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

时间:2019-05-12 16: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

第一篇: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成本计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计量的需要,此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文主要研究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情况、存在问题和完善对策。论文首先简要表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美国、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应用。通过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对比,阐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其次,对于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在分析中通过引用例证来说明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中的运用方法。接着,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完善对策,以便公允价值模式更好地在现实会计中得到利用。最后,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前景展望。

关键字:公允价值 优越性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for historical cost to meet the needs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At this time,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fair value comes into our vision.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fair value in China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ncluding its application situation, problems and improving policies.Firstly, this paper show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n reviews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in internation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For comparison with the historical cost which explains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fair value.Secondly, we analysis representative of several specific aspects which are provided use the fair value in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By quoting examples in the paper, we find the using methods of fair value in specific accountings.Thirdly, we discuss the major problems about using fair valu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improving policies to make the fair value get a better used in real accounting.At last, we prosp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value of future in china.Key words: fair valueadvantagesproblemsimproving policies

-i-

第二篇: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综述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再次进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之中。随着这一会计制度的重大变革,学者们开始聚焦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理论与应用的又一轮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综述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适当性以及利弊问题;二是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对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评价

大部分研究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合适的,符合国际趋势,这既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发挥会计准则在资产市场基础设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姚娟和潘洪鲁(2006)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相一致,增加了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公允价值难达“公允”,并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刘泉军和张政伟(2006)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正确性:

1、对可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

2、在我国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已初步形成;

3、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朱丹等(2010)认为我国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部分学者提出了其优势与劣势。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与预测性;

2、波动性不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3、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更具相关性。程海涛(2012)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有效地保全企业资本;

2、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3、有利于更好地适应金融体系的创新;

4、有利于提高决策信息的实用性;

5、有利于促进会计收益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程海涛(2012)认为有:

1、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高;

2、公允价值运用的主观性强;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研究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最核心的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问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谢诗芬(2004)在其专著《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中提出的以下观点,对于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显重要: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在当今会计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不能离开现值的重要性来谈公允价值的产生,运用公允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值。但众所周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计量。无论是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种最重要但最难计量的会计计量属性,抑或是作为一种常见的计价技术,现值的计量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难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

除了计量问题外,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受经济、法律、技术、道德、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认为我国大量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辛向国(2007)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约束,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加上会计人员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和成本方面的问题,使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重大挑战。唐敏、金娟、郝环妮(2008)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且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廖名杰(2007)提出了三个新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

1、从会计准则建设本身来看,存在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公允价值确定的指南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2、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来看,存在公允价值确定难度大、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3、从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来看,存在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加大企业信息成本等问题。陈威、曹伟(2011)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障碍主要有:

1、公允价值存在被企业利用操纵利润的风险;

2、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难度;

3、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4、审计监督无效管制。

(二)改进建议

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如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规范等;二是内部因素,如解决技术难题,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等。许多学者从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综述如下: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五个方面对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建议:

1、客观评价我国现实环境,逐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培养公允价值观念,尽快建立公允价值的准则体系;

3、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4、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

5、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邹春舫(2007)提出从四方面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1、制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规范,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和审核程序,杜绝公允价值取得的随意性;

2、在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时,通过评估方式是取得资产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规范资产评估市场,明确评估责任是改进公允价值的重要环节;

3、对我国的会计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4、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增加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单独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并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廖名杰(2007)为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确保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不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四个解决措施:

1、创建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环境;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

3、进一步明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提供方式的要求就不同,进一步导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上的差异;

4、解决好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计量基础的选择密切相关。程海涛(2012)从五个方面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1、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2、提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

3、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4、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

5、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变得容易,其可靠性也将会加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将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未来由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模式将会向公允价值单一计量模式转化。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促进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重视:

1、如何统一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认识;

2、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3、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

4、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效应;

5、如何计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和成本;

