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关于资源县梅溪乡戈洞坪村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 复制
关于资源县梅溪乡戈洞坪村
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基层办的工作安排,我们于2月11日进驻该村,利用20多天时间对该村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县基层办、扶贫办、农业局、梅溪乡政府、戈洞坪村委会等单位,深入到戈洞坪、滑溪、董家坪、炉顶坳等自然村屯,走村串户,与群众交谈,召开部分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及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有关部门领导及干部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戈洞坪村的基本情况
资源县梅溪乡戈洞坪村是桂林市第三批“整村推进”的82个贫困村之一。该村地处资源县城北面,与湖南省新宁县毗邻,地理条件特殊,气候条件优越,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约20℃。村委会设在距梅溪乡政府12公里的坪水底公路旁300米处,是具有独立钢混结构的办公楼,有独立的卫生室和计生室,并装有固定电话。全村设戈洞坪、滑溪、董家坪、炉顶坳4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613户,共2311人,多汉族人口,民风淳朴,村落比较分散,卫生环境较好,交通状况较差。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0%,沼气入户率达30%。全村有耕地面积1466.25亩,人均0.64亩,荒山6000亩,林地面积12300亩。200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07万元,粮食总产量117吨。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毛竹、杉树、松树、三木药材种植和外出打工,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其中,人均收入1067元下有107户396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7%。全村有劳动力1000余人,外出打工500余人。村委会设委员5人(其中女同志1人),高中文化1人,中专文化2人,初中1人,小
1学文化1人,平均年龄45岁,主任唐方维。全村有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3名,年龄40岁以下的9名,40-50岁的12名,50岁以上的33名。党支部设有5名支部委员,其中高中文化1人,中专文化2人,初中文化1人、小学文化1人,支部书记唐方同。支部制定了支委工作责任制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实现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支委会、党小组会和支部大会活动比较正常。村支书和村委主任有一定的号召力,工作热情较高,干群关系较融洽,支委和村委班子比较团结,是个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
该村有戈洞坪、董家坪2所小学,教师5名,学生135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无失学现象。两所学校分别于2007年、2008年县教育局拨款建成,硬、软件设施有较大改观,教师基本能安心本职工作。但两所学校操场尚未硬化,教学所需桌椅板凳、文体用品欠缺,其中董家坪小学尚无围墙、厕所,相关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开拓意识不强。全村54名党员中,40岁以下仅有9人,占党员总数17%,50岁以上的33人,占61%。由于党员机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开拓意识,有20名党员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党员带头致富模范作用不强。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要完成年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任务相当困难,如何发展集体经济还待探索。
(三)部分农民生活困难,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全村有107户处于贫困线以下,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村总户数17%。部分脱贫的农户,收入也是极不稳定,易出现返贫现象。还有3个自然村(董家坪2户,滑溪1户,炉顶坳2户)5户人家没有通电,有120座危房急需改造。
(四)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全村有屯级公路4条,约35公里,都是由群众自筹资金修建,因缺少资金,对公路养护存在困难,每逢雨季,路面坑坑洼洼,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急需改建。另外,村民请求修通滑溪、炉顶坳至湖南省新宁县约7公里长的公路,道路修通后将为当地群众出行和经济发展发挥极大的作用。
(五)水利设施多年未修,影响了粮食产量。该村有董家坪水圳、炉顶坳水圳和吓蟆叫上、中、下三条水圳,长约8.2公里,灌溉农田面积达800亩,因常年未修,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急需改建。另有人毛头水库,灌溉农田面积98亩,因塌方现无法使用,急需改造。
(六)局部地区因泥石流滑坡问题,耕地受损严重。该村战古石去年因泥石流滑坡有120亩良田受损,给农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急需改造种植。
(七)其它方面。一是村委会办公楼比较陈旧,室内外需进行装修,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需在戈洞坪、滑溪、董家坪各建1所老年活动中心。
三、2009年度村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路不通,使丰富的毛竹、杉木、三木药材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群众迫切希望先对全村4条屯级公路中的大溪头-滑溪人毛头段和戈洞坪-吓蟆叫段2条长约12公里的村屯公路进行改建,预计需投入建设资金28万元。
(二)饮水安全问题也是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全村饮水基本靠原始的打井挑水解决,安全问题很难保证。因此,村民期待先解决戈洞坪片45户145人的自来水饮水问题,预计需投入资金15万
元。
(三)水利设施好坏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村民希望尽快对长约5公里,灌溉农田面积达545亩的吓蟆叫上、中、下三条水圳进行修缮,预计需投入资金5万元。
(四)产业结构单一,无优势产业,是该村经济落后重要原因。根据该村地理环境特点,群众认为应大力发展毛竹、杉木、厚朴、三木药材种植等优势产业。今年计划种植毛竹、杉木、厚朴、茶子树3000余亩,预计需投入扶助资金8万元。
