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

时间:2019-05-12 16:4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

第一篇: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

在全县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精神报告会上的主持词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朝升

2011年11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目的就是通过专家的讲解,使大家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扎实推进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在家的领导;人武部、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人;各乡镇、部门、单位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为保证会场纪律,请大家不要随意走动,并将手机关闭或调至振动状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自治区讲师团雷金银同志为我们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雷金银同志现任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全区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族艺林》刊物主编。编辑出版了《宁夏文化艺术博览》、《回族宴席曲》、《宁夏文化艺术探赜(zé)》、《宁夏文化艺术集锦》等书刊,主编了《宁夏通志〃文化卷》、《黄河风辞》等史学艺术刊物。同时,还发表了《我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不容忽视》、《宁夏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1《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看话剧〈铁杆庄稼〉》、《从古兰经看伊斯兰文化的主要特征》、《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宁夏民歌歌曲的集中呈现——花儿飞四方》等10余篇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有些还荣获国家和自治区奖励。组织策划了首届宁夏黄河文化论坛,并与亚洲财富论坛共同举办了中国宁夏文化产业峰会。雷所长艺术造诣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雷所长为大家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 ※ ※ ※ ※ ※ ※ ※

刚才,雷所长站在全局的、理论的高度,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就;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五个方面进行了辅导。雷所长报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我和大家一样听了很有收获,很有感触,深受启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雷所长的精彩辅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县各级党组织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区、市、县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各项事业大跨越,为“六个中宁”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是精心组织,全面掀起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党委(党组)中心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冬季党员轮训的有利时机,主动联系县宣讲组深入本部门、单位,向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大家深入领会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形成“领导带头、党员引领、全民参与”的浓厚学习氛围,并把全会精神学习作为年终个人学习情况检查的重要内容,全面迅速掀起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新热潮,进一步把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

三是以全会精神为指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狠抓当前工作、谋划明年工作结合起来,以全会精神为动力,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抓手,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和谐富裕新中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同志们,今天的报告会到此结束,散会。

第二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县委党校做到“三结合”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县委党校及时反应,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全力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做到“三结合”。与加强理论学习相结合。加强提高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刻领会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提高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做好宣讲培训相结合。全面把握全会精神,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宣讲组,丰富讲课内容,为宣讲全会精神做好准备;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把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激发创先争优活力,进而推动党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

作者:文化部副部长 杨志今

提要:讲稿在深刻揭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里程碑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梳理:

一、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这次全会的里程碑作用,可以用六个“重要”加以说明:一是重要时期、重要会议;二是重要主题、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次中央全会对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可见这次会议主题之重大,意义之重要;三是重要决定、重要部署。这次全会对于文化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战略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会议所做的《决定》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探索;应该说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可以说这次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方面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对于《决定》的精神,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且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了进一步阐述。

第一,在重要时期、重要时刻召开一次全会集中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居民消费就进入了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在已经达到了4200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居民消费正由温饱型、生存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另有国外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000美元的时候,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将呈现井喷之势。就我国而言,我国地大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现在我国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很快,但是还不至于到井喷地步。目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样性的特点,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又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地凸显。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文化领域已呈现出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态势,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渠道的供给能力还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文化领域是受传统体制影响比较深的领域之一,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配置文化资源,造成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混为一谈的状况。由此导致了本来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资源遭到挤占,经费明显不足,从而难以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比如民族文化宫、工人文化宫等,曾经一度成了家具展销会、服装展销会,甚至有的成了农副产品展销场所。这种公共文化场所职能错位的现象,现在我们基本纠正了过来。另外,本来应该走向市场的国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又长期地游离于市场之外,近乎是躺在政府的怀抱之中,所以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好多经营性的文化单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存在着生存危机。