6、如何详细而低成本地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继续加强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公允价值应用的推广,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会不断深入,公允价值将成为公认计价基础,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将是必然结果。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当代财经.2010(5): 107-116.[2] 徐铁祥.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相关问题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 52-56.[3] 杨春凤,伍丹,左伟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新会计准则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4): 24-27.[4] 姚娟,潘洪鲁.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J].会计之友.2006(8): 50-51.[5] 张惠.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不同阶段的应用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53.[6] 辛向国.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及挑战[J].财会研究.2007(4): 34-35.[7] 彭丹.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9): 85-86.[8] 范新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9(3): 52-53.[9] 唐敏,金娟,郝环妮.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 84-85.[10] 廖名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改进思路[J].求索.2007(9): 42-44.[11] 于晓谦,李喜荣,李妍妍.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应用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7(3): 46-47.[12] 郑军玲.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9): 73-75.[13] 高芳,苗研研.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2(3): 55-56.[14] 陈威,曹伟.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1(27): 31-33.[15] 张丽琨.基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慎用[J].商业会计.2010(21): 69-71.[16] 王进,赵小宇,杨高武.论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2(12): 185-186.[17] 李江萍.论我国会计准则的近期目标与最终目标——兼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3(10): 12-14.[18] 杨新.略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商业时代.2010(10): 63-64.[19] 张会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化策略[J].商业会计.2011(18): 35-37.[20] 邓立华.浅议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61.[21] 王雷,朱学义,阚宏伟.谈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6(19): 16-17.[22] 刘永泽,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2): 16-22.[23] 鞠亚辉.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创造性会计[J].财会通讯.2010(22): 32-33.[24] 李世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应用、影响及挑战分析[J].事业财会.: 11-13.[25] 张燕,黄汝光,田甜.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11): 44-45.[26] 朱超.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及环境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07(4): 79-81.[27] 韩东平,沈雯雯,殷琦.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 29-31.[28] 卢真.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研究[J].企业经济.2009(11): 156-158.[29] 黎雪瑜.用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9): 64-66.

第三篇:我国新会计准则当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我国新会计准则当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30个会计要素计量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的选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面针对运用的具体情形加以简单介绍。

1.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

3.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事项除前文分析过的两项外,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在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中,均在计量或初始计量中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意味着接受投资形成的有关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确定。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改进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改进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入手,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长期性、稳定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1.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优势

1.1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在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据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但是,历史成本属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一些局限性就成为问题和缺点。比如,当价格明显波动时,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当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波动引起的持有利得;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低估,这种报表就不能解释实际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

1.2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根源

投资者整体上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市场效率理论假设的那样老到,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不是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观并不能向投资则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者必须依赖会计提供资产和负债更公允的价值,这是导致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得它能更好地克服历史成本会计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2.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现实问题

2.1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刘泉军,2006)。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对整体上市公司的年报产生了波动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担忧,尤其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那么,包含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的施行,是否还会导致大量的利润操纵?我国的市场经济近年来日趋成熟,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改善,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识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难发现。所以,要时刻注意改善我国经济环境,努力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2.2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深入

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准则趋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高压,而并非政界、学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规定了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准则制定者的担忧,从而限制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已被宣布为未来两年中国会计学会重大科研课题,并将由中国会计学会召开全国性专题研讨会,表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2.3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

公允价值概念是一个最基础、最复杂、最重大和最迫切的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我国在公允价值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付诸实施了。我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将公允价值与其它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简单并列,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任何解释的做法就严重误导了公允价值的外延,已引起国内不少人的质疑。除了公允价值概念方面的缺陷外,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迫切需要补充类似于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2.4实施中的估计技术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依赖估价技术,而计量公允价值时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另外,我国当前缺乏一份既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又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执业指南。这些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对策

3.1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体系的理论前提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修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3.2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迅速,2008年又恰逢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国内也存在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不利因素,新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在这种不同境况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得到施用,方能更显其适用性,并于具体内容层面上寻求进一步完善。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应当持续对公允价值会计在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慎重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从而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应加大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的探索、改进和完善。

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科学地设计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就能够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从而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02).[2] 尹夏楠.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9(02).(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篇: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