(五)其它方面问题。一是村委办公楼设施需进一步完善,需投入资金9万元;二是可先在滑溪片建1所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预计需投入资金8万元。
四、2009年度工作初步设想
2009年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桂林市2009-2010年实行部门联村责任制的意见》要求,结合戈洞坪村现状,立足自身条件,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开展工作。具体打算如下:
(一)按照创建“五个好”村级党组织的要求,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协助“两委”抓好班子建设。继续完善支部和村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完善村务公开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做到制度上墙,落实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完善村规民约。二是协助支委抓好党员的学校教育和党组织活动。组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及有关涉农法律法规。同时利用支部党校为阵地,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团员开展农村科学适用技术学习和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第一线致富的带头作用。三是协助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配合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争取年内发展预备党员2-3名,同时,重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二)因地制宜,发挥戈洞坪村的毛竹、杉木、三木药材种植优势,发动和引导村民抓好毛竹低改工作,打好经济基础,增强增收后劲,力争年内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三)加大宣传鼓动力度,让有条件的村屯农户修建沼气池,提高沼气入户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加大村屯道路改建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抓好大溪头-滑溪人毛头段和戈洞坪-吓蟆叫段2条村屯道路的改建工作。
(五)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帮助解决戈洞坪片45户145人的自来水饮水问题。
(六)在“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期间,组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慰问活动。
驻资源县梅溪乡戈洞坪村工作组
2009年3月9日
第二篇:武冈市头堂乡托坪村受灾情况调查报告
武冈市头堂乡托坪村位于武冈市东北方向,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468户,1719人,其中党员26名;有水田980亩,旱地42亩,山地400多亩;有一个小型经济林场和一座小型水库。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该村水利方便,群众朴实热情,辛苦勤劳,社会治安稳定。
一、受灾情况
在这场五十年一遇的严重冰雪灾害中,托坪村属严重受灾村之一,进入托平村,被冰雪压断的树枝,压踏的蔬菜大棚、压垮的砖厂大棚随处可见。据统计,托坪村山林受灾面积近400亩,90%的山林受损失;蔬菜受灾面积150多亩,50%的蔬菜受损失;房屋倒塌1户1间、猪圈1间,经济损失1万多元;蔬菜大棚(种蘑菇)倒塌1座,占地三亩多,经济损失8万元;砖厂工棚倒塌2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经济损失12万元;翻砂车间倒塌1间,面积1200平方米,经济损失1.5万元;烘房工作间倒塌1间,面积800平方米,经济损失3万元;水渠损坏四处,长2800米,经济损失7万元;电杆倒四根(低压杆),经济损失0.28万元;变压器受损一个,经济损失2.2万元;低压线损坏XX米,经济损失2.8万元;水泵损坏一个,经济损失2.2万元。在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虽然这次受灾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受灾程度较重,但托坪村并无一例因灾伤亡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冰灾重创后的托坪村群众并没有太多的忧伤与彷徨。二、“四帮”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受灾群众心中
按照市委关于组织两万干部赴冰雪灾区开展“四帮”活动的通知要求,3月3日至4月20日,邵阳市统计局深入驻点单位武冈市头堂乡托坪村进行“四帮”活动。活动中,工作组人员始终坚持以市委领导在《全市两万干部赴灾区“四帮”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着眼于把群众思想鼓起来、把“四帮”活动搞起来、把受灾情况查出来,引导群众把工作重点从抗击冰雪灾害转到灾后重建、灾后恢复生产上来,较好解决了托坪村灾后留下的隐患和一些“五保户”、“特困户”存在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村民群众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春耕生产顺利,社会治安稳定的目标。(一)坚持“三个到位”,把“四帮”活动做充分
市委动员大会结束后,局党组把搞好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为首要前提,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科学筹划,为“四帮”活动的展开打下坚定基础。1、组织领导到位。局党组非常重视“四帮”活动的开展,接到市委通知后,专门召开了会议,对通知精神进行了认真传达领会,对如何贯彻落实进行了研究部署。明确要求,一定要按照市委的通知要求,切实摆上局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并成立了由梁赛球任组长,杨佳国、刘超为成员的“四帮”活动小组,切实加强“四帮”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
2、调查摸底到位。“四帮”活动展开后,市统计局驻村小组,采取与村组干部座谈了解和深入群众家中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该村受灾情况、“五保户”和“特困群众”三个层次分别召开座谈会6次,与群众座谈300多人次。局党组专门听取工作组的汇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四帮”实施计划。
3、思想发动到位。局党组“四帮”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把市委的文件精神贯穿到“四帮”活动的始终。驻村工作组深入村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村组党员干部在“四帮”活动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灾后恢复生产的热情,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活动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到“三个结合”,把“四帮”活动搞扎实