三是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和再产生的商品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文化产品履行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文化产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这种“双重属性”表现出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是事业体制,好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单位,根本不具备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因此难于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我们这些资源没有转化成应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在文化竞争当中,我们处于严重的西强我弱的状态。这种状况如若长期下去,国外的文化产品势必大量涌入,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同时,我们又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最后的结果就是既守不住我们自己的阵地,也打不出去,终究难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四是面临着现代传播技术汹涌发展带来的挑战。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国有文化单位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敏感,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表现为三个“难以”:一是难以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二是难以应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们整个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好多单位不能适应的关键因素;三是难以同发达国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催生新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抗衡。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挑战,《决定》做出了以下四个迫切需要的重要判断: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的改革发展。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的文化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中国经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远远没有达到与我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地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些大型企业,诸如中石油、中石化,已经跻身世界500强,但是我国的文化企业到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当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大量出口的时候,中国制造的精神产品却少之又少。诸如我国电视机已经大量的出口,但是随着电视机的出口,我们的内容和我们的价值观没有相应地输出去。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本的机器猫、阿童木和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成长的时候,在西方电视台、欧美电视台,没有播出过一集中国的动画节目。可见,在文化交流中,呈现着严重不对称的状况,是严重的西强我弱。又如我和文化部门的同志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许多中国人特别是读过大学的人,对于欧美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都比较熟悉。这种熟悉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欧美人对于我国文化名人和经典作品的熟悉程度。

现在在国际外交领域,我国已经逐渐地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现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一件大事,离开了中国的参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走到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心。国际敌对势力凭借其文化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在国际斗争的主动权。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的改革发展。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全党全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既直接地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例如美国的动漫诸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一些大片都在用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所以推动科学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用文化提升经济,推动经济和文化更加有机地融合和统一。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地关系民生幸福。过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如今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尺度。没有精神文化的滋养,一个人不可能幸福;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十分显著的标志。有一年我到北欧访问,了解到北欧的一些国家比如挪威,政府每年拿出相当的资金以免费或者低票价让老百姓欣赏高雅艺术的演出。那年,我到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卑尔根是挪威大作曲家格里格的故乡,我到的时候正好赶上格里格的诞辰。每年在格里格诞辰的这一天都要在他的故乡卑尔根搞“格里格音乐节”,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那个城市不大,但是有好多的剧院、教堂。每年在这个时候,大概一周的时间,所有的剧院、教堂都在演出,有交响音乐会、歌剧、音乐剧,大多数的演出都是免费的,演出场所是观众爆满。吃晚饭的时候,我跟他们的政府官员交流说,你们7天这么多的演出场所,像教堂的演出全部是免费的,有少数是卖票的,但是票价很低,按中国人的标准核算大概就几块钱门票。搞这么一个音乐节,你们大概要花费很多的钱,资金来源怎么解决?他们的官员告诉我,80%的经费是政府出的,约20%的经费通过社会募捐来解决。他们把这种免费或者低票价欣赏高雅艺术的 福利叫文化福利,当时我们很羡慕。几年以后,我国政府提出“文化民生”,我认为“文化民生”和“文化福利”大体上是一个意思。用《决定》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次《决定》用四个“越来越”提醒全党全社会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企盼。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的改革发展。《决定》用两句精辟的语言概括了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一句话是文治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这次《决定》非常新的一个提法,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联系;另外一句话是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觉得这句话就讲透了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用三个关系提醒全党全社会要增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文化改革发展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蓬勃进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决定》把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在起草文件调研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同志反映,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规划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二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迫切,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三是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急待加强与改进;四是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力度仍需加大;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六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七是文化“走出去”仍然薄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八是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急需加强。以上这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工作层面的问题,又有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都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

正是基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这种紧迫性,《决定》提出两个“作为”:一是要自觉地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二是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决定起草过程中,包括《决定》发表以后,大家对《决定》涉及的文化的内涵提出了问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非常宽泛,包括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通常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管辖的文化属于小文化范畴;这次《决定》涉及的文化范畴属于中文化范畴,就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范畴。

二、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决定》开宗明义,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和90年我们党的发展,看文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强调了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泱泱文明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正是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延续至今。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成就了这种传奇和殊荣。中华民族以共同的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最深厚、最牢固、最顽强的血脉,可以说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因此,《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决定》还强调,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对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决定》强调了文化在我们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崛起,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940年,在抗日战争的过程当中,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改革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可见,我们的开国领袖在抗日战争那么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就有着高远的文化眼光;1979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他提出两个“不能动摇”的论断: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胡锦涛同志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国、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以上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我还想从另外几个角度讲几点体会:

一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大都追求建功立业,追求流芳百世,幻想后世永远记住他们的英名,记住他们开创的盛世。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事实: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还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法国,乃至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包括中国的盛唐、宋代等等,它们都创造过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但是当这些轰轰烈烈的时代过去之后,今天我们所看到和向往的,仍然让我们流连不已、沉醉不已的,大多是以文化的形态留存下来的不朽的文化艺术。当我们到国外旅游,去意大利,依然会被“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建筑、精美的雕塑与绘画深深地吸引;到英国,一定要看大英博物馆;到法国,一定要去卢浮宫、凡尔赛宫;到俄罗斯,除了莫斯科以外,大家最向往的就是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有众多精妙绝伦的博物馆、大剧院,收藏了众多名垂千古的艺术品,在那里的大剧院每天都要上演世界最高水平的歌剧、交响乐、芭蕾舞。回望中国的盛唐与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宋代,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而对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数,也就是今天地方官员津津乐道的GDp,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或者能说的清楚。我在意大利问他们的政府官员,文艺复兴时期的GDp是多少?他们说不出来。同样你让中国的官员说唐代GDp是多少?说不出来。但是对那个时期文化艺术的创造,大家都是如数家珍的,包括到了今天,我们到众多的旅游胜地,后人依然在享用着古人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我想这就是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积累传承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文化的成果不仅可以惠及当代,而且可以泽被后世。

二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如何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开始向后工业文明时代过渡,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全球化的进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各国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中国加入世贸就是要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在经济差异愈益缩小的未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独特性、差异性,我想可能主要就要靠文化了。因此,文化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独特、最珍贵的精神名片,也就是说精神的DNA。当今世界大国并不仅仅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是指这个国家在世界闻名秩序当中的排序、地位。一个没有思想表达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必定会成为当代世界、国际社会中失语的、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从文化自身的特性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许多方面,不能像经济发展一样,简单地用量化标准来推进。在经济发展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大搞限期工程,限期到的时候必须完成。文化发展中的许多硬件设施建设可以考虑量化标准,比如说一个城市在规划当中,建多少座博物馆、美术馆,小区规划当中建几座电影院、几个老年活动中心,这些是可以提量化标准的,但是文化的内容建设是不能简单地提量化标准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特别尊重个性和审美创造。因此,用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创造是不可行的。文化的投入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可以持续、持久、长期地发挥作用,它通过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进而影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些精神文化产品不会立即创造GDp,但是它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影响,是独特而持久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就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读了一本文学名著,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一是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文化建设上最根本的成就,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就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二是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就是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础。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指引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最根本的表现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更加自觉了;三是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就是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四是形成了一个发展思路。就是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这个思路把文化发展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个思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

下面我分事业和产业给大家讲一下,文化事业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主要是五个方面的保障: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权益。现在我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是政府出钱来做的。现在2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能看到电视,可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一些游牧地区还做不到,现在我们也在通过一些便携式的电视设备来解决。同时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实现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工程”,现在的社区和乡镇基本上都建了综合文化站,经费基本上也都是由政府财政来解决的;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看图书的群益。我们实行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每一个村建一个书屋,免费配备图书,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村内农家书屋的建设;三是保障农民群众看电影的权益。我们实行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程,保证一个村一个月免费看一场电影;四是保障人民通过互联网络,享受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的权益。由文化部牵头搞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在这个工程已经覆盖了全国75%的行政村。五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权益。现在全国1800多家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今年我们政府财政又拿出30亿来补助免费开放。今年全国两会之前,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发了文件,实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三馆免费开放。现在各省地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陆续地实行了免费开放。这是我讲的文化事业就是要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以市场融资为主,这就需要我们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现在我们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30多家电影制片厂,50多家电视剧制作单位,500多家文艺院团,1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都已经注销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在全国一共核销了18万个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一共4300多个,这也是一项非常大的动作。