摘 要:经济学论文发表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最终年薪超过500万的企业负责人中,半数以上就职于金融类企业。2013年6月,德勤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投稿,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发表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最终年薪超过500万的企业负责人中,半数以上就职于金融类企业。2013年6月,德勤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12—2013年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位列各行业之首,分别是位列第二的房地产行业的2.4倍、位列第三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3.4倍以及位列末位的农林牧渔业的6.6倍。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14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首次从准则的高度明确规定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日趋规范。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公允价值损益对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有无影响?本文以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间的相关性,为金融企业高管薪酬制定机制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思路。

一、文献综述

根据对CNKI数据库中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搜索,国内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始见于2008年赵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截至2014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共4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围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展开。赵婧(2008)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一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存在,但效用不大,容易造成管理层短视行为,影响公司长远发展。高管薪酬在业绩上升时的边际增量大于业绩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即为薪酬粘性。郭凯(2009)认为公允价值收益会增加利润而掩饰主营业务的不足,有利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加,使得个别持有公允价值收益比例较大的公司出现高管薪酬与实际业绩相背离的情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拖累企业业绩,但未因此影响到高管薪酬的增长。刘浩、杨尔稼等(2010)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增量意义上提高了会计业绩与高管薪酬契约的相关性,正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更多的薪酬,而负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不会带来薪酬的显著下降。徐经长、曾雪云(2010),韩金红(2011)经实证检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公允价值收益对高管薪酬影响显著为正,而损失对高管薪酬没有显著影响。周辉与杨静(2012)也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不相关。周林洁(2014)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变动与高管薪酬之间具有明显的薪酬粘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公允价值变动为负时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上市公司高管可能通过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来提高自身的收益。除此之外,其余研究也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高管薪酬粘性仍然存在。郑开焰、刘建伟(2013)以我国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银行利润表中的业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存在增量效应,银行业没有像非金融行业那样表现出公允价值损益对薪酬契约的不对称性,也没有显示出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薪酬粘性。除开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外,学术界还开展了基于企业产权性质、高管不同职位等方面的研究。基于产权性质的研究,发现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高管薪酬存在差异影响;而基于不同职位的高管薪酬研究则从管理层内部不同职位出发来探讨公允价值的薪酬契约有用性,发现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其薪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除郑开焰、刘建伟(2013)专门选择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外,已有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的样本选择基本都剔除了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与信托)与其他行业在涉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业务内容、相关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国家对高管薪酬约束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行业。剔除金融行业这一特殊值,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平均情况以及大体趋势,为衡量与评价其他行业高管薪酬整体情况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与标准。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重要地位和金融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业绩影响更为重大,若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也不能全面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金融类上市公司深入开展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为了有效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激励,高管薪酬一般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企业经营业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时势必要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构成企业经营利润的其他盈余项目相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风险较大。当企业经营业绩上升时,更容易将其归功于管理层的努力,因而人们会认为提高管理层薪酬是合理的。由于高管薪酬除了与相关激励相结合外,还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并且出于保证稳健性、规避风险的需要,对管理层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根据相关政策指引,薪酬也应随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才能体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计