为抓好“四帮”活动的落实,工作组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一是与密切群众关系相结合。针对冰灾过后该村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为了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人民群众的心中,驻村工作组把“四帮”活动与密切群众关系活动结合起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牢记市委对下基层干部的“四条硬性规定”,积极投身到“四帮”活动中去,切实摸清了该村受灾情况,尽所能及的能力,为 “五保户”和一些“特困群众”送去了慰问金,密切了群众关系。二是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相结合。紧紧围绕群众受灾后的思想现状,大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坚持为群众献上一份“爱心”。驻村工作组把当地群众的困难情况汇报给局党组后,鉴于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局长肖曼辉的带领下,全局上下掀起了为灾区献爱心的捐款热潮,捐款的干部职工从捐款箱前鱼贯而过,200、100、50。一纷纷“爱心”在燃烧着,切实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激发他们“不等不靠、抗灾自救、自立自强重建家园”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三是与“送爱”上门活动相结合。为了把对受灾群众的这份爱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局长肖曼辉,副局长赵吾英、李永明带领“一班人”深入武冈市头堂乡托坪村“五保户”和“特困群众”家中实地慰问,当地群众都为之感动,得到救济的特困户留下了感激的泪水,都动情地说:“感谢。。。感。。。谢,还是共产党好啊!”。(三)落实好“三抓”,把“四帮”活动抓到位
针对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等特点,为抓好“四帮”活动的落实,驻村工作组做到“三抓”:一是科学安排抓。针对托坪村的受灾情况,驻村工作组指导该村干部对该村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山林受损、蔬菜大棚倒塌、房屋倒塌、村砖厂大棚倒塌、村翻砂车间倒塌、水渠损坏、变压器损坏、水泵损坏和一些受灾群众等进行统计,研究解决和帮扶办法。按照“增产量、不荒田”总体要求,科学安排春耕备耕工作。并把春耕备耕工作和帮扶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突出抓,确保春耕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二是落实制度抓。该村6800米的水渠在冰灾中倒塌四处,水泵、变压器损坏,电杆倒了四根,低压线损坏XX米,给该村春耕前的准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春耕工作的顺利开展,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落实层层责任承包制,从工作组到村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任务。村支书对总体工作负总责,工作组对村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全程跟踪检查,做到时刻有人管、有人过问、有人负责,使水泵得到了及时维修,水渠得到了及时清淤,其他损坏设施得到了维护,确保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是深入一线抓。针对托坪村受灾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副局长赵吾英多次到一线检查指导;驻村工作组长梁赛球起早贪黑,带领工作组成员亲临水泵房、田间水渠;自始至终地和乡干部协助村做好了村级党组织和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集体会诊,及时帮助他们解疑释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路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该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村民生活显著提高,但还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村集体经济比较少。该村仅有一个60亩左右的集体林场和一个不足30亩的小型水库,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通村公路建设群众自筹资金不足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自筹资金不足部分,水泵维修资金和水渠维护费用等等,村集体经济都无力支付。主要依靠村支两委干部垫资解决。二是通信电力设施相对滞后。该村周围基本上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但是该村入户率不到10%,“村村通闭路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任务非常艰巨,目前,该村绝大多数都是用卫星接收器接收电视节目。农网改造目前也尚未进行。三是产业结构单一。该村拥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和交通条件,离武冈市区只有4公里多,按常理该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应该较为发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该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特色农业和种养业专业户较少,经济并不发达。仍习惯于那种“养几只鸡鸭,喂几头猪等过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其他经济来源较少。四是贫富差距大,困难群众较多。据调查,托坪村贫富差距较大,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户,30万元-50万元的有1户,20万元—30万元的有5户,10万元-20万元的有20多户,5万元-10万元的有40户,3万元-5万元的有50户。但是由于有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有些残疾或智障的原因,村里的困难群众较多:五保户有8户(在家6户、送敬老院2户);低保户有3户;实际特困户(残疾人)有24人;单身老人有8户;未解决低保的特困户有16户。调查中,以下这些特困户特别困难:1、乔显华,男,50多岁,残疾,老婆是侏儒残疾,1米左右,年无收入来源,靠政府救济。
2、刘品才,男,62岁,是2组老组长,任职10多年,靠种田为生。带养1-2个月的小孩至24岁大学毕业,因恶性淋巴肿瘤死亡,治病三年,花掉家中12万元,欠信用社6000元已达15年,现欠债3万元已有6年。
