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隆泗滩网箱鱼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
大隆泗滩网箱鱼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
大隆镇泗滩网箱鱼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成立于2008年5月,现有社员317人,党员31名,网络农户1.1万余户,拥有林果茶基地6.6万亩。
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助民致富当先锋、我为党旗争光辉”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双建双带、“设岗定责”等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在合作社组织中的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信息反馈、产品流通、助民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合作社经营发展的主力军,先进技术的示范者,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一、规范运行抓管理。为增强党支部在合作社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实际,通过明确职能、健全制度、夯实阵地,确保支部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运行。一是定职能。确定了三项基本职能,即服务职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充分发挥服从大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及时为社员和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信息、技术、政策、销售等服务;带动职能,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带头等方法,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发展产业;组织职能,对党员实施教育监督管理,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二是强制度。先后探索建立了
合作社党支部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双建双带”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党支部自身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二、加强培训强素质。合作社党支部按照“完善载体、培育人才、壮大产业、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三学” 模式,引导党员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努力提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一是利用培训学校“集中学”。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依托市农业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三、双建双带助民富。合作社党支部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完善“双带”机制,采取“三联”模式,让党员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中争先进、争优秀。一是支部联村。合作社党支部与周边8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变过去“单兵作战”为“抱团闯市场”,引导村支部发展网箱鱼养殖,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增收空间。目前,全县有1.1万余户农民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种植柑橘、茶叶、桃树、冬枣,发展农庄产业,实现产值近1.3亿元。二是支委联片。5名支委成员联系12个乡镇的5个片区,重点从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现代管理等方面,对社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着力提升致富技能。三是党员联户。采取“党员联社员、社员联农户1+10”模式,即一名党员联系10名社员,1名
社员联系10户农户,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帮助农民发展项目、推销产品。目前,合作社在全县12个乡镇建立了分社,发展社员79人,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注重服务增实效。合作社党支部把服务人民群众、展示党员形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实现社团增效、社员增收、群众致富的目标。一是提供农资服务保质量。为避免果农购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合作社巩固发展农资连锁网点13家,形成镇、社、村“三位一体”流通网络,连锁经营、统一配送,为果农提供优质种苗和生产资料,指导果农科学施肥用药,有效保障了果农的合法权益。二是提供技术服务保增产。结合“农技110”,以党员为骨干、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组建党员服务队,积极开展“党员连万家”活动,经常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提供销售服务保效益。合作社在东北和广东等地建立了7个销售网点,畅通销售网络,把农产品收上来、销出去、卖个好价钱,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双向流通。目前,合作社在全国建立了7个信息联络处,为果农增收致富架起了桥梁。仅2010年实现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7.3%,果农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简介
促进农机发展 合作共创致富
吉安市青原区炉下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简介 吉安市青原区炉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市级合作社示范点”、“省级合作社示范点”,多次被评为市级“十佳”优秀合作社。合作社企业法人刘汉湘,被评为“全省农机先进个人”,吉安市百名农民“创业标兵”,青原区首届“优秀人才”奖,青原区“十佳”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以及被列为新圩镇“三培两带”的带头人和“种植能手”。
一、合作社发展