五是形成了一个开放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的格局。既间接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又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过去在欧美,中国文化是被边缘化的,现在已经逐步开始成为了热门。例如1997年,美国每300所学校中有一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现在是每30所学校中就有一所开设中文课程。此外,现在我们与150多个国家开展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在全世界建了350多个孔子学院。以上五个方面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决定》中讲的两个显著:一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二是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在第二部分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由此,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决定》回答了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决定》提出的一条道路、一个强国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上,坚持这条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关系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坚持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着力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途径是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闪耀着崇高的精神情操,比如我们文化传统中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道德之光。《决定》对优秀文化传统作出了精辟概括,指出优秀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的文化建设,既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又不能忘记文化的根本。我们对文化之根要怀有崇敬、尊敬和礼敬之情。《决定》提出了三个“大力弘扬”: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二是大力弘扬“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三是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什么这时候我们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起草文件的过程当中,我们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又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说是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从征求意见和全会讨论的情况看,大家一致赞同这个目标。《决定》发表以后,社会各界的反响也是比较热烈的。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积累传承的过程,同时它又与我国的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因此这次全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决定用了五个“以”作了精辟论述: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二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四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次《决定》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等六个方面的目标。这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既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我们把它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文化的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东西,既要注重理论上和战略上来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中央在征求意见和调研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道德思想基础;二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实力;四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决定》围绕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明确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当今世界举凡强国全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全会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且把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主线、一条红线来贯穿全篇。《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文化的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具体表现,同时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的“魂”。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方面讲有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等。文化的“魂”和“体”,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统一在文化建设的实践当中。离开“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魂”也就无所依附,也就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也就难以实现。“魂”和“体”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精神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经常我们说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其中思想性就是它的“魂”,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风格、样式、传播手段就是它的“体”。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文化建设境界,就是要强魂健体,要形神皆备。因此《决定》强调,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方面。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还要在重点人群上下工夫。我们突出强调三类重点人群:一是领导干部;二是公众人物;三是青少年。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对于社会公众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我们的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这三类人群是我们的重点人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项任务,《决定》从四个方面做了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在征求意见和调研起草的过程中,一些同志强烈建议,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概述,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草的过程当中,中央领导同志对此也非常重视,文件起草组也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同时还委托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让他们集中最优秀的专家学者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表述进行调研。从后来调研和汇总的情况看,各方面的意见非常的不统一,五花八门,有几十种表述。有从国家层面的表述,有从社会层面的表述,有从个人层面的表述等等,非常之多。因此后来经过反复斟酌认为,目前概括出能够得到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条件尚不成熟。与其现在提出一个马上引起各方面争议、不成熟的东西出来,还不如暂时不要概括出一个规范的、统一的表述。因此,中央领导建议,期望我们在实践当中继续来探索、来总结。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充分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的工作是要创作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方向是正确的,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同时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体的期待相比,文化的创作生产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精品力作还不多。广大群众对于文化创作生产中存在的“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以及“一切向钱看”等问题,反应还是非常强烈的。为此,《决定》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过去我们提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由过去的“更多更好”到现在的“更好更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序排序调整,而是有着深刻内涵和要求上的区别。这个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律在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建设这样的一个要求。就是更加地注重质量、注重内涵,这与我们经济发展当中“转方式、调结构”是一致的。我体会,“更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向要好;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人民群众要喜爱;“更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准备多;二是体材题材多;三是形式手段多。

对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决定分别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主要领域,做出工作部署。《决定》明确要求:一是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二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三是关于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四是关于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对于网络文化,我稍微展开讲几句。互相网催生了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也成为现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的平台。从文化的角度看,互相网有三个定位:一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舆论诉求的集散地;三是我们和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和反渗透的重要战场。当前网上,一方面是主流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同时,负面的东西也不少,特别是网上一些有害的信息,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可以概括了为四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网络淫秽色情毒害青少年;二是网络的炒作以谩骂攻击代替理性讨论,以人肉搜索代替侦查、调查,以舆论审判代替国家法律;三是一些群体性的事件,借助网络炒作,借助网络来发动,一些人借助网络煽动闹事;四是西方敌对势力把互相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重要手段,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中亚的颜色革命,到包括现在西亚、北非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背后网络起了很大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这些网络背后,西方势力始终是一个很强的推手。所以《决定》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提出要坚持“十六字“方针,就是“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我觉得在这方面,依法管理可能将是下一步网络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五是关于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做到两个科学把握:一是科学把握总体思路,就是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是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地享有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科学把握奋斗目标,就是文化事业要全面繁荣。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其中,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全会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关于农民工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我国目前有1.5亿到2亿的农民工,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又成了一个“两不靠”的群体,离开了农村以后,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他们失去作用了,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又没有把他们纳入为服务对象,结果在13亿人口当中,有2亿人口游离于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文化部去年做了一个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研,在调研当中发现,包括在北京的一些农民工,在他们居住的工棚里面,连电视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其它的精神文化享受。所以这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重视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决定》明确,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他们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相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的网络建设、支持和扶持的力度。深入地实施了四项工程,就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立一个机制,就是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设