3、许平月,男,50多岁,6组,爱人是哑巴,3个小孩,大女孩因车祸双腿截肢残疾,二女儿、三儿子没有分到田地,许平月大哥是单身,智残人。全家靠许平月养活,无经济来源。
4、许别林,男,未婚,50多岁,瞎子,是村五保户,无经济来源。
5、李雪姣,女,77岁,五保户,是该村大队干部,前村妇女主任,左肩伤残,右肩患肩周炎,丧失劳力。原居住山上,平时靠接屋檐水喝,近年才搬下山,靠吃救济。
五、加快托坪村发展的着力点
托坪村距武冈市仅为4公里左右,有较好的地理优势,交通比较便捷、水资源丰富、土地肥第三篇:马桥乡杨家洞村情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
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调查报告
——马桥乡杨家洞村情调查报告
根据我县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抽调16名干部职工分4个小组赴马桥乡杨家洞村进行走访、调研,我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零距离接触。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先后与村支两委干部、党员、以及每户群众认真交谈,并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对农村的各项相关政策方针,通过深入调研,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了解了村情,吃透了民情,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杨家洞村基本情况
杨家洞村位于汝城县西北部,距马桥乡政府31公里,属山区地形,全村耕地面积约580亩,气候干燥,光照充沛,沙石土质;该村拥有8 个村民小组、287户、1072 人,全村有贫困人口49人,外出务工329 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元。主导产业以生姜种植和林业为主,村支两委会现有干部3人,全村党员人数22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该村村民小学文化程度达45%以上,初中文化程度达4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达15%以上。并且1980年——1985出生的人已基本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已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该村现有低保、五保户32户,共96人,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村支两委组织机构完善,村支委设书记1人,委员2人,村委会设主任1名,委员2名,两委交叉任职率达90%以上,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该村交通状况较差,以沙石路面为主,其中通往外界(暖水镇凉滩码头)有一段200米的水泥路,(但通往村委会的6.7公里仍为沙石路面)到达钢索吊桥。
二、走访、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座谈了解,村民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七大以来中央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映党的政策好、得民心,村民们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阳光雨露”;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不均,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30年不变,年龄在16岁以下的新增人口无法得到承包地、家庭土地不均,土地流转缓慢,且分散,均属于家庭传统式种植模式,出现人多地少,人少地多问题。
2、农机化作业程度低。杨家洞村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就目前春耕生产情况来看,除机耕作业外,机插、机收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其他农业生产作业方式仍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
3、缺泛科技技术,就业难。受2009年“金融风暴”的影响,返乡农民工达120余人,由于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工作难找,导致家庭收入减少。
4、基层民主管理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合理。该村两委会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许多村民长年反应的问题都没有落实到位。
5、村民行路难问题。杨家洞村为马桥乡边远的村子,政府所给修路项目有限,该村基本为土路和沙石,晴通雨断的现象突出,严重时不要说有车辆难通行,就连单人独行都无法通过。这样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农林产品外运,农需物资进入乃至群众出行和生产交通举步为艰。
6、师资力量较差。杨家洞村位于马桥乡的偏远地带,条件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不愿意在此执教,造成师资力量较差,教学质量不高。
三、推进杨家洞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杨家洞村今后的发展要始终依靠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依靠自身优势,详细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不断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1、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一是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生姜种植业和生态林业。多年来,生姜种植业和生态林业已成为杨家洞村主导产业,目前全村林业覆盖面积达42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43元提高到2010年的1083元。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我局将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注重为农户解决木材加大和销路等问题,加快通往林区和与外界相通的道路建设,解除村民出行困难的后顾之忧。