映,部分干部不愿“身入”更不愿“心入”:要么借口公务繁忙,走基层迈不开腿;要么下去了也是走过场、做样子。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这暴露出个别干部对群众感情淡漠,认为自己比群众“高一等”,存在“居庙堂之高而拒群众之远”的做派,热衷于政绩工程、与老板打得火热,基层调查研究习惯于“看材料、要数字、催报表”。
【问题3 不敢“深入”】
遇到矛盾腾挪躲闪
江苏盱眙县王店乡民建村村民日前反映,今年7月,该村不少民房被当地有关部门以违章建筑名义“强拆”,村民认为有问题因此多次向上反映,却很难找到相关领导。“总说走群众路线,但为什么找干部反映点问题总是这么难,面都不让见。”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碰到矛盾腾挪躲闪”,成为一些干部不敢直面矛盾的真实写照。专家认为,有的干部表现政绩时争先恐后,但却害怕解决难题,不敢深入矛盾一线。
一些诸如小区污水外溢、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普遍规律是,群众此前曾反复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或见不到干部回应,或被“踢皮球”,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安徽省纪委原党风党纪监督员李益湘认为,领导干部要不怕坐冷板凳,不怕掉架子,不怕碰钉子,直面群众意见和批评,有问题认真解决,有矛盾努力化解,以心换心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