新圩镇是个种粮大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部分年轻强壮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绝大多数是些老弱病残者。特别是农忙双抢季节,原来的牛耕木犁原始耕作方式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并有撂荒现象。针对这一矛盾,村支部书记刘汉湘思考再三,认为机械化耕作势在必行,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中央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大背景下,为排民忧,解民难,于2006年10月23日,在青原区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了吉安市也是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办理了组织机构代码证并依法进行税务登记,由刘汉湘任法人代表和合作社董事长,购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704型)、一台收割机为农户耕地、收割。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优先照顾,价格优惠,得到群众的好评。2007年7月1日农业合作社法正式出台,2007年7月10日,法人代表到工商局更名。吉安市第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63万元,共扩展社员129名,该社全部
农民、社员取得了合作社颁发的社员证,合作社目前80%的社员拥有农业机械。合作社拥有大型耕作拖拉机5台、收割机34台、旋耕机6台、开沟机3台、挖掘机1台、打穴机1台、开荒玉华犁1台、手扶拖拉机、耕整机28台、插秧机7台(其中1台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育秧大棚33座、育秧播种机流水线1套、育秧硬盘24000个、机动式喷雾器7台(其中1台大型轮式喷雾器)、灭虫灯60多盏,农业机械总价值280多万元。2009年合作社着手建立一栋培训大楼、机具车库、维修车间,共计1500多平方米,做到农机闲时有地方停放,农机故障有地方维修、有人维修,机械操作有地方培训,解决了农业机械停放和维修的一大难题。
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市场运作行为
1、规范运作。一是农机合作社的财务公开,每季度向社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让社员明白放心;二是合作社所有农机具对外作业,统一由合作社负责业务联系和财务收支管理;三是出台了社员自有耕地作业优惠条件,合作社社员每亩机收、机种、机耕的价格比市场价优惠10元。
2、完善制度。理事会、监事会由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推选刘汉湘为合作社理事长,同时制定了《青原区炉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章程》,完善了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理会“四会制度”,重大事项执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度。
3、强化服务。一是聘请市农机局专家和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给
社员授课,对社员进行农机操作技术维修培训,多次举办培训班;二是为社员提供机耕、机收、机插、农机维修等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007年,合作社在炉下村建立1000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做到统一耕种品种、统一浸种育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耕机收、统一配方施肥的“五统一”工程。从提供种子至机耕、机收、机插、病虫害防治、机喷,为群众每亩降低成本50元,其中,种子优惠2元/斤,优惠10元/亩;机耕、机插、机收分别优惠10元/亩;病虫害综合防治只收取燃油费4元/亩,群众可节省资金10元/亩。基地农民全年种粮增收13万元,合作社带动受益农户2800多户。
2008年冬季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该社以每亩30元的价格从炉下村委会转入935亩土地,从富滩镇社山村转入782亩土地,共计1717亩,所有流转来的土地全部建成了油菜高产示范基地,示范品种为“赣油杂1号”,从机耕、开沟、机喷到机收进行一条龙机械化操作,产量达到235斤/亩,增收115元/亩,为社员增收197455元。
2009年,为进一步提高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能力,加大服务力度,我社又购进福田324拖拉机1台、1.6米旋耕机2台、手扶拖拉机3台、收割机5台、插秧机1台。
2010年,在国家农业部推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江西省推动“推进机插秧 创建高产县”活动的深入开展的倡导下,该合作社
作为省级20个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之一,按照青原区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示范试点方案要求,做好了如下工作:
(一)深入学习,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模式。该社年初安排技术人员到省农机局参加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理论学习,同时聘请省、市、区农机局技术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培训专业大户,让农民亲自了解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采取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基本形式,发展基地育秧种植面积700亩,大户育秧种植面积500亩,农户育秧种植面积200亩。以整村示范试点逐步向全镇乃至全区推广。
(二)精心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职责分明的工作措施。炉下农机合作社以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湘同志带领的村级班子做基础,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行政管理由党支部书记刘汉湘负责,技术管理由刘文均负责,财务管理由易宇航负责。其他同志分别负责相关协调工作。
(三)超前准备,做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该社选择了育秧温室大棚和简易大棚相结合的形式,综合了水稻育秧与蔬菜栽培。既减少了成本,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四)制定进度,确保了一系列项目实施的进度。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项目的带动下,合作社的1500多亩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切切实实的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到目前为止,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收割水稻43500亩,耕地27210亩,机插2640亩,作业纯收入212.16万元。合作社处在起步阶段,功能、设施还不完备,走发展规范化建设合作社之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一是资金不足,实现机械化全程服务的设备配型、数量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合作社管理工作尚需完善,特别是
财务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对管理人员、农机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管理者水平和农机人员技术素质。在今后的农机化合作社发展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合作社越办越好!