立一个专项资金,就是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同时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当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它本身又是重要的经济力量,具有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其所有产业当中,出口能力最强的产业。据资料统计,美国生产的电影,它的数量只占全球电影生产数量的不到1/10,但是它在全球的票房占全球票房的50%到60%,可见它的利润之高,实际影响力之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福利的必然要求。这里要注意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跟我们在经济领域中的要求是不同的。经济领域我们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因为文化产品既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所以提出了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当中,是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出发的,做出的科学论断。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到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是23%,大大地高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2.7%,一些省市,特别一些中部地区,沿海、沿江的省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里有一个标准,就是占到地区生产总值5%以上,就成为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换算,到“十二五”末,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5%,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另外,文化产业越发达,它所承载的价值观的传播也就越广泛。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非常艺术生动地传播美国精神。人们说美国靠“三片”把美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一片是薯片,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一片是芯片,就是软件;还有一片就是美国大片,就是电影。因此不发展文化产业,就既占领不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市场,同时我们的文化产品也走不出去。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还不发达:一是总量不大;二是结构不合理;三是原创能力不够;四是知名品牌不多;五是科技含量不高。例如我国500多家的出版社,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700到800亿元的人民币。世界著名的出版集团,德国贝塔斯曼,它一年的总产值就相当于人民币1000亿元。基于此,《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四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四是扩大文化消费。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六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体制。包括两句话:一句话是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第二句话是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我国经济上顺差,但是文化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逆差。我国图书版权的进出口,在2003年是9比1,到去年经过努力成了3比1,比前些年的差距大大缩小,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逆差。这说明我们“走出去”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决定》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六,建设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这方面《决定》做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部署: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层次文化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这里我对设立国家荣誉称号的问题着重讲一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这次《决定》再次强调,要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荣誉文化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我觉得这是我们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方针的具体体现。这有利于调动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作热情,也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领军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在文化领域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水平。《决定》强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全会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积极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来关心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建设、投身文化建设,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共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环境监测站 冯冬全

2011年12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作为一名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因此我们在基层工作中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作为一名环境保护行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始终要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作为一名环境保护技术人员,我们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点,为今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明确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除学习专业技能,还要在政治思想上提高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切实把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艰苦创业、目光对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心无旁骛地为的文化建设做贡献。

第五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主持词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主持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深入领会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请来了市委党校纪检副书记逄湿旗同志为我们进行全面讲解。相信通过逄书记今天的解读,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不断在认识上有新的高度、在实践有新的探索、在发展上有新的成效。机会难得,希望大家认真听、认真记,认真领会。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逄书记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教育体育局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各股室干部、党委所属各支部书记共计120余人。

下面请逄书记为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

……

逄书记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精彩纷呈,既有理论的总结,也有材料的剖析;既有形象的说明,也有丰富的事例,使我们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逄书记的精彩报告。下面,就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强调四点意见:

主 持 词

下面,就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强调三点意见:

全市各校(单位)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决定》,努力在掌握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切实把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推进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联系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各项任务。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建设内容。全面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试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责任教育、廉洁教育等主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努力构建一支以学校党、政负责人、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专职干部为骨干力量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此,要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提炼和培养学校精神为核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努力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建造精神家园。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基础,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三是各校要加强领导,推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要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近期教师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系统学习、专题研讨。不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把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深化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大力营造领导带头、党员引领、教师参与的浓郁学习宣传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窗、板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开设专栏,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学校(单位)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动态信息,宣传学校(单位)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市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同步推进。要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汇聚成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到为民办教育上,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着力解决教育“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问题,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下载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主持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定稿)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决议 (2011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会议......

    大武口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宣讲报告会主持词

    大武口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专题辅导讲座主持词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孟令国2010年11月5日同志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

    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情况报告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政法文化建设 切实履行保障职能 按照《关于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2011]33号文件)精神及区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从山东实际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万荣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接受人民网......

    同煤集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同煤集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培训班开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以及集团公司领导人员大会精神,11月15日,同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