二是支持村民创业,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返乡农民工和村民文化水平的不同,我局以乡村为单位,分层次、分对象、有重点地组织该村民免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内容为农机操作与维修、农机驾驶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将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机构,改变过去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要尝试在新的农村组织上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设立党组织,要经常学习现代的管理知识,加大科技培训、法制培训,做好党员和干部的储备工作,要选拔可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知识水平高、发展理念新的人,不断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带领全村致富,带领全村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谋划,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水泥路户户通工程建设得到有效解决,加快村支两委会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村主干道两旁的绿化等。要坚持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4、提高师资力量。要积极加强与县教育部门的协调,争取采取以城市对口农村的方式,请求教育部门一年派1—2名城里教师到杨家洞赖雄杰苗圃希望小学支教。
通过在该村一周调研、走访,我深感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上级的正确领导,始终依靠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结合自身实际,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不断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逐步实现土地向规模集中,生产向集约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不断促进杨家洞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篇:花溪乡耿底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乡耿底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黔西县人民法院曾友富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在 “干部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活动中,我院首次派出了两名干部到联系点花溪乡耿底村开展了活动。时间是2011年4月18日至22日、25日至29日,总共十天的时间。
下基层开展工作的方法和计划
下基层开展活动的干部,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耍官风,不打官腔,能够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让老百姓能真正感受到干部的亲和力。一要做到不管工作能不能达到帮扶的目的,首先不能给当地村委和群众带来负担;二要向乡党委汇报工作,从乡党委、政府找到抓手,既可以表达对乡党委、政府的尊重,又可以让乡党委、政府了解活动的情况,还可以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三要到群众中去作一些必要的民情调查,掌握全村的基本概况,人的知识结构,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形成报告,由县“四帮四促”活动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四要寻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亮点,理清发展思路,开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五要办一些实事,如根据我院工作性质和职责,到学校或者组织村民代表开展一至二次法律宣讲活动,对一些急需帮
1扶的困难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六要形成调研报告。活动结束,要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总结活动经验,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的依据。
基本概况
花溪耿底村面积13.82平方公里,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映山红坡1380米,最低海拔洱海三块石704.4米,是黔西最低海拔,地形落差较大。可耕旱地5449亩,没有水耕地。人口354户1758人,现有在校大学生30人(其中大学生5人);在校高中生40多人;现在本村居住待业的医学专业大专生1人;有共产党员30人,其中在中专文化3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13人,全村知识结构文化偏低,人才外流严重。人均年收入1280元,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虽然本村洱海绿波荡漾,是乌江支流,但地势落差大,全村至今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虽然洱海、大沟煤矿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至今没有惠及本村百姓。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由于国家政策优惠,对贫困群体帮扶力度增强,耿底村已于2010年开始有了多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一、核桃基地
耿底村是毕节地委秦如培书记的种植联系点,有较好的政治环境。
2010年底至2011年初,耿底村在县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的帮扶下,全村每户都种植了核桃,总共已种植核桃2 300亩,三年可收成,五年盛产,每亩地种植核桃22株,盛产期每亩地可留核桃15株左右,每株可收干果15公斤,每亩地年至少可收干果核桃225公斤。按现有市场价格,仅核桃一项每亩年收入可达8 000元左右,全村可达18 000 000以上。
二、辣椒基地
老干妈集团在黔西落户后,将地理条件适宜的耿底村确定为辣椒种植基地。现阶段,以村干为代表,已有大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辣椒,并且以核桃基地套种,不占用其他土地。全村大约种植辣椒一千亩左右。
三、魔芋基地
在村干的带领下,已有多家村民在核桃基地套种了魔芋,约有50亩左右,魔芋市场售价每公斤大约5元,亩产约1万公斤。
基于耿底村沙质土土层厚,保水性好的特点,加之政府的重视、外环境帮扶,耿底村大约估计三年后年收入不下于1千万元,五年后收入不下于2千万元。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次活动,我们向乡党委、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了解了情况,并且走访了多户群众,了解了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畜饮水问题。我们走访群众了解民情,主要问三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来源是什么?