第三篇: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
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
辽中县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沈阳的西部辽中县的南部与辽阳市接壤全镇总人口14700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可耕种面积57000业,没有人为的污染源,是沈阳市政府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几年来,蔬菜专业合作社一直为农村怎么建设、农业怎么发展、农民怎么增收、怎么把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闯市场出谋划策。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全国颁布实施。辽宁省委、沈阳农委、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省供销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县供销合作社在我社举行了揭牌仪式,建立了辽宁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即:辽中县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注册号:期吸收农民入社112户,带动周边多人。由于专业社为入社的社员提供种子、化肥、农膜及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服务等深受社员的支持。到社的社员522户,带动周边全镇的各个村。周边乡镇有:六间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卜镇、肖寨门镇等,为加大对社会团体沟通管理,在立了专业社社员联络点,对组织看不见、社员受不了的问题
“210122NA00001200多户,就业1
建立初80年入个村建亩,在浑河蒲河交汇处。没有重工
”。多户,解决就业2010500100多人,分布7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年,组织专业社的社员参加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如:种植、田间管理、加工等)。几年来,培训社员1000多人,农民工“阳光工程”转移220人。
对新型的、宠大的新农村、新组织怎样使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菜园子、城市的菜篮子、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怎样使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怎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党组织每时每刻都发挥着最积极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原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党务工作由供销合作社兼管。从实际看,不利于党员与社员的沟通、不利于发挥党员的作用。2010年11月15日与老观坨镇党委协商,经镇党委请示县委组织部准备成立辽中县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从运作以来,多次组织党员到外地学习考察(如:大连、辽阳等地),学习了外地党支部的成功经验,加强了党的领导。
蔬菜专业合作社在7个村建立了文化娱乐广场,建立了7支农民秧歌队,使专业社的社员茶余饭后有了避署纳凉的去处,并占领了农村的文化阵地。
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9名党员,对困难的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实行了一帮
一、心连心、结对子帮扶,并制定了五年脱贫计划。如社员:盛宝财,2008年因扒房不慎造成重大失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党员送去了新科技、新品种、垫付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
并制定了双扶方法,对走出困境提供了保障。
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图书室、维权室、专家办公室、庄稼医院、化肥配送中心等,利所能及的为专业社的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从北京引进了菜甜玉米:秦龙1号、上海金飞878、马铃薯荷兰7号、泰国豇豆秀。特聘请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史书强、万惠民、张华为专业社的社员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了解社员的实际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共计人民币8万元,在老观坨村侯家岗小组修建了一条长1.5公里的沙石路,改变了原来泥土路在雨天道路湿滑泥泞的情况,为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此,社员们为这条路取名为:连心路。
几年来,已发展入社社员522户,带动周边600多户,就业100多人。从建立初期年销售额100万元、利润10万元到如今上升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固定资产300多万元。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好评。
几年来不断的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建立了3000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其中种植菜超甜玉米1000亩、普甜玉米1000亩、马铃薯300亩、豇豆200亩、架豆王500亩。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均为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化肥
均为有机化肥、农家肥,无残留、无污染。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农民、农业中正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深受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法人代表李凤宽同志被沈阳市市委评为“百名廉洁奉公干部”出书于:“党旗飘飘”。被沈阳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理事”。
蔬菜专业合作社被沈阳市政府评为“AA”级专业合作社、被辽宁省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单位”、被辽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守信用单位“、被辽宁省合作社评为“示范合作社”,被沈阳市委评为“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辽中县老观坨蔬菜专业合作社
二〇一一年五月
第四篇:丰台乡正兴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先进事迹
丰台乡正兴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先进事迹
丰台乡正兴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于2010年6月9日,王宗舜担任党支部书记。该合作社现有社员178人,其中党员26名。
近年来,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果农+果品基地”的发展模式,以“助民致富当先锋、我为党旗争光辉”为主题,深入开展“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五自主〃三合作”、“设岗定责”等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在合作社组织中的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信息反馈、产品流通、助民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合作社经营发展的主力军,先进技术的示范者,群众致富的领路人。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组织带动,有力推动了全乡农村产业化发展。
一是规范运行抓管理。为增强党支部在合作社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该支部结合实际,通过明确职能、健全制度、夯实阵地,确保支部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运行。一是定职能。确定了三项基本职能,即服务职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充分发挥服从大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及时为社员和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信息、技术、政策、销售等服务;带动职能,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带头等方法,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发展产业;组织职能,对党员实施教育监督管理,反-1-
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二是强制度。先后探索建立了合作社党支部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双建双带”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党支部自身建设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建阵地。以张观察、湫池两个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电视机,接通网络,能顺利连接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使党员活动室成为合作社党员的“娘家”。