现有研究认为,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股权结构以及行业差异等。因此,为检验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采用的研究变量(如表1)以及研究模型,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三、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2007年正式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度引入,而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类企业高管薪酬没有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反而升高,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数据库中2009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不全,故本文选取2010—2013年共4年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上市保险、上市券商与信托)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均取自CSMAR(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剔除下列异常值:高管薪酬数据缺失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缺失或为零的公司、停牌的公司,共得到145个样本数据组成全样本。同时将其中63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82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的样本分别组成两个子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表2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结果。对全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管薪酬LN(COM)的均值为15.5997、标准差为0.743,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并不大。其他盈余均值为0.1809,最大值为0.85,最小值为-0.0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平均值为-0.0019,最大值为0.05,最小值为-0.05,与同样影响利润总额的其他盈余相比,则金额相对较小,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其他盈余,对利润的贡献也较小。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Frist的最小值为22.44,最大值为97.51,均值为65.8357,标准差为18.7761,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异较大,股权集中度差异明显。公司规模SIZ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0.57和20.35,标准差29.0599,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司规模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资产负债率LEV平均值为0.7073,标准差为0.25682,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但差异不大。独立董事所占比重Dir均值为0.35,说明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平均约占到三分之一。董事会规模Board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22和5,但标准差为3.67,说明在董事会规模上,金融类公司之间差异较大。表3显示的是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看,对全样本分析,不区分CFV正负以及不考虑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与高管薪酬为负相关关系。其他盈余REA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受利润影响的程度较低。资产负债率LEV与高管薪酬LN(C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时,资产负债率越高,高管薪酬就越高。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Dir、董事会规模Board均与LN(COM)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性越强的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越高。CFV与REA之间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并且CFV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显著。REA与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显著正相关。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表4是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结论如下:(1)就全样本分析来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时,其对高管薪酬LN(COM)的影响较为显著。D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公允价值损益CFV为正或为负对高管薪酬有显著影响。(2)对CFV<0与cfv>0这两个子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回归系数为-21.485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是显著负相关的,当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大,相应的高管薪酬就越低;而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估计系数为0.092,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纵观全样本与两个子样本,其他盈余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在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与已往剔除掉金融行业之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同,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不存在薪酬粘性。(3)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控制变量对高管薪酬也有一定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高管薪酬成显著正相关,同时,在CFV<0的情况下,LEV与高管薪酬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安全范围内,在保证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拥有越高的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越高。作为公司治理变量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irst的估计相关系数为-0.003,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对高管薪酬约束效果越明显,高管薪酬越低。用董事会规模Board作为公司治理变量,其估计回归系数为0.063,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则高管薪酬越高。通过表4的回归结果,证明假设1并不成立,而假设2是成立的。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高,高管薪酬越低,而公允价值收益越高则并不意味着高管薪酬越高。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并不是完全依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其他盈余制定,但高管薪酬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发生而减少。表明现有金融类上市公司薪酬制定机制中,公司业绩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出于合理薪酬制定机制的考虑,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般来源于其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并非真实产生的损益,因此,依据该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升而增加高管薪酬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金融类上市公司受政府控制程度越高,其薪酬受会计指标的影响就越小,因此,高管薪酬不会出现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薪酬约束机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管理层经营业绩的下滑会使高管薪酬数额减少。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金融类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数据对其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显著负相关,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高,高管薪酬则越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不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经营业绩,说明现有高管薪酬制定机制不完善,未能实现财政部2009年制定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高管薪酬激励要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与经营业绩挂钩的目标。但其中合理之处在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大,高管薪酬越低,说明其约束机制是相对有效的。为改善与优化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机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就企业内部而言,完善董事会的构成以及独立董事选聘制度,扩大独立董事权利,加强独立董事监管作用,增强内部控制,充分发挥薪酬委员会职能。在制定高管薪酬时,要加强对其业绩的考核,提高高管业绩影响在其薪酬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为了避免片面追求短期业绩而造成的管理层短视行为,应当将对高管进行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提高薪酬制定机制的合理性,改善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长期激励较为缺乏的现状。第二,发挥外部对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外部监管作用,增强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的透明度。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高管薪酬披露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是对高管薪酬绝对数的披露以及对薪酬制度的简单描述。例如,表明高管薪酬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定以及简单描述管理层考核、激励奖惩制度。证监会应在现有薪酬信息披露规定的基础上,要求上市公司对高管薪酬从严从细进行披露,同时借鉴美国较为完善的薪酬披露内容体系,使信息使用者明确知悉高管薪酬的构成部分、确定依据以及相关业绩条件等,增强信息有用性并有效监督高管薪酬。第三,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应进一步完善修订。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CAS39)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导向依然是抽象而非具体的,缺乏具体操作指南。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就适用情况而言,除规定哪些准则固定内容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外,更应当明确具体准则中哪些情况下适用该计量属性;另一方面就估值技术而言,应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中明确对有关市场的时间范围给予指引规定,而不是笼统地使用“近期”这一时间概念,同时对适用的计量模型给予具体说明,使得估值法有据可循,提高其可行性。

下载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科论文《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英文摘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