2、主要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3、社会治安上有没有安全感?回答的与乡、村两级组织回答的一样,最严重的是人畜饮水问题,虽然原来修过小水窑,但是那
种小水窑不切合实际,一点作用也没有;其次是交通问题,耿底村地势落差大,从耿底街上到洱海,来回要两三个小时,虽然洱海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没有惠及耿底村的百姓,耿底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住在洱海,交通不便制约着这部分群众的发展;第三是贫穷,没有经济来源;第四是就医困难,耿底村有一个村卫生室,有两个名额的医生,但实际只有一人,而且长期没有上班,村卫生室形同虚设。社会治安方面普遍反映是有安全感的。
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建议
这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耿底村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有办法解决的。下面就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一、人畜饮水问题。这个问题,群众谈到无不现愁容。可见,这个问题是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这方面作了更多的调研,得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提洱海水。耿底村有丰富的水资源洱海,是乌江的支流,长年绿波荡漾,可采取电力提灌的方式取水。
这个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水源有保障,遇干旱年代,或可以解决旱地浇灌问题;二是覆盖面大,可以同时惠及同样面临人畜饮水问题的安作村。同时也有两个弱点,一是一次性投资大,从洱海将水提上来,需要二级至三级;二是日常用水价格贵,因为落差大,提级多,成本就大,相应用水价格就高,本来就不富
裕的群众难以承受。
(二)打地下水。打地下水的成本要比提洱海水的低一些,但是这种方法对地质破坏性大,覆盖面小。
(三)取地表水。这是最可行,也很可靠的方法。
耿底村邻近金沙县的老寨土,长年有零星地表水,在2009年至2010年百年不遇的干旱时期,这里仍然有地表水流出,可见这里的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这里的水是分散的,需要采取拦截的方法才能将这些地表水聚集在一起,形成大水源。以前修小水窑时,就有村民提出过,小水窑没有用,宁愿在老寨土修一个大水窑。可是因为当时“上面”拨款是要数个数的,所以村民意见没有得到采纳,现在看到这些花了几十万修建的干涸的小水窑还真应了群众的话。
若在老寨土修一个较大的水窑,可以解决除几户人以外的人畜饮水问题,其余这几户人家,原本就有小水井,若不是全村人都去取这个井水,单这几户人是足以自给的。这种方法,一次性投资小,因为老寨土地势高过耿底村,以后用水几乎不用动力。这是最值得尝试的方法。
大水窑会不会让水因储存时间长而变质?所谓流水不腐,这里长年都有水流出,只要水窑储水量与流水量配臵恰当,水就不会变质。这个问题专家可以解决。
二、交通问题。这个问题特别体现制约了耿底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耿底村,是由原来的耿底村、湘河村拆建合并而成的,整个原湘河村的地盘都在洱海一带,有人口一百多户五百多人,没有公路,人行到耿底街上需花一个多小时,有土产、水产不能出售,日常生活必须品都是靠最原始的人背马驮。现在村委会领导们采了路径,想着手修公路,但没有必要的资金来源,修路成了一句空话。若能得到有关部门一定资金、物资支持,劳动由群众投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三、就医问题。这个问题是现在典型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了能够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耿底村现有一名医生,还有一名待业医学大专生。人才条件具备了,那么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一是提高医生待遇,广纳人才,让人才能服务社会;二是规范村卫生室的管理,卫生室要有正常的作息时间,让群众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决定一个船队航行速度快慢的是速度最慢的那只船。耿底村虽然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是随着黔西县黔中经济开发区的定位,给耿底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前途。按现有的经济发展,三至五年过后,耿底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一万二千元以上。但是,现在耿底村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引起重视,早日得到解决。
2011年4月29日
第五篇:关于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经济与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经济与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方溪乡北坑村,地处缙云县的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坑村共有人口875人,有山林面积6869亩,有耕地面积523亩,是人口较为分散居住的山区村。2010年村规模调整,现北坑村由北坑、下寮、道蓬坑、锄头桠、师姑田、外师姑等6个自然村组成。本村以种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村内建成了香榧基地和油茶基地,成立了缙云县绿山果蔬专业合作社,现拥有油茶基地500亩,香榧基地400亩,厚朴基地620亩,高山蔬菜主要以生姜为主,100亩。板栗、油茶与生姜已进入收获期,香榧、厚朴处于幼苗抚育期。合作社带领村民种养殖,带动农户发展,村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从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北坑村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创建,在村两委干部的领导下,全村内各个自然村完成了康庄道路建设,下寮、锄头桠自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全村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村干部的带头下,有250多家农户卫生改厕,干净,方便适用,既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又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北坑村里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宣传栏和报栏等,现正在筹建农家书屋,建成后将拥有藏书1万多册的图书阅览室。村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罗汉队,罗汉队表演也进入了国家非遗物质,在农闲季节自娱自乐,愉悦身心。北坑村定期组织村民开展读
书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文明户”评选,加强公德教育,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总而言之,北坑村位于高山地区,属省级贫困村,但是随着政策与政府的扶持,在村双委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北坑村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