二是强化培训提标准。合作社成立以来,把培训果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先后邀请省内外果树专家在本村举办各类果树技术培训班68期,培训果农11200人(次),目前已有196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基本实现了户有1名果树“明白人”的目标。组织果农认真开展果树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生物防治等技术,今春带头参加苹果保险,减少了果农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此外,组织社员从外地购买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为生产有机果品奠定了基础。实行合理间作,在新幼园内推广种植地膜洋芋等经济作物,有力地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三是注重服务增实效。合作社党支部把服务人民群众、展示党员形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实现社团增效、社员增收、群众致富的目标。一是提供农资服务保质量。为避免果农购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合作社党支部和平凉金果集团联姻,与县内外10多个农资经销门店和生产厂家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根据果品生产管理的季节需
要,及时组织货源,统一向果农提供化肥、农药、地膜、果袋、杆袋、发泡网等生产资料,指导果农科学施肥用药,对个别经济紧张的果农进行赊销,果品销售后统一结算付款。“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积极与张观察村致富能人张怀成联系,动员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出资12万元,为果农和特困户送去了150吨有机肥,有效解决了特困户前期购买化肥缺乏资金的问题。二是提供技术服务保增产。紧扣今年开展的“五自主〃三合作”活动,成立了果树技术服务队。该技术服务队以党员为骨干、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积极开展“党员连万家”活动,经常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今年来,累计开展服务27次,受惠群众70多户,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提供销售服务保效益。合作社积极联系省内外果品销售网点,畅通销售网络,把果品收上来、销出去、卖个好价钱,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双向流通。此外,党支部与陇源气调果库合作,紧跟市场行情,指导群众在果品价格下滑时将采摘的苹果存放到该气调果库,待果品市场行情好转时再予以出售,确保果农收益最大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该党支部书记王宗舜在研究政策后,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农场梦”。在乡党委的支持鼓励下,党支部对专业合作社重新进
行了定位规划,明晰了发展思路,并在全县第一个注册了“泾川县丰台乡兴元果品科技示范农场”。注册后的家庭农场,确定了以果品经营为主导,同步开展林下养殖、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信息服务等营销内容。今年,该党支部指导果农完成果实套袋150万只,预计产值可达150万元以上。此外,农场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再租赁土地80亩,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亩;带动群众栽植果园200亩以上,进一步扩大果品种植面积;动员群众发展林下养鸡,在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在增加养殖量2万只,实现果畜“互支互促”,群众增收。
第五篇: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辅导员王兴儒先进事迹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辅导员王兴儒先进事迹
王兴儒同志,1988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果园乡副乡长、西洞镇党委副书记、东洞乡乡长等领导职务,2009年年底调入肃州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担任站长。上任伊始,他就提出 “从我做起、真抓实干”的口号,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为干部做出表率,凡要求干部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干部不做的,他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并在实际工作中,严以律己、大胆管理、从严要求,带出了一支文明高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他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示范社的创建上,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3年来,他深入基层,吃苦耐劳,跑遍了肃州区15个乡镇、122个村,160家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对每个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针对每个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为合作社出谋划策,帮合作社销产品、联系客户、解决贷款困难等问题,先后为3家合作社争取国家扶持项目资金24万元,为全区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提起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王兴儒,合作社的成员都知道他是一位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以律己、尽 职尽责、带头实干、为人热情、合作社政策水平高的优秀辅导员。
他上任以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发展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农经发[2009]10号)精神,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针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为在全区择优培育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率先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他及时制定并向各乡镇印发了肃州区省、市、区级示范合作社建设标准,要求各乡镇按照创建标准指导做好省、市、区级示范社的建设工作,并与区委、政府积极协调,出台了肃州区《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肃发„2011‟102号),争取区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数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示范社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奖励资金进行奖励扶持,对新创建为省级示范社的合作社奖励20000元,市级示范合作社奖励5000元,区级示范合作社奖励3000元。合作社成功获得一个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奖励20000元;成功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奖励30000元;成功获得甘肃著名商标称号,奖励20000元;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奖励30000元;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奖励50000元。意见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他还积极协调,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财政、发改、农办、农牧、商务、人社、林业、科技、民政、供销、税务、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为合作社的发展、规范提供服务。在领导小组帮助下,截止3月底,全区共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树立了34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其中: 9家被省农牧厅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示范社的建设,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合作社成员入社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经营管理和科学种植养殖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区蔬菜、畜禽产业化发展进程,在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示范社的有力带动,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12000多人,带动农户两万多户,生产经营范围覆盖了全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资经营等相关领域,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认真刻苦钻研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的知识,积极协调农技、蔬菜、畜牧等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合作社成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项服务,并集中培训合作社 成员累计达到450人;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提高办社质量,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好“农企对接”工作,促进社企联合,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注意培植和树立典型,树立起一批如酒泉市兴农脱水蔬菜专业合作社、酒泉市祁连菌业专业合作社等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群众基础扎实、利益连接机制好的合作社作为示范社,重点扶持规范,组织区乡村相关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及部分农户观摩学习、交流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宣传品牌,推销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指导工作,他以自己满腔的热情,辛勤的耕耘,赢得组织和大家注目和关切,曾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多次被省市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